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Road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IBIZA (溫一壺月光作酒)》之銘言: : 不好意思, 淡蘭便道另有一條經景美、深坑、石碇的路線 : 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mtravel/root/root18.asp : 跑馬古道見證著宜蘭的物換星移,但所遺留下來的史料並不多,今人 : 只能倚靠鄉民的口耳相傳去追尋古道的脈絡。根據『宜蘭縣誌』、『 : 礁溪鄉誌』記載,光緒11年(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規劃淡蘭便道 : ,由台北府城往景尾(今景美)經深坑、石碇、坪林尾、三分子、石 : 槽、烏桶、四堵,越山鑿路經頭圍(今頭城)、猴洞坑溪(頭城、礁 : 溪鄉界)、得子口到宜蘭,於同年完工,為北部交通要道。 : 這是網友繪製的兩條主要淡蘭古道和其他淡蘭間古道的路線圖 : 本站有許多古道的資料和遊記, 值得一看 請問淡蘭便道有經過景尾(景美)嗎?從下面姚瑩勘查的路線來看好像是沒有, 還是劉氏講的與姚氏走的路線略有差異? 從下面姚瑩勘查的路線里程來看,古亭村以後五里到觀音嶺腳,這地方應該在 現在的寶藏巖附近.再之後十里到深坑仔街,這就讓我甚感迷惑了,十清里大約 合六公里,從寶藏巖附近到深坑仔街光是直線距離都超過六公里,還是說清國 時期文獻所提的里程僅供參考?但是有的又相差不遠(比如說羅大春開闢北路 所立的里程碑,蘇澳到花蓮港北岸一共二百里,就與實情相差不遠),實在很 難搞清楚 就清國時代末期景尾街東邊的實際情形來看,當時候現在的仙跡岩尾稜直逼溪邊, 而且是岩石地形(此地舊稱石門,位置約在今天的景興街 木柵路交會口一帶), 因此清國時代從景尾往木柵的路應該是走今天的景後街而後切過仙跡岩尾稜 (今之石門宮附近的山區)經過現在的世新大學校門隧道上方附近,這段高繞避開 石門的路崎嶇難行,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在1908年鑿開石門,開通走在山腳溪邊的 平坦新路,即為今木柵路之前身.事成之後深坑廳長立了一塊"開道碑"以玆紀念, 這塊碑現仍存在於景美國小東南角校牆外.碑文主要講的其實是(王留)公圳改道 以及改善舊圳路衛生的事,有興趣的鄉親經過附近可前往一看究竟. 回到原題,既然清國時期景尾街東邊的路不好走,不曉得劉銘傳所講的路線 會不會是在十五分(萬盛,現名萬隆)轉彎經過今天興隆路所在的谷地到木柵 再轉往深坑?雖然走這條路的里程也跟姚瑩紀錄的里程不符,但是比起經過景尾 來得近,也可避開景尾街東邊難走的路段.最後這段純屬個人推測之詞,諸位高明 的同好有不同的意見請不吝提出來討論,謝謝 : http://www.tonyhuang39.com/map276b.GIF
: 下文是經景美往宜蘭路線的淡蘭古道的路線規劃者噶嗎蘭通判姚瑩 : 在實地勘查淡水廳與噶瑪蘭之間的路線後 : 上書給皇帝的路線規劃書, 淡蘭擬闢便道議 全文 : 收錄在 /臺灣方志/一七二 淡水廳志/卷二 志一 封域志/疆界(道路附) : 由淡赴蘭,率苦三貂險.遠有議新闢便道者,途僅百十里(屬淡者八十 : 里、屬蘭者三十里).林爽文亂時,當軸議防,以此為備道;請開未果 : .今存其議,以俟將來.計自艋舺武營南門啟程,五里古亭村、水卞 : 頭,宜鋪石;五里觀音嶺腳,亦宜石(原為田塍,約寬二尺.俟農隙時 : ,培而廓之,以五尺為度);十里深坑仔街,有渡,宜船(中一里許山 : 路,已修尚平);五里楓仔林,田塍尚闊;五里石碇仔街,凡石圳三處 : ,宜鑿寬廣,便輿馬往來(一長約五丈許,二約長一丈五尺,寬均二尺 : );五里烏塗崛嶺腳,有內陂,水淺,宜石橋(約長五丈許),山路宜修 : ;五里大隔門,全山路、宜修(山雖高數丈,幸袤平不陡);下嶺五里 : 柯仔崙坑,一半山路,樹木陰 : 翳,有兩坑,宜木橋二(約長二丈許);五里粗崛坑,路平多樹,亦有 : 兩坑,宜木橋二(如前);五里仁里啬,有渡,宜船,山路平,宜稍修 : ;五里彎潭渡,有船(船惜小耕者所置,宜大之;此間山平多種茶,自 : 茶園中行),過渡鶯仔瀨;五里石魐坑,宜木橋二(如前.山路雖平, : 宜闊.自楓仔林至石魐.坑凡四十里,人撰稠密);又五里三分仔坑, : 宜木橋(約長一丈許);五里頂雙溪(水底碎石多稜),宜石橋(約長七丈 : 許.山路樹木蓊蔚);五里四堵寮,山路,宜闊;五里金面山頭分水崙 : ,即淡、蘭交界,山路,宜修闊;八里嶺腳礁溪街北(嶺高而不險,居 : 民多種茶,有市百餘家);十七里噶瑪蘭二結街,大路平坦.綜計宜設 : 石橋二、木橋七、渡船三.舊設隘寮所以防番,今番已匿遠,易以為 : 尖、宿憩所,後有旅肆,則撤隘寮宜五座:一仁里啬,一石魐坑,一 : 三分仔坑,一頂雙溪,一四堵寮;其隘丁可就地僱募取糧.此路開行 : (舊路仍不廢),亦利國便民之一端.留以告後之官斯土,有事會可乘 : 者為之也(按此路曾會營查勘,亦有兩路、一較近而費多,一稍遠而費 : 省;經費絀中止). : : 而且龍喉街打通到羅斯福路的地方 : : 根本不是公館 : 中山南路以南路段連接淡蘭便道的部分不只是打通, 還有拓寬 : 日據時代跟光復初期的舊路拓寬有兩種寬度 : 最初是拓寬為12米, 之後才有拓寬為40米的路 : 前者如重慶南路, 後者如仁愛路、信義路等美援道路 : 羅斯福路則是兩種拓寬皆有, 第一次拓寬12米至公館, 第二次拓寬40米至景美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107.71 ※ 編輯: mintap 來自: 220.131.107.71 (06/07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