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PublicIssu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只見老王死,不見新王生:從社運興起的新媒體討論注意力經濟 對於所有「覺醒類社會運動」而言,媒體產業在其中扮演著最關鍵的「中介者」角色。在 從318學運開啟的大辯論中,台灣媒體產業隨著事件的進展,迅速滑入了新的時代。 許多人在這過程中感嘆,傳統大眾媒體受到太陽花操練的現代數位工具所震撼, 幾乎失去了話語權[註一],淪為學運的追隨者。許多人也開始譴責傳統媒體幾乎喪失查證的基本職 業道德,為了求新求快求收視率,有新聞先上,有眼珠先搶,標題越聳動越好,而這一切 都還沒有談論到財團控制、政治力介入等等陰謀論。新媒體搶下318學運的最大光環。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當中的誰勝誰負,不是本文想要探討的焦點。 本文更關心的是,新媒體在太陽花學運大放異彩的同時,還存在著許多本質上的弱點。 是這些特質,讓新媒體在這次學運中一鳴驚人;也是因為這些特質,若以媒體戰的角度評估 ,新媒體還是輸給傳統媒體,並把媒體產業帶入一個,只見老王死,不見新王生的媒體無 序時代。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要逐一剖析新媒體的本質,希望藉由這些客觀的分析,能使得新媒 體在未來更成熟,傳統媒體也可以從中汲取想法更進化。 媒體玩的,就是「注意力經濟」 「我們正身處資訊爆炸、網路發達的時代」這是一句陳腔濫調。但是,當許多實物世界中 的準則模型,例如,經濟學,在有知覺或沒知覺的情況下於你我眼前被傾倒推翻時,你將 會對這句話有更深刻的體悟。 這就是接下來要為您介紹的,「注意力經濟」。我們都身處其中。 Michael Goldhaber 所寫的 「注意力經濟:網路的自然經濟」[註二],說明了網路是如 何改變人類社會的貨幣,並顛覆自工業革命以來由「工業- 、金錢、市場」組成的舊經濟 學準則。Michael Goldhaber提出,舊經濟學已無法完全準確地描述,這塊由網路擴展的 新大陸中經濟模型的全貌。實體的貨幣漸漸只代表既定財富流動的標記,在網路 世界中,真正流動、驅動實體貨幣,而或者,驅動網路進而驅動社會的影響力、行動力、 創意等等能量的,就是「注意力」。 若我們以「注意力」 為核心,列舉它與金錢之間或它與創意之間的關係,會發現 像是業配 / 置入性行銷 (embedded marketing)、 群眾募資 (crowdfunding)、 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等等當紅的網路現象, 其實就是兩兩之間的「兌換」, 而新媒體玩的正是這種網路上「注意力」與金錢、創意的兩兩「兌換」, 進而創造現實生活中的影響力。[註三] 會這樣說,不單單只因為新媒體傳播的工具—「網際網路」正是注意力經濟所討論的,而 是於其精神價值上,媒體與注意力經濟確實不謀而合:傳統的拼經濟在乎的是如何賺更多 錢;但注意力經濟在乎的是如何影響更多人。而「如何影響更多人」也正是「覺醒類社會 運動」成敗的主因。[註四] 讓我們把有關於「注意力」的兩兩兌換說的清楚一點,再將概念與媒體產業做連結。 注意力 ← 金錢 首先是「花錢換取注意力,進而達成案主的目的」,當中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一般正常的商 業廣告。案主花錢購買潛在消費者的注意力,進而從注意力影響其消費行為以創造獲利。 從購買關鍵字、LINE遊戲的廣告訊息、臉書上各式各樣的動態贊助等等,都是網路上常見 的廣告手法,因為任何成功的網路公司,其主要商業模式都是賣廣告。而事實上,這在真 實生活中也能察覺,像在日本或臺灣這種高度工業化、人口密集的社會,密度極高的實體 廣告,是不是也代表著社會正從貨幣經濟逐漸走向注意力經濟呢? 這樣聽起來有錢的就是老大,能買比較多廣告,賺取比較多注意力。是的,有錢的確不錯 ,但是當政府或財團以金錢為廣告上妝,以「業配」的方式誤導閱聽者,使之 以為讀的是新聞實則是廣告,此種為了提高廣告效果,而採取欺騙 「注意力提供者」 的手段,發生在以「陳述客觀事實與多方論點」為使命的媒體業,就會引起社會的反感與 不信任。 『於是,記者變成廣告業務員,公關公司與廣告主變成新聞撰稿人,政府與大企業的手, 直接伸進編輯台指定內容,這是一場狂歡敗德的假面舞會;花錢買報紙的讀者,卻不知道 自己買了一份超商DM與政府文宣。』這出自於前中時記者黃哲斌的文章「乘著 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註五],目的是為了抗議政府與財團「 置入性行銷 (embedded marketing)」現象。 黃哲斌分析目前台灣媒體的市場新聞學導向、媒體供過於求現狀、廣告量萎縮等情形,致 使「業配新聞」在一家媒體獲利後其他媒體群起效尤。他以花博為例,光是2010年 第四季,台北市政府花在新聞購買的金額就超過1億元,除了蘋果日報較少外,幾乎各報及 電視台都有這樣的新聞。[註六] 黃哲斌2010年底的高調辭職立刻引發傳播學界「反收買,要新聞」的聲浪,立院也於2011 年1月通過了預算法修正案,政府不得再用公部門預算購買新聞。可是當民眾開始出現 ,「特定媒體具有自己的立場」、「媒體不再公正」等諸如此類的想法時,代表社會開始 對主流媒體產生不信任、造成階級的對立、群體分化等等,而這些都是促成新 媒體崛起的重要因子。 傳統媒體擁有的高進入門檻、高製作成本和高派送成本的特性,而在今日,網路的易用性 將這一切權力下放。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在太陽花學運,學生利用拖鞋當腳架,用平板電腦 即時轉播立院現場,直播速度比出動SNG車還快。這說明了,「新媒體」推倒的不 是任何一個媒體,而是媒體傳播用高成本築起的高牆。 網路新媒體讓這場學運,人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的提供者,能主動掌握發言權,不再仰賴媒 體的曝光,或是受制於版面篇幅,自己就是發佈新聞的第一手來源,不必擔心媒體斷章取 義,無限制的網路空間可以放上完整的宣言。 這正是Michael Goldhaber提到的,『注意力經濟有它自己一套財富原則, 有它自己一套 階級區分 — 明星 vs 粉絲 — 以及它自己的一套財產原則。 這一切都將令它與工業時 代的貨幣經濟格格不入; 卻又勢將取代工業時代的貨幣經濟。 最能夠適應這個新典範的 人, 將是最成功的人。』網際網路已將許多貨幣經濟原則打破,今日,並不是擁 有最多金錢的人就能賺取最多的注意力,即使只是一台平凡的行動裝置,只要內容能夠引 發最多關注,它就是注意力經濟中所謂的「明星」— 將利用其注意力兌換現實生活中龐大的金 錢或是影響力。 注意力 → 金錢 另一方向 「獲取注意力之後, 可以換得金錢」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群眾募資 (crowdfunding)[註七],最具代表性的網站有國外的Kickstarter[註八]、Indiegogo等, 在國內則有flyingV。 在318學運期間,台灣群募平台flyingV曾成功完成「3小時633萬元合購紐約報紙頭版廣告 」的紀錄,隨後主管機關櫃買中心就以違反「平台業者使用創意集資資訊揭露專區契約」 為由,對flyingV開罰五萬元,但也因此促生了Vdemocracy[註十一]學運專門的募資平台 。在上週,flyingV的「割闌尾專案」更創下1,197萬募資金額,引發此募資是否為政治目 的及政治獻金的討論。有許多人疑惑為什麼flyingV上的募資總是要挑戰爭議性事件 ?創辦人林弘全說,群眾募資是從民間去解決問題,flyingV就像社會的小縮影,社會上在紅 什麼,就會來找flyingV,「他們缺乏社會支持和支援,而我們幫助他們去降低失敗的風 險,我們一直在做幫助別人的事,所以我們沒有理由拒絕他們募資。」[註九] 前Google企業部總裁吉勞德( Dave Girouard )在 Wired 的文章就有提到,群眾 募資極有潛力成為創投業的破壞式創新,「渴望」是群募的一大破壞式特徵,因為 群募出資人的動機是渴望投入產品、服務等,而非追求最大利潤。對於沒有政府與財團撐 腰的新媒體,群眾募資是它支撐營運或是發起活動主要的收入來源。 注意力 >>創意 「分享創意, 換取注意力」與「吸引大眾注意力, 可以獲得創意」不是兩個相反的方向 ,而是理解的角度不同。 若以「創作者」 的觀點來理解,開放自己的原始碼、創作或甚至是維基百科、部 落格、ptt文章的開放式撰寫,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注意力,這即是前者「 分享創意, 換取注意力」;但若以「提案者」的觀點來理解,提出一個吸引人的願景或任務,徵 求高手貢獻技術與創意,這就是後者「吸引大眾注意力, 可以獲得創意」,也正 好描述了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現象[註十]。此種注意力與創意之間的兌換正是 新媒體運作的本質。 以在第一時間發現服貿協議最具衝突性的「30秒通過」爭議的網站,國會無雙為例。為了 讓民眾能更加關注政治,這個網站試圖以「播報體育賽事」的方式來代替原本無趣的立法 院實況,並在公聽會安排「主播」和「球評」,讓對政治冷感的一般公民可以用非常具娛 樂性的方式來親近政治議題,是邁向「政治普及」的重要里程碑。國會無雙為沃草團隊的 第一個服務,也是群眾外包現象的最佳例子。 此外,像是建構強而有力的直播環境與資訊入口的g0v零時政府、為了上刊紐約時報網站 ,一天就架設起來的4am.tw、網友製作的服貿跑馬燈與時間軸新聞、讓閱讀者可以掌握學 運不同意見的服貿東西軍、強調「主流媒體不做的事實報導,我們自己做」的台大新聞 E 論壇等等,都是拋出特定問題,吸引大眾注意力,獲得技術與創意後所應孕而出的網 路新媒體。 這種注意力與創意兌換下造就的集體創作趨勢已形成,網路上創作的聲量,隨著議題的熱 度、注意力的加注,持續升溫,進一步引發正反方意見的辯論,在網路上多元觀點 可即時回饋,雙向溝通讓大眾踴於觀看思考。所以,重新面對傳統媒體的單一觀點與只能 單一方向的接受訊息時,民眾不再買單。 文章至此,重新再用注意力經濟的框架去看新媒體的大放異彩,從網路降低媒體的門檻、 群眾募資、網路上的集體創作與即時互動回應,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因為網路改變了一切 。 新媒體成了民眾眼中的「無冕王」,特別是善用網路的世代。 只見老王死,不見新王生: 媒體無序時代的到來 正如標題所言,學運興起的新媒體只是個開始,它依然有許多本質上的問題必須被克服。 若一份報導的行成我們概分成三階段來分析,分別是蒐集資訊,處理資訊,發布並產生影 響力。 以這次學運來說,資訊主要來自四處:立法院現場直播、場內指揮部的即時運作消息、各 地現場動態公告與重要通知、PTT/FB/Blog各方熱門議題與討論。 針對前面三處資訊來源,屬於即時的各現場直播與消息公告。現場直播缺乏有效的濃縮編 撰剪輯並且強力的報導是致命傷,並不是每一個公民都有足夠的時間緊盯現場直播的每分 每秒,事實上多數的公民取得這方面訊息的管道,還是透過傳統媒體編輯中心的新聞剪輯 ,使得各事件的詮釋權被奪走,進一步影響了本來就不在新媒體圈的長輩們,失去完整發 揮其影響力的機會。 而各種訊息的公告內容趨於零碎、片段,雖然易於傳播,但也洗版快速難於追溯, 不易累積長期且完整的論述,資訊量豐富但過度發散,不易讓觀者掌握重點。 簡單來說,新媒體必須要有自己的編撰播報組織架構,對於各種直播畫面與訊息處 理必須具有精煉剪輯的能力,如此資訊才能轉化為有影響力的報導。網路科技即使降低 政治參與的門檻,但網民們若鬆散無組織,除非邁向長期、深入的討論,化群眾智 慧為具體政策,進而影響議題設定。否則也只是一波海浪打上岩岸,最後連泡沫都沒留下 這拚的不只是媒體戰的輸贏,而是一種政治參與的轉型。德國海盜黨 為例,利用網路程式,線上一同與黨代表開會,讓公民直接參與政策討論、制訂黨綱,用 新科技實現透明、建立信任,3萬多名黨員,針對18個議題分別產生了政策白皮 書,在網路隱私、同性婚姻等議題上主導了議程。海盜黨成立七年不到,年度經費不到 台幣四千萬,連一間信義區公寓可能都買不起,卻在全德國拿下45個地區議會席次,原本 的年輕小黨,突然成了國會老大哥們的目光焦點,再過三年,他們可能就能成為第三大黨 了。 [註十一] 這又是另個網路即將推翻現實中既定規則的例子:政黨的影響力指標不再只是國會 席次。發生的關鍵在於,掌握注意力,並讓注意力發揮應有的影響力。 最後,是針對PTT/FB/Blog各方熱門議題與討論。學運多半正反雙方的敘事與論述 傳播通路來自於: 傳統媒體網路發文 → 臉書轉載 PTT 八卦版/FumouDiscuss發文 → 臉書轉載 個人Blog發文 → 臉書轉載 臉書上撰寫的Note或是感想 → 臉書轉載 到底臉書是溝通交流的好地方,或者只是一個彼此同好相互取暖的小圈圈? 先從臉書的特質來看,大量的分享形成一種被洗板的狀態,某種程度也掉入了單 一言論的危險,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對局勢的誤判。讀者偏好和媒體流量 慣性互相束縛,新媒體陷入即時的回饋循環。進而越仰賴與自我立場相同的議題,越立場 導向。 最後不管支持或反對,都共同陷入一種集體對戰狀態。我們好像陷入一場多人連線 對戰的集體狂歡:到處找同志,提供火藥(比喻利己的資訊或觀點),任何有利文宣跳過 查證先轉再說,消息大都冠上吸睛或情緒性的標題,內幕踢爆充斥,大家都大義凜然, 義正詞嚴。 當我們在怨嘆傳統媒體毫無身為社會公器的職業道德,喪失基本的查證能力、標題聳動不 實、八卦爆料充斥…而在網際網路將媒體限制下放的今日,我們在社群都具有媒體的傳播 力,都有可能成為注意力經濟中的明星,但有多少人具有扮演「社會公器」的自覺,自覺 應有新時代的新職業道德?但這說起來也尷尬,當職業為媒體的媒體人,或是容易 擁有更多注意力的公眾人物都沒有這種自覺時,要如何用相同標準來要求一般網民?如 此會不會演變為惡性循環?媒體新舊有何差別?若只是載體不同,表現出的素質是五十步笑 百步,媒體無序時代才是真正到來。[註十二] 閱聽人的責任 換個方向思考,閱聽人也要負很大的責任。在市場新聞學導向的台灣,「閱聽者注意力到 底投射何處」與塑造媒體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在我們譴責腥羶色新聞的同時,卻還是觀看 、受其影響。內容愈聳動、愈腥羶,反而能吸引更多人點閱;那些認真做新聞或者 是務實報導的新聞台反而乏人問津,因此劣幣驅逐良幣。以這次的北捷隨機砍人案為例, 或許我們沒辦法阻止媒體刊登較為血腥的圖片、影像,或是避免偏激憤怒的言論出現, 但我們至少可以成為不傳播、不製造這類訊息的人,以避免放大創傷或模仿效應 [註十三]的產生。 自己的媒體,自己救;良好的媒體環境,自己創。未來驅動社會的力量來自大眾,因為從 閱聽者、注意力集中的焦點、崛起的新媒體皆出自大眾。只要每個人對注意力經濟有一定 的認知,就會了解自己必須對接收以及傳遞的訊息審慎負責。 這堂新媒體素養課,是你我的共同必修。 連結:http://ppt.cc/wtGT 心得:關於新媒體所要做的識讀1.保持質疑不要盡信,要自己獨立判斷 2.主動獲取新知,不以臉書/ptt為主要資訊平台 3. 利用新媒體配合舊媒體展開多元化及多角度思維 4.多分享新知給自己的網路社交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0.230.155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02109106.A.6D6.html
fantasibear:。。。有分析給推,但是有一些推論可能會受到挑戰 06/07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