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ublicIssu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higamanami (丸子頭演員)》之銘言: : 在前幾個月前學運期間,有遇過一種人 : 聽到帆庭都是念文科的,開始不屑 : 提到就是文科者專念些沒用的東西,才上街喊些不實際的東西 : 最後生活還不是靠理工者來創造科技 : 也許是少數特例,但多數人重理工輕文社科系的現象大致是事實 : 大概是薪資結構導致這種想法 這裡混淆著兩種思路人, 一種是, 以現在現實眼光看待未來, 另一種是, 台灣社會存在一種完全不瞭解人文社會科學的人, 兩種可能同時在一個人的思維裡, 但也有可能只存在其一. 第二種人的看法就只是無知, 周遭的環境也遇不到有成就的人文社科份子. 所以就講了一堆自己以為道理. 但我比較在乎第一種, 以第一種看待人文社科的人, 有可能也是在人文社科的人哦!! 可是他們的作法就只依照別人怎麼走, 就照樣照作. 即便走在校園或研究圈裡, 想的永遠是從較窄的現實面來考量. 最後窩在學術環境中, 位置也搶到了, 也停滯了, 再也走不出校園一步, 也不接觸甚至帶動學術外的活生生的社會文化運作. (如果他是鑽研的是德國古典思辯哲學就算了...) 多數研究者所看到的現實面, 明明是人文社科, 卻只關心學術體制. 甚至全部放棄... 只在乎自己在學校裡的"做人". 會造成現在台灣人文社科研究疲軟與無競爭動力的, 問題就出在這. 在外人的看來, 這就讓更多人不懂這堆人到底對社會有什麼具體貢獻. 如果人文社科教授或研究者的典範與姿態讓學生見識到, 主動迎戰人文社會文化問題. 這才能顯示出人文社科的作用與風範. 在學運之前, 台灣學術份子的風範看似都快要不存在了. 反而學運後, 看見人文社科的人雖沮喪但並未喪志. 會攻擊廷帆乃至於黃國昌, 反而看出這些人恐懼的是自己: "害怕面對自己 --> 你們這群人太囂張了" 薪資的問題, 我認為根本只是假議題. 很多人踏入人文社科研究所, 過去根本就不是這些科系的人. (像我0_0) 也是因為想清楚自己學了這些, 可以更清楚看見些什麼, 而願意投入. 我看不少人畢業後還是混得挺好的啊~~ 主要的問題在於, 台灣把大學科系當成職業的態度太嚴重了. 它也不過就是個"主修", 又不代表不能發展其他的主副修. 套句于美人說的話: "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 大至就是說, 你過去學到的東西, 未來一定會碰到可發揮的地方. 只是, 多數教授並沒有把握這種機會, 企圖去擴張自己在學術外的影響力. 如今造成的加速萎縮, 這也其一原因. 此外, 如果教授或系方只是一昧為應學生, 念這個可以對應什麼. 而沒要求學生應該勇於涉獵本科系以外的相關應用, 這只是害慘了人文社科的人罷了. 回到正題, 學人文社會科學有何好處? 那就是對未來人文社會發展的預知能力, 但這理想化卻要花不少代價去推陳, 應用, 甚至最後形成現實效應. 而非只是書面考據. (連紙上談兵的方法論都沒有...) 但如今日多數研究者(歐美也是)著重的是片面的鑽研, 而失去統攝能力的演練與勇於面對社會現實的能力. 我只能說台灣念人文社科的人真的是太儒生, (-->看看KMT用的官員) 而非把自己鍛練成像黃國昌那樣的騎士... 導致典範錯誤, 自毀人文社科的優越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7.196.207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07766121.A.D12.html ※ 編輯: fantasibear (36.237.196.207), 08/11/2014 2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