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uckcomic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所謂的「寫實」-我指的是故事的內容,而非表現的形式-到底是什麼呢? 並非每個人都會深刻的感覺:啊!原來我是個徹底沒用男; 也並非每個人都會遇到爛桃花、或者衰到不行的巧合; 在不期待英雄/女神適時降臨之時,也不會時時刻刻警戒那戲劇般的厄運。 所謂的「寫實」,絕不僅只是讓讀者產生「啊!我能理解。」而已, 而更該是讓讀者同時產生「為什麼我能理解」 與「不完全理解,為什麼?」的想法。 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 因為,僅停留在「我能理解」的程度, 簡單來說, 都是較為被動的接受故事預設的情緒反應, 換言之,情緒的到來與紓發,都較為方便而快速。 所以即使爛尾公治的表現風格是現實向,故事內容仍然較難稱呼為寫實。 而較「寫實」的作品則常常不是這樣, 簡單來說, 是因為預設了「實」際的狀況,可能沒那麼單純二元化, 所以即使Jojo第四部仍是矯飾主義的,我們仍然會對人物的互動內涵覺得寫實; 某些發展必如預期-因為現實邏輯可能就是如此; 某些發展不如預期-因為現實中的不定數太多了; 巴金所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即是如此。 才會產生「為什麼我能理解」「不完全理解,為什麼」的疑惑。 以電影傳統理論來說,喜劇與社會現實劇的明顯差異, 一是在於角色的肢體語言的表現誇張程度, 一是鏡頭的遠近: 喜劇基調的鏡頭多與腳色保持一定距離; 現實/悲劇則較多特寫(尤其是表情部份)。 當然,隨著電影的發展,這套公式早就不能全部套用, 但仍可推得出在追求「寫實」的同時, 捕捉到的可能是人類更多微妙的反應與互動發展。 舉例【敏行快跑】來說: 使用了極多的臉部特寫; 主要角色裡, 提供了一個可憐又可惡的偽女主角(兼男主角的極大挫折象徵A) 讓人以為要成為大魔王的反派男(兼男主角的雙重挫折象徵B) 具有多重障礙的女主角(兼男主角的實體重要目標) (漫畫裡,出現了taxi driver的意象; 或者說這部漫畫的靈感、劇情發展根本就是取樣於taxi driver。) 整體劇情就是受到事業/愛情挫折的男主角,沒有成功上演「第一神拳」的故事。 幾乎要到最後一集的最後一兩回,才不算是逆轉的甦了口氣。 不像是都市童話的古谷實作品,【敏行快跑】裡頭的神經喜劇劇情,卻顯得異常沉重。 我記得或許是叔本華有提出「喜劇效果其實是悲劇的幸災樂禍行為」, 或者以他引用盧梭的話說「同情」: 人們不會對比自己幸福的人產生同感,而只會對比我們不幸的人感同身受。 (文化/道德相對論可能會對這句話有意見,就暫時不討論了。) 而我們對故事(或者是說我們的價值觀之類的)有所期待, 使用不同期待(或者擁有不同價值觀點)來評論故事的內涵- 「沒有英雄,但還是接受了挑戰」,這種近年來的戲劇新傾向。 因此,比起鑽牛角尖的【不道德的秘密】, 雖然我會給【敏行快跑】也很不錯的評價, 但,我反而無法再重新看一次【敏行快跑】了,更別說要解構分析提理論了。 於是,在接受「寫實」之餘, 由於「同情」的程度高, 所以有時候也跟著劇中人物不舒服。 【漫畫】相對於大眾仍以娛樂放鬆為主的現在, 這類整體太過「寫實」之所以不受主流青睞,大概也是其來有自的。 (某社秋番就來個「寫實挫折+非寫實的期望結局」的通吃了…對此不予置評。)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atma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0.195.231
KillAllMen:直覺想到別的作品 http://0rz.tw/joyZN 05/01 01:45
ron761230:秋番 哪部啊 05/01 02:52
searenata:這部出完了? 05/01 04:02
※ 編輯: lovefreecat 來自: 122.120.193.173 (05/01 10:58)
potatofat:同意一樓 我看到敏行也想到這個... 05/01 11:19
hellk:看來不錯 可是不知為何 在漫畫店光看封面 連翻的欲望也沒有 05/01 13:16
victor333:跟無敵看板娘有關係嗎? 05/01 14:01
andywolfer:敏行快跑看完之後就是很難過而已,沒別的 05/01 19:37
EricOscar:敏行!對左邊的臼齒用力! 05/02 00:57
LUDWIN:敏行看到第二集就沒勇氣看下去了。。。 05/02 01:19
sading7:其實「寫實」就僅僅是「真實地刻畫」而已,不用想得太復雜 05/02 02:28
推文若有恕刪 先說聲抱歉 因為這個問題剛好是我想討論的: 「真實的刻畫」指的是形式呈現上的,亦或是題材相對現實世界的忠實反應? 如果是前者,那就是「現實風格」. 如果是後者,那又該如何解釋,十九世紀那些寫實風格的西方作品的內涵呢? 拿近一點的來說,題材寫實的賴和,形式上也僅僅是「真實的刻劃」, 那又何來「賴和是台灣新文學之父」之類的影響呢? 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又是否僅僅是個刻劃時代現實生活而已的作品呢? (這裡有個前提,就是我們所接觸的歷史都是主觀的) 筆者寫這篇文,是以寫實題材作品相對較難被喜歡所提出的假設. 主要是希望拋磚引玉,也對自己的假設有所辯證. 如果不適合在此發表的話,也請版主不吝告知一聲. ※ 編輯: lovefreecat 來自: 61.229.82.234 (05/02 18:32)
sading7:在我看來一部作品除了娛樂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內容必須反 05/03 18:17
sading7:映現實中的某些東西。對漫畫、動畫而言,形式上寫實要兼顧 05/03 18:18
sading7:娛樂性很難;對小說電影而言則比較容易。有些作品過於重視 05/03 18:19
sading7:形式上的寫實(但卻不一定有內涵,例如賴偉公治)有些欠缺娛 05/03 18:21
sading7:性(例如島耕作)在我看來對動漫而言,娛樂性還是最重要的, 05/03 18:21
sading7:如果能在加上寫實則更好。而小說裡所謂"純文學派",我覺得 05/03 18:22
sading7:都有沉長無聊的缺點,但是寫實電影卻不會如此。 05/03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