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aiwanlit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007.03.18  中國時報 《書話題》---300位作家手稿 長駐這裡 本報記者劉梓潔專題報導 上周,林海音、何凡的子女,整理出2600餘件父母的文物,捐贈給國家台灣文學館 ,其中包括1650張文友照片、信件600餘封、林海音的手製旗袍200 餘件等。這對夫妻在 戰後文壇扮演極重要角色,他們不分年齡省籍地提攜後進,因而有「林海音家客廳就是半 個文壇」的美稱。林海音的長子夏祖焯表示,將這些重要文物捐給台文館,純粹是地理與 生活環境的認同,也符合父母一生對「文學是超脫政治的獨立藝術」的信仰。 是徵集,也是搏感情 於此同時,台文館也公布現有館藏文物清單,將文物分為手稿、信札、照片、圖書、 期刊、報紙、視聽資料、書畫、器物及其他10類,迄去年底,已有近9萬件的作家文物, 其中包括三百餘位作家的手稿、一萬六千多封文友往來的書信。這些文物的徵集,除了作 家本人及家屬主動捐贈外,主要由台文館研究組的研究員,與捐贈者長期溝通聯繫,取得 彼此的信賴與共識。 例如,作家朱西甯剛過世時,當時文建會的黃武忠處長,正為台文館文物典藏計畫四 處奔走,他誠懇地向朱家說明典藏環境、管理應用等辦法,並提到「捐贈」在中國與台灣 還是難被家屬接受的觀念,若朱家答應了,也許能有帶頭效應。朱西甯女兒、作家朱天心 表示,當時全家幾乎不用考慮商量,當場便決定捐贈,並著手整理所有父親的手稿、獎章 、書信、器物,一共近3000件。朱天心說,最近老作家舒暢過世,朱天文與台文館研究員 一同整理舒暢的遺物,研究員認真且慎重的態度,也讓她分外感動。 目前,專責作家文物收集的台文館研究組研究員,每月會定期探訪作家,關心作家的 生活與身體狀況。助理研究員劉維瑛表示,探訪時常常覺得,最重要的,其實不是作家最 後願不願意捐贈文物,而是每次聽老作家說故事、搏感情的經驗,更覺可貴。而過程中最 難過的,莫過於聽到文物意外被清掉了,例如作家張拓蕪整理好的整箱書信,被外勞當作 垃圾丟掉。害怕這種「來不及挽救」的情況發生,台文館將30到50年代的作家,當作現在 最迫切聯繫的目標,劉維瑛說:「因為他們人數太多、凋零速度太快了。」 作家文物具重要價值 作家是一個國家及地區的重要文化資產,作家的文物則是體現他創作生命的重要史料 。日前「俄羅斯三巨人」文學展時,讀者們看到普希金嬰孩受洗時穿的衣服,仍保存完好 ,驚訝不已。朱天心說,父親的骨灰就擺在母親床頭,家人與之安然共存,但每次接近台 南的台文館時,總有上墳的心情,因為那裡與文學相關的遺物,才是對父親的完整回憶。 朱天心今年初在日本奈良一個民間博物館恰巧參觀到幾位重要大師代表作品的手稿特 展,「看到我最喜愛的三島由紀夫連剖腹自盡前的字跡,都一字一字清清楚楚、意志飽滿 的,讓我證明自己沒有讀錯作者。」朱天心說,天地之大,這些手稿應有容身之處。 而去年11月柏楊將手稿等文物捐給北京現代文學館,令台灣各界大嘆可惜,也促使台 文館積極籌畫數位典藏計畫。 作家手稿的留存有多重要?有一例可證。張愛玲生前因找不到費時多年翻譯的《海上 花》英文手稿,特報警協尋。這份張愛玲過世時,都以為再也找不回來的手稿,後來在她 過世兩年後,在捐贈給美國南加大的兩箱文物中意外「出土」,由學界嚴密考證潤飾後, 《海上花》英譯本終於在張愛玲逝世10周年之際出版,也為張愛玲的文學遺產再添一筆。 張愛玲文物尚未收藏入館 台文館公布的蒐藏辦法中,提及「不論其所在地域、作家國籍、創作主題類別、使用 語言等,在台灣文學發展史上具有一定之價值,能夠從各種角度切入呈現台灣文學多元發 展面貌者,均在蒐藏之列。」不免讓人聯想不曾在台灣生活、卻對台灣文學發展產生巨大 影響的張愛玲,其相關文物是否有機會入藏台文館? 張愛玲作品的出版者皇冠文化公司,擁有為數極多的張愛玲遺物,幾年前還曾舉辦過 文物展,在2005年出版的《沉香》書裡,亦附了這些珍貴遺物的照片,包括:手稿、衣物 、手錶、剪刀,及友人林式同文章中描述張愛玲晚年始終穿著的「浴室拖鞋」等。但皇冠 出版總編輯盧春旭表示,皇冠目前暫沒有捐贈計畫,僅供個人或單位依研究之需,向皇冠 提出參閱申請。 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兼台文館代理館長吳密察表示,文學家的文物與歷史文物的差別 在於,歷史文物近年隱然形成「市場」機制,歷史博物館還編有「徵集費用」的預算,供 收購文物之用;但文學顯然難以用「價格」衡定,任何文物都可說是無價,也因此,只能 回到「人」的關係,建立信任。台文館是否會積極爭取收藏張愛玲的文物?吳密察表示會 與皇冠接觸,試探捐贈意願;也希望各界若知道哪位作家的文物在哪裡,都能主動與台文 館聯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