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ANAK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討論到艦隊戰就非得討論戰爭不可,由於我的文章進度卡住了,因此先分離出來寫一篇。 本文要討論的範圍不包括銀河史前時代的歷史,亦即兩篇序章所述的銀河聯邦淪亡史和地 球霸權興衰史,純粹討論銀河帝國跟自由行星同盟間的戰爭。 在銀河帝國跟自由行星同盟長達150餘年的戰爭史中,真正具有戰略影響力的戰役並不多。 扣除掉後期的萊因哈特所進行的一系列戰役以外,原著中稱得上戰略決戰的也只有宇宙曆 640年代的達貢殲滅戰跟宇宙曆750年代的第二次迪亞馬特星域會戰兩場。前者顯示了銀河 帝國並沒有一舉消滅自由行星同盟的戰略條件;後者則代表了同盟即使在人才、物力、情 報能力和號召力都達到頂峰的年代,也不具有「剷除銀河中的專制政權」的能力,甚至其 領導層也不見得有此意願。 關於達貢會戰原著已經討論很多,這裡要討論的是只在外傳中被提及的第二次迪亞馬特會 戰。根據外傳中少之又少的資料,在第二次迪亞馬特會戰前夕,帝國的軍力派遣能力似乎 已經被有天才將領之譽的布魯斯‧阿修比提督逼到破產邊緣。儘管如此,第二次迪亞馬特 會戰卻不像是達貢殲滅戰一樣壓倒性的勝利,甚至可以說是帝國慘敗而同盟慘勝。 除了同盟的諜報網被破獲之外,一時俊傑的「730年黨」提督群中首次出現了戰死者,同盟 軍不但未能設下誘殲帝國軍的戰略陷阱,反而是以「堂堂正正」的苦戰將帝國軍擊破。就 戰略判斷而言這場會戰是極為拙劣的,由於不符合水準甚至引起楊身為歷史學者的好奇心 。但是真正的戰略失敗則是戰後同盟並未利用帝國元氣未復的時機,將控制範圍擴張到伊 謝爾倫迴廊,進而建築進可攻退可守的宇宙要塞──當然在這場會戰中同盟軍遭受到很大 的損失可能也是理由之一。 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原著沒提到的戰略性會戰嗎?我的看法是,很可能沒有。在150年期間 卻只有兩場具有戰略意義的會戰,其他都只是國力的消耗而已,要解釋這樣的現象,就必 須從政治面上去探究。眾所週知的,戰爭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是現實且複雜的,並非政 權表面上宣稱的目標而已。 首先來探討一向採取主動的帝國方面,帝國的實質統治者是魯道夫和其繼承者舒達菲公爵( 吉斯穆特皇帝的攝政王)一手扶植的貴族階層,其主要訴求是維護社會的秩序(以及階級體 制)。對於這些貴族來說,遠處的「叛亂者」既是遙遠的威脅,也是強化社會秩序的藉口。 當予以殲滅成為不可能以後,敵對勢力的存在充分吸引了社會各階層的注意力。許多異議 份子千方百計前往同盟,相對來說減少了在領地或都市製造叛變的可能性。心懷野望的貴 族也不再需要製造兵變,可以光明正大的以軍功為晉身之階。 對於帝國來說,每年向同盟進行遠征,也等於是對內的大規模宣傳,將帝國軍威和體制的 必要性等概念灌輸給普通公民甚至低階貴族(騎士階級)。只要同盟軍無法穿越伊謝爾倫迴 廊,帝國並不會受到任何實質性的威脅。因此與其動員全國之力(如此會損害大貴族的領地 自主性,也會讓國內空虛造成一定的變亂風險)冒險去進行遠征,不如穩妥地定期製造征討 和勝利的印象。當然如果能逐步削弱同盟,最後達到完全征服那是最理想的了。 反過來對於同盟來說,初代的同盟領袖屬於現實主義者,守護自由本身比起推翻專制或者 輸出革命要來得實際的多,何況當時同盟也不具有對帝國發動攻擊的能力。隨後而來的, 是軍隊規模的擴大和社會的準軍事化。政客如果不是從戰爭中獲益,就是擔心軍事將領成 為戰爭英雄之後會建立自己的獨裁體制,因此繼續「沒有結果」的戰爭成為政治領袖們的 最大公約數。事實上帝國領域侵攻作戰就是政治人物不擇手段要讓這種「沒有結果」的戰 爭繼續下去,但是只有特留尼西特判斷出即使不進行侵攻,戰爭依然會繼續下去的真相。 由此觀之,同盟的國策當中,其實一直將「推翻帝國」排除在外──如此巨大的功績將創 造一批不可一世的軍事領袖,如果不是進入體制內成為政客的競爭者,就是發展成另一次 的專制政權。儘管嘴巴上不斷如此宣告,同盟的政治首腦並不打算付出成本並且承擔這樣 的責任。因此同盟跟帝國儘管彼此仇殺,讓雙方的社會經濟不斷耗弱,讓平民百姓付出血 的代價,其實也只是一種熱化的冷戰而已。 站在平民百姓的觀點,這樣繼續下去當然是很荒謬的,但是解套的方法若非雙方彼此承認 ,也就只有統一在同一個政權之下才能解除這個困境。楊所想要的是第一種解決方法,但 是以實際情形來說實現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最後是萊因哈特追求的第二種方案真正達成了 。因此,兩國之間的慢性熱戰非但不是由於愚昧,反而是政治功利和現實主義運作下的結 果。雖然這些人就理想上來說只能被評為二、三流的權力者,然而達成解決的門檻之高, 往往使得一流的領袖在完成目標之前,就被現實所消滅,而讓平衡繼續維持下去。 經過了這樣的討論之後,我們才能更深刻地了解銀英傳的世界,而非停留在片面的觀點當 中,隨著文本所給予的表面印象來評斷人物和事件。 -- 臥龍崗上梁父吟~ 夜觀春秋筆劍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32.210 ※ 編輯: ThomasJP 來自: 218.167.32.210 (02/07 17:16) ※ 編輯: ThomasJP 來自: 218.167.32.210 (02/07 17:18) > -------------------------------------------------------------------------- < 作者: qlz (()) 看板: TANAKA 標題: Re: 銀英世界的戰爭 時間: Thu Feb 8 00:36:55 2007 ※ 引述《ThomasJP (筆劍春秋梁父吟)》之銘言: 關於其他討論同盟艦隊兵力的問題,眾所週知,田中數學不好,一定會有BUG。 加上時間不夠,暫且不想討論。但說到戰略性會戰…… : 在銀河帝國跟自由行星同盟長達150餘年的戰爭史中,真正具有戰略影響力的戰役並不多。 : 扣除掉後期的萊因哈特所進行的一系列戰役以外,原著中稱得上戰略決戰的也只有宇宙曆 : 640年代的達貢殲滅戰跟宇宙曆750年代的第二次迪亞馬特星域會戰兩場。前者顯示了銀河 : 帝國並沒有一舉消滅自由行星同盟的戰略條件;後者則代表了同盟即使在人才、物力、情 : 報能力和號召力都達到頂峰的年代,也不具有「剷除銀河中的專制政權」的能力,甚至其 : 領導層也不見得有此意願。 說到帝國沒有殲滅同盟的戰略條件,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其實,即使高登巴姆王朝腐敗不 堪,帝國的國力還是遠在同盟之上。以最簡單的人口數來說好了,銀英本傳的年代,帝國 250億人,同盟130億人,幾乎多同盟一倍。那已經是「亡命者充實同盟人口的末期」,何 況是達貢殲滅戰的年代?帝國科技也在同盟之上。 其實,帝國跟同盟可以混戰150年,除了同盟偶有的名將阻擋以外,基本上,只能說是帝 國內部不夠團結。達貢殲滅戰30年後,寇爾涅尼亞斯一世展開帝國史上絕無僅有的御駕親 征。雖然同盟擊殺58名元帥中的20名,但對整體戰局卻無助益。正當銀河要提早120年統 一之時—— 後方發生叛亂。寇爾涅尼亞斯一世只好不甘心回帝國本土,撤退途中,又失去15名元帥。 (撤退戰的難度遠超過進擊,這是戰史上的常識)在那之後,因為此次遠征喪失的人力與物 力過大,只有放棄再次遠征。 整體來說,除了730年黨時期同盟佔據上風以外,主導權一向都在帝國手中。但帝國的內 部問題(即貴族與皇位鬥爭)讓帝國一直無法投入全力作戰,不然,戰爭不應該長達150年 才由萊因哈特收場。 : 關於達貢會戰原著已經討論很多,這裡要討論的是只在外傳中被提及的第二次迪亞馬特會 : 戰。根據外傳中少之又少的資料,在第二次迪亞馬特會戰前夕,帝國的軍力派遣能力似乎 : 已經被有天才將領之譽的布魯斯‧阿修比提督逼到破產邊緣。儘管如此,第二次迪亞馬特 : 會戰卻不像是達貢殲滅戰一樣壓倒性的勝利,甚至可以說是帝國慘敗而同盟慘勝。 要像達貢殲滅戰那種壓倒性勝利,難度太高吧?同盟軍陣亡率6.4%,帝國軍卻是生還率未 滿7%……除非帝國軍都是赫爾貝爾特大公那種帶兵法(或者是楊玩弄三提督的游擊戰),不 然,勝負也很難那麼懸殊。 : 除了同盟的諜報網被破獲之外,一時俊傑的「730年黨」提督群中首次出現了戰死者 其實,如果以戰術角度來看,第二次迪亞馬特會戰仍然可以看成大勝。之所以被看成慘勝 ,最大的原因,莫過於布魯斯‧阿修比提督之死,導致730年黨的弱化與解散。至於同盟 的諜報網被破獲,那應該算是會戰以外的事吧?而且,因為哥歇爾上將的死亡,諜報網並 未馬上失去作用,一直到六年後米夏爾先中將被暗殺為止。 : 同盟軍不但未能設下誘殲帝國軍的戰略陷阱,反而是以「堂堂正正」的苦戰將帝國軍擊破。就 : 戰略判斷而言這場會戰是極為拙劣的,由於不符合水準甚至引起楊身為歷史學者的好奇心 : 。但是真正的戰略失敗則是戰後同盟並未利用帝國元氣未復的時機,將控制範圍擴張到伊 : 謝爾倫迴廊,進而建築進可攻退可守的宇宙要塞──當然在這場會戰中同盟軍遭受到很大 : 的損失可能也是理由之一。 同盟的國力,無法同時支撐建造艦隊和建造要塞,所以阿修比提督將要塞藍圖作廢,編列 艦隊。若是阿修比提督能夠活到戰後,進而建立類似救國軍事會議那種軍事獨裁政權,可 能才有以臨時稅的手法籌措建造要塞的經費吧。(可能也是同盟唯一打倒帝國的方法) 至於接下來730年黨的剩餘五人,未能妨礙帝國建立伊謝爾倫要塞,幾乎可以說是亞姆利 札會戰之前,同盟戰略上最大的失策(兩年前在巴哈銀英板討論過)。 伊謝爾倫要塞建立,使帝國從此居於不敗之地,直到楊的不流血落城為止,同盟根本無法 入侵帝國領土一步。 : 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原著沒提到的戰略性會戰嗎?我的看法是,很可能沒有。 開頭舉了一個閣下可能疏忽的例子。不過,在下支持閣下的後續觀點。寇爾涅尼亞斯一世 的遠征,某種程度上是為了超越其前任馬克希米利安二世的明君功績而發動的。但也不能 排除因為這次遠征的失敗,讓帝國對外政策轉趨保守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可能性。 -- “聽好,我的孩子,是偉人的話,只要忠告一次就會反省。是普通人的話,重複諫言二次 也會改正。而即使是較不成材的人,被說了三次也就會重新考慮。如此卻仍不改變態度的 那種人,就可以置之罔顧了。” “不必做第四次的忠告嗎?” “因為到了第四次,不是被放逐、下獄,要不就是被殺。所謂的昏君就是如此。所以第四 次的忠告不僅會危害自己,還會讓對方多增罪過,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0.136.75
ThomasJP:下次修訂把它補完...這篇純屬斷頭壓力下的急就章Orz 02/08 10:36
ThomasJP:又阿修比戰死雖是意外...730年黨還有一人也於是役戰死 02/08 10:52
qlz:貝爾狄尼型的猛將,失去雖然遺憾,但卻不會影響太大... 02/08 15:36
qlz:阿修比的死才是關鍵 02/08 15:37
qlz:如果說猛將陣亡,帝國可是損失哥歇爾,休利達...等猛將呢 02/08 15:37
ThomasJP:損失並不是只計算將領的好嗎...記得會戰到最後階段雙方都 02/08 18:01
ThomasJP:算是陷入苦戰了... 02/08 18:02
qlz:同盟兵力少影響較大的關係...帝國損失還是應該比同盟大 02/08 19:13
ThomasJP:所以同盟慘勝帝國慘敗啊... 02/09 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