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ennis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kour (It's Baseball Season )》之銘言: : 我傾向目前是使用"並存制"的說法 : 不過如我之前所言 : 我認為"新","舊"的翻譯並不妥當 : 而目前的排名制度是"Championship Race"和"Entry System"並存的 : 兩個制度的精神不同 : CR是為了決定年度冠軍 ER本身就有年終王的記錄,說CR是為了決定年終球王才產生,其實並不是合理的推論。 merce網友的分析可能比較接近事實:短命球王的出現、及一些計分的怪現象,才是 催生CR出現的理由,因為這樣沒有年中的短命球王會出現,而只剩下年終球王。還有, 很重要的一點:鼓勵新秀的用意極為明顯。 由於積分完全重算,前一年的積分不會保留一年,對新秀排名往上竄升有利。我個人並 不反對鼓勵新秀,但我認為揠苗助長,影響其實更不好。結果我看到只有Hewitt、Safin 拿下了大滿貫~其他多數人還是無法在大賽中有好表現,連續性則更差。(至於Safin的 不穩,我覺得多是他本身的種種問題,他的實力是夠的…)與過往名將在四大賽中的突出 表現截然不同,在四大賽中才能正揚名立邁的情形不同。這不只是時代競爭性的問題,去 年法網決賽、美網比賽與今年澳網的比賽,老將與新秀的戰爭,結果多是老將勝出,尤其 有的老將還不算最頂尖的超名將…(Agassi、Sampras那種的沒話說)對上新生代頂尖選 手,還是勝出,世代間的平均大賽素質相比下相差不少, 除了CR,New Balls運動的刻意推廣,除了製造話題,刻意營造出全面接班的態勢,但結果 多數都撐不過四大賽的重重考驗,才會出現較低種子、排名不高的中、老生代的選手反而 能最後奪冠。這些新秀是真的有潛力,但是我覺得ATP太急了… : 要參加ATP level 的賽事才有分數 : 而且重點是放在TMS及Slam級的表現 : Masters Cup重要性大幅的提升(真的是年終決賽的感覺) 實際上,我覺得名字的翻譯不是重點…就像有人覺得世界第一不是球王… 但英文裡全是用No.1來稱呼,實質意義完全相同…(就跟White House中文偏要꜊翻成白宮,而不是白房子。:p) CR確實因為只有年終球王,年終賽顯得更為重要,但年初~年終前變得沒有太大 意義…我覺得反而在大部分的賽季裡,CR顯得沒有意義。但ER本身就包含了球王 週數、種子序、年終球王,事實上,年終球王還是顯得比(只有)週數的球王更有 價值:Becker就是一例,雖然他也是前球王,但由於他與Edberg爭年終球王時, 始終輸給了Edberg,雖然擁有六座大滿貫,卻少了年終球王的名銜…同時,週數 球王也算是某種程度彌補了這種缺憾。而且在年中時,球王爭奪戰始終存在,不像 CR的球王到年終前可說是高枕無憂…賽季中間缺乏話題性與緊張感……這次AGassi 登上ERNo.1就是個好例子。 而談到CR確實重點是放在TMS與大滿貫級的賽事,但是你可以發現,效果恰恰相反。 即便是新生代帶頭的Hewitt都巳經是連續兩年的年終球王了,但至今是兩座大滿貫。 在他登上第一年的球王,初拿了第一座大滿貫就能登上至尊,他是有實力,但他的 這種運勢真是別人沒有的好!但01年前的球王,不論是Kuerten、Agassi、Sampras、 Edberg、Courier甚至是沒有年終球王頭銜的Becker等等在他們登上球王"之前",都"至 少"巳有兩座大滿貫在手了,能登上球王都巳有三座以上。而且,現在的年終八強賽落魄 到要增加規則禮遇四大賽冠軍,有些四大賽冠軍才得以參加,去年最明顯,四大賽中四有 三個在八強名單之外,請問那那八強的大滿貫成績如何? Hewitt:溫網冠軍 Agassi:美網亞軍 Safin:澳網亞軍 Ferrero:法網亞軍 Moya:沒有打到任何四大賽的8強(他比較情有可原,因為他傷後復出的大賽情況還未恢復 Federer:沒有打到任何四大賽的8強 Novak:澳網四強,但卻沒有拿下任何title Roddick:美網八強 Costa:法網冠軍,Johansson:澳網冠軍,Sampras:美網冠軍,全不在原本的八強名 單內(Roddick後來被Costa替代),這等於是在昭告世人:CR下的八強,大都沒有能力奪下 大滿貫;反而是八強外的人,比他們更有大滿貫的奪冠實績 CR看似比ER更重視TMS與大滿貫,而ER較沒有,但造就出來的實際效果卻剛好完全相反。 過去的年終八強賽,根本不需要禮遇條款,四大賽的冠亞軍幾乎一個也不少(何謂八強? 本就是意指四個大賽的冠亞軍共8個。)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CR過度簡化計分方式,無視 網球比賽本身的特性,才會造就出這樣的結果。 這種八強真的沒有名實相符…,表面看來炒得沸沸漡湯.但其實本質反射得非常諷刺, 也等於在打CR的嘴巴:表現上是在講勵重視四大賽(TMS還是次之),結果排出來的八強 只有一個是大滿貫冠軍。看來熱鬧,但是很怪異…如果連續2年、甚至幾年都是這種情形 的話,CR的公定力與公信力,不用ATP自己先打自己嘴巴,到時每個人都會覺得怪異無比 ,而那時才改就來不及了。 : ES是延續computer ranking system之精神 : 表彰的是球員過去52weeks的表現 : 自1973年實施以來,產生過20位NO. 1 ranking players(至Hewitt為止) : 以此編排種子序是公平的 這麼解釋沒有連貫性可言了,ER是有年終球王,而不只是週數球王與種子序的。 其實CR與ER並行的矛盾很難自圓其說,是會愈解愈不清楚的…愈會混在一起。 這當中ATP是自己的麻煩製造者。 : 在我手中的ATP Official Guide : 球員每年在兩種系統的年終排名都是有紀錄的 : 也有專欄紀錄ES登上排名第一的球員年表及週數 : 延續了Race採行之前的紀錄精神 : 我提供一個比較接近的職業運動給大家參考 : 那就是PGA巡迴賽 : 美巡賽的各年度排名其實主要是依據Prize Money : 而世界排名的積分是另計的 : Prize Money自然是每年歸零 : 而世界排名積分則也是以過去52週的表現為依據 : 以此來看所謂的球王是指52週的排名積分(類似ES) : 而每年的年度冠軍則是獎金的領先者(類似CR) : 當然制度上不完全相同 : 但是我覺得是有參考性的 我覺得ATP參考的是比較接近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模式,以為種子序=竿位, 但實際操作起來完全不是麼回事。 為何會產生種種矛盾?那是因為ATP本只顧要改革,卻把網球本身的特性忘記了 。任何運動都有於他自己的獨特性,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或者複雜化而巳,我覺得 與其參考賽車或Golf,ATP的官員倒不如好好回頭回想"網球"本身的特性究竟是什麼? 什麼才是真正合"網球"本身的計分制度,然然後在技術面上"盡量地"簡化他, 而不是本末倒置硬把其他運動的計分制度,硬生生地移殖到網球身上~(如果他們真是有 參考賽車其他的運動計分),如果真的"適合",要參考當然可以。但賽車跟網球的性質相 差得太多了。至於Golf我個人不甚清楚,但其實golf除了在打球原理上與網球有些相通外 ,他們的競賽本質還是有不少差別的。網球是兩人間的單人競賽,光競爭模式就相差甚大 。而且golf有無出像ATP那樣的矛盾嗎?這才是重點…而網球確實出現了很大、不少方面的 矛盾。 : 我並不像諸位大大那麼反對Race : 其實我覺得相當不錯 : 對各種場地表現能平衡的採納 : 年終時也十分刺激 : 在這裡大致表達一下我的少數說見解囉:) 我倒覺得沒有人在"反對"Race耶…^^;; 大多數人都是指出ATP的矛盾之處,而不是在反對他。 就像阿格東網友說的,既不反對CR,也不反對ER,但絕對反對"雙重標準" 而討論哪一套制度較好,是很自然的。 至少網球來說,矛盾的事實擺在眼前,無法視而不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64.103.161 ※ 編輯: establish 來自: 61.64.103.161 (05/01 08:32) ※ 編輯: establish 來自: 61.64.103.161 (05/01 08:49) ※ 編輯: establish 來自: 61.64.103.161 (05/01 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