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aiwanli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賴和文學語言的辯證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o/ou-bin-siong/loaho-gigian.htm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laihe/article1-6.htm -- 一錢二緣三水四少年 It chian5. Ji7 ian5. Sann sui2. Si3 siau3-lian5. -- ※ 編輯: Chengheong 來自: 118.169.232.147 (10/10 13:29)
kj241938:謝謝 10/10 16:00
> -------------------------------------------------------------------------- < 作者: IAMKL (一生當半輩子來用) 看板: Taiwanlit 標題: Re: [討論] 台灣語言問題 時間: Sun Oct 10 17:00:06 2010 為了避免推文繁鎖,我用回文的好了。 要討論你這個議題,首先必須先把臺灣文治化的時點與內容考察清楚。 再者,前現代國家即便存在所謂的「國語」,其普及程度究竟為何? 是否適用於臺灣作為一個帝國邊陲的「蠻荒之地」,也是另一個要留意的地方。 我想表達的是,「言文一致」是近代民族國家形成以後才被廣泛要求、認知的概念。 "寫"與"說",語言與文字本來就可能、可以是兩套類近但不完全等同的系統。 於是, 清帝國時期究竟有多少臺灣人學習官話? 還是他們學的只是如何閱讀儒學典籍、書寫漢詩文。 臺灣的仕紳並不流行在考上科舉以後到內地任官,則其是否有非得學會官話之必要? 更別說「白話」、「白話文」狀似相同,但其實應該不是一樣、甚至於完全不同的東西。 如果你是一位18XX年代的臺灣文化菁英, 我的推測是你應該一定會說方言、一定會用漢文、寫漢詩、但不一定會用官話。 你日常生活使用的書寫文字會偏近於古典漢文,只是比較平白, 像在一些晚清小說中可以見到的口語一般,但絕對不是「白話文」。 我不會否認北京官話有幾百年的歷史, 但是臺灣可是一個直到19世紀都還民變頻繁的地方, 官話在臺灣的使用上絕對行之"不"有年。 更別說1895年以前臺灣只有一種公共媒體──邸報。 即一種貼在衙門前面或用刻版印刷或用人工抄寫的告示, 我猜它使用的文體應該是文言文,而一般的庶民百姓並不擁有在上面發表意見的機會。 所以,我想日治時期官話之所以不成為語文問題的主要原因, 在於語「言」本來就不成問題,才會讓問題往往集中在語「文」上面。 以上。歡迎諸家版友繼續討論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