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AN-YanYi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文/周澤雄   三國之時,英雄倏起倏落,旋飛旋伏,透視其各有特點的死因死狀,可作為歷史的別 一種寫法,窺探生命底蘊的別一種視角。須知劍鋒下的道道煞氣,墳塋內的縷縷冤魂,總 是最大程度地宣洩出時代的正義或不平。且說些讓人心緒難平的「末路英雄」吧。 夏侯淵被看扁了   若論沙場冤死,曹操著名的「兄弟將」夏侯淵,大概算得一個,難怪名字讀起來就有 股冤聲。死前他是曹操鎮守西北劉備防線的主將,探究他的死因,即使照《三國演義》中 的說法,也不合理數。和當年死在關公手下的顏良一樣,他也是在自己華麗的將軍麾蓋下 ,還未來得及問一聲「來將通名」,就被一個白髮老漢一刀斬落了人頭。   黃忠的馬是從山上直衝下來的,這符合事實(羅貫中寫關羽斬顏良時,也曾提到關羽 的赤兔馬躍下土山,但不符合事實,關羽斬顏良,應在某個水邊渡口處)。依夏侯淵當年 在「虎步關前,威震隴右」的名聲,突然見到一強倔的老頭衝下來叫陣,他顯然認為有必 要了解一下對方姓甚名誰,以決定是親自出馬,還是讓手下一個尋常小校對付一番了事。 誰知那老頭正窩著一口氣,直想著在劉備面前露一手,再加地形有利,老頭又確有兩下子 ,夏侯淵這便糊裡糊塗地送了命。   其實,夏侯淵更大的冤處還在死後:當劉備聽說黃忠陣斬對方主將時,竟沒有流露出 起碼的高興,反而說了這樣一句話:「殺掉夏侯淵有什麼用,要殺就殺最厲害的。」劉備 指的是張郃,夏侯淵的部將。在當時,劉備真正忌憚的卻是機變百出的張郃。夏侯淵能不 冤嗎? 張郃專接苦差事   張郃出道很早,最初也曾加入討伐黃巾的戰團,先後當過韓馥、袁紹的部屬。官渡之 戰時,張郃也曾向袁紹提過若干合理建議,不必說,「袁紹定律」決定了這些建議的結局 。張郃在袁紹大勢將去前的一剎那率軍投向曹操,給了袁紹更加致命的一擊。曹操顯然對 張郃仰慕已久,他見了張將軍後的第一句話竟然是:「韓信歸漢了。」想到韓信乃是時人 公認的千秋名將典型,想到曹操並沒有盲目抬舉他人的習慣,這份評價便更見貴重。   然而,張郃並沒有像同屬降將出身的張遼、徐晃那樣經常獲得獨當一面,自領一軍的 機會,苦差使倒接受了不少。在曹操行軍過程中,我發現張郃常常充當先頭破敵的工作, 在前方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鏟除障礙。夏侯淵死後,為確保三軍不可一日無帥,張郃被 手下民意選舉為夏侯淵的繼任者(這事後來得到了曹操的准許),但張郃任主帥的機會並 不長,曹操死後,防備西川劉備的重任落到司馬懿身上,張郃再次成為司馬懿的副將。   諸葛亮忌憚張郃,難不成司馬懿對他也有所防備。張郃之死,同樣冤屈莫名,因為他 很可能是被司馬懿以「借刀殺人」術害死的。戰場上張郃再次擊敗了諸葛亮,蜀軍只能退 卻。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張郃反對,理由是「諸葛亮極善用兵,雖然一時撤退,也會沿 途布防。且附近一帶山勢林立,地形複雜,一味追擊,必有兇險」。然而軍令如山,司馬 懿怪臉一翻,張郃只能知難而上,結果,諸葛亮預先埋伏在山上的蜀兵,正好亂箭齊發( 好像還是那種諸葛亮親自設計的十枝連發的強弩),張郃就地淪為一張活靶。本來,以他 百戰沙場的經驗,追逐敵人時必定會保持弓箭的射距距離,但是他怎麼能夠料到諸葛亮已 經有了新的發明,射距突然長了許多。他只好死在莫名其妙的新發明上了。 于禁羞愧而亡   大將于禁,其英雄末路的心態,可悲又復可憐。他是被曹操一手從步伍中提拔上來的 ,曾與張遼、徐晃、張郃等人齊名,並稱為曹營名將。當年何其擅長治兵,可說有周亞夫 之風。一次,為了嚴肅軍紀,當曹操手下歸夏侯惇調度的「青州兵」趁著戰亂間隙胡作非 為,對百姓肆意劫掠時,他不顧夏侯惇在曹營中的特殊地位,毅然驅軍上前,予以就地正 法。   「于禁謀反了」,所有人都在如此傳言,卻見于禁不慌不忙,先在週邊布置好防備敵 人偷襲的陣勢,才來到曹操面前,從容解釋經過原委。這一刻,曹操為手下有這樣的將領 ,內心該有多麼自豪啊!後來關羽圍困曹仁,曹操親自點將,讓于禁出馬時,曹操幾乎沒 有懷疑于禁戰勝關羽的能力,更談不上懷疑于禁的忠誠。那是一個秋天,漢水爆發洪水。 在不期而遇的滔滔洪水面前,于禁突然喪失了一個戰將的鬥志,也完全沒有當年周亞夫般 的治軍才能,他的兵力不在關羽之下,卻剎那間以洪水潰散之勢土崩瓦解,他自己也向倨 傲的關羽屈下膝來,成就了關雲長「水淹七軍」的威名。   孫權襲殺關羽之後,于禁作為關羽的俘虜同時獲救。為了討好曹魏,孫權曾給予于禁 極高的禮遇,讓他在路上與自己並駕齊驅,立刻就有唾沫和惡語撲向他的面門:「無恥的 敗將,你也配和我們主公站在一起。」于禁回到魏國時,已完全判若兩人,面容枯槁,神 情頹敗。魏文帝曹丕表面上安撫他幾句,私下裡卻虐待狂十足地派人在曹操陵堂裡畫上一 組壁畫,將關羽連勝、龐德憤怒、于禁投降的場面,一一再現,然後安排于禁前去參觀。   無盡的羞愧,不出幾天,就把于禁折磨至死。   個人早晚行跡的判若兩端,雖然永遠能引起世人的好奇,但作為一種生命形態卻未必 是反常的,比如我們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就可以不加思索地舉出汪精衛、周作人和林彪的 例子。 (本文摘錄自《三國英雄基因》一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0.2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