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W-languag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今天參加訓詁學研討會,有位香港浸會大學的學者盧鳴東提了一篇論文, 《粵東白話兩論淺解》中的注釋方法和語言特色── 一部由粵語寫成的香港早期《論語》譯本 大致說一下這本書的背景, 這本書是1915年出版的, 當時香港屬英國,但是並沒有因此揚棄傳統中國文化的教育。 「孔教經書仍然是課堂的講授內容。」 簡單說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民間的教師以粵方言(廣東話)將《論語》 翻成白話的一本翻譯本。 這讓我想到兩個問題: 第一,不知道臺灣早期的私塾、學堂等的讀經教育,有沒有類似這樣 以台語為之翻譯而成的教本? 第二,也是跟隨第一個問題而來的,就是「文字」的問題。 香港能以方言書寫這樣的教本,條件上是已經有他自己的一套文字。 那麼,廣東話的文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的? 相對的,當時有台語的書寫文字嗎?如果沒有的話,第一點是不是難以成立? (當然台語書面語的問題至今仍是一大難題。) 當時問了坐在我旁邊的一位教授聲韻學的老師, 第二個問題, 老師大致說明了一下廣東話的文字是在民初時因為傳媒的發達促使文字的需要及發展。 至於第一個問題因為她也不熟悉, 所以建議我有興趣的話可以問問一些書院,或許有這方面藏書的資訊。 以上只是今天偶然得知香港在90年前就有這樣的教本存在, 繼而疑問起臺灣的私塾教育是否也有類似的讀本或者是「教師手冊」這樣的想法。 也許板上有人知道相關資訊,或可提供有興趣的人進一步探究。:) -- 【TW-language臺灣語言研究板】 由此去→ 國家研究院 政治, 文學, 學術 LanguageRes 研究 Σ語言研究院 TW-language 試用 ◎臺灣語言研究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1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