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ain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cpis.tainan.gov.tw/cprpts/tainan_city/record/proces-16.htm 伍、台南市的都市成長與變遷以及民俗活動的消長    ----范勝雄----   台南市是全台開發最早的地區,從荷據時期(1624)起,歷經明鄭三代,至清光緒十 三年(1887)止,一直是全台的首府,道署、府署、鎮署、海防廳署、府學及號稱台灣門 戶的港口皆在此,而為全台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的重心。   荷據及明鄭時期,大量的人口只集中在台南及附近地區,清廷領台後,隨著移民的驟 增,次第往全台南北及深入後山開發,於是所有的政、軍、文、經活動便遍及全台。   嘉慶年間,中部鹿港及北部艋舺相繼崛起,儼然成為區域中心,而有「一府二鹿三艋 舺」之稱。道光初,台南海岸地形應變,台灣門戶----鹿耳門成為廢口,經濟嚴重衰退, 遂與鹿港、艋舺成鼎足之勢。   自道光二十年(1840)起,列強對台灣的騷擾日益加劇,但皆未得逞。咸豐年間,終 於在全台南北開港設埠,控制台灣的經濟。同治末年(1874),日本藉口牡丹社事件覬覦 台灣,國際情勢一再演變至此,引起清廷對台灣的重視,而於光緒元年(1875)開府台北 ,形成全台南北分治之局。   中法之戰後,清廷開始全力經營台灣,於光緒十三年(1887)建省,以為東南沿海各 省的屏障,原定省會在台中,後移台北,台南的政、軍、文、經等領導地位,從此全部式 微。   日據時期,高雄繼起,漸漸駕凌台南取而代之。光復之後,北南中均衡發展,台南更 遠遠被拋在台中之後,而成為名符其實的「古都」。 一、古台南的地貌及其變遷   古台南地形東半部為台地,西半部(府城範圍)急遽傾斜,隔一台江與外圍沙丘形成 內海,南北有數條東西向的河流切割,注入台江。府城部分有如半璧滿月斜插入江,形家 因謂之「半月沈江」。 (一)山丘    台南府城(約公園北路、小東路、勝利路、光華街、樹林街、西門路範圍內)有赤 崁(赤嵌樓)、鷲嶺(台南測候所)、山仔尾(延平郡王祠)、山川台(東門圓環)、崙 仔頂(台南一中)、覆鼎金(台南醫院)、尖山(聯勤兵工廠)等七座小山丘。府城外則 北有馬房山,東有崁頂山,南有魁斗山(1)。府城山川台至崁頂山,高程約在18-30 米 間;山川台至台江,高程約在18-3米間,上(東)段與下(西)段的距離約為 2:1 ,下 段的傾斜度為上段的 2倍以上。    古人對府城地形有動人的描述:「府城龍脈,自馬鞍山發下,平洋二十里,直至東 門進城。由乙卯入首(崙仔頂),分枝結府學(鷲嶺南坡)、道(鷲嶺西坡)府(山川台 北)署等處(鎮台署由東北傍龍而結,不在此龍內),主龍直結紅毛樓(赤崁),震龍兌 向,左邊武廟,右邊縣署,左右高起為砂,兩界水繞聚明堂,其主龍之結,確證明矣。論 其來龍行度,起則高而不昂,伏則續連不斷,正合龍形之行步也。紅毛樓係龍之頭首,由 東至西,有直奔大海之勢,安平鎮即是龍之珠,龍頭不壓,初則水必泛,而珠必滾,是以 前人起高樓鎮壓者,得其法也」(2)。 (二)河流(3)    台南府城內有南北兩條溪流。    北曰德慶溪(俗名坑仔底),源出小東門、大東門間,約在成功大學勝利校區與後 甲國中交界處,西流沿台南一中竹園崗(崙仔頂)北,經台南憲兵隊(山川台北端)前, 後沿台南醫院(覆鼎金)南側折北,至開基玉皇宮(尖山)前又往西,沿成功國小(赤崁 北坡)前,至開基天后宮(水仔尾)右,注入台江。    德慶溪另一主要支流源出東門圓環(山川台南端)西,西北流經清水寺(水流觀音 )前,入台南測候所(鷲嶺東坡溝仔底)前,況台南社教館右,於蕃薯崎東側,接德慶溪 折北轉角處。    南曰福安坑,源出延平郡王祠(山仔尾東端)後,西流經台南女中、第一幼稚園內 ,沿台南孔子廟(鷲嶺南坡)、建興國中、台南地方法院前,至土塹埕北,注入台江。    府城外,北有柴頭港溪(俗名石頭坑),與德慶溪同一分水嶺,北流沿崁頂山東坡 ,經寶仁小學、崑山中學側,沿開元寺前,再經聖功女中側折西,於六甲頂注入台江。    再北有新港溪、灣裡溪亦注入台江。    南有溪仔墘溪,又名竹溪,源出小南門外台南文化中心原台糖農場蓄水池,北流至 崙仔頂、三川台、山仔尾集結高地邊緣再折南,經法華寺前,南下沿竹溪寺外,蜿蜒穿越 桶盤淺南山,由鹽埕出口,注入台江。    再南有喜樹港溪,注入台江;二層行溪入海。 (三)海岸推移    台南海岸地形係屬沙土堆積隆起型海岸,亦為台灣地區海岸地形變化最為劇烈之處 。台南海岸地形之變遷,據港灣專家之研究,及參考海岸學理與根據歷代諸家文獻,可概 分為古代海岸期、近代海岸期及現代海岸期等三期( 4)。如以年代言,則歷經荷據、明 鄭、清代、日據、光復等五個時期,與全部台灣開發史無異;如以海岸期齡言,則屬清代 中葉一百多年的青年期,為台南市海岸地形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    古代海岸初期(荷據時期),台南海岸線在普羅民遮城(赤嵌樓)前(5 ),來台 之人由大井頭登岸。但到了古代海岸中期(明鄭及清代康熙時期),赤嵌樓前已漸漸淤淺 ,海岸線向西推移了一里之遙(6 ),仍由大井頭登岸(7 )。    古代海岸末期(清代雍乾嘉時期),五條港的河溝隱隱若現,如大媽祖廟、小關帝 廟前的媽祖港、關帝港合流的佛頭港,水仙宮前的南勢港,大井頭前的南河港,由於海退 成陸,登岸之處遂移至鎮渡頭(8 )。    至近代海岸期(清代道咸同光時期),台南海岸地形變化最為劇烈。先是道光三年 (1823)七月,台灣大風雨,小北門外水涸沙高,變為陸埔,鹿耳門頓成廢口(9 ),繼 之道光二十二年(1842)海漲暴作,由大西門可達安平(10),台南與安平之間,惟賴五 條港合流的舊運河繼持水上交通。    到現代海岸期(日據及光復以後),外海漂沙嚴重,繼鹿耳門之後,安平大港亦不 能自保,海岸線又向西推移,但已較古代及近代海岸期為穩定。    綜合上述台南海岸地形之變遷,可概分成三個階段:1.幼年期(古代海岸初期及中 期),即荷據時期至清代康熙時期間,台南海岸線受德慶溪、福安坑兩河流下游出口形成 沖積三角洲的影響而推移。2.青年期(古代海岸末期及近代海岸期),即清代雍正至光緒 時期間,台南海岸線因灣裡溪(今曾文溪上游)山洪暴發,導致台江淤沙成陸而推移。3. 壯年期(現代海岸早期及近期),即日據時期至光復後,台南海岸線因外海漂沙影響而推 移。除非台南海岸地形近入老年期,否則海岸線仍舊不穩定。    茲將台南市各時期海岸線推移情形製成概要表如表12-5-1。 (四)兩湖及五條港(11)    清道光初以前,台南與安平間隔著台江為內海。以安平大員港為界,北汕有北線尾 (四草、媽祖宮),隙仔嶼(鹿耳門)、加老灣;南汕有一鯤身(台灣城)、二鯤身(大 砲台)、三鯤身(漁光里)、四鯤身(鯤身)、五鯤身、六鯤身(喜樹)、七鯤身(灣裡 )等,恰似一條天然的防波堤。    道光三年(1823)七月,台灣大風雨,上游山洪爆發,挾帶大量砂石而下,外海海 沙驟長,於是台江北自嘉義曾文,南至灣裡喜樹,東自洲仔尾海岸,西至鹿耳門,幾月之 間,忽已水涸沙高,變為陸埔(12)。原來波濤浩瀚的台江,只餘四草及鯤身兩湖,其他 皆為淺水區域,成為鹽田及漁塭風光。    這次台江水域大變動,安平以北的河流皆紛紛改道南下,如府城外的灣裡溪南流為 曾文溪出海,新港溪南下與柴頭港溪合流為鹽水溪至四草湖、安平右出海;另福安坑與竹 溪注入鯤身湖出海,喜樹港溪幾為消失。    清康熙年間,府城內的台江沿岸已有海退成陸的現象。道光三年(1823)台江陸浮 ,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原來台南與安平之間的一片汪洋,也成為坦途,只剩下府城 西城外的五條港聯繫著一條通往安平的水道。    五條港居中為南勢港(民權路),在水仙宮前;右為佛頭港(民族路),在景福祠 前;再右為新港墘港,又名咾咕石港(臨安路);左為南河港(民權路、和平街),在大 井頭前,其終點即為與安平對渡的鎮渡頭;再左為安海港(民生路),在神興宮前。五條 港與德慶溪合流成舊運河,通往安平,會四草湖,入鹽水溪出海。    府城大北門外有燕潭;小南門外法華寺前有南湖。 (五)港口    明末荷蘭據台以前,台灣南部已有「大員」的地名(13)。    明天啟二年(1622),荷蘭艦隊到澎湖及台灣南部尋找貿易根據地,即擇定福爾摩 沙島的台窩灣(Tayowan ,即大員,後稱台灣)為居住及泊船港。天啟四年(1624)七月 ,荷人被明軍逐出澎湖,進據台灣。八月,開始建造熱蘭遮城做為統治中心,並以台窩灣 為貿易港口。    明永曆十五年(1661)四月,鄭成功復台,繞過台窩灣港,由鹿耳門進入,在台南 禾寮港登陸。五月,改台灣(即台窩灣)為安平鎮,因稱台灣港為安平鎮大港。是時早在 荷據時期即已日見淤淺的大港(14),終被鹿耳門取代。此後清康熙至嘉慶年間,是鹿耳 門的全盛時期,號稱天險,為台灣的門戶。    清道光三年(1823)七月,台灣大風雨,鹿耳門內海沙驟長,變為陸地,往昔之台 灣咽喉,一夕之間頓成廢口,不得不又轉回安平大港,並以四草湖為停泊地。咸豐八年( 1858),英法聯軍之後,清廷戰敗開放通商口岸,除內地五大口外,尚有小口,台灣一地 即有台灣(即安平)、淡水、打狗港、雞籠等四小口。同治三年(1864),台灣港(即安 平大港與四草湖)正式開口通商,一時外商雲集,洋行林立,又見荷據時期台窩灣港的盛 況。台南府城的商貨,即以五條港與台灣港之間的舊運河為唯一的交通要道。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本據台後,把洋商控制的大宗貿易鴉片、樟腦等收為 專賣,洋商無利可圖,貿易銳減,紛紛求去,最後只有走上關閉一途,造成台灣港的嚴重 衰退。光緒三十二年(1906),台灣港為暴風雨挾帶的泥沙淤塞,雖經疏浚可通小船,但 商港用途不大,港口價值因此一落千丈。於是日人有另闢安平港之議,台南與安平間的舊 運河也勢必放棄。    民國十一年(1922)四月,先於舊運河南邊平行開闢新運河,至民國十五年(1926 )三月完成,新運河東端設台南船渠取代五條港,西端設安平船渠取代四草湖。民國二十 年(1931),又勘定新港口位置於台灣港南方約二公里處,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月 開工,民國二十九年(1940)十月完工,並打通安平港與新運河間的航道,由台南經安平 港出海,足足等了十九年。    歷來大員港、鹿耳門、台灣港即為漂沙所困,安平港自不例外。台灣光復前夕,日 人已無力專注安平港的建設;台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安平港又一度為淤 沙所苦,安平港的整治遂成為各界注目的焦點,但限於經費,所擬多項計畫,皆無法達成 治本效果。至民國五十四年(1965)九月,安平港口改善計畫才有了初步的結論:即港口 航道為維持一定水深,不為漂沙、淤泥堵塞,須興建足夠水深的防沙堤及防波堤,將泥沙 阻止在堤外,使港口附近成為一個較為平靜的水域,進而維持海床的穩定(15)。經過民 國五十年(1961)至民國六十二年(1973)間,安平港口沿岸水深測量結果的觀察,穩定 港口海床的深水線至少應在六米以上(安平港僅三米),而註定另闢新港的命運。民國六 十二年(1973)二月,勘定新港口於安平港南方約二公里處開工,至民國六十八年(1979 )十二月竣工,港口航道水深七.五米。新港區則在鯤身湖,預定成為大陸沿岸及香港、 東南亞航線之小型商港,及遠洋漁港。 二、台南市的都市成長   早期的台南市,因為安平港貿易的興盛,廣大富庶的嘉南平原腹地可以容納源源經由 安平港進入的人口,政府機關衙署的集中,而成為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重鎮。後來 隨著全台前後山全面的開發,安平港的沒落,而漸漸失去其主導的地位。晚近則因為政治 中心的轉移,全台均衡發展政策的影響,而失去首府的桂冠。 (一)轄域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領台之初,置福建台灣府,下轄台灣、諸羅、鳳山三縣。 台灣縣(崁頂山以西為今台南市)北以新港溪(今鹽水溪上游)與諸羅縣為界;南以二層 行溪和福安坑與鳳山縣為界。是時七鯤身(含安平鎮)阻隔在台江外,劃歸鳳山縣管轄; 台灣縣轄附郭四坊(今台南市區)、十五里、一莊,都是荷據、明鄭時期以來早已開發的 地區。    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新劃界,北鄰諸羅仍以新港溪為界;南界鳳山則劃福安坑 至二層行溪間包括七鯤身地區歸台灣。今台南市此時擁有北接新港溪,東至崁頂山,南鄰 二層行溪,西臨大海的全部區域。    道光初的大風雨,台江變成陸埔,台嘉境內的河流更是沙壓絕流,溪道紛更,原係 注入台江的界河,變成入海,乃於道光十五年(1835)勘定,台灣縣北以曾文溪(即灣裡 溪)與嘉義縣(即諸羅,乾隆五十三年改稱)為界;南以二層行溪與鳳山縣為界。行政區 域也作部分的調整,新增曾文溪下游與改道後的鹽水溪(即新港溪)下游之間,即今台南 市安南區,整個台南市即為台灣縣西面臨海的部分。    清光緒元年(1875),台灣府析為台灣、台北兩府。台灣府轄台灣、鳳山、嘉義、 彰化(雍正元年,諸羅析出)、恆春(光緒元年,鳳山析出)五縣及澎湖(雍正五年,台 灣析出)、卑南(新歸版圖)、埔裡社(光緒元年,彰化析出)三廳。台灣縣轄域不變。    光緒十一年(1885),台灣建省。光緒十三年(1887),分設台北、台灣(台北、 台灣析出新設)、台南(即原台灣)三府。台南府轄安平(即原台灣)、鳳山、嘉義、恆 春四縣及澎湖一廳。安平縣轄域仍舊。    就台南市而言,清雍正元年(1723)始建木柵城,才開始真正有範圍。雍正十二年 (1734)列入福安坑左岸土墼埕,這是台灣縣附郭台灣府第一次擴大範圍。乾隆五十三年 (1788)改建為土石城牆,西面城牆雖內縮,但府城範圍不變。道光十六年(1836)加建 西外城及東外城,西外城即為乾隆五十三年內縮的部分,所以台灣府城第二次又擴大東外 城。    日本據台後,即以台灣府城(後改稱台南府城)為範圍,稱為台南市街。民國九年 (1920)七月,台南市街改稱為台南市,市區範圍東至崁頂山,北至馬房山、柴頭港溪、 鹽水溪,南至魁斗山、竹溪,西至安平,這是台南市定名之始,也是第三次擴大範圍。民 國三十年(1941)十月,台南市南界再擴大至七鯤身、二層行溪,這是第四次擴大範圍。 此時台南市的轄域,即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台灣縣自崁頂山以西至大海的部分。    台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二月,併台南縣安順鄉(改稱為安南區)為 台南市,台南市北界再擴大至曾文溪,這是第五次擴大範圍。此時台南市的轄域,正是清 道光十五年(1835)台灣縣自崁頂山以西至大海的部分。 (二)市街發展與建築    台南市的市街發展,依其朝代嬗遞、地形變遷、市街規模,可以概分為五個時期。 1.荷據「赤嵌聚落」時期(1624-1662)  台灣有大量漢族移民,約在荷蘭據台前後(16)。  明天啟四年(1624)八月,荷人進據台灣,在安平(一鯤身)築熱蘭遮城,並在城東畔 設屋宇市肆,聽民貿易(17),此熱蘭遮市街即為台灣最早聚落之一。是年末,即西元 1625年 1月15日,荷人又在熱蘭遮城對岸赤崁(Saccan)地方建普羅民遮砦及市街,以安 頓與日驟增之中國移民(18)。  西元1652年荷人所繪的熱蘭遮市街等地海圖上繪記之普羅民遮市街,即為一整齊方格型 道路網。  是時的重要建築除上述熱城、普城外,還有荷人在熱街、普街上建造的商館、倉庫及安 平的教堂等,另外漢人在台南(赤崁)海岸附所亦建有媽祖、關帝、土地公等小廟做為信 仰中心。  又據荷人C.E.S 所著「被遺誤的台灣」記載,荷據末年(1661)赤嵌及大員(即安平) 附近,未包括婦孺在內之壯丁人口有25,000人。經人口統計專家陳紹馨教授推定,當時赤 嵌及大員之漢人人口為34,000人,則赤嵌一地之人口應有20,000人以上。 2.明鄭「承天街坊」時期(1662-1683)  明永曆十五年(1661)四月,鄭成功引兵復台,所稱赤嵌街即後來之禾寮港街(19)。  同年五月初二日,置承天府於赤嵌城(即普羅民遮城),改台灣(即大員一鯤身)為安 平鎮,積極建設台灣為永久基業。  鄭成功薨後,嗣子鄭經於永曆十七年(1663)任命官員,首建新街、橫街(20)。永曆 十八年(1664)三月,鄭經棄金廈來台,全力以台灣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於是改東都為 東寧,以承天府為中心,劃分東安、寧南、西定、鎮北四坊及二十四里。至明鄭歸清,承 天街坊已有嶺後街、油行街(以上東安坊)、大井頭街(即荷人之普羅民遮街)、瀨口街 、新街(以上西定坊)、大街、橫街(寧南坊)、禾寮港街(初稱赤嵌街)、過坑仔街( 以上鎮北坊)、菜市、柴市(以上寧南坊)等十一條市街(21)。  重要的建築有延平王府、天興州署、府城隍廟、東嶽殿(以上山川台),鄭氏家廟、先 師聖廟、北極殿(以上鷲嶺)、開基玉皇宮(尖山)、開基靈祐宮(赤崁)、開山王廟( 山仔尾)、寧靖王府、東寧總制府、開基武廟、開基天后宮、沙淘宮、開山宮(以上濱海 地區)、開基天后宮(安平)、北園別館、夢蝶園、彌陀寺(以上郊區)。  至於明鄭時期末年在台漢人,據陳紹馨教授估計約有120,000 人,是時承天街坊的人口 應有40,000人左右(22)。 3.清代康雍乾嘉「台灣府城」時期(1683-1822)  府治本無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領台後,雖官民一再爭取,但朝廷卻議不築城。 康熙六十年(1721)發生朱一貴事件,官民損失慘重,待事平之後,不再顧及朝廷的顢頇 固執,於雍正元年(1723)始創木柵,「正東倚龍山寺,為大東門。柵自大東門而南,內 抱山川壇,亙東南為小南門,度正南拱府學文廟前為大南門;迤西內控土墼埕,外逼下林 仔,北折跨溝為水門,至渡船頭而止。又自大東門而北,右營廳至東北為小東門;正北內 邇城守營為大北門;西北內逼烏鬼井為小北門;迤西外逼船廠,南折跨溝為水門,過媽祖 樓之西終焉」(23)。  圍城使府治有了確定的範圍,其界址也是斟酌再三,乃基於以下的考慮:第一,發生朱 一貴事件,官民都需要保護,有人住的地方儘量納入,所以福安坑下游左岸的土墼埕也包 含在內,成為跨越台、鳳兩縣,也促成此後兩縣的重新定界。第二,府城需要治安,所以 集中在德慶溪東北面的營盤都列入範圍,使東界達到台南台地(崁頂山)的邊緣,北界臨 燕潭。第三,台江海退成陸,登岸地點已由大井頭下移至鎮渡頭,形成一片海埔新生地, 生聚日繁,市肆紛錯,成為府城的一部分,也不能排除在外。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發生林爽文事件,促使清廷決心改建木柵為土石城牆,雖然 西面臨海部分內縮,那是顧慮台灣多風、多雨、多震、土質鬆軟、地基不穩,而非縮小府 城範圍,事實上原來未退縮的界址還留有木柵。此時期的府城市街已發展成城內五十七街 ,城外二十街(24),而各以販賣商品集中成市為其特色。人口則在60,000人以上(28) 。  重要的建築有府署、縣學、萬壽宮(以上東安坊)、御史衙、府學(以上寧南坊)、道 署、海防廳署(以上西定坊)、鎮署、縣署(以上鎮北坊)、水師協鎮署(安平),大多 是明鄭舊宅;新建書院、寺廟、宅園甚多,顯示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風興盛;城垣及 八大城門亦分期改建完成,對府城政、軍、文、經地位更有鞏固的作用。 4.清代道咸同光「台南府城」時期(1822-1895)  清嘉慶年間,海盜蔡牽的騷擾及道光十二年(1832)張丙事件,促成台南官民決心擴建 府城,以保護居民產業安全,原來新舊大西門間建為西外城,大東門外春牛埔市街民宅建 為東外城。一直到台灣府城降為台南府城,府城的範圍不再改變。道光二十年(1840)鴉 片戰爭後,台灣漸漸受到列強的覬覦,起初是直接挑釁,但無法得逞,最後由於清廷在中 國本土的失敗,而開放台灣為通商口岸。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 媾和,台灣割讓與日。  此時期的重要建築為抵抗列強的海防設施,如安平小砲台、四草砲台、安平大砲台(億 載金城)等,及外國領事館(英國、德國)、洋行、海關、稅務司公館等,皆與洋務有關 。  市街則有考棚、公廨內、府倉、古營埔、經廳口、元會境、辜婦媽廟、觀音亭街、慈雲 閣、七星夫人廟、府東巷、二老口、大炭埕、太爺崎(以上東安上坊)、真武廟、龍王廟 、昭忠祠、馬公廟、清水寺、臨水夫人廟、開台聖王廟、嶽帝廟、文昌祠、山川台、吳將 軍祠、小南門、縣學、同安公館、淡水公館、引心書院、打鐵街、枋橋頭、草花街、柱仔 街、梨頭街(以上東安下坊)、關帝廟口、內南河、內宮後、十三鋪、武館街、下橫街、 大井頭、帽仔街、抽簽巷(以下西定上坊)、道台口街、東轅門街、二府口街、總趕宮、 魁星樓、莊雅橋、海安宮、安海街(以上西定下坊)、西轅門街、五帝廟、保安宮、下太 子潮、錢局倉、土墼埕、鳳山寮、草仔寮、南巷、做蔑街(以上西定下保)、天公埕、文 廟口、三界壇、五帝廟口、重慶寺、海東書院、打石街、上橫街、菜市埔、埔占園(以上 寧南坊)、小北門、三老爺宮、王宮港街、媽祖港街、大銃街、做米街、四角井(以上鎮 北上坊)、縣口街總爺街、中營口、左營盤、觀音亭、萬福庵、天池底、十字街、紅毛樓 、范進士、諸羅寮、三元巷、台灣寮、馬鞍橋、竹仔街、鞋街、新店尾(以上鎮北下保) 等,台南府城由原有四坊劃分為東南西北廂及東南西北隅八坊保(26)。  人口約45,000人(27),較台灣府城60,000人以上減少的原因是全台已全面開發,首府 重心北移;日本據台前後,有部分居民回到中國內地所致。 5.日據及光復後「台南都市」時期(1895- )  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本據台後,將台南府城稱為台南市街,分全市為東門城內、南 門城內、西門城內、北門城內、西門城外五區。以後行政區劃,時而細分,時而合併,仍 不出府城範圍。  民國九年(1920)九月一日,配合全台行政區域調整,擴大台南市街為台南市。原市街 劃分為旭町、壽町、竹園町、北門町、東門町、清水町、高砂町、開山町、綠町、幸町、 錦町、白金町、末廣町、南門町、大宮町、泉町、西門町、濱町、大正町、花園町、本町 、明治町、台町、老松町、寶町、福住町、永樂町、入船町、港町、田町、新町等三十一 大字,及新增郊外地區三分子、後甲、竹篙厝、桶盤淺、鹽埕、上鯤鯓、安平、鄭子寮等 八大字。行政區劃則有竹園、東門、南門、永樂、西門、港、新、老松、大宮、本、清水 、末廣、大正、明治、開山、三分子、安平、鹽埕等十八區。  民國三十年(1941)十月,台南市又新增郊外地區虎尾寮、下鯤鯓、灣裡等三大字,原 市區又新設伏見、汐見兩町,合全市三十三町、十一大字,十八區仍舊。民國三十四年( 1945)七月,為厲行戰時精簡體制,改十八區為東、南、西、北、中、安平、青濱、真濱 等八管制區,台南市轄域不變。  台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二月,將台南縣安順鄉并入台南市,全市行政區 劃重新調整為東、南(并入青濱、真濱)、西、北、中、安平、安南(安順鄉改稱)等七 區,即為現今的台南市轄域,面積175.6456平方公里。  又日人於據台後,俟全島稍稱安定,即致力都市建設。光緒二十五年(日明治三十二年 ,1989)九月,設置台南市區計畫委員開始進行市區改正,於是拆城牆,闢道路,建學校 ,築商館(28),每一階段的建設情形,可由歷次發行的台南市地圖見其一斑。  清宣統三年(民前一年,日明治四十四年,1911),日人首次公布台南都市計畫,至台 灣光復後,民國七十二年(1983)通盤檢討台南市主要計畫為止,前後共有六次計畫的訂 定、變更及擴大,對台南市都市現代化具有主導的功能。  日據時期的公共建築多為模倣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以地方法院、台南市政府、土 地銀行及學校建築為代表;至台灣光復後之建築,在七○年代晚期漸有高樓出現。  台南市的人口,於日據初期約為45,000人。台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1946)為 161,624 人,增加幾近四倍,至民國七十九年(1990)已增至682,555 人。 (三)都市計畫    同治年間英人畢麒麟及光緒初年法人華特對台南府城「都市」景觀的綜合描寫是: 範圍--府城及兩外城,面積約 5平方公里。 人口--約 5萬多人。 使用分區--西郊(西外城)為工商業區;主要街道兩旁是帶狀商業區;府城西南半為住宅 區,唯住宅與工商業混合使用,不甚明顯;府城東北半及東郊、北郊為農業區。 道路系統--主要街道成直角交叉。大西門至大東門為府城幹道;往各城內(大西門除外) 為聯外道路;大西門外是渡口。府城內到處是綠樹成蔭的小街和小徑。 公共設施--空曠得像公園沒有建築的空地;廟宇及美麗又有古老樹木的廣場;西郊(西外 城)的公共市場;港地及渡口;機關用地和官署;學校用地和書院、學堂;府城東北半及 北郊、東郊的軍事用地和空地;南郊的墓地。 房屋建築--主要建物是官署、廟宇、學校等;房屋構造多為竹子和土塊,也有一些是砌磚 ,屋頂蓋著稻草或瓦片。氣候--酷熱、乾燥、晴朗、多砂塵、常暴雨(39)。    光緒二十五年(1899)九月,日人開始就台南市街(即台南府城)進行市區改正, 做為台南市邁向現代化都市建設的第一步。    宣統三年(民前一年,1911),首次公布都市計畫,以台南市街為範圍,計畫面積 493公頃,當時人口約64,000人。計劃內容:交通系統方面有縱貫鐵路、 輕便鐵路、聯 外道路、內外環道路、主次要道路等;公共設施方面有公園、學校、市場、醫院、機關、 屠畜場、排水幹線等。    民國十三年至十八年(1924--1929)間公布之重修都市計畫(30),以擴大之台南 市內原台南市街及後甲、桶盤淺、鹽埕、上鯤鯓等部份地區為範圍,計畫面積 790公頃頃 ,當時人口約80,000人。    計畫內容:交通系統方面增加運河;公共設施方面增加綠地、體育場所、家畜市場 、葬儀堂、火葬場、公墓等。    民國三十年(1941)公布之續修都市計畫,以再擴大之台南市全市為範圍,包括原 台南市區及三分子、後甲、虎尾寮、竹篙厝、桶淺、鹽埕、安平、上鯤鯓、下鯤鯓、灣裡 、鄭仔寮等地區,計畫面積 5,950公頃,當時人口約 154,000人。台灣光復後,以日人之 續修都市計畫為藍圖,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十二月三十日重新頒布台南都市計畫,計 畫面積 5,817公頃,計畫面積減少乃因台南縣市界調整疏忽,致六甲頂列入台南縣永康鄉 而剔除;另南郊台南機場擴建侵入原都市計畫範圍,一併連同灣裡地區剔除。當時人口在 200,000人以上,計劃人口為 300,000人,計畫年期三十年(至民國六十七年)。計畫內 容:交通系統方面增加中環道路、安平港;公共設施方面增加公園大道(31)。    民國六十八年(1979)公布之變更及擴大台南市主要計畫,以台南市全市行政區域 為範圍。包括原都市計畫地區及灣裡、安南區,計畫面積 17,564.56公頃 ,計畫人口 1,022,000人,計畫年期二十五年(至民國九十年)。民國七十二年(1983)又公布變更 (通盤檢討)台南市主要計畫,計畫面積不變,計畫人口 1,126,000人,計畫年期二十五 年(至民國九十五年)。上述兩計畫到民國八十年(1991)的預測人口為 820,000人,但 民國七十九年(1990)的實際人口為 682,555人(32)。 三、台南市民俗活動的消長   古都府城台南得開發最早之天時,全台首善之區最高衙署在此之地利,居民眾多、民 風淳樸之人和,故民俗活動較之其他地區淵源最久、規模最大、層次也最高,如迎春之嘉 年華會,元宵之鬧燈謎猜,花朝之銀花火樹,媽誕之旗海詩意,端午之龍舟奪標,中元之 秘藏賞玩,重陽之風箏競技,有的已成過眼雲煙,有的正力圖振作,有的可再展雄風,雖 是京華舊事,仍是有可記可觀者。 (一)迎春禮(立春)    立春前一日,在府城大東門外春牛埔舉行的「迎春禮」,為自古以來,祈求新春風 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重要祭典之一。拜過芒神、春牛完成迎春禮後,有儀仗、綵棚、優伶 前導,然後依春牛、芒神、屬官、長官之次序開始遊行,由於府城上下各級衙門甚多,所 以自大東門進城後,由下而上,依次由各衙門穿轅門而過,最後迎至本府儀門外。當遊行 隊伍穿梭在府城街道上時,兩旁看春士女,人頭鑽動,引頸爭睹,賣小吃的、雜耍的,也 出來湊熱鬧,整個府城喜氣洋洋,為新春一大樂事(33)。立春日,在本府儀門前舉行「 鞭春禮」,希望芒神帶領春牛勤於耕種,秋天大豐收,來冬好過年。    春牛遊行只是形式,但平時不易拋頭露面的大官,此時非出來亮相不可,那種圍觀 爭睹的好奇心,及儀仗的威嚴、綵棚的鮮艷、賣吃雜耍的出籠,男女雜觀的樂趣,掀起了 迎春的高潮。日據後,此禮已失。 (二)花燈節(元宵) 1.迎花燈  靜態的有廟宇的綵燈觀賞,各家店鋪前的走馬燈。近年偶有電動花燈,但多見俗氣、老 套,已沒有各色各樣綵燈、走馬燈的藝術氣氛和情趣。  動態的有孩童提鼓仔燈,大街小巷去遊行,顯示童稚的天真活潑。耍弄火把、火球、火 雨的,博取人們的喝彩與賞賜。最精彩的是舞龍燈(弄龍),連雅堂的「雅言」云:「元 宵有弄龍之戲,好事者以篾片縛龍,張以羅,繪鱗染色,長者九節或七節,節下有桿,中 燃炬。人持桿而弄,高下蜿蜒,火光掩映,和以鼓吹,狀極曼衍。有時廣場之上,兩龍競 舞,各展身手,尤為熱鬧」。 2.猜燈謎  猜燈謎為中國民俗活動主要特色,結合文學與娛樂,對匡正社會風氣有正面的影響。  府城燈謎活動甚早,可惜沒有留下任何記錄,但乾隆年間,巡台御史錢琦的「台灣竹枝 詞」云:「煙花火樹拂牆過,映帶春燈謎語多;忽聽鼓音喧震地,綠旗營裡唱秧歌」,多 少透露一些蛛絲馬跡。  光緒十三年(1887)四月,台灣道唐景崧署台南,雅好文學,亦偏愛燈謎,每逢春秋佳 日,與台南諸進士、文人等於道署內射虎助興。後有「謎拾」問世,附於「斐亭詩畸」卷 內。  民國十五年(1926),台南南社健將謝國文自日本學成歸台,於詩餘提倡燈謎,為府城 謎壇傳承薪火。民國十九年(1930)九月九日,府城一群愛好文學的雅士創辦「三六九小 報」,亦曾開闢「文虎待射」專欄,推展謎藝,其中趙鍾麒、連雅堂皆為知名人士。至民 國二十六年(1937),日人因發動七七事變,禁止台灣的一切漢學活動,燈謎亦隨之夭折 ,加以謎壇耆宿相繼謝世,謎會因之沈寂一些時日。  台灣光復後,府城謎壇又重振往昔雄風。民國五十年(1961),新生代少壯謎家王火山 崛起,再領風騷,自後燈謎活動頻仍,猗盛與哉。民國七十二年(1983)二月十七日王氏 領導成立「台南市謎學研究會」,平時會內交換謎藝,每屆節慶則舉辦謎會,近年更與大 陸謎界交流,謎事日盛。 3.賽水仙  府城元宵在三山國王廟舉行水仙花展也是一件風雅韻事。水仙花經過人工培養及處理, 可以控制開花時間,也可以塑造出各式各樣的花姿,加以花色白中透黃,幽香飄逸,與賽 者都施展出看家本領,爭奇鬥麗,互比高下。連景初「海嶠偶錄」云:「賽花時,往往數 百盆畢陳,且值花蕊盛放,金甌玉盞,仙子凌波,幽香撲鼻,金市人士爭徑觀賞,元宵的 一盛事。但自本省光復以來,台南三山國王廟元宵節的廟會,已是繁華事散,空餘陳跡」 。 (三)放煙火(花朝)    花朝日說法不一,有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各有來歷,難以深究。府城 古俗有在菜市埔(台南孔子廟與大南門之間)福安坑晚旁施放煙火之舉,連橫「雅堂文集 」卷三台灣漫錄煙火云:「台南府治前有炮店十數家,若慶雲、盈月等號以製煙火著名。 每年花朝前後,偕赴菜市埔濱放。火樹銀花,光騰霄漢,魚龍曼衍,璀璨陸離。自初更至 於黎明,觀者常數萬人,誠春宵之樂事,而人世之幻觀也」。 (四)迎媽祖(媽祖生)    媽祖生日是三月二十三日,但自二月初旬起,上至嘉義,下至鳳山、恆春以及內山 屯蕃,或夫婦偕來,或扶老攜幼,絡續到廟叩祝,鑼鼓笙絃,不絕於道(34)。    到三月,北港進香,市街里保民人沿途往來數萬人,日夜絡繹不絕,每人各持一小 旗,掛一小燈,燈旗各寫「天上聖母,北港進香」八字。 三月十四日,北港媽來郡乞火,鄉莊民人隨行者數萬人。入城,市街民人款留三天,這時 北港媽駐大媽祖宮,為閤郡民進香。至十五、十六日出廟繞境,沿途回港護送者蜂擁,隨 行者亦同返,此俗例一年一次。    二月二十日,安平迎媽祖。是日,媽祖到鹿耳門廟進香,回時莊民多備八管鼓樂詩 意故事迎入繞境,喧鬧一天。是夜,禳醮踏火演戲熱鬧,以祈海道平安之意,此俗例亦一 年一次。郡民往觀者幾萬,男婦老少或乘舟、或坐車、或騎馬、或坐轎、或步行,樂遊不 絕(35)。    「迎媽祖」之可觀者,除出動全府城神轎繞境各擅勝場外,「旗隊」之無旗不有, 「詩意」之詩情畫意,迨為藝匠出奇鬥勝,匠心獨通,及各行各業的勾心鬥角,踵華喧麗 之傑作。 1.旗隊  台南奉迎天后,綢緞商之以綢緞製旗者無論矣;而金銀商亦以金銀製旗,或以金銀環綴 合而成,光彩奪目;於是五穀店、材木店、餅店、香店,各以其物作旗,五花十色,炫煌 於道,真是無旗不有(36)。 2.詩意  所謂詩意故事,迎神賽會,尤每見之。連橫「雅堂文集」卷二雜記詩意目:「台灣迎賽 ,輒裝台閣,謂之詩意。而所裝者,多取小說牛鬼蛇神,見之可哂。夫台閣既曰詩意,則 當採詩之意、附畫之情、表美之術,以成其高尚麗都之致,使觀者徘徊而不忍去,而後足 以盡其能事。唐人絕句之可為詩意者,如沈香亭北,如銅雀春深,生香活色,綺膩風流, 而豆蔻梢頭,珠簾盡捲,尤足以現其盈盈嫋嫋之態也。先是余居台南,見迎天后,裝閣極 多,毫無意匠,乃向當事者言之。翌年,綢緞商錦榮發主人石秀峰請余代庖,為裝天孫織 錦,以示綢緞商之意,博座船頭;又置支機石一方以表主人之姓,而山水樓台花木悉以綢 緞造之,復以探照燈為月,月旁七星,則以七色電燈為之,光輝閃爍,狀極美麗,計費三 百餘金,觀者十數萬人,莫不嘖嘖稱贊,而錦榮發之廣告遍遐邇矣。時藥材行合源棧亦請 余計畫,為裝韓康賣藥,而閣中之物悉以藥材為之,如以肉桂為亭柱,紅參為闌干,通草 為花,茯苓為石,極其天然,狀至幽雅。自是以來,台南每迎天后,各商家則請余裝閣, 余亦興高采烈,細為指點。又各就其生意而搜故事,如香鋪之紅袖焚香,茶鋪之樵青煮茶 銀店之唐宮鑄鳳,餅店之紅綾賜宴,莫不發揮本色。當事者復設審查員以品評之,懸其等 第,錫以金牌,而台南詩意之嶄新遂冠全土,各地從而效之。凡裝詩意,不能不取材閨閣 ,柔情蜜意,悱惻芬芳,觀者神為之移,若從前之所謂小上墳、陰陽河,則識者唾矣。詩 意之中,最須用意者,莫如樓台花木,何也?樓台以指其地,花木以明其時,斷不可隨便 布置,若遠近內外,則在裝者之點染爾」。 (五)鬥龍舟(端午)    乾隆年間,台灣知府蔣允焄濬小南門外法華寺前半月池,名曰「南湖」,端午之日 ,召妙齡妓女,衣輕綃,持畫漿,競渡於此。水花一濺,脂肉畢呈,太守顧而樂之,閤城 男女逐隊以觀,極一時之盛(37),這是府城龍舟競渡最早的記載。    同治年間,五條港商業尚盛,端午競渡在此舉行(38),一直到日據初期。嗣後五 條港淤淺,日人於民國十五年(1926)完成新運河後,龍舟競渡才又恢復在台南船渠舉行 。    台灣光復後,秉持台南市役所與三郊合辦端午競渡的傳統,由台南市商會接辦,但 斷斷續續,直到民國五十一年(1962)發生船難事件而停辦。    民國六十二年(1973),又恢復改在臨海大飯店前運河段舉行,次年因忌諱虎年船 難,猶有餘悸而中斷一年。民國六十四年(1975),台南市定為觀光年,府城具有悠久歷 史的龍舟競渡才又繼續辦下去迄今,但主辦單位像是燙手山芋,數度易主,已非市商會專 責。 (六)盂蘭會(中元)    中元盂蘭會原為祈求祖先冥福,以盡人子孝思之意,後遂演變成超渡無祀亡魂,故 俗有「鬼節」之稱。日人佐倉孫三「台風雜記」盂蘭會云:「戶戶爭奇,家家鬧奢,山珍 海味,酒池肉林,或聘妓吹彈,或呼優演戲,懸采燈,開華筵,歌唱管弦,達一月之久, 竟以荐祓幽魂之事,為耳目娛樂之具,大家則費數百金,小家則靡數十金,其所費實不貲 也」。盂蘭會變質如此,奢侈成風,實不足取。但有兩事可堪回味者,一為靜態之賞玩, 一為動態之搶孤。    中元節可看到平時見不到的名家古玩(39),托物怡清,令人賞心悅目。而參加搶 孤者需要膽識、智慧與體力,觀眾更是刺激叫好,令人驚心動魄。透過這樣活動,賦與民 俗的意義,才不會讓人覺得盂蘭會只是怪力亂神而已。 (七)放風箏(重陽)    秋高氣爽,正是重陽節的寫照。糊風箏,形形色色,滿天飛舞;鬥聞風箏,大大小 小,暗地較勁;在一收一縱之間,有智的考驗,也有力的美,這是冬天來臨之前的最後一 次團體野外活動,深受小孩們的喜愛(40)。    白天,在風箏上繫以響弓,其聲清亮,遠近傳聞;夜晚,則結上明燈,其光浮動, 高低縹緲;是開朗也是神秘,這是放風箏的一種期待與享受。 四、結論   「古都」府城有顯赫的歷史,有優美的地理環境,有淳樸的風俗民情,如何拯救輝煌 的過去,建設美好的未來,需要全體市民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一)台南市轄域南北有二仁溪、曾文溪等河流阻隔。南疆的台南機場阻止都市的擴張, 而北疆的台江浮覆地又不適宜居住的環境,歷來台南市的發展都向東面延伸,這是地理環 境的必然。台南市的未來,應有大都會整體發展的遠見與魄力,東進是值得注意的重心。 (二)台南市舊市區應對交通系統、土地分區使用、公共設施用地等加以評估,以控制適 當的人口,保持都市優良的生活品質,一味的變賣土地為商業區,將使居住環境更為惡化 。當舊市區的發展達到飽和前,應引導副都心的設立,來分擔舊市區的機能,以促成都市 的均衡發展。 (三)現階段的台南市都市計畫有人口高估的現象,造成土地使用規畫的不當與浪費,並 引發種種不良的後遺症。事實上,日據時期的都市計畫較為務實、漸近而具有前瞻性。能 顧及與保留都市未來發展的空間。因此現階段的都市計畫,除必要的土地使用外,餘留下 來的農漁業區、保護區,對將來的都市規劃反而有更大的彈性。 (四)古台南有山丘、有河流,不能有良好的規劃與利用,這是景觀資源的一大損失。現 在保有的四草湖、鯤鯓湖、運河、海岸等水域自然資源,要好好保護,賦與適當的定位。 就是鹽田、魚塭等風光也應珍惜,不要做任意開發下的犧牲品。 (五)安平港的興衰關係著台南市的成長與沒落,歷史就是一面鏡子。目前安平港預為兩 岸通航準備,只是振衰起敝的一個起點,建設安平港為現代化的國際商港,對台南市的再 生才有積極的作用,這是要努力爭取的一個方向。因此儘量擴大保留未來商港的發展腹地 ,不要引進污染性的設施,港口漂沙的防範,都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六)安南區是一塊亟待琢磨的寶玉。以前的都市計畫牽就既有部落的事實,土地使用過 於零散,居住品質不高。應針對安南區地理環境的特性,配合國家重大建設,做整體的規 劃與發展,以提高土地使用的價值。 (七)市中心各級機關的搬遷與調整既將成為事實,應及早規劃舊有建物的保留與再利用 、孔廟前與體育館之間的街廓可闢為廣場,重新創造台南市新的生命力。 (八)台南市的交通系統應重新檢討,市區道路容量不足,應引導往郊區發展。現有數處 交通瓶頸,如六甲頂、民族路地下道、林森路東門路交叉口、....,應做適當的修正,使 之更為順暢。台南市特有的園林大道應恢復暢通,現有路上建物應考慮遷移。 (九)鄭成功的古蹟具有國際觀光的潛力;國家一級古蹟及安平、安南海岸古蹟亦可發展 為國內旅遊;至於台南府城東西兩線古蹟也是區域旅遊的重點。因此必須有強有力的觀光 機構來推動觀光事業的發展。 (十)四草湖與附近鹽田、魚塭風光,可結合海岸遊憩設施與古蹟,發展成觀光遊憩區。 四草湖的河濱也可開發成河濱高級住宅區,充分利用安南區地理環境的特色。 (十一)運河整治必須將排入之污水下水道予以截流,並與鯤鯓湖水接通,以還其正本清 源的面目,恢復觀光遊憩的價值。盲段後之水域可規劃為人工湖,增添運河的美景。 (十二)民俗活動的再現,應考慮表演性與競賽性兩種做法。表演性可納入類似民俗村的 範疇,如迎春禮、放煙火、古玩展覽等,可配合季節性不定期演出。至於競賽性的項目, 可彼此觀摩,精益求精,藉競賽的刺激與獎勵,提高節目的水準,增進觀賞的興趣,如猜 燈謎是智的表現,可要求廟宇、百貨公司、文化機構舉辦,以保持府城優良的傳統;如賽 水仙、旗隊、詩意等是美的表現,賽水仙列為元宵競賽觀賞項目,旗隊與詩意則列為迎媽 祖遊行競賽項目;至鬥龍舟、搶孤、宋江陣及八家將各種陣頭是力的表現,配合節慶進行 競賽表演。提花燈、放風箏是國中小學生的競賽項目,各國中小學可利用工藝課及美勞課 製作,於上學期製作花燈,春季(元宵)比賽;於下學期製作風箏,秋季(重陽)比賽。 透過不斷的競賽與表演,使民俗活動重新獲得肯定,並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 註釋: 1.「台灣府輿圖纂要」台灣縣輿圖冊山水目:「魁斗山:距縣南三里許。於正南陡起 三峰,狀若三台,為府學朝案山,又郡垣左衛。崁頂山:距縣東七里。小阜嶔崎, 散布南北,迢迢二十餘里,為郡城第一平障。馬房山:距縣北一里。大北門外平岡 。自崁頂山而來,蜓蜴數里,郡之右衛也」。 2.見「台灣采訪冊」曾敦仁採記之台灣府城龍局目。 3.見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卷二山水志溪港潭陂目:「水源自山匯流揚波曰溪;源 淺流細曰坑,亦曰溝。溪漸於海,潮汐應焉,謂之港;海波無源,隨潮所至而止, 亦謂之港。洿地瀦水為潭;築堤雍水,以資灌溉為陂」。 4.見張邵曾「安平之地形變遷」,載於「安平港模型試驗報告書」附錄Ⅱ。 5.見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卷五外編遺蹟目:「赤嵌樓:在鎮北坊。....荷蘭所築 ,背山面海,與安平鎮赤嵌城對峙,....先是潮水直達樓下,......」。 6.見康熙初年「明鄭軍備密圖」註記:「至偽承天府前尚有一里淺地,若海水大潮則 直到偽承天府前」。另見陳文達「台灣縣志」雜記志九古蹟目:「大井,在西定坊 。來台之人在此登岸,名曰『大井頭』是也。開闢以來,生聚日繁,商買日盛,填 海為宅,市肆紛錯,距海不啻一里而遙矣!」。 7.見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卷三建置志橋渡目:「紅毛及偽鄭時古渡自大井頭登岸 」。 8.見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地志橋渡目:「渡:則曰鎮渡。在西門外海口,距安平 鎮水程七里,....紅毛及偽鄭時古渡自大井頭登岸,今填海成陸,市肆喧闐,移渡 於此。渡頭水淺,潮落必以牛車接載,乃可登岸」。 9.見姚瑩「東槎紀略」建議鹿耳門砲台目,引用道光四年(1824)三月總兵觀喜等奏 議略:「台灣孤懸海外,屏障四省,郡城根本重地,設險預防,尤為要緊。鹿耳門 一口,百餘年來號天險者,蓋外洋至此,波濤浩瀚,不見口門,水底沙線橫亙,舟 行一經擱淺,立時破碎。....今則海道變遷,鹿耳門內形勢大異,上年七月風雨, 海沙驟長,當時但覺軍工廠一帶沙淤,廠中戰艦不能出入,乃十日以後,北自嘉義 之曾文,南至郡城之小北門外四十餘里;東自洲仔尾海岸,西至鹿耳門內十五、六 里,瀰漫浩瀚之區,忽已水涸沙高,變為陸埔,漸有民人搭蓋草寮,居然魚市,自 埔上西望鹿耳門,不過咫尺」。 10. 見「台灣府輿圖纂要」台灣縣輿圖冊山水目:「台江(已成陸地)在縣大西門郭 外。在昔各山溪之水澳聚於此,汪洋停蓄,可泊千艘。尋因道光間防夷,填塞海 口,不數年,由安平鎮漸次沙漲,直達大西門郭外,....今成坦途」。又同目橋 渡(附):「道光二十二年海漲暴作,湧為沙洲,今則一片坦途,直達安平」。 另夏獻綸「台灣輿圖」台灣縣輿圖說略:「縣西十里,濱臨大海,有市鎮曰安平 。前阻汪洋,非船莫渡,今已積沙成地,建造輿梁」。 11. 見註三。 12. 見註九。 13. 見陳第「東番記」:「東番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 歷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 」。 14. 見「巴城日記」1631年 4月 2日記載:「台窩灣港口日見淺狹,在稍前尚有十三 呎,而今則發見最深不過十一呎」。又謝金鑾「績修台灣縣志」地志山水目:「 安平鎮大港在台江西南,赤嵌城之西。紅毛時,巨舟悉從此入泊于台江,自鄭成 功由鹿耳門入台後遂淤淺,今則南路貿易之船經此,巨舟不得入矣」。 15. 見成功大學台南水工試驗室「安平港模型試驗報告書」。 16. 見高拱乾「台灣府志」沿革目:「嘉靖四十二年(1563),流寇林道乾擾亂沿海 ,都督俞大猷征之,追及澎湖,道乾遁之台,....道乾以台無居人,非久居所」 。又連橫「台灣通史」開闢紀:「天啟元年(1621),海澄人顏思齊率其黨人居 台灣,鄭芝龍附之,於是漳泉人至者日多,闢土田,建部落,以鎮撫土番,而番 亦無猜焉」。 17. 見林謙光「台灣紀略附澎湖」城郭目。 18. 見「巴城日記」西元1625年 4日目:「依據1625年 1月15日之決議,決定將砂地 之商館,遷移於福爾摩沙本地之海岸,在該處建街,以安置中國人、日本人及其 他殖民。自澎湖島遷移福爾摩沙之後,中國人來者驟增」。西元1625年 2月19日 ,荷蘭首任台灣長官宋克報告巴城總督云:「我們相信這地方將來一定發展成繁 榮的市街,因此我們一致決定,也得到閣下的同意,將此地命名為普羅民遮,.. ..該地的形勢及我們計劃建設的街道水溝,請參見附呈的設計圖」同年10月29日 ,次任台灣長官戴維特的報告云:「中國人在普羅民遮市街所建的房屋,日益增 多,目前已有三、四十間」。 19. 見楊英「從征實錄」:「泊禾寮港,登岸札營近街坊,....其赤嵌街係我居民草 厝」。 20. 見註十七城郭目:「委翁天祐為轉運使,任國政,於是興市肆,築廟宇,新街、 橫街皆其首建也」。 21. 見「初輯福建通誌」。 22. 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戶役目載,台灣初入清代版圖之台灣府戶數為16,8 20戶,台灣縣戶數為 8,579戶,即台灣縣戶數佔全台之半以上,如在台漢人有12 0,000 人,則台灣縣應有60,000人。又台灣縣人口當以住承天坊居多,估計應有 40,000人左右。 23. 見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城池目。 24. 見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卷一地志街里目。 25. 日人伊能嘉矩在「台灣文化志」內收錄清光緒十九年(1893)安平縣人口為196, 153 人。又據日據初期台灣慣習研究會「台灣年表附形勢便覽」內所載1899年台 南市街人口為45,000人,此數字可視為清代末年(1895)台南人口之參考,即占 安平縣人口之23/100。以此比例往前推算嘉慶十六年(1811)台灣縣人口300,62 2 人,則當時府城人口約為69,000人。按清代康雍乾嘉四朝為「台灣府城」全盛 時期,至道咸同光「台南府城」時期已有沒落跡象,如此反求推算應屬合理。 26. 見「台灣府輿圖纂要」台灣縣輿圖冊坊里目。 27. 見註二十五。 28. 見日人佐倉孫三「台風雜記」城郭目:「島中多城郭。其最大且嚴者,台北、台 南、....大抵就平地積土石瓦磚等,....且郭內廣闊,市廛殷賑,....我領有以 來,毀城夷郭,以洞開道路,建設學校,築造商館,以圖至治」。 29. 見英人畢麒麟「老台灣」及法人華特「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 30. 民國三十八年(1949)十二月三十日公布之「台南市都市計劃說明書」內載,民 國十年(1921)日人重修都市計畫,惟經比對日據時期發行之台南市地圖,重修 都市計量時間應在民國十三年至十八年(即日大正十三年至昭和四年)之間。 31. 見范勝雄「台南市都市計畫志」(上)。 32. 見民國七十年(1981)十二月「變更及擴大台南市主要計畫案說明書」及民國七 十二年(1983)十二月「變更台南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案說明書」。 33. 見高拱乾「台灣府志」卷七風土志歲時目:「看春士女,蜂出雲集,填塞市中, 多市春花、春餅之屬,以供娛樂」。及連橫「台灣史跡志」春牛埔目:「春牛過 處,男女雜觀,衣香旗影,相錯於途,亦市太平樂事也」。 34. 見「安平縣雜記」節令目。 35. 見註三十四。風俗現況目。 36. 見連橫「雅言」。 37. 見連橫「雅堂文集」卷三台南古蹟志半月樓目。 38. 見連橫「雅言」:「端午競渡,其來已久。五十年前,台南商業尚盛,三郊之外 ,又有洋行,先期製錦標,附彩物,裝詩意,導以鼓吹,遊行市上。至時各駕龍 舟,集於五條港口,鳴金為號,擊漿如飛,以奪標為勝。觀者雜遝,數日始罷, 誠可謂海國之水嬉,而昇平之樂事也,而今亡矣!」。 39. 見吳子光「台灣紀事」卷一紀台地盂蘭會云:「依廟為壇,施綵結,四壁掛古人 山水名蹟幾偏,旁置金鴨,爇沈水香,氤氳滿室。諸嫘鈿椅桉,悉列縹瓷及古鼎 彝玩器,甚潔清」。「安平縣雜記」節令目云:「亦有陳設七巧棹及花瓶玩器, 供遊人賞玩者」。連橫「雅言」云:「以七巧棹陳列壇內,上置金石古玩,多方 羅致,以誇珍異。台南故家舊多收藏,平時秘不示人,排壇始肯出展,亦可以供 觀覽也」。 40. 見註三十四。節令目云:「童子用紙糊成如鳶、如寶幢、如八卦河洛圖各樣,於 高原因風送之,以高下為勝負」。 參考資料: 一、「台灣府輿圖纂要」(台灣文獻叢刊第 181種) 二、「台灣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第55種) 三、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 113種) 四、「安平港模型試驗報告書」(54.12 成功大學台南水工試驗室編) 五、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 140種) 六、姚瑩「東槎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 7種) 七、范勝雄「台灣府城海岸線勘記」(70.12.31台灣文獻第32卷第 4期) 八、沈有容「閩海贈言」(台灣文獻叢刊第56種) 九、「巴城日記」(59.6台灣文省獻委員會印行) 十、范勝雄「台南市區里變革初探」(72.9.30 台灣文獻第34卷第 3期) 十一、高拱乾「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5種) 十二、林謙光「台灣紀略附澎湖」(台灣文獻叢刊第 104種) 十三、「台灣經濟史三集」(台灣研究叢刊第34種) 十四、楊英「從征實錄」(台灣文獻叢刊第32種) 十五、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 十六、佐倉孫三「台風雜記」(台灣文獻叢刊第 107種) 十七、畢麒麟「老台灣」(台灣研究叢刊第60種) 十八、華牧「台灣島之歷史與地誌」(台灣研究叢刊第56種) 十九、范勝雄「台南市都市計畫志」(上)(68.6.30 台灣文獻第30卷第 2期) 二十、「變更及擴大台南市主要計畫案說明書」(72.12 台南市政府印) 二十一、「變更台南市主要計畫(通盤檢討)案說明書」(72.12 台南市政府印) 二十二、「安平縣雜記」(台灣文獻叢刊第52種) 二十三、連橫「雅言」(台灣文獻叢刊第 161種) 二十四、連景初「海嶠偶錄」(上)(57.9.30 台南文化第 8卷第 3期) 二十五、連橫「雅堂文集」(台灣文獻叢刊第 208種) 二十六、吳子光「台灣記事」(台灣文獻叢刊第36種) -- ● ◎ ◎ ◎ ◎ ◎ ◎ ◎ ◎ ◎ ◎ ◎ ◎ ◎ ◎ ◎ ◎ 台南市公車 環狀免費公車 台 台 長 自 長 誠 台 家 五 水 家 市 中 協 大 公 台 台 0左(←)、0右(→) 南 南 榮 強 榮 品 南 齊 妃 萍 樂 政 國 進 潤 園 南 南 尖峰:20min 離峰:30min 火 二 路 校 女 書 高 女 街 塭 福 中 城 國 發 北 公 火 營運時段:6:00-22:00 車 中 四 區 中 局 商 中 口 公 心 小 路 園 車 公車動態查詢 站 段 園 站 http://ebus.tncg.gov.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