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SU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在臺灣的政治版圖中, 醫生往往是最為支持黨外乃至於後來的泛綠陣營,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若要細說從頭,就要把時光拉回100多年前了。 早期臺灣的衛生條件跟中國華南大致類似, 潮濕、燥熱、蚊蟲、傳染病極多。 在1865年馬雅各醫師來臺灣宣教, 建立了臺灣現代醫學的嚆始。 在日本統治臺灣以前, 臺灣已經有了三座初具現代醫學概念的醫館, 分別是臺南新樓醫館、淡水偕醫館、豐原大社醫館。 醫療宣教士在從事醫療、宣教之餘, 也會培養一些助手來幫助自己。 即便如此, 整體上臺灣的衛生條件仍差, 尤其對於一個已經進入現代化國家的日本來說, 臺灣的衛生條件是對日本人對大的威脅。 早在1874年的牡丹設事件, 日本出兵侵略現牡丹社, 2500個軍人加上500個軍伕幾乎全部患病, 病故人數竟達800人之譜。 甲午戰爭,日軍一枝登陸澎湖, 隨即遭遇霍亂攻擊, 全軍的1/3染病,之中的6.4成死亡。 隔年在馬關條約取得臺灣, 在臺灣島與中國兵、臺灣民眾作戰, 一路南下,到彰化時全軍僅剩2成的人可以作戰, 剩下的八8成全部被傳染病所攻擊。 這教訓對於日本當局的打擊太大了, 在結束戰爭階段後, 日本對於臺灣最急待改變的就是衛生、醫療條件。 而衛生、醫療是一種普遍性的建設, 你不能光要日本人居住區高標準, 蚊子、老鼠、病菌並不會分辨哪裡是日本人區, 哪裡是臺灣人區.............. 1895年6月20日立刻設立臺北病院, 由日本派遣醫師來臺。 1899年就設立總督府醫學校〈臺大醫學院最早前身〉, 以培育醫學人才。 因為整體衛生、醫療條件的改善, 一定要有臺灣人才加入, 否則光靠日本人怎行? 總督府醫學校剛成立時, 許多臺灣人不知道啥是現代醫療, 日本當局極力獎勵臺灣子弟就讀醫學校, 後藤新平也跑去跟教會說, 醫學校召不到人, 而當時的教會人士對於現代醫學有較多的接觸, 也較重視子女教育, 所以紛紛把子女送去報考總督府醫學校, 最初幾年,教會子弟都佔了醫學校過半的名額。 也是因為有需要, 這些醫師們的收入非常好, 許多臺灣人一看, 也紛紛鼓勵子弟去讀醫學校。 醫學校錄取率漸漸降低, 成為臺灣人最嚮往的學府。 在當時,醫學校與國語學校〈師範學院前身〉, 是臺灣最高學府。 一個是培育醫療人才, 一個是培育基礎教育師資, 這對一個殖民政權來說, 是非常基礎的。 有足夠的醫療、衛生人才,整體環境才會健康, 有足夠基礎教育師資,才有辦法讓所有孩童學習國語、基礎知識。 這些人是當時臺灣接受最高教育的, 也就容易去比較臺灣與日本的差異, 因而勇於出來為臺灣人爭取較為平等的待遇, 並去開啟臺灣的自覺。 當時臺灣的先覺人士, 幾乎都是這兩個教育體系畢業的, 醫生有:賴和、翁俊明、蔣渭水、杜聰明、吳新榮、施江東、 蔡阿信、高天成、高再得、高再祝、彭清靠、韓石泉、 黃國棟、李應章............ 師校有:蔡培火、林呈祿、陳逢源、簡吉、黃土水、王白淵、 葉清耀、呂赫若............ 在當時,不管是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等各式組織, 醫生都是最重要成員與支持者。 戰後.......... 一來因為二二八事件所累, 臺灣許多精英紛紛受害, 不管是醫師還是老師都有。 二來政府厲行國與政策, 當老師的受到較大影響, 醫生還好,較不受語言影響。 醫生的勢力較為保存, 但也因為長期以來是臺灣知識的接受者, 又親見悲慘遭遇...... 所以醫界普遍是支持黨外陣營。 臺大醫學院甚至是本省人在臺大僅存的絕對優勢區。 其中,教會、中南部人更是鼓勵子弟讀醫, 長老教會自然就極為關懷本土..... 中南部子弟大部分與臺灣的基層脈動較深, 長期以來更是以臺灣為本位。 註1.南部人有多愛當醫生? 嘉義市是臺灣醫生比例最高的行政區, 嘉義中學每年有2、30個人讀醫學系, 敝母校協同中學每年畢業生不過200個上下, 每年去讀醫學系的超過10個。 註2.長老教會自子弟有多愛當醫生? 我聚會的教會人數不滿300人,醫生超過30人, 高俊明牧師的伯、叔輩,2牧3醫, 高俊明牧師的堂兄弟有15個醫生,7個跟醫生結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68.24.213
shanvic:加油 推210.209.136.108 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