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ublicAffai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bluewaft (痴漢復活了)》之銘言: : 這個問一下題外的東西好了 : 據說內湖線也要做的跟木柵線一樣 : 可是木柵線的車站幾乎都是開放式的沒有冷氣 : 中午或夏天等車時好痛苦啊~~又熱又要聞臭空氣 : 不知道板上有沒有強者知道內湖線是怎麼做的??? 內湖線是要從木柵線的〔中山國小〕站往內湖方向延伸。 系統不會再採用馬特拉的系統,應該會採現行使用的另一種系統(高運量系統)。 順道講一下。 其實木柵線本來就有要延伸到內湖的計畫,只是木柵線通車以後, 內湖方面看到木柵線的慘狀,心生疑慮而要求暫緩興建。 後來淡水中和等線通車,改採高運量系統,成效良好。 於是內湖線復活指日可待。:p 木柵線開始規劃是民國66年的事,在李登輝擔任台北市長時代。 那時做木柵線帶有實驗性質(台灣沒做過), 所以才選定人口稀少(民國66年)的區域建造,並將捷運局下轄在台北市政府下。 (否則照捷運路線必須跨越市府行政區來看,應該設置為中央單位會較好管理。) 可是木柵線動工卻是到了民國77年以後。 相隔11年,人口成長,都市環境...等都有不小的變化; 但企劃案還是66年那一份。 所以將錯就錯(?!),依然使用原來的中運量捷運系統。 不過木柵線的設計還是有改過。 從早期一開始規劃的兩節車廂(載鬼啊), 到現在四節車廂,中間也考慮過六節車廂的案。 但改車廂數不是說改就改。 車廂變多了,第一個影響到的是車站月台大小,再來煞車系統,維修系統...全部要換。 這也是為什麼木柵線從動工到通車要花那麼久的原因之一。 最有名的例子是捷運火燒車。 其實火燒車是火燒"煞"車,那時剛開始測試新的煞車系統, (沒記錯是剛從兩節改成四節) 第一次開放記者上車參觀,然後煞車就燒了,隔天各大報頭條就...。 其實木柵線是台灣的驕傲。 (以下為不負責發言) 當時台北市府與法國法特拉打官司打的如火如荼; 於是最後阿扁喊出馬特拉不拉,我們自己拉的口號。 捷運局上上下下傾全力要破解馬特拉的控制系統。 在外界不看好,馬特拉等看笑話的情況下,我們成功了。 所以雖然木柵線被視為台北捷運體系的毒瘤(:p),但還是要好好珍惜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84.81.14 ※ 編輯: CKYA 來自: 218.184.81.14 (07/29 15:12)
kyo31:更正一下 是「中山國中」 211.78.241.125 07/29
CKYA:感謝.出門前打的太匆忙:p 218.160.72.243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