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tarTre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本篇譯自電影小說:STAR TREK GENERATIONS(日換星移)的後記。原文 很長,趁空譯出有關於劇情方面的部分,讓各位同好一窺電影製作的背後。當 時派拉蒙內部欲製作兩部 The Next Generation 的電影,由兩組人員寫第一 部電影的劇本。最後決定的電影故事由Ronald D. Moore與Brannon Braga原作 ,以及執行製作Rick Berman的參與而成。 下文中由科克領導的第一代故事(The Original Series)簡稱為 TOS, 由畢凱領導的系列 The Next Generation 簡稱 TNG。業餘譯作,若有錯誤, 還望指正。 ==================================================================== 故事劇情的討論熱切地展開。Brannon Braga 回憶說:「我們花了好幾個 星期在談論上。你們知道我們同時也在製作影集,一當有任何的機會,我們就 互相作番腦力激盪。構思一切是件最有趣的事情。」 在腦力激盪的層面,Moore 補充道:「我們開始談到有關於『TOS』的方 面,是否要讓裡頭的角色出現在這部電影中,或是於以後的劇本再考慮呢?為 了某些原因,我們採取中立的方式,並通過了許多不同的意見。有一陣子,由 於海報中印象的觸發,我們曾決定想讓兩艘企業號對戰。我們認為這樣子實在 帥呆了:科克與畢凱對決!但是我們卻一直無法使這樣奇異的對決合理化,而 且觀眾也早對這兩個角色的印象根深蒂固。於是這想法遭到極大的困難而拋棄 。然後Rick 提到『如果有個神秘的星球出現在『TOS』的時代––然後劇情漸 漸淡出––而銜接『TNG』的時空。』也就是說,有個神秘的事物連接著兩個 世代。一當我們決定好,就繼續尋找點子––這將是什麼樣的劇情。如何讓兩 隊團員碰面?是否要有時光旅行?是要讓『TNG』角色跑到過去?還是要讓『 TOS』邁入未來?或是還有其他的方式嗎?」 最後,Berman、Moore跟我決定不採用時光旅行的劇情,因為如此將引出 某些無法「中立」的完成世代交替的問題。「這也就是『時空之門』所以出現 的原因。」Moore 談到,「那是一個他們兩人都能夠去的地方,沒有所謂的過 去與未來。」 (案:原文Nexus,為連結之意,國內電影上映時譯作「時空之門」) 不過,雖然期待已久星艦企業號的兩大艦長總算見面了,但對許多人仍是 會感到驚訝。如果你從未看過這類電影或讀過這本書,那麼你就可以停下來直 到你預習後再來看這齣電影吧。 「日換星移」最戲劇性的發展在於科克艦長英雄式的死亡––這自然是 STAR TREK 世界三十年歷史的重大事件。但Rick Berman 回想起來,沒想到科 克的死是在他們這群劇作家所寫的這部電影中。 「我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Berman說道,「如果我們想辦法將科克帶 往廿四世紀,那他就得死。這在我們構思這種劇情的第一天就決定了,因為我 們當時有三種選擇。一是在他跟畢凱阻止了瘋狂博士後送他回去,一是讓他繼 續活在次世代的世界中,另一則是殺了他。 「讓他活著留下看起覺得有些愚蠢。若送他回去也將使故事產生問題,因 為這意味著要回到他在電影開始時的那次「死亡」更早以前的時間。(那時科 克原死於拯救企業號-B)所以讓他死於電影的最後是最合理的,雖然有些人會 指責我們那一幕的象徵:畢凱埋葬了科克影射著『TNG』埋葬掉『TOS』。這並 不是我們所意指的,但我們很想知道大家對這方面的看法。」 然而Brannon Braga覺得科克的死不應成為情緒上的爭辯。他說「轉移指 揮棒是無法避免的事。而自然地,想到終幕時科克死在畢凱的懷裡,以及畢凱 將他埋葬也曾使得我們爭論不已,但這終究也是要告訴所有星艦迷的。」 也許本片中第二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企業號-D的主體被破壞,碟盤( Saucer)部分脫離並迫降在異星叢林的那幾幕令人歎為觀止的特效了。跟科克 的死不一樣,這項計劃在電影還未開始之前就曾討論過了。 「其實這個想法早在第六季影集中就有了。」Moore 解釋說,「當時 Brannon跟我以及Jeri (Taylor) 曾向 Rick 與 Mike (Piller) 提過。我們計 劃讓企業號被地球召回,贈與為「瑪麗皇后級」的星艦,在太陽系間作外交方 面的巡航。而船員們將被分開並解除他們的任務。事實上,我們將這集的標題 作「All Good Things」(但這標題後來作為 TNG 的完結編)。 「在他們回地球的路途中,當然地,他們遭遇到襲擊,於是企業號的碟盤 分離並迫降於行星上。當他們墜入大氣層時將會是緊張懸疑的不錯劇情。但很 不幸的是,製作群告訴我們電視影集的預算,不允許我們毀壞碟盤部分。我們 可以做到的效果看來會相當的拙劣與滑稽。『你們看了一定會討厭到極點,』 他們告訴我們說。」 不過墜毀碟盤部分的點子一直延續下來,而電影「日換星移」的預算有著 約十倍於單集電視影集,Moore 與 Braga 建議劇中可以採用。Berman 同意, 剩下的就只是過程了。 自然地,如同影迷會聯想到畢凱埋葬科克的背後義意,Brannon Braga 擔 心他與Ron Moore 的劇本中企業號的破壞的後果。「我們工作群除了好玩以外 ,不清楚還有什麼象徵意義。我們就是如此,喜歡破壞東西。我不知道別人會 怎麼說我們。不過,」他笑了笑,「這艘企業號已經在銀幕上航行了七年,我 想是該要換一艘了。這也會讓下一部電影更有趣。」 好萊塢有個習慣,劇作家的第一篇草案不喜歡被簡化妥協。他們不該被預 算或視覺特效能力等因素而限制了想像的空間。然而,當製作即將開始的時間 逼近,劇作家開始寫第二、第三、第四篇草案,電影製作要注意的實際規則會 更形重要,「日換星移」自然也不例外。Rick Berman 回憶起第一次草案出爐 使得預算立刻短絀,預估將比原先的計劃多出了80% 的花費。 然而幸運地,當他們艱難的面臨選擇各處可以節省花費的部分,Berman 與他的製作群,以七年影集製作經驗,仔細的鑑定並控制每一分出超的花費, 然後才搬上銀幕。 Berman 以明顯的自信說,「我想除了我們之外,沒有人能在這種預算下 做出這樣的作品,這是由於我們對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的經驗來的。在今天 愈來愈少的電視動作–冒險影集的專業製作人來說,我們懂得如何非常有效地 花費。於是我們可以作出一部電影,讓人覺得好像多出上千萬元才能得到的成 果。」 當然並非所有在草案上的修改不是因為金錢的關係。從劇本頁上〝淡入〞 的字中,每個人最關心的還是電影中的情節問題。在「日換星移」中有著一些 特別獨特的劇情。 Brannon Braga 解釋說,「這部電影仍然要考慮讓從未聽過 STAR TREK 的觀眾也能夠接受。因此我們要讓故事發展得廣一點,而且要有更多的動作場 景。電視影集中是讓每個角色去發展,然而你會發現這部電影是較偏於計劃導 向的。當然是不會讓本片沒有人物個性。有些情感上的表現,但我們要有更大 、更振憾的動作場景。動作要更大,幽默要更大。」 Ron Moore 同意說,「我們知道不能太依賴系列影集過去的歷史,你不能 直接從〝Descet〞,或任何一集電視影集中接下去。因為你不能保證觀眾有注 意到,或看過那一集電視。當然我們不會讓劇中人走來走去,來解釋星艦是什 麼東西。我們從 STAR TREK 是個圖象的點子開始。只要你知要什麼是企業號 ,即使從未看過電視影集;只要你知道故事是發生在宇宙中,就可以了。但對 於有些還不甚明瞭的觀眾,就讓我們順便作個簡單的介紹,Data 是個電子生 化人,Troi 具有心靈感應能力,在 Geordi 臉上的是個視覺器(VISOR),而 Worf 是克林貢人。這些我們都嘗試在片中表現出它的痕跡。 在寫電影的劇情與電視影集的不同點就是人物的特性。在影集中,有必要 讓每週都維持著人物特性以及背景環境。但在電影中,這些情況就變了。 「舉例來說,」Braga 解釋著電影中一項重大的發展,「我們賦與了 Data 感情。這是件我們絕不敢在影集中嘗試的事,因如此一來,你就永遠的 改變了他的特性。事實上,你也完全消除了劇中他在感情上的探尋。但在電影 中,我們可以作些重大的改變,或者是說,我們就是要這麼做。因為這是我們 第一個可以做出這重要變化的機會。現在,在第二部電影中,你將看到非常不 一樣的 Data。但由於電影構思有兩三年的時間,你就可以做這樣的嘗試。 決定給予 Data 感情––安裝由他的製造者 Noonie Soong 製作的「感情 晶片」––並非等閒視之,而這也讓 Braga 提起倍受討論的一幕:「在結尾 中的一個場景,Data 找回他的貓而流下淚來。」 Braga 說他、Ron Moores 和 Rick Berman 感覺這場景十分的深切。「我 們要 Data 認為他已控制住他的情緒,不過馬上卻經歷了無人能解釋的情緒反 應––喜極而泣。Data 發現了他的小貓,但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說: 『我很高興找到了 Spot,不過我卻在哭。晶片一定發生故障了。』但 Troi 說:『不…我想晶片在正常的運作。』 這項討論延伸到飾演 Data 一角的演員 Brent Spiner,他認為流淚對這 個角色的改變太過巨大,並且他擔心這樣表現是否太過於「煽情」了些。 Braga 也同意 Spiner 的觀點,但最後,「我們決定讓這部影片表現點煽情的 成份,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們就等著看看觀眾們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