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amShui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樂在樂山園系列3:友善樂山園 藝術展風華 立報╱李宜霖 2011-05-10 21:20 http://n.yam.com/lihpao/garden/201105/20110510733996.html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台北八里樂山療養院與北藝大藝術跨領域研究所的藝術社會介入 課程合作,透過研究生與院民、老師的互動,發展出樂山療養院創作計畫展覽,藉由藝術 展演樂山的風貌。 北藝大研究生顏芳俞在與樂山互動的過程,發現很多動容的故事,她在獨棟式病房門楣上 ,發現捐助牌匾,引發她想要串連行善者與受捐者的情感關係。她的「阿木耳賽汗。彼樂 貢」友善母體概念,是想串連更多公益團體進來,樂山是一個前哨站,經由網路社群連結 、互動,去認識樂山。 網站的機制想要探討人跟人之間關係的相似度,行善這件事情,在於有無共同點,建立彼 此的關係。顏芳俞在跟樂山孩子們的互動中,跟他們相處,幫他們側拍,捕捉回神的瞬間 ,逐漸從院民認真的眼神,了解到他們的個性。顏芳俞說,有些非常會畫畫,有些具有韻 律感很會唱歌,才藝共通點是跟一般人一樣的。 顏芳俞說,如果你要行善幫助這些人,不知道他們任何的背景,不會有感動。將共通點找 出來,會去吸引你進來關注,並且串連更多人進來,並且檢視院民特別的那一部分,分享 給大家。顏芳俞希望行善者在這個網站,能找到跟他一樣的人,這是一種關係的連結,許 多心理機制是相互連帶的。 顏芳俞設計一些機制,包括院生是主體,客體讓其他人進來。這個社群運動,透過對院生 的了解,參與友善母體的行動。也許行善者可以找到跟自身有共同的地方,你可以上傳自 己的照片,分享影像給大家,上傳時也可透過社群,集體認養。 顏芳俞認為,藝術不一定在現實發生,也許可以在網路發生,網路如此龐大,可以有不同 的支點,也可以觀察大家如何看待行善。顏芳俞希望友善母體的意象,可以讓人聯想到「 行善」的意義是什麼。 北藝大研究生賴俊泓住在八里幾年時間,總是經過樂山園,藉由這次計畫,他才真正踏進 來,認識樂山。他非常在意怎麼跟樂山互動這件事,他覺得樂山不會像醫院般冷清,裡面 充滿各種生動的色彩。 院民快樂帶動唱 賴俊泓看到院民在教堂聲嘶力竭地唱歌,非常有趣,引發他製作「寧采 臣貳號機-卡拉OK樂山限定版」,希望院民也能在戶外,隨時隨地的唱歌。 卡拉OK作品展覽完會擺在樂山持續使用,之後每個月賴俊泓帶院民上課,也會放在草地上 ,大家一同歡唱。 賴俊泓回收一年紀錄的生活素材,統整後製,也擷取卡拉OK的錄音,做為紀錄片的聲音。 這部影片,伴隨著卡拉OK裝置,在展覽中播放。 研究生張之穎發現樂山的作息很正常,有著規律的生活,她試著調適步調跟心情,跟院民 、老師生活互相學習。她在旁聽音樂治療課程時,在音樂治療師楊婷婷協助下,學習做音 樂輔具,也了解環境跟竹子的特性,有著出其不意的收穫。 張之穎發現後山有非常多的竹子,竹子在環境中不突兀,不像鋼筋水泥,她利用竹子製作 一些樂器。 張之穎聯想到拉丁美洲傳統樂器(rainstick)的做法,她試著在中空的竹子中,分成兩 段,一段鑽洞裝綠豆、竹籤進去,另一段則是釘子跟米粒。像是沙漏般擺動,綠豆會跟竹 籤依著螺旋碰撞,發出碰撞的聲響,釘子跟米粒也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張之穎也在院民平常上課或去飯堂、回宿舍會經過的路徑,製作風鈴裝置在他們熟悉的空 間。院民在常經過的轉角處,發現不一樣的改變及感官刺激。即使只是經過,用手揮動一 下,風鈴也會輕輕搖動。 張之穎「音樂治療輔具—生活場景音樂盒」展覽,用圖文紀錄這段過程,也將竹風鈴的場 景拍下來,製成明信片,就像是邀請卡,歡迎大家來樂山拜訪。 樂山療養院創作計畫展覽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5/29每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地點:竹圍工作室,新北市淡水區251中正東路二段88巷39號 網址:http://www.happymount.org.tw/ 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pages/%E6%A8%82%E5%B1%B1%E7%99%82%E9%A4%8A%E9%99%A2/215374268488831 主辦: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跨領域研究所、財團法人台北縣私立樂山療養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43.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