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ublicAffai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slann (天堂二)》之銘言: : 血統造成文化, : 而文化才是弱勢的原因。 : 我不是原住民的專家。 : 1. 原住民早期根本沒有土地產權和私人所有權的概念, : 也因此沒有儲蓄的概念。 : 他們的經濟弱勢是因為強勢漢“文化“的我們入侵他們造成的。 : 而血統的連結是型成他們“文化“的主因。 : (他們的弱勢是從漢人移民來搶他們的土地開始) : 那塊土地不是漢人從他們手上搶來的?? : 我只看到漢人的傲慢而已……… 您的正義感和同情心值得讚賞,但您的敘述是不合事實的 遠在清領時期以前,台灣的原住民分為熟蕃與生蕃(阿門,請原諒我用 蕃這個字,沒有不敬的意思,但當時的文獻確實用這個字,意思是開化 與未開化的原住民)。「熟蕃」指的是居住在西部平原的平埔族各社, 遠在明代漢人拓墾台灣之前,這些平埔族就已經貿易做很大,和西班牙、 荷蘭簽訂契約,主要的貿易物是鹿皮、樟腦等等。他們不僅有所有權觀念 ,經商還十分有概念。因為後來貿易量日增,荷屬東印度公司才殖民台灣 漢人並不是來台灣搶原住民土地,相反的,有的是受到荷蘭、西班牙 的開墾招募吸引,有的是向原住民承租佃作。那種用武力硬搶的,不能說 沒有(例如吳沙開蘭和葛瑪蘭族就發生過武力衝突),但是非常的稀少。 所有的土地承租都有契約為證,這也是目前台灣法制史很熱門的研究題目 。當然漢人有的會在契約文字上玩手段,但大致來說契約還算公平,台灣 當時也算有秩序。漢人當時取得原住民土地的方式,主要是透過入贅, 取得原住民的土地所有權,平埔族也慢慢被漢化。因為平埔族是母系社會 ,女兒一樣有繼承權。台灣俗諺:「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舅舅 的地位特別重要,台灣習俗大年初二要回娘家,撿骨二次葬的習俗,都是 平埔族留下來的。 現在的原住民,就是當時所謂的「生蕃」,也就是和外界接觸較少、 較不「開化」的原住民。他們並不是被漢人趕到山上去的,而是本來 就世居在山上。因為很難被「感化」,所以從清領、日治到國民黨時期 ,用的都是圍堵政策,也就是畫一條入山線,不准平地人上山,這樣 就限制了他們和外界接觸。我們以前的甲種乙種入山證,就是這樣來的 ,是日治時代「理蕃政策」的舊章。日治時代為了統治方便,曾經強迫 好幾族的這些原住民遷村,但大致來說,漢人或外來者並沒有搶奪他們的 土地 中研院史語所開過一次「明清台灣典權與土地契約」的學術會議, 史語所裡面有一個法律研究室專門做這個,是目前最熱門的題目 。荷蘭當時的契約也都擺在阿姆司特丹的國家博物館,前幾年有集結出書 。台灣當時的社會並不是像您想像的那麼蠻荒,會有錯誤的解讀,是因為我們 的教育故意在這段歷史有盲點 原住民的困境,有一大部分來自於文化落差,另一部份來自於台灣統治者 的刻意歧視。扶助弱勢本來就不需要理由,弱勢本身就是理由。今天從事原運 、爭取原權,並不是什麼漢人祖先搶了原住民祖先的地,而是這本來就是值得做 的事情。如果硬要扯上和歷史事實不符的東西,要套上漢人的原罪情節, 只會讓原運偏離焦點,治絲益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7.94.176.88 ※ 編輯: laipy 來自: 217.94.176.88 (07/20 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