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Sunris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周宣德居士(西元1899~1989年)                                  一九六○年以後的這些年代,大專院校的在校學生,社會各界的知識分子,學佛的 風氣日盛,學佛的人數日增。在現今社會上,學佛、研究佛學成為一種「流行」,這當 然是佛法昌隆的象徵。然而這種風氣何以致之呢?這使我們不能不想到,一位四十年前即 開始耕耘播種的人,那就是創辦「慧炬」機構的周宣德子慎居士。   周宣德,字子慎,江西南昌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九月十八日。 他是近代大專院校佛學社團組織的發起人和推動者,在高級知識青年間散佈佛法種子, 對於佛法普及社會有著卓越的貢獻。   子慎的父親雨農公,在清末同、光年間,是南昌的名秀才,精於宋明理學,且性好 醫術,造詣甚深,即所謂「儒醫」者是。晚年行醫濟世,活人無算。雨農公有子女十人 ,八男二女,家教極嚴,衣著禁用絲綢,除朔望外不得肉食。   子慎行九,幼入私塾,繼入南昌高小,未畢業即考入江西省立第一中學。一中畢業 ,負笈北京,考入國立北京工業大學化工系,受五四運動風潮的影響,矢志以科學報國 。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畢業,任教北京燕京大學,擔任製革系講師。民國十二年 (一九二三年)八月,燕大聘期屆滿,受聘為廣東汕頭英華書院副教授,迄民國十五年( 一九二六年)七月,因父喪辭職。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國民革命軍底定東南,建都南京,改組東南大學為國 立中央大學,統轄江蘇全省教育。子慎奉派為中央大學區督學。他考察江蘇教育,有見 於歷來重視江南而忽略江北。乃建議在江北增設兩所中學,一設鹽城,一設宿遷。大學 當局以江北治安不寧,未予通過,經他力爭,當局同意先辦鹽城中學,次辦宿遷中學。 江北匪盜如毛,無人敢任校長。此案既為子慎所提,為了貫徹主張,只得自告奮勇,允 暫兼任。他領了七千元法幣的開辦費(這在當時是一筆鉅額的數字),匹馬單槍前赴鹽城 。   在江北途中,果然遇到土匪攔劫。土匪問他身帶何物,他立即雙手送上手提袋,說 是教員用的教科書,土匪見是一個窮教員,甩開那一包書,不顧而去。事實上,書中正 夾著包有七千元的報紙包,幸而未被匪徒發現。他趕到鹽城,在縣教育局的協助下,覓 得校址,購置設備,徵聘教員,公告招生。數月之間,學校規模粗備。在學期結束後,他 回到南京請辭校長兼職,推薦校中教導主任繼任。   鹽城中學既已開辦,宿遷各界亦函電交催,希望早日設校,惟當時宿遷小刀會(一 種民間秘密結社的暴力組織)猖獗,仍然無人願去任校長。他想做事應有始有終,乃再度 自告奮勇。赴任之時,省令沿途各縣派兵保護,始安達宿遷。他在縣長、教育局長、縣黨 部書記等協助下,以馬陵山下鍾吾書院為校址,添置設備,公告招生,繼之開學。時為民 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秋天,是年寒假,他未回南京渡假,留在校中為學生補習英文、 數學。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二月十三日,學校已經開課,數百名小刀會徒眾攻入 學校,把子慎拖架到街上,刀矛齊下,要置他於死地 ,幸而時當春節過後,氣候嚴寒,子慎身穿皮袍,內襯棉襖,對刀矛有點阻擋作用。最後 終因腿部受傷,不支倒地,人也暈了過去。原來他年前曾在民眾大會上講過話,小刀會徒 眾誤認他是黨部人員。小刀會與黨部結怨甚深,就拿他作目標來報復。這時幸有駐軍聞訊 趕到,救了他一條命。   休養數日,傷勢稍好,縣長派兵保護他回到南京,成為轟動社會的大新聞,各報記者 追蹤採訪,各大報大標題詳細報導,中央大學也把他血跡斑斑及刀痕纍纍的皮袍,釘在 木板上,旁書「周校長為教育犧牲而生還的血衣」,供記者攝影。   他稍事休養後,腿傷痊癒,毅然又回到宿遷。校中原有的設備已為小刀會破壞無遺, 無法上課。他乃把學校遷到小南門外,以孔廟為校舍,重置設備,繼續上課。一切就緒後 ,返回南京,面謁大學院(即當時的教育部)院長蔡元培先生報告一切,蔡院長慰勉有 加,並依子慎自己的要求,介紹他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編輯。   子慎在商務印書館,曾編寫《現代幾何學》一書,為全國中學採用為教科書,曾再 版數十次。在商務印書館任職兩年有餘,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上海「一二八」 事變,滬戰爆發,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為日軍炮火所燬,員工遣散,子慎去職。翌年,受聘 為江西工業專科學校教授。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子慎感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義, 投筆從戎,考入航空委員會,任油彈庫庫長,隨軍入川。在軍中服務六年,民國三十三年 (一九四四年)辭職,受聘為四川成都省立會計專科學校教授。任教年餘,民國三十四年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飛返南京。他以化工技術人員的 身分,受政府派遣,到臺灣接收臺灣糖業公司,並奉總公司命,出任臺中縣后里鄉月眉糖 廠廠長。   在日本人佔領下的臺灣,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遭受盟軍飛機轟炸。月眉糖廠也是盟 機炸燬的工廠之一,子慎出長該廠,必須將炸燬的廠房設備修復,始能恢復生產。大戰之 後,材料缺乏,子慎殫精竭慮,夙夜趕上,終於在限期之前,將殘破不堪的工廠修復,加 入生產行列。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政府播遷臺灣,外匯極度困難,端賴糖業公 司砂糖外銷換取外匯。這是子慎工業報國,對國家社會的貢獻。   民國四十年(一九五一年)以後,子慎調升臺糖總公司計畫督導及研究發展部門主管 。到了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六年),復調任總公司顧問,此後他就進入全力弘揚佛法的 階段。   子慎之於佛教,淵源極深。其尊翁雨農公,是前清秀才,於儒釋之學極具根基,且精 於中醫。他於佛學修持高深莫測,從不對外透露。當時子慎年幼,受到的影響不大。民國 八年(一九一九年),子慎在北京工業大學讀書,暑假返鄉度假,與六哥浴德住進南昌鄉 下清都一小寺院中。寺院中有一位年逾九十,日食一餐的老僧,法名圓垢,一日與子慎兄 弟共餐,凝視子慎,以手摩子慎頂門,說:「你中年以後,當有很好的弘法機緣。」子慎 不懂「弘法」二字的意義,他晚年回憶說:「我下半生若不學佛,這個故事恐怕早已忘 得一乾二淨了。」   他真正欣聞佛法,開始學佛,是始於抗戰末期,在四川成都的時候。那時他在成都會 計專校任教,他有一位哥哥周海德居士也住在成都。海德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首屆畢業 生,歷任軍職,四川的軍事首長多是他的同學同事。他以戰爭頻仍,厭造殺業,乃脫離軍 職,僑寓成都,專心學佛;因無收入致生活貧乏,於是賣了大公館換中型住宅,賣了中型 住宅換小住宅,最後竟稅屋而居,而他學佛精進,怡然自得。   周海德居士以多種方法,誘導他弟弟子慎入佛。他以子慎是學化工的,知道事物的變 化皆具有循環性的規則;世間所有動植礦物是互相轉變而依存,沒有獨存而永久不壞的東 西,所以海德就以宇宙成住壞空的道理向子慎解脫,進而說到人的生老病死,業力輪迴等 。他以《心經講記》和《阿彌陀經要解》二書要子慎讀,使子慎跨入佛教的門徑。   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子慎來到臺灣,在月眉糖廠期間,沒有善知識可資親 近。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秋後,雪廬老人李炳南居士在臺中法華寺講經,他以聽 經因緣,信仰益堅,因於民國四十年(一九五一年)元旦,在北投居士林,正式皈依於智 光老和尚座下,成為一名在家清信士。這一年,他五十三歲。以後,即嚴持五戒,兼修梵 行,更由此而投身弘揚佛法行列,終於成為一位接引知識青年學佛的播種者。在知識青年 學佛的園地中,他是一名辛勤耕耘的老園丁,足足耕耘了三十八年,到他九十一歲往生為 止。   在他近四十年的弘法與播種生涯中,他對佛教的貢獻和建樹,可分做以下五方面來敘 述:   一、 首倡空中弘法,播講佛學要義: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年),中國佛教會在臺復會,章 嘉大師當選理事長,南亭法師當選常務理事兼國際、文教兩委員會主任委員;而子慎當選 理事兼國際、文教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們兩位通力合作,計畫運用廣播電臺為媒介, 傳播佛法,乃洽得民本電臺排出「佛教之聲」節目,先後邀請慈航、智光、道安、印順諸 法師,李炳南、朱鏡宙、方倫、李恒鉞、許巍文諸居士,以淺顯的口語,播講佛法的要義 。以聽眾反應良好,為時未幾,這項工作便擴展到臺南、嘉義、高雄、臺東各廣播電臺。 南亭法師因弘法事繁,「佛教之聲」的工作多由子慎策劃辦理。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六 年),子慎由臺北調職彰化溪州,廣播弘法之事由華嚴蓮社接辦。   二、設置獎學金,鼓勵青年研究佛學: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年),子慎以六十壽 誕親友所贈禮金,刊印《八大人覺經》千冊,分贈大專青年閱讀,並徵求心得報告,再於 研讀心得中,擇其成績優良者發給獎金鼓勵之。以此因由,又約同南亭、印順二法師及丘 漢平居士等,組成「中國佛教會國際文教獎學基金會」,以正式獎學金方式,獎勵大專 學生研究佛學。   繼此之後,加拿大僑領詹勵吾居士捐資成立「詹煜齋居士佛教獎學基金會」,美國佛 教會沈家禎博士設置「密勒獎學基金會」,張伯英居士設置「智光獎學基金會」,以後又 設置「證蓮獎學金」、「儒佛獎學金」、「范道南獎學金」、「楊管北獎學金」等等。此 後二十餘年間,獎學金增加到五十餘種。這些獎學金,多由子慎董其事,三十年間,發放 出的獎學金近二千萬元,受惠學子近萬人。早年受惠的學生,如今皆是社會中堅,在學術 界及政經工商各界均有卓越的成就。   三、推動大專院校佛學社團組織,接引知識青年學佛;在設置獎學金,鼓勵大專院校 學生學佛之後,又著手推動在大專院校中組織佛學社團的工作。他突破種種阻礙,在他的 支持與輔導下,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年)四月八日,自由中國大專院校中第一個佛學 研究社團──「晨曦學社」,在國立臺灣大學成立。為時未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成立「 中道學社」,國立政治大學成立「東方文化研究社」。數年之間,全國各大專院校的佛學 社團,有如雨後春筍似的陸續成立。到目前,這種社團竟達到八十多個。這些佛學社團經 常舉辦活動,如演講會、討論會、圖書文物展覽。及老人院、孤兒院、傷殘機構的訪問 與服務。一時之間,研究佛學的風氣,在知識青年之間蓬勃發展起來。   四、創辦《慧炬月刊》,免費贈予青年: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年),子慎感於需要 一分定期的刊物,作為知識青年發表研究心得的園地。在加拿大僑領詹勵吾居士的支持下 ,創辦《慧炬月刊》,聘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班之賴炎元為社長,王熙元為總編輯 ,在經費拮据,篳路藍縷的情形下,由八開的報紙型,改為三十二開雜誌型,以後更改為 十六開大型刊物,而今,這分雜誌已進入第三十三年。《慧炬月刊》創刊以來,發行量與 時俱增。三十年來,發行數百萬分,其中絕大多數,是免費贈送給各大專院校佛學社團的 社員閱讀。   繼《慧炬月刊》之後,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年),子慎在美國沈家楨博士的支持下 ,進一步創辦慧炬出版社,出版佛學論著,兼及儒家著作。二十餘年來,已出版書籍九十 餘種,如《五月花》、《佛學今詮》、《佛陀的啟示》、《坐禪的功能》、《金剛經的研 究》、《中國文化精神》等,都是暢銷兼長銷的好書。   五、 舉辦「慧炬粥會」,介紹儒佛思想:子慎於民國六十三年(一九七四年)他七十六歲那 年起,在臺北市建國南路寓所「淨廬」,利用星期假日,舉辦「慧炬粥會」,邀約大專 院校佛學社團的優秀幹部參加,席間討論儒釋思想,弘揚中國文化。會中並請名流大德作 學術演講,會後主人以「九蓮粥」招待與會者,先後在會中演講的,佛教大德如李炳南、 周邦道、楊管北、巴壺天、黃公偉、張廷榮等;學者教授如錢穆、高明、潘重規、許君武 、黃大受、李杏村等;歸國學人如簡立、吳森、王守益、周春堤、孫智燊、莊震威等;以 及各畫家呂佛庭、姚夢谷;作家田劉世綸(葉曼)等 。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 在出國之前,他把位於建國南路的私宅「淨廬」捐贈給「慧炬」機構,作為出版書刊及 大專青年聞法共修的場所。   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年),臺中蓮社導師李炳南老居士及門下弟子朱斐、于凌 波等創辦佛教菩提醫院,院長于凌波撰寫〈佛教菩提醫院的現狀和未來的理想〉一文,說 明其創辦佛教醫院的理念,在《菩提樹雜誌》發表,子慎讀後深受感動,立刻撰寫一篇〈 為籌建菩提醫院而呼籲〉的長稿(此文後來收入《淨廬佛學文叢》一書中),呼籲佛門四 眾支持此一創舉,並提出分期付款捐建響應,年餘時間,捐得病房百餘間。菩提醫院之能 順利興建,子慎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並不是只勸別人捐助病房,而是自己率先捐獻。 他當時致函菩提醫院董事會曰:    臺中市佛教菩提醫院董事會諸公暨于凌波院長鈞鑒:邇聞貴院成立,並已於四月五 日開幕,逖聽之餘,至深慶幸,倘貴院決定採納宣德建議,捐募建物分期付款辦法,本人 謹願為先師智光上人,捐六蓆單人房一間建築費一萬二千元。   由於子慎的倡導在先,繼之李炳南、朱斐合捐了「印光祖師室」,于凌波捐了雙人病 房「思恩室」,而外界捐病房者亦紛紛而至。   子慎在臺灣,擔任佛教社團的董事、理事、董事長等義務職無間無數,不能一一記 述,多次代表佛教出席各種國際性紀念會、學術會,亦不能一一記述。民國六十八年(一 九七九年),他八十一歲,因患心臟總動脈擴張及血壓偏高症,乃應子女之請,到美國加 州療養。在美期間,仍全力兼顧慧炬機構業務,並在美設立「南加州慧炬社」,與美國佛 教界密切聯絡,為弘揚正法而盡力。   民國七十七年(一九八八年)元月,周夫人胡安素居士,以九十二歲高齡逝世。這 對子慎的心境頗有影響,加以年逾九旬,體力日衰,終於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年) 八月二日,在寓所安詳往生,享年九十一歲。   子慎著有《淨廬佛學文叢》,被採入中華大典宗教類佛學門中。                             (于凌波 著) 回上頁 關於佛教城市 | 登錄網站 | 廣告刊登 | 歡迎贊助 | 贊助芳名錄 | 會員申請 | 服務信箱 版權所有 財團法人普陀文教基金會 本網頁各連結標題及連結內容歸屬權꜊ -- 生命即光即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1.13.211
LittleJerry:他可是我們當初創社的恩師呢! 感恩:) 推 210.85.27.82 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