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W_Job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文章是昨天上網逛,不小心看到的... 已請Google大神翻譯過,如有錯字、OP請多見諒: http://gongyi.sohu.com/20091222/n269111651.shtml 《本土社工陷身份確認困境曲線救業實現自我價值》 來源:公益時報 2009年12月22日 作者:邱玉函 南北朝的傅昭在他的名篇《處事懸鏡》之《曲之卷七》中說道:“水曲流長,路曲通天, 人曲順達。豪奪不如智取,己爭不如借力。……處大事貴乎明爾能新,處難事貴乎通而能 變。擇路宜直,助人宜曲……山,水繞之;林,鳥棲之,曲徑可通幽也。 ”作為沒有掌 控任何制度化權力的個體,本土機構中的社工想拉近專業與職業間的距離,實現自我的專 業價值,“曲線救業”是一條可供參考的路徑。 專業與職業的剝離:我是社工還是保姆? 深圳的一位社工朋友向我講述了一個案例:由用人單位提供工作崗位,由政府向社工機構 購買社工服務,社工進入用人單位開展工作。用人單位隨即將原本聘請的保姆辭退,由社 工全權負責機構兒童的生活起居等照顧工作。社工被這類工作包圍,導致沒有時間去開展 專業化的社工服務。社工機構將此事上報至政府部門。結果,社工被撤出用人單位,用人 單位與相關部門打起了官司。 以上案例反映出了專業人士與非專業人士之間的一種僵化的對立關係。其中一個突出問題 在於,非專業人士不了解何謂社工,對社工的專業性與職業性都缺乏認知。由此引出本文 將要探討的問題: 第一,將社工完全替代保姆的做法固然不妥當,但是,本土社工究竟是否應該承擔一些專 業以外的工作? 第二,如何才能讓用人單位理解並接受社工的專業規範,使社工的專業與職業真正相契 合? 儘管社工在西方世界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培育與發展,但作為一個舶來品,對於中國社會 的適應性尚有待實踐去檢驗。遵照西方制定的專業規範與標準,是否能夠讓社工在中國落 地、生根、發芽呢?我們可以做到在課堂上將一項專業原原本本地傳授、灌輸給學生,但 社工作為一項職業,必將鑲嵌在既定的社會結構當中,與特定的社會身份、地位、角色相 聯,它與書本中所描述的專業有著很大的區別。當我們將一種本屬於西方社會的職業人為 地移植過來時,職業與本土社會結構之間的對接是否順利?以下筆者所接觸到的兩種觀點 描述了在這一對接過程當中所出現的尷尬。 (一)專業無用論 實習生小徐(社工專業本科):“我覺得我在基金會無事可做。無非是建建表格、閉門造 車寫寫計劃。學姐你嘴上喊著專業的口號,但整天老老實實做一些行政方面的雜事,真讓 人不能理解。我算看透這個社會了,假、大、空。我開始懷疑老師以前跟我們鼓吹的社工 的樂觀前景,我的專業認同被徹底摧毀,我感到我受到了欺騙。” 蔡老師(某校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系主任):“我們的學生去社區街道實習後回來跟我說 ,原來社區管理就是打雜做行政,對專業的熱情馬上消失了。” 以上反映出了實習生微妙的心理變化:從對專業有一定的熱情與認同,到進入了真實的機 構環境之後,發現現實中的專業似乎無用武之地,感到專業的就業前景虛無甚至悲觀,從 而放棄了對本專業的忠誠與認可。 (二)專業偏執 實習生小趙(社會學專業碩士):“我在養老機構實習,有時難免要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 ,說實話心裡不是太願意,社工怎麼變成去做這些事情了呢?” 實習生小徐(社工專業本科):“我在智障兒童庇護中心實習,曾經不得不幫一名智障兒 童解決上廁所的問題,當時的情景你簡直不敢想像……至今讓我心有餘悸。發誓再也不去 幹這個事了。” 江蘇某市社會福利院工作人員小薛:“很多實習生都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做不了什麼事 ,當他們看到要為老人提供一些照顧時,就更加退卻了。” 我將此看作是社工人員的一種“專業偏執”。當自己非常認同專業的操守與規範時,就可 能導致過於執著於這一專業標準,而變得偏執與難以通融。這就與前面社工不願做保姆、 實習生不願做行政一樣,不是從用人單位與服務對象的需求出發,而是從專業出發,為自 己設計一套既定的標準和模式,不願涉足與專業無關的事務,這原本無可厚非。 以上幾位被訪者的言談無不透露出“準社工”們在面對現實時心中的無力感。他們根據課 本中記載的專業精神,給自己的職業抑或是準職業賦予一種清晰的身份標準,但當他們走 入現實時,專業與職業之間被剝離開來,身份確認受挫。身份確認的受挫緣於社會結構的 製約。 社會學家布勞認為,交換行為是這樣一種交往類型:參與交往的各方都期待著他人的回報 ,一旦他人停止了所期待的回報,這一交往關係便會中止。作為一種職業,社工與用人單 位或服務對像都被捲入了一場社會交換當中,一方付出對方期待的勞動,另一方則給予薪 酬。這類似於僱員與老闆之間的交換。 用人單位對社工潛在的專業價值缺乏認知,他們關注社工眼下能做什麼,是否具有實用性 。顯然,承擔保姆工作是最直觀的,對於用人單位來說更加實在。身份確認的失敗導致社 工經歷一種挫敗感和一種更加強烈的不滿和疏離感。於是,社工最終選擇了脫離機構情境 ,由此避免由於身份確認失敗所帶來的消極情感經歷。 用人單位的領導從機構利益出發,從實用的角度來計算所期待得到的回報,從而為機構的 僱員制定角色規範,社工要么遵從機構領導的標準,適應機構環境,要么執著於專業的標 準,離職退出。 解決思路:“曲線救業” 小薛:“5年前,我社工專業畢業來到市社會福利院,我做了很多事情,涉及照顧老人, 還有各種走訪,各種行政事務,與其他社會部門打交道等。通過與老人頻繁接觸,我了解 了他們的需求和特點。我逐漸融入工作團隊,職務也得到提升。我耐心地為院長進行了長 達5年的洗腦,向他灌輸社會工作的重要性。院長從最初根本就不知社工為何物,到今天 終於對社工發生了極大的興趣。我們現在吸收了一些社工專業人才,與海內外一些單位建 立了合作關係,積極引進香港的專家資源,並讓我參加國內外各種專業培訓。” 小薛通過5年的努力,使福利院院長在觀念與決策上發生了很大轉變,我將小薛的做法視 為一種“曲線救業”的路徑。我給“業”賦予“事業”的含義,指職業與專業兩相融合的 理想狀態,社工既可從中獲得職業酬勞、亦可實現自我專業價值與人生價值,而眾多社工 共同努力的集合,又將推動整個社會的社工事業。 第一步:獲取金錢-維持基本的社會交換關係 案例中的小薛在進入機構以後,完全是按照機構領導的安排來行使工作職責的,機構環境 不允許他以一名社工專業人員的身份來妄自行事。 根據社會學家布勞的觀點,人們通過交換行為可獲得的報酬,根據它們所具有的價值由小 到大排列為:金錢、社會贊同、尊敬和依從。而作為在國內新興的職業,社工目前能夠得 到的報酬莫過於金錢,由於社會對這一職業所能帶來的效益的認知度還很低,所以,社工 人員目前還很難得到社會贊同與尊敬這一類報酬,難以實現自我的專業價值。 因此,儘管本土社工不應毫無保留地取代諸如保姆、護理之類的工作,但在進入工作崗位 之初,適當、適時地承擔部分專業以外的工作,是不可避免的。要讓社會了解自己的價值 ,不能僅憑一張社工的專業標籤,因為目前的自己,根本還不具備專業人士的權威與能力 。只有滿足了用人單位的實用性期待,社工方能盡快融入既有的組織環境,為用人單位和 服務對象所接受與認可,獲得最起碼的金錢報酬,由此保持交換關係的基本持中與平衡, 從而保障社工職業能夠在機構中生存下來,首先實現社工從業人員的“量”的增長。 許多社工專業學生或本土社工都艷羨地認為香港的社工事業發展已相當成熟,認為社工在 香港是一項受人尊敬的職業,因而抱怨中國大陸的社工發展太滯後。錢女士是一名來自香 港的社工督導她提到:“大陸的社工並沒有看到,香港社工在發展初期的艱難處境,沒有 看到他們當年走街串巷、奔走相告時的辛苦與執著。”現在很多用人單位在評價初到工作 崗位的大學畢業生時,都會提到一個詞:“浮躁”,認為他們眼高手低。現實的社會環境 使社工不可避免地觸及一些在他們看來超越專業標準、甚至近乎卑微的工作。 當面對社工專業與職業之間的剝離現狀時,社工人員不應感到震驚或是覺得受到了老師和 書本的欺騙,而應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已經做好了投身於助人事業的心理準備:是否能夠 忍受現實社會對社工專業的不理解、是否具有將社工助人職業視為自己的人生事業並為之 奮鬥的勇氣與信念?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麼,勇敢地正視現實、接受現實並融入現實, 才是改變現實之前必須完成的第一要務。 第二步:獲得贊同-佔據交換結構的優勢地位 通過適應並融入現實環境,社工得以維持與用人單位或服務對象的交換關係,確保了社工 職業的生存。而此時,社工若想繼續自己的專業理想,實現社工服務的“質”的提升,就 不應滿足於眼前的金錢與職位,而應通過點點滴滴的具體作為,更好地服務於機構,證明 自己的才幹與潛能,獲得更具價值的報酬,諸如他人給予的讚同和尊敬,諸如領導的信任 ,使自己佔據交換結構中的優勢地位。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秉持專業的心智態度—— 調研精神與同理心,非常重要。 現在回歸到社工承擔保姆工作的事件上來。剛剛走出校園的社工專業學生,當他們走進陌 生的機構,面對陌生的服務對象時,很可能是底氣不足的。通過為服務對像做護理工作, 一方面可以熟悉自己的服務對象,了解服務對象各自不同的習氣與秉性,一方面也是對所 學習的課程的應用性回顧與驗證。它可以防止社工在沒有經過調查的基礎上,就將頭腦中 從書本習來的想法先入為主地操縱整個服務過程。 第三步:影響政策-改變交往對像對回報的預期 以下是一名一線社工與來自香港的社工督導在談及製度因素對社工服務的製約時的對話。 社工小曹(上海某社團服務於戒毒人員的一線社工):“我發現我們社工真正能夠為他們 做的事情其實太少。由於一些制度,在很多方面我們都愛莫能助,在現實面前感到無能為 力,我們不具備一些行政上的權力。” 社工督導錢女士:“這個時候你能做的就是去爭取其他的社會資源,或者將問題反映給政 府部門,去影響他們的決策,從而解決你的服務對象的困難。” 社工具有服務提供者、支持者、倡導者、管理者、資源獲取者以及政策影響人等多重角色 。社工應將其工作經驗反饋給政策制定者,以避免社會問題的發生或減緩社會問題。當社 工自身都不能被他人理解與認同時,社工應當發揮政策影響人的角色功能,通過向機構領 導、政府部門反映問題,從政策或製度層面改善社工的地位與處境。 前面案例中的小薛,可以說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曲線救業”三部曲的圖景。從最初的適 應並融入環境,到逐漸獲得機構的認可,最終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利,亦即對領導的影響 力,促使領導意識到專業社工的作用與價值。由此,對機構的發展規劃做出了方向性的改 變。 上海社工的努力也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啟示。我結識了許多80後女孩,她們已在上海的社工 一線奮戰了5至8年,而今成長為社工督導。多年來微薄的工資、艱難的環境並未讓她們中 途退出,而是一直堅守到現在,服務對像從最初的閉門不見轉變為現在的樂於接受服務, 在政府的支持下,社工的工作環境與薪酬體係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本土社工作為沒有掌控任何制度化權力的個體,只有先融入結構環境,才能獲得影響和改 良結構環境的前提。在職業初來乍到之時,必須首先獲得金錢這樣一種物質回報,職業才 具備了生存下來的條件,實現從業人員“量”的增長。唯有如此,才可能提升從業者的地 位,獲得社會對這一職業的讚同;進而獲得維護專業權威的話語權利,擁有對社會政策和 製度結構的影響力,使交往對象真正理解並接受社工的專業價值與規範,進而為社工職業 的專業化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支持條件與製度環境,用制度化創造一種新型的社會交換關係 ,使社工職業的專業服務實現“質”的提升。 因此,有志於步入社工行業的“準社工”或已經在一線奮戰的社工們,須做好充足的心理 準備,放下教條,拿出直面現實並融入現實的決心,拿出臥薪嘗膽的堅忍與勇氣,以對服 務對象的責任心、對社工專業的忠誠與認同,去適應鑲嵌在社會結構當中的工作崗位,為 促進社工專業與職業的融合,而不懈努力。 眉批: 1. 不知《公益時報》有沒有開放投稿?如有就能分享台灣經驗嚕~~ 2. 這篇文章就一句話:「先接受現實,再改善現實。」 3. 看完這文章後,小弟我想到一件事:社工行業好像開始講究血統? 曾聽其他社工前輩依各校社工系特色,分成主流、半主流、非主流 也有前輩跟我說:他是復健諮商科系畢業,課程內容有不少和社工系相同 但申請方案補助時,審查委員懷疑專業能力,薪資差點被砍 還好他拿出多到可貼滿牆壁的證明,像是官方單位、知名社福單位辦的社工研習證明 加上督導聘書和就業服務員等證照,才保住薪資 4. 另外看到「專業偏執」、「用人單位對社工潛在的專業價值缺乏認知...」兩段句子 小弟我想起林萬億教授提過:這幾年的社福體系發展,讓社工快成了「就業諮商員」。 而小弟我最近借用其他行業知識和社工專業知識,希望改善文字工作者收入 給了文學界不小壓力 最近想想,這樣可能造成「作家、廣告文案人員,傻傻分不清楚」... 終於了解文學界的人抗議原因 --------------------------- http://f14mp5.wordpress.com 居隱的文藝創作總站 歡迎常來看看^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7.180.199
coolIchiro:有趣的一篇文章!!!讚 02/07 15:17
junalu:推~很值的省思~建議版主放入精華區~ 02/07 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