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W-histo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rodneytw (桂圓紅棗茶)》之銘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feb/14/today-o2.htm 臺灣史 不是中國地方志 ■ 曾韋禎 台灣史學者戚嘉林十日發表「還台灣歷史的真相」一文,以臺灣省文獻會出版《台 灣文獻》、故宮整理清宮史料、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纂「臺灣文獻叢刊」等,說 明官方機構重視臺灣史研究。嚴格說,這不過是做最基本的史料整理,且將臺灣史 置於中國地方志的脈絡,缺乏主體性;後續的研究、闡述,未獲該有的重視。 臺灣史研究,直到一九八二年,才出現第一本臺灣史博士論文|許雪姬《臺灣的綠 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臺灣史研究,是放在中國「內地化」的思考下展開, 並將閩浙臺視為同一區域作現代化發展的研究,只因當年閩浙總督所轄正是此三省 。這種觀點下的臺灣史,不過是中國漢人社會之延伸,是極為偏頗的一種面貌。 而戚嘉林對清領臺灣的看法,完全是承襲國民黨的那套史觀。遺憾的是,清帝國就 是以殖民心態統治臺灣。以兵制來說,清帝國寧願不辭辛苦由中國調兵來臺戍守, 也不願在臺就地募兵,就是將臺灣人視為次等民族。曾任建省前臺灣最高文官臺灣 道的姚瑩,也是桐城派古文大師姚鼐的孫子,就強烈反對招募臺籍兵勇,應沿用以 往從福建、廣東輪調兵丁來臺入營的班兵制度。在其著《東槎紀略》內的〈臺灣班 兵議〉提及:「今若罷止班兵,改為召募,則以臺人守臺,是以臺與臺人也。」臺 灣人在清帝國眼中,完全不值得信任,連保衛家園的權利都不配。 這跟日本人統治臺灣之心態如出一轍。對日本來說,臺灣人為非國民,自無服兵役 義務,直到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方在臺實施陸軍志願兵制度,但 這也只是募兵制,全面徵兵制是在戰爭已接近尾聲的一九四五年四月,日本嚴重缺 乏兵源後才實施。 戰後的中華民國政府,對臺灣人又公平了?以公務人員考試為例,「公務人員考試 法」中有分省定額之規範,原為保障偏遠邊省,無可厚非。但國民政府遷臺後的名 額計算基準,並非以當時政府有效統治轄區分配,而是以全中國的人口比例來算, 把佔人口多數的臺灣人阻於公門之外。諷刺的是,在當年的報紙上竟可見同是既得 利益者的江蘇省考生,抗議政府過於寬待西北邊省考生,對江、浙等大省考生不甚 公平。外省人與本省人是否真正平等,顯而易見。 至於人民反抗政權的事件,在臺灣史的各時代皆層出不窮,明鄭、清帝國、國民黨 帶來的苦難與殺戮,並不比荷蘭、日本少,戚嘉林獨挑荷蘭、日治時期來說,既存 偏見,所見之歷史自然扭曲不堪。 戚嘉林在有暇捍衛國民黨史觀的臺灣史之餘,也別忘修補他大作《臺灣史》中的諸 多錯誤,不要成為課堂上的負面教材而渾然不知。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 http://apple.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 : Loc=TP&showdate=20070210&Sec_ID=5&Art_ID=3246169 : 還台灣歷史的真相 2007年02月10日 : -------------------------------------------------------------------------------- : 論壇刊載「呈現台灣真正的歷史」一文,作者家博(Bruce Jacobs)雖為兩岸問題專家,並 : 以中英文發表過許多文章,甚至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惟對台灣歷史,似仍多誤 : 解。 : 首先,家博略以兩蔣時代,台灣史研究遭禁,並稱1952年至1968年之間,島內沒有出版任 : 何一本台灣的書。當時有關台灣史的研究禁忌有二,即二二八事件與左翼台共部份,除此 : 之外,學者不但可研究台灣史,甚至獲還得官方的鼓勵。 : 清朝治台並非殖民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則早自1949年8月出版《文獻專刊》、1955年3月改《台灣文獻》,持續 : 出版迄今,為學者專家提供研究台灣史的平台。此外,故宮博物院於1962-65年間,著手 : 整理宮中檔,後續整理軍機檔,公開有關台灣歷史的珍貴原始檔案。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更是於1957-72年,持續出版台灣文獻叢刊多達309種、共595冊。二官方機構的努力, : 為台灣史的研究奠下堅實的基礎。 : 該文將1624年至1988年間的台灣歷史,分成荷蘭、西班牙、鄭成功的個體海盜政權、滿洲 : 人、日本人以及中國國民黨等六段殖民時期,將後者講成中國殖民時期(1945-1988),還 : 與日本殖民時期(1895-1945)並列,並言及二者對台灣人的殺害及政治迫害。 : 首先,我國自古是多民族所成的國家,滿人早溶入中國,為我中國的一部份。故清廷的統 : 治台灣,也就是中國對台灣的有效合法統治。就時間而言,清廷理台計共213年 : (1683-1895)、荷人佔據台灣僅39年(1624-1662)。閩粵漢人的大量移民台灣,全面開發台 : 灣,就是清廷統治期間。就參政權而言,荷蘭與西班牙佔據期間,沒有任何台灣人派赴歐 : 洲的荷蘭與西班牙出任官職,然清廷理台,早自1686年即增多台灣取進文童生的學額,台 : 人通過科舉考試,赴內地為官,參與全國官僚體系。及至法人、日人侵台,台人先賢協同 : 官兵拼死保衛中國或保衛台灣,後者死事尤其慘烈。因此,中國並非殖民,其理也明。 : 改朝換代並非侵略 : 至於將我國與侵略者日本相比,更是奇怪。後者是日本千里遠來台灣進行赤裸裸地侵略戰 : 爭與殖民統治。前者則是如世界其他國家歷史上的改朝換代,中央政權遷移地方。隨著時 : 間的推移,政權自然會本土化。例如南宋政權在江南的本土化。至於所謂政權的迫害,日 : 本殖民政府的迫害,顯然是祇有台灣人、而不及於日本人,但蔣介石政權的白色恐怖政治 : 迫害,是冷戰加內戰的產物,對象包括本省與外省人。但兩蔣政權決非所謂殖民,例如在 : 提供人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方面,外省人與本省人是平等的,這與日本殖民政府實行極端 : 的二元化歧視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 該文稱台灣原住民是南島民族,其幅員遼闊,包括太平洋、東南亞,甚至西印度洋的馬達 : 加斯加。從歷史看來,台灣顯然從來不曾屬於中國。照這種論述,難道現生活在台灣的漢 : 人要將台灣的土地都還給南島民族的原住民不成?的確,十七世紀之初,台灣的住民是以 : 今日原住民為主,然而我明鄭政府已於1662年驅逐荷蘭,清廷更是於1683年納台灣入版圖 : ,成為中國的一部份。試問,如果要將時光倒流至1683年,那世界上今日美國、澳大利亞 : 、德國、義大利都是不存在的。 : 最後,該文起始專挑我國內部不幸偶發悲慘事情,卻未依相對比例原則,公平提及白人對 : 台灣人屠殺。荷據時期1952年漢人郭懷一起義事件,據荷人原始檔案記載,當時荷人在台 : 屠殺了約三、四千漢人,但當時在台漢人僅約一萬五千人至二萬人之間。也就是,約每五 : 個漢人,就有一個漢人遭荷人殺害。 : 作者為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國際關係學博士、台灣史工作 : 者,佛光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 : 戚嘉林 -- http://blog.roodo.com/weichen/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阿摩司書5:2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84.34
dimer:或許讀清代雲貴亦或廣西山區地方的志書,會有不同的見解。 02/14 11:36
> -------------------------------------------------------------------------- < 作者: Nomic ((Nomis)) 看板: TW-history 標題: Re: 臺灣史 不是中國地方志 時間: Wed Feb 14 22:08:48 2007 ※ 引述《wetteland ()》之銘言: : 而戚嘉林對清領臺灣的看法,完全是承襲國民黨的那套史觀。遺憾的是,清帝國就 : 是以殖民心態統治臺灣。以兵制來說,清帝國寧願不辭辛苦由中國調兵來臺戍守, : 也不願在臺就地募兵,就是將臺灣人視為次等民族。曾任建省前臺灣最高文官臺灣 : 道的姚瑩,也是桐城派古文大師姚鼐的孫子,就強烈反對招募臺籍兵勇,應沿用以 : 往從福建、廣東輪調兵丁來臺入營的班兵制度。在其著《東槎紀略》內的〈臺灣班 : 兵議〉提及:「今若罷止班兵,改為召募,則以臺人守臺,是以臺與臺人也。」臺 : 灣人在清帝國眼中,完全不值得信任,連保衛家園的權利都不配。 : 這跟日本人統治臺灣之心態如出一轍。對日本來說,臺灣人為非國民,自無服兵役 : 義務,直到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方在臺實施陸軍志願兵制度,但 : 這也只是募兵制,全面徵兵制是在戰爭已接近尾聲的一九四五年四月,日本嚴重缺 : 乏兵源後才實施。 其他恕刪。 開宗明義的說,您這一段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您是從現在臺海兩岸對立的脈絡去 解讀「以臺人守臺,是以臺與臺人也」這句話,所以才會將班兵制解讀成是清帝國「 以殖民心態統治臺灣」、「將臺灣人視為次等民族」,於是這段文字充滿了時空錯置 的效果。 先說「班兵」。「班兵」可不是為了實現什麼「殖民心態的產物」而產生的制度 ;明代就有的班兵制,早先是在秋高馬肥的時候,將河南、山東、山西的部隊調往邊 鎮,防範北方遊牧民族季節性侵擾的一種策略,完全是一種採取守勢防禦下的產物。 對於許多真正的殖民帝國而言,反倒是「募兵」、或者利用被殖民當地的軍隊,才是 他們宰制被殖民者常用的辦法:不用說,荷蘭人在台灣聯合了許多原住民盟友來壓制 原住民;英國東印度公司殖民印度的利器,則是施以歐洲式軍事訓練的Sepoy印度傭兵 ;英法兩國在七年戰爭期間,英國人在北美的盟友Iroquois與其他和法國結盟的Algonquin 印地安人部落也是打的不可開交,結果只是讓權力的天平倒向英國那邊,使得墨西哥 以北的美洲從此以英語系國家的面貌出現。真正的殖民政權根本缺乏能夠投射到殖民 地的兵力,這樣顯而易見的事似乎不必多作解說。 我們還是回到史料本身,看看姚瑩是因為什麼理由而堅持採用班兵制: 「夫兵者,凶器至危,以防外侮,先慮內訌。自古邊塞之兵,皆由遠戍,不用邊 人何也?欲得其死力,不可累以室家也。邊塞戰爭之地,得失無常,居人各顧室家, 心懷首鼠,苟有失守,則相率以迎,暮楚朝秦,是其常態,若用為兵,雖頗牧不能與 守,故不惜遠勞數千里之兵,更迭往戍,期以三年,贍其家室,使之盡力疆場,然後 亡軀效命。臺灣海外孤懸,緩急勢難策應,民情浮動,易為反側。然自朱一貴、林爽 文、陳周全、蔡牽諸逆寇亂屢萌,卒無兵變者,其父母妻子皆在內地,懼于顯戮,不 敢有異心也。前人猶慮其難制,分布散處,錯雜相維,用意至為深密。今若罷止班兵 ,改為召募,則以臺人守臺,是以臺與臺人也。設有不虞,彼先勾接,將帥無所把握 ,吾恐所憂甚大,不忍言矣。其不可一也。   兵者,貔貅之用,必使常勞,勿任宴逸。自古名將,教習士卒,勞苦為先。手執 戈矛,身披重鎧,雖遇寒冬雨雪,盛夏炎蒸,而大敵當前,亦將整旅而進。苟平居習 為安逸,何能驅策爭先?故練技藝,習奔走,日行荊棘之叢,夜宿冰霜之地,寒能赤 體,暑可重衣,然後其兵可用。今營制訓練,各有常期,將弁操演,視同故事。惟班 兵出營,約束煩雜,且以數十處不相習之人,萃為一營,彼此生疏,操練勢難畫一, 將備懼罰,即欲不時勤操演,有所不能,是於更換之中,即寓習勞之意。益以賢能將 帥,講習訓練,斯成勁旅。若改為召募,則日久安閒,有兵與無兵等。其不可二也。   兵者猛士,以勇敢為上。勝敗在於呼吸,膽氣練於平時。百戰之兵,所向無前者 ,膽氣壯,故視敵輕也。古者,名將教士,或臥於崩崖之下,或置諸虎狼之窟,所以 練其膽氣,使習陷危機而不懼,然後大勇可成。臺洋之涉,亦可謂危機矣。駴浪驚濤 ,茫無畔岸,巨風陡起,舵折桅欹。舟師散髮而呼神,鄰舶漂流而破碎。大魚高於邱 岳,性命輕於鴻毛。若此則班兵往來頻數,習而狎之,膽氣自倍。一旦衝鋒鏑,冒矢 石,庶不致畏葸而卻步。且平日海洋既熟,即遇變故,亦來往易通。兵法云:置之死 地而後生,此之謂也。今若改為召募,免其涉險,則恇怯性成,遇難望風先走。膽氣 既無,鮮不潰敗。愛之適足以死之,甚非國家所以養兵之意。其不可三也。」(姚瑩《 東槎紀略》<臺灣班兵議>) 這三點理由之中,最後兩點再怎麼曲解都不會得出原po的結論,且置不論。那麼 第一點呢?「自古邊塞之兵,皆由遠戍,不用邊人」這項論點中的「邊人」指得可是 被殖民者?我們必須先釐清一件事:被殖民者在權力關係中的確屬於被支配的那一方 ,但並非所有被支配的都是被殖民的。從傳統中國政治制度的角度來看,以武力對外 擴張征服其他「蠻夷戎狄」的策略既不為儒家意識形態所稱許(至少在宋朝以後;但是 ,我們不該忘了朝貢制度並不一定要以武力來推行,傳統中國仍有其支配其他「民族 」的慾望與方式),對外用兵也鮮少有近代歐洲(真正的「殖民帝國」一辭所指稱的對 象)那樣濃厚的、獲取商業利益的動機。實際上,清政府在台灣對待原住民的政策,有 些根本就不符合一般對於殖民政權所應有的特點的想像──設置土牛紅線並禁止漢人 越界,再怎麼解釋也很難與「殖民政策」畫上等號。問題的關鍵在於,反殖民口號所 具備的政治正確意涵,是在近代西方海外擴張與殖民地解放運動等等的歷史脈絡下誕 生的,但卻不是在,傳統中國為了奠定其支配的正當性,以及相對而來的對此種支配 的反對下產生的;硬要將解釋西方殖民歷史的概念套在中國支配其他個人、機構、共 同體的歷史事實上,如果不是重新賦予此種「殖民」概念新的內容,沒有意識到這種 名不副實將引起的謬誤,結果就是理論的誤植以及隨之而來的理論內部的自相矛盾。 傳統中國的支配方式,所謂的朝貢體制是極端道德文化本位的。固然,外族的「 臣服」被視為華夏政權無可比擬的文明優勢,但此種優勢同時也視中國的皇帝(這個支 配鍊理論上的最頂端),其本身的道德文化涵養為轉移。就某種程度而言,道德還是此 種文化優越的根基;對於「失德」、「失道」的皇帝而言,他是不具備成為這個支配 者的資格的。孟子不就講了嗎,「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而整個支配階層的金 字塔結構,實際上是以此種文明開化的程度為等第的──我們必須了解,士大夫與君 主,才是傳統政治體制裡頭「國家」一辭所指稱的對象;而士大夫之下還有以所謂的 「郡縣制」支配的編氓、編戶齊民;在郡縣制不及的地區,所謂的化外之地,無論向 化與否,君主的權力則是加諸於這些「蠻夷」的君長之上而非個別人身的支配。在這 種權力支配的體系下,並不存在一種被稱為「殖民」的支配關係;就算我們視對「蠻 夷」的支配為某種形式的殖民統治,此種意義下的殖民概念也不適用原po所指的歷史 現象──土牛紅線表示的是不屑於統治化外之民。而對於台灣的漢人統治,是以適用 於整個帝國的郡縣制遂行其支配;若此種支配是一種「殖民」,被殖民的也就不會僅 僅只是「台灣」。但是,倒是可以理解姚瑩是以什麼樣的立場表達對「台灣人民」的 不信任──那就是士紳與皇帝構成的朝廷,是如何的憐憫底下農工商民被權力壓迫其 上的苦楚的同時,對這種壓迫所可能引起的反噬的恐懼,以及賤視這些人的短視近利 、無知無識、見風轉舵、好逸惡勞等等道德的低下與文明不開化。 相對之下,近代歐洲所發展出來的徵兵制,是法國大革命以降的民主主義、民族 主義的產物;其政治理論的核心是做為國家主體的民族,以及構成民族共同體的人民 。也是在這種涵義下,對其他民族施以統治,被視為一種妨礙該民族行使其做為一個 國家的主權的罪行。而徵兵制所要求的國民服兵役的義務,這項是否為一個國家的一 份子及其主人的身分性指標,在此種脈絡下才能被理解為同族與否、被殖民與否的分 水嶺。但是我也不好說這就表示不給台灣人當兵的日本人就是在「殖民」台灣;一樣 ,殖民與否,必須回到當時的時空脈絡來理解。而當時日本的國情、日本的政治制度 與指導其制度的思想能否視為一種與當時西歐相仿的殖民體制呢? 無論如何,原po在這裡用的「殖民」的概念,在我看來只有價值判斷的意涵而沒 有指向其他相應的事實基礎;就文宣的寫作而言似乎這樣就可以達到文章的效果了, 但就學術的標準來看,則犯了以現在的概念不加思索的用來理解過去的毛病。 -- http://blog.pixnet.net/Cimo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3.232.4
smayson:分析理論正確 推+1 02/14 23:10
dennis99:推~~~ 02/14 23:37
dream123:基本上班兵制有他的歷史背景在阿,而且清初時也沒這麼人 02/14 23:46
wetteland:你確定對臺漢人統治與對關內十八省是一致的?? 02/15 00:02
有何不一致,這些不一致可否視為一種殖民心態下的統治,以及此種統治的實際 內容所定義的某種殖民形式(如果它真的是),我想提出這樣主張的您要先論證。
asufaruto:原PO 借轉好嗎? THX A LOT 02/15 00:07
請不要轉到政治類組的版( ̄▽ ̄")
asufaruto:我是轉到心情類組版呢 ^^ 02/15 00:17
請便╮( ̄▽ ̄)╭
inosen:這篇文章有些立論不錯,但忽略不少地方,也是值得商榷! 02/15 00:25
inosen:有空寫一篇來回 02/15 00:26
wetteland:asufaruto是轉到政治類板呀 02/15 00:28
TingFeng:那地方是歸在心情分類底下 02/15 00:31
Nomic:我忘了還有政黑╮( ̄﹏ ̄)╭無論如何我可不希望被捲進這種紛 02/15 00:38
Nomic:爭啊 還是請a兄刪掉吧 02/15 00:39
asufaruto:好啊 我會刪^^ 02/15 00:48
有勞。 ※ 編輯: Nomic 來自: 59.113.232.4 (02/15 00:52)
dimer:你還真肯花時間寫XD 02/22 03:34
Cimon:╮( ̄▽ ̄")╭不寫我還能怎樣呢. 02/23 19:17
> -------------------------------------------------------------------------- < 作者: wetteland () 看板: TW-history 標題: Re: 臺灣史 不是中國地方志 時間: Thu Feb 15 00:40:38 2007 本人對「殖民」的定義是, 只要該地被統治民眾, 與統治者底下那群人, 沒有相同的權利義務, 那就算了。 所以, 清代台灣人,即使是台灣漢人,與關內十八省的漢人, 不具備相同的權利義務,光班兵制度、渡臺限制、築城否....都可見。 所以算殖民。 日本時代台灣人,與日本本地日本人,不具備相同的權利義務,所以算殖民。 戰後中華民國統治下, 台灣人不具備與外省人相同的權利義務,所以算殖民。 這是本人的一個看法。 至於什麼理論架構, 我從來就沒興趣。 -- http://blog.roodo.com/weichen/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阿摩司書5:2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84.34
wetteland:補充一下,清代中國對邊省其實算以殖民的形式在統治 02/15 00:50
boa:確實是如此。 即使在講究理論的相關研究中, 02/15 12:13
boa:也經常是以傳統殖民主義 traditional colonialism 稱之。 02/15 12:16
boa:不過使用這個概念本身,就必然牽涉到一套理論預設。 02/15 12:19
> -------------------------------------------------------------------------- < 作者: inosen (小王子的冒險) 看板: TW-history 標題: Re: 臺灣史 不是中國地方志 時間: Thu Feb 15 02:00:20 2007 針對N大與W大的爭論,引出了筆者的興趣,在此先把雙方的質疑點都說一下。 W大的文章針對性很強,主要是針對戚嘉林的文章,他是認為清帝國跟日本帝國對於台灣 的處理方式都是特殊化處理,這種特殊化,而就是他認為的一種殖民。 而N大則是認為清帝國的這種對台政策諸如班兵制度,並非是殖民,至少不是西方意義的 殖民,在此變成兩個沒有交急的對話。 W大的問題在於,N大也指出的,對殖民定義的問題,還有N大認為殖民是一種西方的產物 ,雖然沒有明說,但由他舉的例子可以看出他認為如果要冠上殖民就是有西方殖民帝國作 為理念型。 但是N大的問題就在以下幾點: 首先,西方殖民的事例,是否是在軍事上以這種方式來進行?這個牽涉到17及18世紀重商 主義下的所謂老式「帝國主義」,以及19世紀後的新帝國主義的問題,這個又會有人來吵 那個帝國主義跟殖民主義有何不同,這個我也沒個定論,只是我們先來看看N大的問題, 他舉的例子都是19世紀以前的事例,認為募兵,利用當地原住民的勢力是一種西方式殖民 的特徵。假如我們接受他的這個定義,那他明顯地忽略了,原住民的熟番的歷史作用。從 荷蘭時代以後,平埔族原住民作為一股軍事政治勢力被倚重,而清朝其實也延續這樣的作 法,只是這種脈絡可以從「以夷制夷」的方式來看。但是也是您所說的利用印地安或印度 當地住民的例子這點您就出現破綻。如果N大有去看番頭家的話,其中由歷史制度論中的 機遇所產生的三層制族群制度,漢人/熟番/生番,這種方式,甚至出現屯番制度,後來在 19世紀由於漢人私墾生番地嚴重,而逐步衍生的隘制,也是體現了帝國下的族群政治,在 某種意義下這也算是一種殖民主義特徵。 但是這時W大的問題就出現了,因為清帝國在正式軍隊體制下,確實是不准台灣漢人為常 駐軍隊,但是卻由於歷史機遇,使得屯番制度出現,而在屢次民變中,也出現了漢人地方 武力保衛家園,被稱為義勇的情況,也就是在歷史的制度面不准台灣漢人為正式軍隊成員 ,但是作為戰時的地方武力則是被允許的。而到了綠營沒落後,雖然仍是以外來勇營為主 要勢力,但是台灣的勇,也是逐步站上歷史舞台,個人覺得在戰時出現的這些武力,在平 時其實是作為保衛村莊的勢力出現的,其實並沒有真正消失,因為有保衛地方治安及防所 謂生番的功能在。 但是清廷基於歷史原因及地理原因對台灣漢人的不信任,則是無庸置疑的,班兵最早出現 確實是在明朝,但是這是在實行上相同但內裡則未必如N大所言,因為班兵如果按照設定 者施琅的想法,就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節省軍費,一個是防止反叛。其實實行班兵對清 帝國來說一舉兩得,在財政上及軍事上都有益處。著眼點都在對台灣漢人的不信任,最早 原因在於怕鄭氏事件重演,清帝國留台灣而守之原因也在於怕墟地後被紅毛或海盜所佔, 更不利清帝國的海防。後來實際造反的不是鄭氏那樣的海上勢力,而是來自台灣的草根漢 人力量,這點使得姚瑩做出同樣的判斷,從治安上,更不能夠讓台灣漢人充當正式武裝勢 力,好歹要有清帝國自己可信任的武力,只是他認為雖然當時的綠營實力很差,但是仍有 其益處,就是可以方便練習,但其實這是士大夫的一種論政,因為綠營的軍力從每次的民 變都可看出由於分散各地,而無法成為一股成功的平亂力量。 W大著重點在於這種制度面上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就是他認為的「殖民」(廣義的 ),而N大質疑的是從西方定義下的殖民來討論。或許可以說是中文的曖昧性所造成的誤 解? 再來補充一下,N大對徵兵制的理解,西方近代徵兵制度就是伴隨著民族主義而產生的沒 錯,但是這種徵兵制/民族主義,當防禦過頭時,就成為一種「帝國主義」(殖民?), 如拿破崙就是這樣的事例。也就是在本國所產生的民族主義制度,當對外侵略擴張時,就 不一體適用於當地,並進而進行差別對待,產生所謂的「殖民」,而被差別對待及奴役的 民族,因而觸發了自身的民族意識,而對抗外來殖民主義。由這種定義來看,日本帝國對 台灣也是一種殖民。只是日本帝國本身就有矛盾,因為他們的國體論,使得台灣人等「外 地」民族不能被視為一種殖民,只能說是外地,而日本官方的文書也盡量避免用殖民來形 容,而刻意採用外地,就在於他們的國體問題,因為日本是透過一君萬民的天皇制家族國 家來讓日本簡便成為擬西方的「民族國家」,但是遇到異民族,就破功了,因為台灣跟朝 鮮要說是「天皇臣民」,但是實際上卻又不是,於是出現各種奇奇怪怪的理論,說台灣總 有一天會成為完全的臣民,成為一個真正的日本人,在那之前,有必要加以特別對待。到 了1920年代出現了全世界的殖民地自決運動,先對朝鮮進行調整,然後連帶對台灣進行調 整,這個就是內地延長主義的由來,但是這是一種向前跑的抵抗,就是日本人透過更緊緊 把殖民地抱在一起,使內地的法制度延長適用到台灣等外地,進而阻撓殖民地的自決運動 ,只有在地方層級的部分做出些許讓步,有地方自治,但絕不允許有全島全朝鮮規模的議 會。 也不讓他們有帝國議會的參贊權,就這個地方來說,其實是很弔詭的,即使台灣人朝鮮人 在1920年代成為所謂內地延長,在法制度上是適用大日本帝國的法律規範,但是台灣人朝 鮮人,仍然不被賦予臣民的完全義務,也就是日本帝國憲法第二十條的:臣民有依照法律 服兵役的義務,雖然有納稅的義務,但是卻沒有帝國議會的參與權利,在這種情況下,是 有條件的內地延長。這種情況下的內地延長其實對台人更不利,如台人在小學以前跟日本 人是分開受教育,當然不是以種族分,但是基本上這樣的情況,中學的入學考試,卻是難 度較公學校為難,在就學上,由於國語這個東西對在台的台灣人產生了入學的無形限制。 當然台灣人也是會聰明地前往日本去留學,進而避開這種問題。不過制度面上沒有出現台 灣人開設,以台灣人程度為考題的中學入學考試,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有些不平等其 實很難說是殖民,如日本人的六成加給,這個從日本人的角度是所謂「外島」加給,台灣 人本來就是在台灣,幹嘛要加給?這是後話) 小結: 寫得很雜,我覺得清帝國是一個特異的存在,他的某些作為確實是有防範並將台灣漢人特 別對待的作法在內,清帝國關內行省對滿人來說也是一種異族征服的「殖民地」,只是台 灣則兼具兩個特色 一個是邊疆,一個是異族中有最後征服的叛亂危險的地方,而這個叛 亂地方的人民更是不能信任。他們在歷史過程中,也採用了西方18世紀殖民帝國常用的以 當地住民來平亂的事例,這點則是N大忽略的,但這是否能直接等同於西方的殖民主義, 這點則可以討論,這端視我們要不要給殖民一個周延或廣義的定義來論。 如果要從最廣義來說,整個清帝國就是把關內漢人征服地當作殖民地,漢人都是被殖民者 ,而其中台灣的漢人則是特例中的特例,要特別加以防範。我們或許可以說這是殖民地中 的殖民,不能僅從把台灣納入郡縣制度就據以認為是跟中國大陸的行省都一樣,因為在清 廷只有把他們納入版圖或不納入版圖這兩種考量的可能,因為在中華帝國朝貢體系下,根 本沒有其他選項,因為只有納入版圖,不然就是不入版圖,而台灣又沒有什麼當地政治勢 力可以來朝貢,所以在考量後只有納入版圖這一途了。但是納入又要擔心他反叛,想一大 堆方法來防堵,班兵制度就是一個方式。這問題就在於清帝國的雙重殖民啊,也就是清帝 國對漢人是「殖民」,對台灣的漢人更要防範,由於邊疆地位也不能僅以中國本部的方式 來對待,所以才有這些種種問題。但是台灣漢人對台灣的原住民來說也是一種「殖民」, 對土地的需求孔急,產生種種糾紛。在這歷史過程中,出現了柯志明在番頭家一書中所說 的三層族群制度,清帝國的土牛番界最早也是為了治安因素產生的,就是對防止漢人竄到 內山去。未必只是您所說的不屑統治。但是台灣漢人的不斷進墾,使得清帝國逐漸制訂出 三層族群制度,最後還有隘這種東西。不過這些都是因應情況做出對應下,對既有情況的 追認及規劃,但是三層族群制度,則是一個原則。而一定要有一個官方武力不屬於台灣漢 人,也不由原住民組成,則是在統治台灣時必要的。 很累了,下次再寫好了。其實我認為應該要對「殖民」用一個比較寬廣的定義,這樣 就不會出現這類的爭論了。 -- 歡迎參觀inosen兮台華文部落格: http://blog.webs-tv.net/inos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32.118.202
MilchFlasche:這幾篇都很精彩,程度再差的人也該試著讀讀 02/15 06:06
Cimon:╰( ̄▽ ̄)這篇的確很精采~ 02/15 08:03
ohmylife:精采! 02/15 10:00
dennis99:推推推 02/15 10:39
TonyDog:推! 02/15 17:05
jamexz:推一個! 02/15 20:32
lylron:VeryGood 02/21 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