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aiwanli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書話題》華文讀者 給長篇小說加加油吧! 記者丁文玲/專題報導  (中時電子報 2006.09.24) 從剛剛頒獎的第一屆「紅樓夢獎」的評選過程來看,可以管窺目前中港台三地長篇小 說創作的現況,三地或許各有擅場,但也各自面臨瓶頸。 就數量來看,參選的台港作品可說鳳毛麟角,顯示原本質量領先的台港,近年已呈萎 縮下降之勢。兩地作家一年合起來不足20部符合水準的長篇小說,遠不及大陸每年上千本 的量。 而就作家關懷的題旨來看,家族史是現時三地作家都偏愛的長篇題材。入圍紅樓夢獎 的作品中就有多部描述家族史的作品,如大陸作家劉醒龍的三大卷《聖天門口》、台灣作 家陳玉慧的《海神家族》,是以家族史來印證國史或者地區史;香港作家董啟章的《天工 開物.栩栩如真》則以人、物之間的關係來構築一部家族史和香港史。其中大陸作品因歷 史與地理脈絡厚密,往往比台港作品佔有優勢。上海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陳思和說, 這些作品以文學印證了歷史的主流敘述,但是,當歷史的面貌被豐富地展示出來時,無可 諱言,文學的一面就受到了限制。此次《秦腔》獲獎,即是因其做到了擺脫歷史觀念先行 的弊病,把歷史還原給了文學之故。 談及三地的作家,參與紅樓夢獎的評審,香港浸大文學院院長鍾玲、浸大教授林幸謙 與黃子平、香港科大人文社科院署理院長鄭樹森等人,都毫無異議地推崇台灣的張大春、 朱天文、朱天心、駱以軍,香港的董啟章、黃碧雲,大陸的莫言、王安憶、余華、蘇童, 馬來西亞的黎紫書、黃錦樹,看來尚無新人在此陣容中突出。而若比較三地長篇創作的特 色,黃子平和林幸謙則說,大陸以國族歷史的厚度見長,香港勇於創新實驗,台灣中生代 作家則著迷於後設技巧的競賽。但恰恰這三者也正考驗著三地的創作者,台灣如何突破後 設的枯燥虛無、大陸怎樣走出地域國族的歷史包袱、香港如何維持不斷進行文學實驗的活 力,或許不只是作家的功課,也有待讀者開放閱讀的心胸,與作家形成更多的對話機會。 儘管年輕人越來越不喜讀長篇小說,但在大陸,一定水準的作品都能維持相當的銷售 量,魯迅等人的經典長篇,也仍受大陸年輕學子的青睞。對於台港長篇小說,鄭樹森認為 表演舞台的萎縮是原因之一。他說,香港幾乎沒有長篇小說的發表管道,出版商也興趣缺 缺,台灣這兩年也面臨同樣的情況。不過,鄭樹森認為,正因如此,碩果僅存的長篇創作 者,多能堅持寫作理念,香港作家西西、黃碧雲、乃至董啟章,都呈現驚人的實驗企圖, 書市長期冷淡他們,似乎更給他們不設限的創作自由。 黃子平則觀察到,在香港,中文系學生讀的小說不如大陸學生多,但他開魯迅、沈從 文等人的小說課,選修的學生還是相當踴躍,足見具經典意義的長篇小說在大陸以外的華 文地區,還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文學處理的是人類的精神世界,無論是有廣大市場為後盾,或在寂寞獨行中堅持創作 ,台灣長篇小說的表現都不免令人焦慮,這是否也顯示了台灣精神世界的凋敝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0.1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