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ao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篇是竹簡版的,和今本文子有不一樣的地方。 校勘者:朔雪寒 來源:天策府兵學網站 http://www.agent-m.net/Chi-0.htm 校勘者的話:(節錄) 『本府之《文子》乃筆者據某一參考竹簡校勘之版本手鍵而成。因此它既不同 於今本,也不算是竹簡版。其中並有不少因手鍵所產生的錯誤,尚未及校勘。』 『其實竹簡《文子》的文字殘存不多,很難推測其全貌...』 『其實今本《文子》與竹簡本最大的不同在於,竹簡本中「平王」(提問者) 在今本一律被改為「文子」、竹簡本「文子」(回答者)在今本一律被改為 「老子」。   但有一點可惜,那便是疑古者在喪失了之前疑古的前提下(如將《文子》 當成是大抄《淮南子》的偽書),仍然不願承認此書為戰國時之文子所著, 反倒又繼續曲為之解,一定要把這本書的成書年代訂在先秦之後才肯甘心如 意。就更別談《孫子兵法》等書的情況了.....』 以下竹簡文子原文: 自然〉   老子〔文子〕曰:清虛者,天之明也;無為者,治之常也。去恩慧,舍聖智,外賢能 ,廢仁義,滅事故,棄佞辯,禁奸偽,則賢不肖者齊于道矣。靜則同,虛則通,至德無為 ,萬物皆容,虛靜之道,天長地久,神微周盈,于物無宰。十二月運行,周而復始,金木 水火土,其勢相害,其道相待。故至寒傷物,無寒不可;至暑傷物,無暑不可,故可與不 可皆可。是以,大道無所不可,可在其理,見可不趨,見不可不去,可與不可,相為左右 ,相為表裡。凡事之要,必從一始,時為之紀,自古及今,未嘗變易,謂之天理。上執大 明,下用其光,道生萬物,理于陰陽,化為四時,分為五行,各得其所。與時往來,法度 有常。下及無能,上道不傾,群臣一意。天地之道,無為而備,無求而得,是以,知其無 為而有益也。   老子〔文子〕曰: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大者無度量。故天圓不中規,地方不中 矩。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道在其中而莫知其所,故見不遠者,不可與言大 ;知次博者,不可與論至。夫稟道與物通者,無以相非,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 一也。若夫規矩勾繩,巧之具也,而非所以為巧也;故無弦雖師文不能成其曲,徒銜則不 能獨悲,故弦悲之具也,非所以為悲也;至于神和,游于心手之間,放意寫神,論變而形 于弦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于父,此不傳之道也。故肅者,形之君也;而寂寞 者,音之主也。   老子〔文子〕曰:天地之道,以德為主,道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甚內,不以事貴 。故不待功而立,不以位為尊;不待名而顯,不須禮而莊,不用兵而強。故道立而不教, 明照而不察。道立而不教者,不奪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其事也。夫教道者,逆于 德,害于物,故陰陽四時,金木水火土,同道而異理,萬物同情而異形。智者不相教,能 者不相受。故聖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無德,死者無怨。「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夫慈愛仁義者,近狹之道也。狹者入大而迷 ,近者行遠而惑。聖人之道,入大不迷,行遠不惑,常慮自守,可以為極,是謂天德。   老子〔文子〕曰:聖人天覆地載,日月照臨,陰陽和,四時化,懷萬物而不同,無故 無新,無疏無親。故能法天者,天不一時,地不一材,人不一事,故緒業多端,趨行多方 。故用兵者,或輕或重,或貪或廉,四者相反,不可一也。輕者欲發,重者欲止,貪者欲 取,廉者不利非其有也。故勇者可令進鬥,不可令持堅;重者可令固守,不可令凌敵;貪 者可令攻取,不可令分財;廉者可令守分,不可令進取;信者可令持約,不可令應變。五 者,聖人兼用而材使之。夫天地不懷一物,陰陽不產一類,故海不讓水潦以成其大,山材 不讓枉撓以成其崇,聖人不辭其負薪之言以廣其名。夫守一隅而遺萬方,取一物而棄其餘 ,則所得者寡,而所治者淺矣。   老子〔文子〕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之所照,形殊性異,各有所安。樂所以 為樂者,乃所以為悲也;安所比為安者,乃所以為危也。故聖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 安其居,處其宜,為其所能,周其所適,施其所宜,如此即萬物一齊,無由相過。天下之 物,無貴無賤,故不尚賢者,言不放魚于木,不沈鳥于淵。昔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 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田疇,奚仲為工師。其導民也,水處者漁,林處者采,谷處 者牧,陵處者田,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材,皋澤織網,陵阪耕田,如是則民得以 所有易所無,以所工易所拙。是以,離叛者寡,聽從者眾,若風之過蕭,忽然而感之,各 以清濁應。物莫不就其所利,避其所害。是以,「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而足跡不 接于諸侯之境,車軌不結于千重之外,皆安其居也。故亂國若盛,治國若虛,亡國若不足 ,存國若有餘。虛者,非無人也,各守其職也;盛者,非多人也,皆徼于末也;有餘者, 非多財也,欲節而事寡也;不足者,非無貨也,民鮮而費多也。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 其禁誅,非所為也,所守也,上德之道也。   老子〔文子〕曰: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條暢之,故因即大,作即小 。古之瀆水者,因水之流也;生稼者,因地之宜也;征伐者,因民之欲也。能因,則無敵 于天下矣。物必有自然而後人事有治也,故先王之制法,因民之性而為之節文。無其性, 不可使順教;有其性,無其資,不可使遵道。人之性有仁義之資,其非聖人為之法度,不 可使向方,因其所惡以禁奸,故刑罰不用,威行如神,因其性即天下聽從,拂其性即法度 張而不用。道德者則功名之本也,民之所懷也,民懷之則功名立。古之善為君者法江海, 江海無為以成其大,窳下以成其廣,故能長久。為天下溪谷,其德乃足,無為故能取百川 ,不求故能得,不行故能至。是以,取天下而無事。不自貴故富,不自見故明,不自矜故 長,處不有之地故為天下王,不爭故莫能與之爭,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江海近于道,故 能長久,與天地相保。王公修道,則功成而不有,不有即強固,強固而不以暴人,道深即 功名遂成。「此謂玄德。深矣!遠矣!其與物反矣!」天下有始,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 所以,非雄非雌,非牝非牡,生而不死,天地以成,陰陽以形,萬物以生。故陰與陽,有 圓有方,有短有長,有存有亡,道為之命。幽沉而無事,于心甚微,于道甚當,死生同理 ,萬物變化,合于一道。簡生忘死,何往不壽。去事與言,慎無為也。守道周密,于物不 宰。至微無形,天地之始,萬物同于道而殊形。至微無物,故能周恤;至大無外,故為萬 物蓋;至細無內,故為萬物貴。道以存生,德以安形。至道之度,去好去惡,無有知故, 易意和心,無以道迕。夫天地專而為一,分而為二,反而合之,上下不失;專而為一,分 而為五,反而合之,必中規矩。夫道,至親,不可疏;至近,不可遠。求之遠者,往而復 反。   老子〔文子〕曰:帝者有名,莫知其情。帝者貴其德,王者尚其義,霸者通于理。聖 人之道,于物無有,道狹然後任智,德薄然後任刑,明淺然後任察。任智者中心亂,任刑 者上下怨,任察者下求善以事上即弊。是以,聖人因天地之變化,其德乃天覆而地載,道 之以時,其養乃厚,厚養即治;雖有神聖,夫何以易之。去心智,省刑罰,反清靜,物將 自正。道之為君如尸,儼然玄默,而天下受其福,一人被之不褒,萬人被之不褊。是故, 重為慧,重為暴,即道迕矣。為惠者布施也,無功而厚賞,無勞而高爵,即守職者懈于官 ,而游居者亟于進矣。夫暴者妄誅,無罪而死亡,行道者而被刑,即修身不勸善,而為邪 行者輕犯上矣。故為惠者即生奸,為暴者即生亂,奸亂之俗,亡國之風也。故國有誅者, 而主無怒也;朝有賞者,而君無與也。誅主不怨君,罪之當也;賞者不德上,功之致也。 民之誅賞之來,皆生于身,故務功修業,不受賜于人。是以,朝廷蕪而無跡,田[楙土]辟 而無穢。故「太上,下知而有之。」王道者,「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靜而不動 ,一度而不徭,因循任下,責成而不勞,謀無失策,舉無過事,言無文章,行無儀表,進 貴應時,動靜循理,美醜不好憎,賞罰不喜怒。名各自命,類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于 己。若欲狹之,乃是離之;若欲飾之,乃是賊之。天氣為魂,地氣為魄,反之玄妙,各處 其宅,守之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合于天。天道嘿嘿,無容無則,大不可極,深 不可測,常與人化,智不能得;轉輪無端,化遂如神,虛無因循,常後而不先。其聽治也 ,虛心弱志,清明不暗。是故,群臣輻輳并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君得所以制 臣,臣得所以事君,即治國之所以明矣。   老子〔文子〕曰: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乘眾人之智者即無不任也,用眾人 之力者即無不勝也。用眾人之力者,烏獲不足恃也;乘眾人之勢者,天下不足用也。夫權 不可為之勢,而不循道理之數,雖神聖人不能以成功。故聖人舉事,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 也。有一功者處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能其任,即舉者不重也;能勝其事,即為者不 難也。聖人兼而用之,故「人無棄人,物無棄材。」   老子〔文子〕曰: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 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 ,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若夫水用舟,沙用□,泥用 輴,山用樏,夏瀆冬陂,因高為山,固下為池,非吾所為也。聖人不恥身之賤,惡道之不 行也;不憂命之短,憂百姓之窮也。故常虛而無為,抱素見樸,不與物雜。   老子〔文子〕曰: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其欲也。聖人踐位者,非以逸樂其身也。 為天下之民強陵弱,眾暴寡,詐者欺愚,勇者侵怯。又為其懷智詐不以相教,積財不以相 分,故立天子以齊一之。為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內,故立三公九卿以輔翼之。為絕國殊 俗,不得被澤,故立諸侯以教誨之。是以,天地四時無不應也。官無隱事,國無遺利,所 以衣寒食飢,養老弱,息勞倦,無不以也。神農形悴,堯瘦瞿,舜黧黑,禹胼胝,伊尹負 鼎而干湯,呂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傳賣,管仲束縛,孔子無黔突,墨子無煖席,非以貪 祿慕位,將欲事起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也。自天子至于庶人,四體勿勤,思慮不困,于 事求贍者,未之聞也。   老子〔文子〕曰:所謂天子者,有天道以立天下也。立天下之道,執一以為保,反本 無為,虛靜無有,忽恍無際,遠無所止,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是謂大道之經。   老子〔文子〕曰:夫道者,體圓而法方,背陰而抱陽,左柔而右剛,履幽而戴明,變 化無常,得一之原,以應無方,是謂神明。天圓而無端,故不得觀其形;地方而無涯,故 莫窺其門。天化遂無形狀,地生長無計量。夫物有勝,唯道無勝。所以無勝者,以其無常 形勢也。轉輪無窮,象日月之運行,若春秋之代謝,日月之晝夜,終而復始,明而復晦, 制形而無形,故功可成;物物而不物,故勝而不屈。廟戰者帝,神化者王。廟戰者法天道 ,神化者明四時。修正于境內,而遠方懷德;制勝于未戰,而諸侯賓服也。古之得道者, 靜而法天地,動而順日月,喜怒合四時,號令比雷霆,音氣不戾八風,詘伸不獲五度。因 民之欲,乘民之力,為之去殘除害。夫同利者相死,同情者相成,同行者相助,循己而動 ,天下為鬥。故善用兵者,用其自為用;不能用兵者,用其為己用。用其自為用,天下莫 不可用;用其為己用,無一人之可用也。 〈上義〉   老子〔文子〕曰:凡學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亂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見其 終始,反于虛無,可謂達矣。治之本,仁義也;其末,法度也。人之所生者,本也;其所 不生者,末也。本末一體也,其兩愛之,性也。先本後末,謂之君子;先末後本,謂之小 人。法之生也,以輔義。重法棄義,是貴其冠履而忘其首足也。仁義者,廣崇也。不益其 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不大其棟,不能任重,任重莫若棟,任國莫 若德。人主之有民,猶城中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即本固,基厚即上安。故事不本于道 德者,不可以為經;言不合于先王者,不可以為道。便說掇取一行一功之術,非天下通道 也。   老子〔文子〕曰:治人之道,其猶造父之御駟馬也。齊輯之乎轡銜,正度之乎胸膺, 內得于中心,外合乎馬志,故能取道致遠,氣力有餘,進退還曲,莫不如意,誠得其術也 。今夫權勢者,人主之車輿也;大臣者,人主之駟馬也。身不可離車輿之安,手不可失駟 馬之心。故駟馬不調,造父不能以取道;君臣不和,聖人不能以為治。執道以御之,中才 可盡;明分以示之,奸邪可止。物至而觀其變,事來而應其化,近者不亂即遠者治矣,不 用適然之教,而得自然之道,萬舉而不失矣。   老子〔文子〕曰:凡為道者,塞邪隧,防未然,不貴其自是也,貴其不得為非也。故 曰:勿使可欲,無日不求;勿使可奪,無日不爭。如此則人欲釋,而公道行矣。有餘者止 于度,不足者逮于用,故天下可一人也。夫釋職事而聽非譽,棄功勞而用朋黨,即奇伎天 長,守職不進,民俗亂于國,功臣爭于朝,故有道以御人,無道則制于人矣。   老子〔文子〕曰: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為古。苟利于民,不必 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聖人法與時變,禮與俗變。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 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誦先王之書,不若聞其言;聞其言,不 若得其所以言;得其所以言者,言不能言也。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故聖人所由曰道,所為曰事,道猶金石也,一調不可更;事猶琴瑟也,曲終改調。法 制禮樂者,治之具也,非所以為治也。故曲士不可與論至道,訊寤于俗而束于教也。   老子〔文子〕曰:天下幾有常法哉!當于世事,得于人理,順于天地,祥于鬼神,即 可以正治矣。昔者,三皇無制令而民從,五帝有制令而無刑罰,夏后氏不負言,殷人誓, 周人盟。末世之衰也,忍垢而輕辱,貪得而寡羞,故法度制令者,論民俗而節緩急;器械 者,因時變而制宜適。夫制于法者,不可與達舉;拘禮之人,不可使應變。必有獨見之明 ,獨聞之聰,然後能擅道而行。夫知法之所由生者,即應時而變;不知治道之源者,雖循 終亂。今為學者,循先襲業,握篇籍,守文法,欲以為治,非此不治,猶持方枘而內圓鑿 也,欲得宜適亦難矣。夫存危治亂,非智不能,道先稱古,雖愚有餘,故不用之法,聖人 不行也,不驗之言,明主不聽也。   文子〔平王〕問曰:法安所主?老子〔文子〕曰:法生于義,義生于眾適,眾適合乎 人心,此治之要也。法非從天下也,非從地出也,發乎人間,反己自正。誠達其本,不亂 于末;知其要,不惑于疑;有諸己,不非于人;無諸己,不責于所立。立于下者,不廢于 上;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為檢式,故禁勝于身,即令行于民。 夫法者,天下之準繩也,人主之度量也。懸法者,法不法也。法定之後,中繩者賞,缺繩 者誅,雖尊貴者不輕其賞,卑賤者不重其刑。犯法者,雖賢必誅;中度者,雖不肖無罪。 是故,公道而行,私欲塞也。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不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 使不得專行也。法度道術,所以禁君使無得橫斷也。人莫得恣即道勝而理得矣,故反樸無 為。無為者,非謂其不動也,言其從己出也。   老子〔文子〕曰:善賞者,費少而勸多;善罰者,刑省而奸禁;善與者,用約而為德 ;善取者,人多而無怨。故聖人因民之所喜以勸善,因民之所憎以禁奸;賞一人而天下趨 之,罰一人而天下畏之,是以至賞不費,至刑不濫。聖人守約而治廣,此之謂也。   老子〔文子〕曰:臣道者,論是處當,為事先唱,守職明分,以立成功,故君臣異道 即治,同道即亂,各德其宜,處有其當,即上下有以相使也。故枝不得大于幹,末不得強 于本,言輕重大小有以相制也。夫得威勢者,所持甚小,所在甚大,所守甚約,所制甚廣 。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得所勢也;五寸之關,能制開闔,所居要也。下必行之令,順 之者利,逆之者凶,天下莫不聽從者,順也。發號令行禁止者,以眾為勢也。義者,非能 盡利于天下之民也,利一人而天下從之;暴者,非能盡害于海內也,害一人而天下叛之。 故舉措廢置,不可不審也。   老子〔文子〕曰: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聖人為之。今人君之論臣也,不計其大 功,總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即失賢之道也。故人有厚德,無間其小節;人有大譽,無疵 其小故。夫人情莫不有所短,成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以為累也。成其大略,非也; 閭里之行,未足多也。故小謹者無成功,訾行者不容眾,體大者節疏,度巨者譽遠,論臣 之道也。   老子〔文子〕曰: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責備于一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博達而不訾,道德文武,不責備于人以力;自修以道,而不責于人 ,易賞也。自修以道,則無病矣。夫夏后氏之璜,不能無瑕;明月之珠,不能無穢。然天 下寶之者,不以小惡妨大美。今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長,而欲求賢于天下,即難矣。夫 眾人之見位之卑、身之賤、事之污辱,而不知其大略。故論人之道:貴即觀其所舉,富即 觀其所施,窮即觀其所受,賤即觀其所為;視其所患難,以知其所勇;動以喜樂,以觀其 守;委以財貨,以觀其仁;振以恐懼,以觀其節。如此,則人情可得矣。   老子〔文子〕曰:屈者所以求申也,枉者所以求直也;屈寸申尺,小枉大直,君子為 之。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為谷;趨行殊方,不歸善者不為君子。善言貴乎可行,善行貴 乎仁義。夫君子之過,獨日月之觸;不害于明,故智者不妄為,勇者不妄殺,擇是而為之 ,計禮而行之。故事成而功足恃也,身死而名足稱也;雖有智能,必以仁義為本而後立。 智能并行,聖人一以仁義為準繩,中繩者謂之君子,不中繩者謂之小人。君子雖死亡,其 名不滅;小人雖得勢,其罪不除。左手據天下之圖,而右手刎其喉,雖愚者不為,身貴于 天下也。死君親之難者,視死如歸,義重于身也。故天下大利也,比之身即小;身之所重 也,比之仁義即輕。此以仁義為準繩者也。   老子〔文子〕曰:道德之備猶日月,夷狄蠻貊不能易其指,趣舍同即非譽在俗,意行 均即窮達在時,事周于世即功成,務合于時即名立。是故,立功名之人,簡于世而謹于時 ,時之至也,即間不容息。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貪寶賂也,將以存亡平亂、為民除害 也。貪叨多欲之人,殘賊天下,萬民騷動,莫寧其所。有聖人勃然而起,討強暴,平亂世 ,為天下除害,以濁為清,以危為寧,故不得不中絕。赤帝為火災,故黃帝擒之;共工為 水害,故顓頊誅之。教人以道,導之以德而不聽,即臨之以威武;臨之不從,即制之以兵 革。殺無罪之民,養不義之主,害莫大也;聚天下之財,贍之人之欲,禍莫深焉;肆一人 之欲,而長海內之患,此天倫所不取也。所為立君者,以禁暴亂也。今乘萬民之力,反為 殘賊,是以虎傅翼,何謂不除!夫畜魚者,必去其蝙獺;養禽獸者,必除其豺狼,又況牧 民乎!是故,兵革之所為起也。   老子〔文子〕曰:為國之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士無偽行,工無淫巧,其事任而 不擾,其器完而不飾。亂世即不然,為行者相揭以高,為禮者相矜以偽,車輿極于雕琢, 器用遂于刻鏤,求貨者爭難得以為寶,詆文者逐煩撓以為急,事為詭辯,久稽而不決,無 益于治,有益于亂,工為奇器,歷歲而後成,不周于用。故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不耕, 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親耕,妻親織,以為天下先。其 導民也,不貴難得之貨,不重無用之物。是故,耕者不強,無以養生;織者不力,無以衣 形。有餘不足,各歸其身,衣實饒裕,奸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智者無所施其策 ,勇者無所錯其威。   老子〔文子〕曰:霸王之道,以謀慮之,以策圖之,挾義而動,非以圖存也,將以存 亡也。故聞敵國之君,有暴虐其民者,即舉兵而臨其境,責以不義,刺以過行。兵至其郊 ,令軍帥曰:「無伐樹木,無掘墳墓,無敗五穀,無焚積聚,無捕民虜,無聚六畜。」乃 發號施令曰:「其國之君,逆天地,侮鬼神,決獄不平,殺戮無罪,天之所誅,民之所仇 也。兵之來也,以廢不義而授有德也。有敢逆天道,亂民之賊者,身死族滅。以家聽者侯 其縣,以里聽者賞以里,以鄉聽者封以鄉,以縣聽者侯其縣。」剋其國不及其民,廢其君 易其政,尊其秀士,顯其賢良,振其孤寡,恤其貧窮,出其囹圄,賞其有功,百姓開戶而 內之,漬米而儲之,唯恐其不來也。義兵至于境,不戰而止;不義之兵,至于伏尸流血, 相交以前。故為地戰者,不能成其王;為身求者,不能立其功。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 以自為者,眾去之。眾之所動,雖弱必強;眾之所去,雖大必亡。   老子〔文子〕曰:上義者,治國家,理境內,行仁義,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 群臣親附,百姓和輯,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諸侯服其威,四方懷其德,修正廟堂之上; 折衝千里之外,發號行令而天下響應,此其上也。地廣民眾,主賢將良,國富兵強,約束 信,號令明,兩敵相當,未交兵接刃,而敵人奔亡,此其次也。知土地之宜,習險隘之利 ,明苛政之變,察行陣之事,白刃合,流矢接,輿死扶傷,流血千里,暴骸滿野,義之下 也。兵之勝敗皆在于政,政勝其民,下附其上,即兵強;民勝其政,下叛其上,即兵弱。 義足以懷天下之民,事業足以當天下之急,選舉足以得賢士之心,謀慮足以決輕重之權, 此上義之道也。   老子〔文子〕曰:國之所以強者必死,所以必死者,義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 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威義并行,是謂必強。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爭先 者,賞信而罰明也。上視下如子,下事上如父;上視下如弟,下事上如兄。上視下如子, 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必政天下。上視下如弟,即必難為之死;下事上如兄,即必難為 之亡;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與之鬥。是故,義君內修其政,以積其德,外塞于邪,以明 其勢,察其勞佚,以知飢飽,戰期有日,視死若歸,恩之加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4.225.161.225
flysunday:下次再貼這校勘者所校的全經,有完整十卷 4.225.161.225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