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ublicAffai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CrossStrait 看板] 作者: mansiID (你今天免洗了嗎?) 看板: CrossStrait 標題: 鄉土文化教育的必須(轉) 時間: Fri Jul 30 00:53:12 2004 鄉土化就是去中國化! 堅決抗議這種行為! 這種意圖脫離祖先 背棄優良傳統的事 居然出自一個堂堂文史所所長 大家同聲譴責! 2004-07-29 08:47:14 作者: 鐘曉毅       文化的重要性已經上昇為一個時代的主題。   廣東在這一方面感受殊深。回溯改革開放25年來,廣東有相當一段時間可被稱為“經 濟學帝國主義”的年代:以GDP逐年遞增稱雄,在一片“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的聲浪 中,廣東成為最具誘惑力的發財致富的熱土,為國人與世人所矚目。與此同時,“廣東是 文化的沙漠”、“本地姜不辣”的微詞也讓人惋惜與沮喪。到了今天,特別是在建設文化 大省的目標確立之後,廣東已在努力重塑自己的形象,文化被充滿想象力地寫在自己的旗 幟上,說是要追求人類最高的境界與最美好的歸宿也好,講要建設高品位的文化名城、山 水之都也好,全省人民現在是上下一心,都在致力於自己的夢想:即把人文價值恢復到發 展的重要位置上來,實施以文化論輸贏的長遠策略。   圍繞著文化而作出的種種戰略企劃,已經成為政府、社會和企業尤為關注的問題,誰 佔據了文化的制高點,就意味著佔據未來。文化戰略成為基礎性和主導性戰略,文化的價 值穫得了決定性的地位,對文化的理解與訴求,成為了我們既真實有形而又空闊無邊的追 求--對於過日子也好、對於文化流傳也好,顯然都是一種滋養。   既然文化意識已經在體制內外生根了,我們需要的是在共識的基礎上再前進一點,對 操作層面上的關注可能更能代表普羅大眾的需求。   鄉土文化的教育與普及就是目前所面臨的一個操作層面上必須面對的命題。廣東文化 自然受內陸文化的影響很深,但它獨有的特色卻又不等同於內陸文化,根據這個特色去建 設文化大省,才有切實的號召力。“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是恰當的詮釋,櫻桃為什麼那 麼紅,芭蕉為什麼那麼綠?這大概同它們生長的水土不會沒有關係吧。中國古代的雄辯家 曼嬰說過一段精彩的話:“桔生淮南以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不然的話,我們何以解釋牡丹以洛陽為最名貴,芍藥以揚州的 最奇美,木棉在溫暖濕潤的嶺南生長得最茂盛,白楊在寒冷幹燥的北國生長得最挺拔呢? 廣東氣候溫和清新,又多叢林溪流,大自然的形態千變萬化,因而廣東的文化比較普遍地 反映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的美,反映人們開朗活潑、興趣廣泛的性格特徵,鄉土文化教 育的基礎也正在於此。   但現在有個現象值得研究,我們常常會羨慕別的省份別人的文化形態,一旦走出去了 發現他們反倒欣賞我們的活力與實在。比如北京的《中國青年報》有一段時間就經常提到 “廣東的今天是內陸的明天”,“廣東的改革開放經驗值得借鑒與學習”……每次都能觸 發我們高興之餘的沉思:錢鐘書先生的“圍城效應”,真的那麼根深蒂固?在別人欣賞甚 至訝異我們富有活力的文化生態時,我們卻正要丟掉它,說什麼“本地姜不辣”、“外來 和尚會唸經”;回顧所謂的“主流文化”,重新在過去的文化框架中找尋自己的位置,重 新循規蹈矩地走別人走過的路?一些有遠慮的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正在思索“ 文化安全”問題。儘管“文化安全”更多地是在國家層面,但作為一個面向海洋、努力與 國際接軌的省份,就不能不注重自己的文化特色,鄉土文化教育之所以必須,根源也在這 裡。   我們要讓後代知道我們的文化之根與文化形態,也要讓所有的“新客家”了解我們文 化特色與文化優勢。對我們生息與生活的這一塊熱土,要潛移默化地培育起如著名詩人艾 青所說的那種純朴而深厚的情感:“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對於普羅大眾來說,是要重鑄信心,充分認識到在這片土地上曾經有過的榮耀和這榮 耀在今天乃至將來的繼續輝煌。《南方日報》在今年開春展開的“廣東歷史文化行”做的 就是這種重新挖掘、重展輝煌的普及性工作,在公眾之中引起了很好的反響;廣州市教育 部門也動員起來,把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星海園、白雲山風景名勝區、南海神 廟等列為中小學生必看和選看的教育基地。可見鄉土文化教育的必須已漸被認識。還有一 個建議,是把鄉土文化教育引進課堂,讓潮汕地區的文化融進潮汕子弟的血脈當中,讓客 家地區的文化成為客家籍學生的心靈寄託,讓廣州地區的學生對“花開花城”有著生命深 處的理解。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因為有異鄉,才會有故鄉”。地域的力量是強大的,鄉 土文化教育得當,即使有一天廣東的子弟到了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相信無論東奔西走,無 論右彎左轉,無論滄海多闊,無論歸程多遠,也要回歸起點。廣東千千萬萬華僑對廣東經 濟與文化建設作出巨大的貢獻,就是很好的佐證。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文所所長、研究員 http://www1.nanfangdaily.com.cn/b5/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40 7290021.asp -- 他(她)們年齡最大的三十六歲,最小的才十七歲。他(她)們有的曾歡呼過「新中國」 的誕生,有的一生下來就沐浴覑「新中國」的「陽光和雨露」﹔但是,最後他(她)們都 被這個「新中國」吞噬了,而他們惟一的過錯,就是想要在自己的國土上尋找一種被稱之 為「自由」和「尊嚴」的東西,卻找錯了地方。 ------丁子霖<<解讀林昭之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0.142.222
whackup:大推啊.. 我想轉 KMT 版給那些傢伙 XD 211.1.91.135 07/30
whackup:可以嗎 .. 211.1.91.135 07/30
mansiID:可 218.160.142.222 07/30
foruuu:他們要的是大一統思想 不需要地區文化吧.. 61.222.134.121 07/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0.1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