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ain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台南縣(Tainan County) 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清軍攻佔臺灣,把明鄭首都「承天府」(今台南市), 改為「台灣府」隸屬福建省。清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台灣府」遷建於今天的 「台中市」,原在台南的「台灣府」由於位在新的「臺」灣府(台中)之「南」故改稱「 台南府」,日本據台第三年,西元一八九八年六月,才設立「臺南州」。嗣後因建制之更 迭,而名稱亦隨之屢經改變,至台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一月,重劃縣市,又將原台南 州之台南與嘉義二市劃為省轄市,餘編為台南縣。民國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全省行政 區域再度調整,將八掌溪以北地區,併嘉義市另設嘉義、雲林二縣,餘八掌溪以南原轄區 域為今之台南縣。 (一)新營市 Hsinying: 新營市「新營區六鄉鎮市」之一,位處新營區的西側,東面與南面隔急水溪分別與東山鄉 、柳營鄉為界,西接鹽水鎮,北鄰後壁鄉,全市面積約有三八、五平方公里,總戶數約二 二、五00戶之譜,人口約七七、000人。 新營市原為明鄭屯田之地。明鄭原於現今 鹽水鎮舊營里「舊營」設鄭屯田,後來擴大屯田區域,向東發展,約在今日新營市街東邊 的「中營里」一帶,新設鎮於此展開墾拓,乃稱此地為「新營」。 民國九年(一九二0)地方制度變革,改制為「台南州新營郡新營街」,戰後依此易為「 新營鎮」,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改制為「新營市」。 (二)鹽水鎮 Yenyhuei 鹽水鎮位於新營市之西,位處八掌溪與急水溪之間,東北接後壁鄉,西北隔八掌溪與嘉 義縣義竹鄉為界,南毗下營鄉,西南隔「田寮大排」與學甲鎮為鄰,全鎮面積約有五十二 平方公里,總戶數有八、九二0戶之譜,人口近三萬人。 鹽水港因係急水溪支流的港街海水(鹹水)可直入到此,故名;其東、西、南三面環水, 溪道縱橫交錯,狀似新月,故被文人雅士稱作「月港」或「月津」。 民國九年(一九二 0)年廢廳為州,「鹽水港」正式去「港」,改為「鹽水街」,屬「台南州新營郡」轄。 戰後再依此設為「鹽水鎮」。 (三)白河鎮 Paiho 白河鎮位於新營市東北邊的六甲分割台地西麓,位處台南縣東北端的八掌溪與六重溪之間 ,東面為重重峻山,隔大凍山與嘉義縣大埔鄉為界,北端隔八掌溪與嘉義縣水上鄉義興村 (番仔寮)相望,西北以「將軍埤」與後壁土溝村「過埤」對峙,西南以嘉南大圳與後壁 鄉嘉苳村「本協」為鄰,南面則以六重溪、急水溪與東山鄉接壤,全鎮面積約有一二六平 方公里,總戶數有一0、一三五戶之譜,人口約在三五、六八0人之間。 清代「店仔口街」位居白水溪上游,此地有豐富的石灰岩層,造成水色白濁,民國九年( 一九二0)日人在台實施地方改制,以「店仔口街」原名不雅,乃取此地源在白水溪(急 水溪)支流北岸,而易名為「白河C」,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升格為「白河街」, 戰後改街為鎮,是為「白河鎮」。 (四)柳營鄉 Liuying 柳營鄉位於新營區的西南方,大抵在龜重溪、急水溪和「龜仔港大排」之間,南邊則以「 龜仔港大排」和六甲鄉、下營鄉為界,地形略成東西長方形;面積有六一、二九二九平方 公里,總戶數約有七、000戶,人口約有二四、五八五人。 柳營舊稱「查畝營」,係當年鄭成功勘察地畝之營部所在。而「查畝營」易稱為「柳營 」,其間亦有三說;其一,由明鄭屯田在此的「柳宿鎮」而來;其二,此地多姓劉姓,由 「劉」與日語「柳」同音而來;其三,由早年此地劉家於宅院遍植柳樹而來。 (五)後壁鄉 Houpei 後壁鄉俗稱「後壁寮」,位處新營區北端,北隔八漲溪與嘉義縣為界,南邊與新營市為鄰 ,東邊與白河鎮相接,西邊則緊臨鹽水鎮,全鄉面積有七十二平方公里,戶籍數約七、0 00戶,人口約二萬八千人間。 「後壁寮」原稱「侯伯寮」,日治時代日人依其諧音易 稱「後壁寮」。又該鄉位居頂茄苳和下茄苳之間的聚落,由於本地位在頂茄苳「後」面, 河洛語常將後面叫做「後壁寮」。 民國九年(一九二0)九月一日地方制度變革,在此地設C,沿「後壁寮」C稱而命名為 「後壁C」,隸屬台南州新營郡,台灣光復後再依此改設為「後壁鄉」。 (六)東山鄉 Tungshan 東山鄉在新營市之東的六甲分割台地西麓,位處急水溪和龜重溪之間,東面為重重山巒, 隔大凍山與嘉義縣中埔鄉為界,西接新營市,南臨六甲鄉和柳營鄉,北面則為白河鎮和後 壁鄉,全鄉面積約有一二五平方公里,總戶數有七、八八六戶之譜,人口約在二五、六八 0人間。東山原為平埔族和安雅(Hoanya)系「哆囉國」(Dorcko)社的故地 乾隆年間 漸成街肆,乃易稱為「哆囉國街」,「哆囉國街」則因原為番社舊地而改稱作「番社街」 ,日治時期再易名為「番社C」;戰後設鄉命名時,以「番社C」不雅,乃以此地位處台南 縣東方山地,鄉境又有台南縣最高峰「大凍山」,遂命名為「東山鄉」。 (七)麻豆鎮 Matou 麻豆鎮是「曾文區五鄉鎮」之一,位於此區的西半部,東接官田鄉,西近佳里、學甲兩 鎮,南隔曾文溪與善化鎮、西港鄉為界,北邊則為下營鄉。面積五三‧九七四四平方公里 ,人口約四七、三九七人之間,戶數約一三、000戶。麻豆亦作「蔴荳」、「蔴豆」,荷 蘭文獻作 Mattow 或 Mattauw路牌英譯為(Maton),有人戲稱為「馬桶」,是平埔族西 拉雅(Siraya)系四大社(蕭壟社、新港社、目加溜灣社和麻豆社)之一「蔴荳社」的故 地。 明鄭前後,漢人陸續移墾麻豆地區,麻豆社平埔族人漸為漢化或向內遷徙,乾隆八年(一 七四三)完成所謂「蔴豆八角」(統稱為蔴豆C),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始稱為「 蔴荳街」,屬「開化里佳里興堡」所轄。日治時期,設「蔴荳支廳」,民國九年(一九二 0)台灣地方制度改制,原稱的「蔴荳」,正式去「草」而成今稱的「麻豆」。 (八)下營鄉 Shiaying 下營鄉位於麻豆鎮東北方,是曾文區五鄉鎮之一,東以「橋頭仔港埤」與六甲鄉、官田 鄉為界,西為學甲鎮,南接麻豆鎮,北入新營市、鹽水鎮、柳營鄉,全鄉面積三三‧五平 方公里略成三角形,東西及南北各約七公里全境無山無海,總戶數約八、二00戶,人口 約二八、000人之間。 下營係明鄭設鎮駐兵屯田之地,為右武衛軍團的屯墾區,濱急水溪畔設營盤,因在「頂營 」、「中營」之西(下游),故稱為「下營」。 日治時期屬台南州曾文郡下營C,戰後沿此設為下營C。 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十九日依臺灣 省鄉鎮組織規程,定名為「下營鄉」。 (九)六甲鄉 Luchia 六甲鄉位於曾文區的北方,是曾文區五鄉鎮之一,東臨楠西鄉,西接下營鄉,南連官田鄉 ,北近柳營鄉,全鄉面積有六七‧五平方公里,地形如巨龍蜿蜒,東部為山地,西部為平 原,東西近十二公里,南北有四‧四公里,全鄉戶數有六、七00戶之譜,人口約二五、 四00人。六甲鄉傳係明鄭參軍陳永華所招募拓墾,先後開闢二甲、三甲、四甲、五甲、 六甲、七甲等不同面積的耕地,之後以此面積為C號。 明鄭時期屬「天興縣(州)開化里赤山堡」,入清則歸屬「諸羅縣赤山堡」;日治初期改 為「嘉義縣六甲警察署」所轄,之後設「鹽水港廳六甲支廳」,當時稱「六甲區」,乃係 當時之所以合併二甲、六甲、七甲為一支廳時,「六甲」位於中心地帶,故名。一九0八 年易歸「台南廳六甲支廳」所轄。民國九年(一九二0)地方制度改革,改為「台南州曾 文郡六甲C」,戰後始據此改設為「六甲鄉」。 (十)官田鄉 Kuantien 官田鄉是曾文區五鄉鎮之一,位處嘉南平原中部的官田溪兩岸,東鄰六甲鄉,西接麻豆 鎮,南接善化鎮,北近柳營鄉,東西長近十五公里,南北寬逾十公里,全鄉面積有七0‧ 八平方公里,戶籍數有七、五00戶之譜,人口則有二四、000人之間。地勢呈東高西 平,多埤多平原。 官田鄉原名「官佃」。荷領時期政府田地稱「王田」,不許土地私有;明鄭時期改「王田 」為「官田」,授予文武官員招募佃農開墾,形成漢人墾區,故稱「官佃」,其中以參軍 陳永華一族承佃最多,故鄉境多陳姓,幾達三分之二,此時屬「開化里赤山保」。清代仍 為「官佃庄C」,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日人改為「官田」屬「台南州曾文郡」,戰後 依此改為「官田鄉」。 (十一)大內鄉 Tanai 大內鄉是「曾文五鄉鎮」之一,位處此區東南隅,東臨玉井鄉,西隔曾文溪與善化鎮相望 ,南接山上鄉,北近官田鄉和六甲鄉,全鄉面積七十平方公里,戶籍數有四、000戶之 譜,人口則有一二、000人之間;曾文溪在鄉境轉了三個大彎,形成許多淺山台地。 「大內」原為平埔族西拉雅系大滿亞族(Tevorangh;即「大武隴社」)的故地;清初漢 人入墾此區,部分平埔族人遂被推擠向內山移墾,形成埔漢合墾區域。因漢人由平地進入 此地已屬山地內側,故原稱「內庄」,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日治政府地方改革,以此 地為「大滿亞族」故地,乃易稱為「大內庄」,簡稱作「大內」,戰後改庄為鄉而為「大 內鄉」。 (十二)佳里鎮 Chiali 佳里是今天台南縣沿海地區所謂「北門區六鄉鎮」的首善鄉鎮,全鎮面積三八‧九平方 公里,戶籍數有一六、000戶之譜,人口則有五七、000人之間。 佳里舊稱「蕭壟 (siau lang )」,此為平埔族西拉雅系(Siraya)「蕭壟社」的社名。依據『巴達維亞 城日誌』記載,蕭壟社是在一六三六年才為荷蘭人所征服,社民以務農為主,相傳荷人曾 授予一二一頭役牛獎勵農作,耕地約略在今天的台南佳里鎮、將軍鄉和七股鄉一帶。 「蕭壟」之名一直沿稱至日治時期,初稱「蕭壟堡」,後改稱「蕭壟庄」,民國九年(一 九二0年)台灣地方制度改革,以蕭壟地處古天興縣治的「佳里興」附近,而改為「佳里 庄」;同時合併「北門嶼」和「蕭壟」兩支廳為「北門郡」,郡所在地即設於佳里。嗣後 庄制升格為街制,戰後再改街為鎮,即今「佳里鎮」。 (十三)學甲鎮 Sheijar 「學甲」原為平埔族西拉雅系蕭壟社的支社,乾隆卅九年(一七七四年)余文儀『續修 台灣府志』有「鹹水港之西學甲社」的記載,市區仍有「後社」、「中社」和「下社仔」 的社名,今有人望文生義云:「此地因宣揚漢學之道,文風鼎盛,『學』問『甲』天下, 故名學甲。」又傳云明末福建泉州同安縣白礁鄉陳、李、謝、莊等四姓軍民隨明鄭來台, 於將軍溪畔「頭前寮」登陸入此開墾,陳謝兩姓多居「中社」、「縣內仔」,李姓多居「 下社仔」和「七塊厝」莊姓則分居「後厝仔庄」,之後並向四面作放射狀的拓墾,分別建 立包括學甲、中洲、大灣、草坔、、山寮、宅仔港、學甲寮、倒風寮(以上八地隸屬學甲 鎮)、三寮灣、溪底寮、二重港、渡仔頭、灰磘港(以上五地隸屬北門鄉)的所謂「學甲 十三庄」。 康熙卅二年(一六九三年)張茂獲准在此開墾開始。至清道光年間,學甲始設「學甲堡」 ,轄急水溪下流一帶,除學甲庄外尚包括「溪底寮庄」、「溪洲仔寮庄」和「中洲庄」等 。日治時期改為學甲庄,光復後改為學甲鄉,民國五十七年(一九六八年)升格為學甲鎮 ,全鎮面積五三‧九平方公里,戶籍數有八、七00戶之譜,人口則有三0、000人之 間。 (十四)西港鄉 Hsikang 西港鄉在佳里鎮之南,曾文溪北岸,因在「直加弄港」(今之安定鄉)之西,乃俗稱「西 港仔」,與「外渡頭」、「蚶西港」同為清代台江北岸的汊港。 「西港仔港」在明鄭時 期屬天興州「永定里」,滿清佔領之後改稱「安定里」,因該鄉大部份均屬海埔,西港是 灝海叉港,因位於後營(明未鄭成功攻台時,後援部隊鎮營於此地故有此稱)之西,故稱 謂「西港」。 清中葉之後,台江逐漸陸化,「西港仔」遂失去港口機能,道光十五年( 一八三五年)正式設為「西港仔堡」。 日治時期,光緒廿七年(一九0一年)全台改設二十廳,「西港仔堡」隸屬「鹽水港廳」 ;宣統元年(一九0九年)台灣再改設為十二廳,「西港仔堡」歸隸「台南廳」管轄;迨 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台灣地方制度改革,廢廳堡而改設州郡;戰後,民國卅五年(一 九四六年)改州郡為縣區,改街庄為鄉鎮,「西港庄」遂改為「西港鄉」,全鄉面積三三 ‧七平方公里,戶籍數有六、九00戶之譜,人口則有二六、000人之間。 。 (十五)七股鄉 Chiku 七股鄉在將軍鄉之南,與北門鄉、將軍鄉同為台南縣濱海三鄉之一,土地面積幾與台南市 相近,是縣境的大鄉。 七股鄉境大抵在清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曾文溪改道,台江陸 浮之後才陸續被開發,其時台灣兵備道孔昭虔派員勘丈於租給墾,而由洪理黃軍等十六股 首招佃開墾,其中七人合股(以「菅仔」作為股界)築寮在此開墾而稱「七股寮仔」或「 七股寮」。 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去「寮」簡稱為「七股庄」,戰後沿此設為「七 股鄉」,原轄域擴及曾文溪南岸的今台南市安南區「土城仔」和「青草崙」兩地,民國三 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安南區歸併台南市,七股鄉始定型為今日轄域,全鄉面積一一0平 方公里,戶籍數有七、四00戶之譜,人口則有二六、000人之間。 (十六)將軍鄉 Chiangchun 將軍鄉在北門鄉之南,與北門和七股兩鄉同為台南縣濱海三鄉之一;全鄉面積四三平方公 里,戶籍數有六、八00戶之譜,人口則有二三、五00人之間。 「將軍」之名,其由 來,據云:於康熙年間(西元一六八三年),清廷派提督施琅將軍,率領水師兩萬進攻鄭 氏統屬下之台灣,相傳施琅攻克澎湖後,便揮軍渡海,而登陸現今鄉境之將軍港。 清廷 統制台灣後,賜封一部份土地給施氏,東起烏山頭,西及馬沙溝,施將軍率族人(施姓) 及親戚(吳姓、 王姓)前來,開墾歐汪溪畔,即今日之將軍溪附近,在此境內,有一古 塚,塚中有一古石,上書『將軍』兩 字,下書『吳施王姓』同立,可作上述事蹟之佐證 。 但從鄭氏台灣地圖上記為『歐王社』,亦作『歐汪社』。據說:永曆十一年(西元一六五 八年),甲螺郭懷一,集同志欲驅荷蘭人,事洩被殺,亦因此惹起荷蘭人召平埔番助戰, 盡殲漢人於『歐汪溪』,漢人從此絕跡,直至  施琅將軍克台,清廷將歐汪一帶,封賞 施氏宗族親戚入墾為止,此地為施將軍之封賞地,故曾收『將軍租』 多載,將軍地名, 亦因此而永定。 又據:同治十年八月之園契所記,施將軍派李某為督墾,而與庄佃締結 契約所載,現在玉山村(即山子腳) 有一號稱之為公館的小村落,亦就是當時將軍府之 舊址,將軍之亦由此而得名。戰後街庄改鄉鎮時,沿日治 時期「將軍庄」而稱「將軍鄉 」。 (十七)北門鄉 Paimen 北門昔為倒風內海西線之島嶼,因在台南府城之北,有如扼城之門,故曰「北門」,清 初稱「北門嶼」。早期 的「北門嶼」是台江各內港北上與笨港、猴樹港、龜仔港、鹽水 港、麻豆港、土地公港、鐵線橋港等往來必經的航運孔道;另本地居民亦以小舢舨往來澎 湖、臺北之間貿易通商,互通有無。 道光年間「北門嶼」陸連後,就積極建設鹽田。 民國前十七年(一八九五年),日人領台後,廢止鹽專賣,對 鹽業不加管理,鹽田日漸 荒蕪。迨至民前十三年,日人重行鹽專賣時,北門鄉的鹽場始再興盛。日據初期,北門鄉 為臺南縣唯一的漁港,海航發達,漁業、晒鹽一時稱盛。日人曾在此設「北門嶼支廳」, 後因港口逐漸淤塞,港口功能消失,成為單純的鹽村。 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置「北 門庄」,戰後翌年即民國卅五年(一九四六年)改庄為鄉,與將軍、七股同為 為台南縣 濱海之鄉,全鄉面積四四‧一平方公里,戶籍數有四、000戶之譜,人口則有一三、八 00人之間。 (十八)新化鎮 Sinhua 新化鎮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亦為此區的兩鎮之一(另一為善化鎮),位處「潭頂溪 」(那拔林溪)以南 至「許縣溪」以北地帶,北隔「潭頂溪」與新市鄉、山上鄉為界, 南鄰關廟鄉、左鎮鄉,西隔「許縣溪」與 永康市相望,東邊則以「拔林溪」(潭頂溪 )和左鎮鄉交界,鎮域大抵以「南二高」為界,分成西半部的平原區和東半部的山區;全 鎮面積約有六十二平方公里,總戶數有山一一、七00戶之譜,人口約在四五、000人 之間。 新化古老名字叫「大穆降」傳聞早年時代有平埔族西拉雅族群居「大穆降」為平埔族語 TAVOCAN意為「山林之地」後來漢人經新港溪﹝今許縣溪一帶﹞至洋子港 ﹝今本鎮豐榮 里﹞進入大穆降社定居,「大穆降」之 名使用多久尚待考證,於清朝時代稱為「大目降 」在台灣縣志裡即有「大目降庄」之名,清嘉慶年間亦出現「大目降街」名稱而此間碑記 亦刻「大穆降」者。 清朝時代新化稱為大目降,劃歸台南府,於日本據台後即光緒二十四年六月置大目降辦務 署,旋因官制改正創 設大目降支廳,迨至民國九年依照台灣制度改為台南州新化郡並置 郡役所於新化,同時改為新化街。民國三十四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 ,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重歸祖國,嗣於民國三十五年一月依據台灣省鄉鎮組織規程 ,新化街改稱新化鎮以迄至今。 (十九)善化鎮 Shanhua 善化鎮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亦為此區的兩鎮之一(另一為新化鎮),位處曾文溪以 南的嘉南平原地帶, 東接大內鄉和山上鄉,南鄰新市鄉,西通安定鄉,北面則隔曾文溪 與官田鄉和麻豆鎮為界,全鎮面積約有五十五平方公里,總戶數有一萬一千七百戶之譜, 人口約在四萬二千之人間。 「善化」舊稱「目加溜灣」( Backoloan),係平埔族西拉 雅系「目加溜灣社」的故地,故名,原意傳係「牛 厝」。 此社與「新港社」、「麻豆社」和「蕭壟社」並稱為西拉雅系四大社,明鄭時期屬「天興 縣善化里」之域 ;清初以前的舊志或作「目加喇員」、「目加灣社」、「嘉溜灣社」、 「目茄洛灣」,康熙卅五年(一六九六年)高拱乾『臺灣府志』始定稱作「目加溜灣社」 。 善化鎮在清朝時名台南府安平縣灣裡街,設「巡司」統轄。甲午戰爭割讓日本後,於 一八九四年改劃為「曾文 兵站司令部」管轄,分善化里東堡與西堡為行政管理區域。一 八九五年本區劃歸於「曾文憲兵屯所」,同年實施民政制度,改為「台南縣灣裡辦物署」 。 一八九七年編入大目降辦物署,改為「灣裡辦務支署」,一八九九年實施街庄社制度,分 善化里為東區與西區,設區長統轄。一九0二年實施地方制度,西區合併為「善化庄」 ,置庄役場。一九四0年升格為「善化街」,設街役場。一九四六年依據台灣省鄉鎮組織 規程,改為善化鎮。 (二十)新市鄉 Hsinshin 新市鄉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東鄰山上鄉,南隔鹽水溪與永康市相望,西接安定鄉 ,北臨善化鎮,全鄉面積約四七‧八平方公里,總戶數有九千戶之譜,人口約在三萬三千 人之間。 「新市」是平埔族西拉雅系新港(Sincan、Sinkan或Sinckan)社的遷徙地,此 社舊稱「赤崁社」(Saccccan), 原居現今台南市區,是西拉雅系四社中最早接受荷人 教化的社群。 明鄭時期,渶人亦溯新港溪入墾此地,由於此地是山區和平原的交界,商 賈往來頻繁,逐次集市成街,因市集位處新港社旁,且係稍晚才形成的新市,集故稱「新 市」。 清初,渶人已在此建立「新港庄」,初屬諸羅縣轄,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年)改隸於台灣 縣;民國九年(一九二0)改稱「新市庄」,屬「台南州新化郡」轄,戰後據此改為「新 市鄉」。 (二十一)安定鄉 Anting 安定鄉「新化區九鄉鎮」之一,位處曾文溪以南的嘉南平原上,東與善化鎮、新市鄉為鄰 ,南邊和西邊分別 與台南市安南區「和順寮」、長安里「新寮」為界,北則隔曾文溪與 西港鄉相望,地形略呈「東北—西南」走向的長方形,全鄉面積約有卅一平方公里,總戶 數有七、六00戶之譜,人口約在三萬人之間。 荷據時期的安定鄉,為平埔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支社直加弄社之住地,明鄭成功時期漢人 沿台江內海在此地的犛頭標(今安定村領寄東邊)開拓港灣,後因台江陸浮,而失去港灣 機能,康熙廿三年台灣歸清朝,本鄉隸屬諸羅縣安定里,光緒十四年此鄉隸屬台南府安平 縣,歷經日據時期,民國九年行政區域調整全台設五州二廳三市四十七郡,此鄉隸屬台南 州新化郡稱安定庄,民國卅四年十月台灣光復,翌年將安定庄改稱安定鄉。 (二十二)山上鄉 Shanshanp 山上鄉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位處曾文溪新化分割台地的西麓,全境為曾文溪與菜 寮溪所貫穿,地勢呈 東高西低走勢,其東為丘陵地形,西側則屬嘉南平原;東境緊鄰玉 井鄉、左鎮鄉,南邊為新化鎮,西境為新市鄉、善化鎮,北邊則隔曾文溪與大內鄉為界, 全鄉面積約二七‧八平方公里,總戶數有二、四八0戶之譜,人口約在八,000人間。 「山上鄉」並非「山上之鄉」,因位處新化台地西麓曾文溪掘鑿河階的高地上,遠望群山 羅列,故稱「山仔嶺」,原為平埔族西拉雅系新港社的遷徙地,漢人入墾後於溪畔高地聚 庄始稱「山仔頂」,清代屬諸羅縣「新化東里」;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改稱「山上庄 」。 台灣光復後,三十五年元月七日,台南縣政府成立後,改庄為鄉, 民國三十五年元月十 八日,山上鄉鄉公所成立,乃以山上為鄉名。 (二十三)玉井鄉 Yuchin 玉井鄉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與左鎮、南化和楠西等三鄉合稱此區「山區四鄉」,位 處台南縣東方的中 央山脈南段丘陵地帶,海拔一00公尺,地勢呈東南尖形、中央低凹 平原的盆地地形,稱「玉井盆地」,東鄰南化鄉,南連左鎮鄉,西接大內鄉,北邊則與楠 西鄉相交,曾文溪、後堀溪和後旦溪貫穿全境,是南橫公路、玉南公路、「台三線省道」 與「東西快速道路」(台八十四省道)交會的樞紐地帶,全鄉總面積為七六.四平方公里 ,戶籍數有四、八00戶之譜,人口數約在一七、000人間。 玉井舊稱「礁吧哖」( ta pa ni),係西拉雅系「大滿(Taivoan)大武壟亞族」(四社熟番)之一「大武攏社 」屬社「礁吧哖社」的舊地,故名。 在台灣的抗日史上,要以發生在玉井盆地及附近山區的「礁吧哖事件」最為慘烈,主要領 導人物是余清芳、 江定和羅俊。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八月間三人結盟抗日。藉重修 台南「西來庵」為名廣收軍款及號召黨徒,余氏以「大明慈悲國大元帥」名義揭示驅日告 示,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年)同志蘇東海於基隆乘日輪「大仁丸」準備到廈門時被捕,革 命事洩,羅俊首先於嘉義「竹頭崎庄」被逮,余、江聞訊遁入「後堀仔」山區,於七月間 攻打「甲仙埔支廳」及其派出所,襲殺日人卅餘人;八月火燒「南庄(南化)派出所」殲 滅所有日警,史上稱「南庄事件」,隨即進據「礁吧哖」(玉井)虎頭山,準備圍攻市街 ,時有一千餘人,但遭日軍警夾擊,死傷慘重,遂揮淚解散抗日軍,遁入山林逃亡,稍後 ,余清芳被捕,而江定亦在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四月間接受台南御用士紳辛西淮、許 廷光之勸降而結束此役。 此役前後被捕二、二二九人,其中九0三人被判死刑,四六七人徒刑,餘八五九人則不知 所終,史稱「礁吧哖事件」或「西來庵事件」,此為自光緒廿一年(一八九五年)以來的 台人武裝抗日餘震,終告結束。 日治初期,「礁吧哖」原隸的「楠梓仙溪西里」,由「 台南縣」轄域過渡到「台南廳」轄域,直至民國九年(一 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始 以「礁吧哖」音近日語(Tamai)而改稱「玉井」,屬「台南州新化郡」所轄;戰後鄉名 即沿此而來。 (二十四)楠西鄉 Nanshi 楠西鄉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與左鎮、南化和玉井等三鄉俗稱此區「山區四鄉」, 位處曾文區上游大埔溪 東畔的丘陵間,海拔九十二公尺,東接南化鄉,南鄰玉井鄉,西 隔「烏山嶺」與六甲鄉、大內鄉為界,北面則以崇山峻嶺與東山鄉、嘉義縣大埔鄉接壤, 曾文溪由北向西南貫穿越鄉境,全鄉總面積一0九.六三公里,戶籍數有三、六00戶之 譜,人口數約在一二、二00人間。 楠西鄉原名為茄拔社,又稱茄拔山後,是熟番四社之原地,根據日本人伊能矩雄著『台灣 文化誌』一書中, 記載:「木棉(土名班芝樹),馬來語KABAS,而取名茄拔。」民國九 年(西元一九二0年)又取「楠梓仙溪西里」一名中的兩字改名楠西庄,隸屬台南州新化 郡,並設庄置庄役場。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改為楠西鄉。 (二十五)南化鄉 Nanhua 南化鄉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與左鎮、玉井和楠西等三鄉合稱此區「山區四鄉」,位 處嘉南平原東部菜寮 溪上游的溪谷中,全鄉大多為山丘,東面隔烏山與高雄縣三民鄉、 甲仙鄉和杉林鄉為界,南面緊鄰高雄縣內門鄉和台南縣左鎮鄉,西面貼近玉井鄉和左鎮鄉 ,北側則「三角南山」與嘉義縣大埔鄉接壤,「後堀溪」貫穿鄉境,其源頭為深山地帶, 地勢險峻;全鄉總面積一七一.五二平方公里,是台南縣卅一鄉鎮市中土地面積最大者, 但十分之七屬國有林地,總戶數有二、八00戶之譜,人口約在九、七00之人間。 南化舊稱「南庄」,昔為崇山峻嶺之地,雍乾時期漢人入墾此地,漸聚成庄,清代劃設為 「內新化南里」之境, 最慢在同治年間(十九世紀中葉)已形成「南庄街」;日治初期 屬「台南府楠仔仙溪礁吧哖支廳南庄」,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以「南 」庄古為內新「化」南里之地,乃改稱為「南化庄」,屬「台南州新化郡」轄,戰後依此 設為「南化鄉」。 (二十六)左鎮鄉 Tsochen 左鎮鄉是「新化區九鄉鎮」之一,位處嘉南平原東南邊的丘陵地,全鄉大多為山區,東 、西、北三面為「菜寮溪」所包圍,此溪也成為左鎮鄉的母河,許多文化、產業發展都與 其息息相關;東面與南化鄉和高雄縣內門鄉交界,南面與龍崎鄉為鄰,西面隔「拔林溪 」(木岡山溪)與新化鎮相望,北面則與山上鄉、玉井鄉接壤,全鄉面積約七十五平方公 里,總戶數有一、八00戶之譜,人口約在六、三00之人間。 「左鎮」舊稱「拔馬」(poah be),係平埔族西拉雅系新港社屬社「拔馬社」的舊地, 原地在現今左鎮村「左鎮教會」一帶;明鄭時期,鄭軍某部左鎮於今內庄村「龜潭」地區 設營屯田,漢人簡、廖、歐等三姓相繼入 墾,並向四域拓荒,「左鎮」遂成為共同地名 ,其時屬「天興縣(州)新化里」轄。 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日人在台實施地方制度 改革,以此為明鄭左鎮故地,正式設為「左鎮庄」,庄役場初 設於「左鎮本部落」,民 國廿二年(一九三三年)移設於「拔馬」。戰後沿此設為「左鎮鄉」。 (二十七)仁德鄉 Jente 仁德鄉是「新豐區五鄉市」之一,位處此區西南端的「二仁溪」(二層行溪)以北地帶, 東接歸仁鄉,南隔二仁溪與高雄縣湖內鄉、路竹鄉相望,西鄰台南市,北邊則與永康市交 界,鄉境多平原與台地,總面積五0.七七平方公里,戶籍數有一萬九千戶之譜,人口數 約在六萬五千之人間。 仁德先民最早散居於「台南台地」及其東緣,因而留下「崁(嵌)腳」、「中洲」、「牛 稠仔」、「十三甲東」、「十 三甲西」和「鞍仔」等六處先史遺址。荷領以前,仁德地 區應是平埔族西拉雅系的生活領域,荷領時期的「車 路乾」可能係荷人「大結首區」之 一的行政中心。明鄭時期,此地因在「二層行溪」(二仁溪)以北,故隸屬「天興縣」。 清領以後,設「一府三縣」,沿明鄭舊稱的長興里、仁德里、仁和里和文賢里隸屬「台灣 縣」。至光緒十三年 (一八八七年)台灣建省時,改「台灣縣」為「安平縣」,轄域之 長興下里、仁德北里、仁德南里、仁和里、文賢里和依仁里,皆在現今仁德鄉境。 日治初期,日人設縣廳,其下設辦務署,長興下里和仁德北里隸屬「台南縣台南辦務署」 ,其餘諸里歸屬「台 南縣車路墘辦務署」,一九0九年日人廢街庄制改為「區」,鄉境 諸庄隸屬「台南廳」,設有四區:長興里(現今土庫村「土庫」)。仁德里(現今仁義村 「糖間」)。文依區(現今中洲村「中洲」)。永仁區(現今台南市「竹篙厝」)。 民 國九年(一九二0年)台灣地方制度改革,廢廳為州,廢支廳為郡,廢區為街庄,鄉境設 兩庄,皆隸屬「台南州新豐郡」。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0)廢「永寧」,諸「大字」( 村)歸併「仁德庄」或台南市,戰後依「仁德庄」而改稱「仁德鄉」。 (二十八)歸仁鄉 Kuejen 歸仁鄉是「新豐區五鄉市」之一,位處此區南端的「許縣﹝寬﹞溪」西南、「二仁溪」以 北的地帶,東接關廟鄉,南隔二仁溪與高雄縣阿連鄉相望,西鄰仁德鄉,北邊則與永康市 、新化鎮交界,鄉境皆平原,總面積五十六平方公里,戶籍數有一萬六千六百戶之譜,人 口數約在六萬二千人之間。 歸仁昔為平埔族西拉雅新港社的墾區,舊地在現今看東村「楊厝」庄東的「舊社街」一帶 ;另,陳、李兩姓也在現今「歸仁國小」南側聚墾,因築紅磚蓋瓦之厝而居,故初稱「紅 瓦厝」,明鄭時期將此劃屬「歸仁里」,取其「天下歸仁焉」之佳意。 日治初期相沿, 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始以此地為明鄭「歸仁里」舊地而改稱「歸仁庄 」,屬「台南州新豐郡」轄。 戰後據此改稱「歸仁鄉」。 (二十九)關廟鄉 Kuanmiao 關廟鄉是「新豐區五鄉市」之一,位處此區中央偏東的「許縣溪」南畔地帶,東與龍崎 鄉為界,南隔二仁溪與高雄縣阿蓮鄉、田寮鄉對峙,西邊與歸仁鄉交界,北邊則與新化鎮 接壤,鄉境多平原,有少部份丘陵,總面積五三‧六四平方公里,戶籍數有九千九百戶之 譜,人口數約在三萬八千人之間。 關廟昔為平埔族西拉雅系新港社的墾區,遺址約在現 今「廟街仔」西邊一公里處的「舊社街」(現今看東村「楊厝」東邊)一帶;明鄭時期漢 人溯「新港溪」(鹽水溪)及其上游「許縣(寬)溪」進入此區拓墾,新港社人乃被迫遷 至龍崎鄉「番社」(牛埔村、大坪村)。 明鄭將此劃入「新豐里」轄域;其後,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於此草創「山西堂」 ,主祀關聖帝君。 嘉慶年間,「舊社街」發生漳泉械鬥,漳人較少被迫遷離「舊社街」 ,另東徙進入現今「山西宮」一帶新建新市街,俗稱「廟街仔」,清代即稱此為「關帝廟 街」,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始易「關帝廟街」為「關廟庄」。戰後依 此改為「關廟鄉」。 (三十)龍崎鄉 Longchyi 龍崎鄉是「新豐區五鄉市」之一,位處此區東部山區,東北邊緊臨左鎮鄉,東南邊接壤高 雄縣內門鄉,南邊與高雄縣田寮鄉為界,西邊與關廟鄉相交,北邊則與新化鎮交接,鄉境 多為丘陵地,總面積六四‧0八平方公里,戶籍數有一千四百戶之譜,人口數約在四千六 百人之間。 龍崎鄉舊稱「番社」,為平埔族西雅系新港社退居現今「牛埔」、「大坪」一帶之地,清 初屬「台灣府台灣縣新豐里」轄域,道光以後隸屬「內新豐里」。 民國九年(一九二0 年)地方制度改革,各取第二區「龍船」和第一區「崎頂」的首字為庄名,稱「龍崎庄」 ,屬「台南州新豐郡」轄;戰後再依此改設為「龍崎鄉」。 (三十一)永康市 Yungkang 永康市是「新豐區五鄉市」之一,位處此區西北端的「鹽水溪」﹝新港溪﹞以南地帶,東 以「許縣(寬)溪」與新化鎮對峙,南鄰歸仁鄉與仁德鄉,西接台南市,北邊則隔「鹽水 溪」與新市鄉相望,鄉境皆平原,因近台南都會區,已漸都會化,總面積四0‧二七平方 公里,戶籍數有五七、九0六戶之譜,人口數已逾十九萬人。 明鄭時期,永康因在「二層行溪」﹝二仁溪﹞以北,故隸屬「天興縣」﹝溪南為「萬年縣 」﹞;鄭經嗣立後,於永曆十八年﹝一六六四﹞改「東都」為「東寧」,改縣為州,並設 四坊二十四里,其中武定里和部分永康里、長興里、廣興里、廣儲里在市境,隸屬「天興 縣」轄。 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後隸屬「安平縣」管轄。日治初期,現今永康市境初 歸「台南民政支部安平出張所」管轄,稍後日人設縣廳,其下設辦務署。 光緒二十七年﹝一九0一﹞日人廢縣和辦務署,改設二十廳,其下設支廳,「永康上中里 」和「長興上里」隸屬「安平支廳」,「內武定里」和「廣儲西里」則屬「大目降支廳」 管轄,皆屬「台南廳」。一九0九年日人廢庄街制改為「區」,市境諸庄隸屬「台南廳」 。 民國九年(一九二0年)地方制度改革,廢廳為州,廢支廳為郡,廢區為街庄,現今 市境時設「永康庄」,庄役場設於「埔姜頭」,隸屬「台南州新豐郡」管轄;戰後再依此 改稱為「永康鄉」,隸屬於「台南縣新豐區」(稍後廢區),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 五月一日升格為市,即今「永康市」。 備註:以上資料擷取於台南縣誌、南瀛地名誌、本縣各鄉鎮市誌暨鄉鎮市簡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0.96.162
tsaon:我知道一府二鹿三艨舺四月津 月津港就是現在的鹽水... 12/06 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