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W-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blog.yam.com/weichen/archives/2502857.html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nov/21/today-o2.htm 臺灣的第一場選舉 每屆年底就是臺灣的選舉季節,回顧臺灣的歷史,臺灣史上的第一場選舉並非在戰 後舉行,而是在日本統治下的1935年11月22日所舉辦,距今已71年。 1930年臺灣民眾黨出現路線之爭而逐漸左傾,溫和派的蔡培火、楊肇嘉、林獻堂等 人退出民眾黨,籌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目標是推動臺灣的地方自治。楊肇嘉 為此還去東京把演講詞錄進唱片,以供自治聯盟巡迴宣傳時播放,這張唱片後來熱 門到由唱片公司公開發行,讓民眾自行購買。在1934年,進行了14年的臺灣議會設 置請願運動宣告放棄,換得臺灣總督府開放街、庄協議會、市會民選。於是在1935 年11月22日進行了臺灣史上首度的選舉。 這場選舉的選舉人,須具日本國籍、年滿廿五歲、設籍滿六個月等條件外,還必須 是年納稅額五圓以上之男性。民選之民意代表僅佔半數,另外半數則由州知事自行 遴選。這樣的民意機關,議長並非由議員推選,而由街、庄長、市尹等行政首長充 任,其功能限於諮詢性質,無法影響行政決策,也缺乏制衡行政首長的機制,反而 是臺灣總督可以命令各級議會解散。所以這場選舉,並不盡民主。 然而,臺灣第一場選舉的過程也展現出臺灣人對民主的尊重與想像。臺諺「第一憨 種甘蔗給會社磅,第二憨吃煙吹風,第三憨選舉運動。」就是形容當時臺灣許多名 望之士,樂於替優秀的臺灣才俊助選,不遠千里,政見發表會也極受一般民眾所重 視,甚至還有無投票權的支持者為候選人譜寫競選歌曲。選風也非常乾淨,毫無宴 客、賄選等情事。投票率更近於96%。有趣的是,這場選舉是由選舉人領票,自行 填寫候選人姓名,以能辨識即可,從寬認定。為了珍惜這寶貴一票,不少選舉人還 是會是先練習書寫候選人姓名。投票日當天,助選員也不得接近選舉會場二百公尺 ,避免影響投票人。對於競選經費,也採嚴格的規範。 除了1935年這場選舉外,1939年也舉辦了第二次選舉,之後就因戰爭而終止。直到 戰後的1946年臺灣才再度進行選舉,由民眾直接選出鄉、鎮、區民代表,再由鄉鎮 區民代表間接選出縣、市參議員,並由縣、市參議員間接選出省參議員,最後由省 參議員間接選出國民參政員。因有日本時代的民主經驗,這幾場選舉只花了幾個月 就告完成,展現出臺灣民眾高度的民主素養。可惜在國民參政員的選舉時,楊肇嘉 的「肇」字多一畫,廖文毅的「廖」字髒污,隨被當局從嚴視為廢票,導致廖文毅 的落選,為政治力粗暴干預選舉之開端。之後國民黨政權下的選舉,選風日漸敗壞 。流行的俗諺已改為「選舉無師傅,用錢買就有」、「三票主義(鐵票、買票、做 票)」,種種關於選舉的規範形同具文,選舉經費往往動輒數億,卻都能「恰巧」 申報在規定上限。甚至連清流黨主席都能挽著候選人前去投票所投票,變相助選。 今天的臺灣幾乎年年有選舉,在「自由之家」的自由度調查報告中,臺灣的政治權 利也有最高的1分,具有最高度的民主形式。實際上,表現出來的民主素養,反而 不如71年前的那場選舉。回頭看看臺灣的第一場選舉,還真令人感慨萬千。 本文刊於2006.11.21自由時報 -- http://blog.yam.com/weichen/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阿摩司書5:2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3.8.80
asufaruto:當時沒幾個台灣人有投票權現在也沒幾個當時老人知道的選 11/21 22:26
asufaruto:舉 真是... 11/21 22:26
kaod:小圈子選舉最有民主素養 11/23 16:12
kaod:這種選法比香港選特首還不如啊! 11/23 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