精華區beta PublicAffai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近來「能力分班」的問題再次受到社會廣泛討論,反對和支持的 聲浪都有。反對能力分班者認為它對能力較差的學生並不公平,因為 他們一開始時就被放棄,違反「有教無類」的基本教育精神;贊成者 認為只有透過能力分班「因材施教」,好學生才不會被差的學生拖累 。「能力分班」儼然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理想與現實之間難解的道德困 境。   問題出在哪裡?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困境的主因,在於沒有適當 的「獎懲制度」。   基本上,台灣社會以「明星學校升學率」來評價一個學校的好壞 。例如建中和北一女最好,是因為它們考上台大的學生最多、比例最 高。武陵、薇閣、延平等成為新興名校,是因為它們考上台大的學生 越來越多。上名校的學生越多的校長表現「越優秀」,會受到教育當 局器重、提拔,轉往「更好的」學校擔任校長;教出考上名校的學生 越多的老師「越好」,會受到家長、校長的賞識,補習班、私校的高 薪挖角等等獎勵。   但是將「後段班」的學生帶上來,考上只能稱為「不錯」的學校 ,或讓學生迷途知返,從問題學生變成循規蹈矩的青年卻沒有任何獎 勵。當那些在後段班默默耕耘的老師成為不求名利的「苦行僧」時, 誰能怪大部分的老師放棄了後段班的學生?因此,與其責怪諸多學校 「陽奉陰違」,不如檢討如何創造出一種「誘因機制」,才是比較務 實的做法!   美國在一九九○年代初期發現全國竟然有二千五百萬的「功能性 文盲」之後,近年來已經將教育目標轉向平衡重視「後段班」的學生 。小布希總統在二○○二年初簽署了「不讓一個孩子落伍法案」,立 志將每一個美國孩子帶上來,成為美國近三十五年來最重要的教育法 案。其最重要的做法是將聯邦的教育撥款和各州的教育績效連結起來 ,透過各種明確的指標,來獎勵和懲罰績效優劣的各州。   參考這種精神,我國的教育當局也應該建立一些具體的指標,讓 那些努力耕耘「後段班」的老師、學校和縣市,都能夠獲得實質具體 的獎勵,來鼓勵大家為「後段班」的學生們盡心盡力。例如採用動態 的績效評定方法,由教育當局每年舉辦各級學生的「學力檢定」,當 一個學校超過「平均值」的學生比例提升時,對學校和教師分別給予 適當的績效和獎金獎勵,具體的細節做法可以由專家們研究制定。而 當一校每年在外「惹是生非」而登記有案的學生人次減少時,亦比照 加以獎勵。   如此,「錦上添花」的獎勵基本上由社會或市場自動進行,「雪 中送炭」的獎勵基本上由政府來矯正「市場失靈」的部分。在雙管齊 下之下,所有的學生都會受到照顧。當適當的「誘因機制」充分運作 之後,「能力分班」與否已經不成為一個問題,各校或各種課程自然 都會找出它最佳的運作模式。   唯有符合人性的制度才能夠生效,並行之長久,教育也不會是例 外。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經濟組副教授) 【2004.07.15 中國時報】 @ http://chinatimes.com/ berk眉批:   問題在於就學校教育而言,什麼樣的「誘因機制」才算符合人性 呢?…… (  ̄ c ̄)y▂ξ ※延伸閱讀:http://www.wretch.twbbs.org/blog/berk&article_id=330283       《張顏暉:魔鏡背後》 -- 原po也很正 <( ̄︶ ̄)> http://www.wretch.twbbs.org/user/berk [轉讓] 高點94教甄全修課程兌換券(國中小均可) http://www.wretch.twbbs.org/blog/berk&article_id=40137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103.88
tobayashi:做起來太難了.. 難以評量且變因太多 140.112.30.82 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