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W-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節錄自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盧修一著 當中國正處於紛擾和困苦的時代,尚未成為一個現代國家的時候,台灣在政 治上已與中國斷絕了關係。當台灣以「殖民地」的身分反抗日本人的時候,中國 也正以「半殖民地」的身分在暗中摸索,尋求整體的解放,以建立一個新的政治體系。 日本殖民統治的五十年間,台灣人對日本人進行許多不同形式的抵抗活動, 初期二十年的武裝抵抗失敗之後,抵抗運動改採一種政治運動的方式出現,並由 知識份子來領導。這些知識份子受到民主主義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並 且受到自決思想的鼓舞。這批知識份子均曾提出台灣解放與中國革命之關係的問 題—台灣人的抵抗行動應該隸屬於中國革命之下,等待一個強大的中國出現來收 復台灣呢?或者日本殖民統治的解放應該採用與半殖民地中國不同的革命策略, 以瓦解日本的殖民統治,並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呢? 從一九二七年的文化協會分裂開始,台灣人的解放運動開始出現階級運動和 所謂的民族主義運動對立,並衍生一個新的趨勢,想藉革命行動推翻日本人的統 治,一九二八年台共成立就屬於這第二條路線。 但是共產主義運動所代表的第二條路線,本身即含有造成它失敗命運的因 素,這有下面五種主要原因: (一) 第三國際的指導 一九二七年第三國際決定成立台灣共產黨,它的成立是基於列寧「民族問 題與殖民地問題提綱」中的殖民地國家解放策略。雖然同一時期第三國際 內部正面臨紛亂的局面,中國的國共聯合陣線的政策遭遇失敗也引發糾 紛,儘管黨內曾有鬥爭,領導階層也有所變化,而殖民地國家的解放策略 在台共存在的幾年間卻沒有改變。但是即使這種策略不曾變化,在應用時 卻改變了內容。一九二八年,史達林在第三國際建立起自己的統治地位, 加以托洛斯基被罷黜,國際主義趨勢便消失了。共產主義運動和殖民地共 產主義運動更加激烈化,而且從此只用來抵抗帝國主義,以便保衛社會主 義祖國蘇聯的利益。在台灣,這種轉變的結果是謝雪紅路線的消滅,謝採 取的是較審慎的政策,因此比較能適應台灣當時的情勢,但是這種政策正 好與第三國際正式路線衝突。因此可以說第三國際加諸台共的激進化路 線,加速了台共的消滅。 (二) 台共的雙重臣屬性 台共在成立的時候,原則上期望日本和中國共產黨共同給予支持和協助。 台共一開始是以日共的一個民族支部面貌出現,日後預定要成為第三國際 的一個支部,但台共事實上也接受了中共的領導。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二年 對中國和日本的共黨而言,都是艱苦的歲月。這兩個大的黨組織都不能給 台共帶來它所指望的有效且具體的援助。台共的雙重臣屬性不但得不到別 人的支持,反而顯得是一種負擔,它的內部也產生了兩極對立的趨勢—倚 附中共和倚附日共兩股力量的對立。這種雙重的效忠造成台共發展上的障 礙,對原本已十分脆弱的內部凝聚力,以及指導力量的穩固性都是一項沉重的打擊。 (三) 徵募黨員的力量不足 台共是由十幾個分別在中國、日本和莫斯科受共產主義影響的知識份子所 組成,黨的真正數額從來不多—依據我們的估計,黨員的數目並未超過數 百個。黨員數額的稀少是由於受到持續地壓制,使得黨無法正常發展;甚 至有一個時期,所謂中央委員會只不過是一個人而已。來自知識階層和小 資產階級的黨員,絕大多數都是受革命思想吸引的青年,至於要想在工農 階層當中徵募黨員,實際上很困難。 (四) 不甚有利的條件 由於狹長而封閉的島嶼地形,使得台灣革命鬥爭的規模比在中國大陸的要 小得多,因此日本能迅速地撲滅武力反抗行動。日本人建立在各個階層以 及全島上的殖民地壓制系統極為有效率,殖民地政府同時也控制了社會、 經濟、政治和文化各個層面的生活,使得社會運動一直停留在萌芽的階 段。在當時,無產階級也只是邊際份子,階級鬥爭和團結國際無產階級的 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是一個外來的學說而已,很難完全適用到台灣社會。 (五) 成效有限的秘密行動 由於秘密性的限制,台共無法以適當的原有面目出現,也無法公開提出共 產主義的政治綱領,它的活動因此被限制在殖民地政權所能容忍的左派組 織內,像文化協會和農民組合,以便將它們轉變成台共外圍組織。它事實 上成功地將這些運動激進化了,同時也加速了與民族主義陣營分道揚鑣, 但是它無法更進一步建立一個大眾組織。 雖然台灣的共產主義運動當時是為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而誕生的,但是它卻提出 了重建台灣社會的長遠目標。以知識份子為領導中心的台共,自建黨之初就明確 指出台灣應該做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存在於國際社會,並且在新國際秩序的重建上做出 一定的貢獻。 -- 我的相簿:http://www.wretch.cc/album/gustavso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7.9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