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ublicAffai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剛才看了有關高中教科書爭議的問題,我想有一些話是非寫清楚不可的. 或許有人會說, "喂,你是周門弟子,這時候跳出來寫,豈不是變成你所討厭的護師動物了嗎???" ...也許吧,不過,至少吾師這次是站在真理的一方,並且願意為真理挺身而戰, 身為弟子的我雖然幫不上什麼忙,但至少可以把這個問題用更明確的方式給闡述出來. 首先,構成歷史的基礎要件是什麼? 是外交?是政治?是生產關係?是思想?還是文化? 上面所述的都對,然而,真正構成歷史,且推動整個歷史前進的,乃是"人"(men)(註); 更正確的說,是所謂的"眾民"(people). 所謂的階級,生產關係,文化,社會風俗,事實上都是眾民與社會情境互動之下產生的產物. 眾民在社會之中,有意識且無意識的參與了歷史的演進; 他們形塑了社會,社會也形塑了他們, 因此,一部人類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眾民的歷史"(people's history). 既然形塑歷史的其實是眾民,那歷史關懷的角度也應當跳脫傳統的思維, 轉而以一種更廣闊的方式去思考. 立足在這片土地上,我們所看到的是什麼呢? 眷村的老伯伯,加工出口區的阿姨,鄉下種菜的阿伯,西裝筆挺的上班族, 所有兩千三百萬的臺灣人,都是我們的同胞,也都是臺灣史的一部份。 因此,了解歷史,要做的不是某某帝王某某總統幾年做了什麼, 而是更切實的去體會,去發掘自己身邊的一切事物,這就是歷史, 就是"眾民的歷史"。 更進一步的來說,對眾民歷史的發掘,必然伴隨著一種認同的產生。 早期,眾民歷史的提倡者(大部份是英國的新馬克思主義史家), 認為只要專注於身邊事物的研究,便可以達成由下而上寫歷史的效果; 不過事實上,經過了十餘年的努力後,學者們發現, 即便是對下層事物的研究,最終還是要有一個統合的架構; 在英國,這些史學者把它稱為"我們的島的歷史", 在臺灣,我們則是把它稱為"臺灣史"。 不以國家為中心,而是以所生存的社會,所處的環境而塑造的認同, 以空間為經,時間為緯,由自身的立足點出發,對自己身邊的一切產生認同, 並進而擴展到世界,對這個世界有著更具體的理解, 這就是將眾民歷史向外伸展之後所能得到的一個新意涵。 雖然這樣的歷史在個體與群體,國家與個人之間還是會有未盡完美之處 (眾民史的首倡者薩謬爾教授一直到死前都還在找尋一條調和之道, 不過成不成功見仁見智),但至少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如今師父要做的,也就是將這套在國外行之有年的歷史引進國內。 正如當初把眾民史引進教學標準之中在英國引起的大風暴一樣, 臺灣的傳統史學界對此有所反彈在意料之中, 然而,如果不去做,又怎麼有辦法改進呢? 現在不做,明天就後悔。 我們要讓我們的孩子過十幾二十年還在背長江流經哪幾個省份, 但問到臺灣的山林河海,卻一點也認不得嗎? 我們要讓未來的子孫沉浸在中國的帝王世系中, 但是問起楊逵是誰,回答的時候是"那個騎大雕的傢伙"嗎?(笑) 一定要有人去開始,不然永遠不會改變。 是為記。 註: 馬克思是用"men"這個字代表人民沒錯,不過為了避開性別歧視, 用"people"是好一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203.28.101 ※ 編輯: goetz 來自: 203.203.28.101 (11/10 18:47)
JeffyLiaw:推:) 211.74.222.77 11/10
wetteland:學長說的真好... 219.68.89.225 11/10
LucLee:就是這樣 210.68.93.142 11/10
TinaJones:我也要推!! 61.228.184.244 11/10
AnaSui:還是這篇比較讚~ 61.229.27.65 11/10
lzhhilly:推!! 140.119.41.147 11/10
TaiwanJunior:路過一推... 218.35.19.41 11/10
Wilkie:馬克思炒英國股票的功力要再加強 61.228.31.172 11/10
goetz:老馬如果賺得到錢,就不會革命了:) 203.203.28.101 11/10
goetz:(恩格斯倒是財源滾滾^^) 203.203.28.101 11/10
Heyhi:好文就是推 218.175.28.153 11/10
CrystalK:推~ 61.70.118.1 11/10
kyo31:推 好文 211.78.241.125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