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Theate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記者潘慧嫺╱報導 囊括本年度奧斯卡六大獎項的贏家「芝加哥」,由精采的故事、華麗的歌舞、動人的演技 及流暢的節奏貫串而成,令人沉醉。開場未久,麗塔瓊斯的獨秀「All That Jazz 」, 餘音繞樑、舞技純熟,有別於以往的演出,傑出的表現讓許多觀眾驚豔不已。 麗塔瓊斯因為此片贏得了最佳女配角獎,實至名歸,即使走出戲院,她充滿感情的歌聲 仍縈繞耳際、兼具力與美的舞姿仍盤旋腦海,有一股渴望悄悄自心底升起──由衷期待 台灣藝人也能有這樣高水準的演出。 王柏森 演員必須全心融入 出身於藝術學院、並長期浸淫於舞台劇的藝人王柏森,能歌善舞、演技精湛,他提出自己 的經驗之談,歌舞劇集所有戲劇之大成,畫面、情節與音樂環環相扣,演出者必須達到 靈肉合一的境界,全心全意地融入角色,和觀眾一起歡笑、一同流淚。尤其歌舞劇是 無聲不歌、無動不舞,如此精緻的表演,絕不可能速成,否則很可能只表現了角色的皮相 ,卻掌握不到箇中的精髓。目前台灣確實缺乏演、歌、舞「三合一」的藝人,這是拍攝 歌舞片直接面臨的難題。 在英國出生、成長的麗塔瓊斯,自幼便參加業餘的劇團,是多才多藝的歌手及舞蹈演員。 十五歲便在歌舞劇「 42 號街」〈42nd Street 〉擔任女主角,兩年的登台演出經驗, 使她具備紮實的聲樂、舞蹈基礎,也奠定了日後表演的深厚根基。 此次在「芝加哥」的表演型式,對她而言並不陌生,稍加練習,便能成功地詮釋劇中角色 。反觀國內的教育情況,即使是藝術大學,都欠缺能歌、能舞、能演的全方位訓練,因此 ,音樂系、舞蹈系、戲劇系的學生還是習於固守自己的領域,較難將三者完美的結合, 演出時也就有所限制了。 金勤 歌舞劇人才養成不易 在「孽子」劇中展現出色演技的金勤,從高中開始即接受正規戲劇教育,目前就讀於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他表示,學校採取分科教學,固然是歌舞劇人才難以養成的 因素之一,但當前學生急於成名,不如過去專注於表演本身,也較不以加強自己的涵養 為期許,這是更深層的問題。倘若沒有演員自覺,無論表演是何種型式、擔任的是什麼 角色,都容易流於只是形式,但缺乏靈魂,感受不到角色的生命力與豐富感。 對於金勤的看法,王柏森也有同感。不過,王柏森指出,身懷絕技的人不一定得在科班 裡找尋,真要拍攝歌舞劇,不妨公開甄選人才,經過必須的培訓和磨鍊,應該可以達到 一定的演出水準。而騰達電影公司副總馬天宗也同意,就當前的演藝環境而言,能擔綱 演出歌舞劇的藝人的確屈指可數,尤其是拍攝電影,卡司夠不夠強、夠不夠吸引人格外 重要。如何克服選角的問題,值得有興趣、有意願拍攝歌舞片的導演費心。 李崗 要善用演員特質 導演李崗和劉亮佐都表示,台灣並無歌舞劇的背景和文化,如何找尋適合的演員,並 傳達出歌舞劇的意境,自然不是易事。李崗一直希望能嘗試拍攝歌舞片,挑選演員一事 就讓他深切感受到是不小的挑戰,尚在努力克服。劉亮佐則嘗試將歌舞劇〈舞台劇〉 改編成歌舞片〈電視劇〉,已經開始拍攝。面對專業演員難覓的困境,他的因應之道是, 不要以好萊塢的模式作為範本,而要善用演員的特質,如此或許就能拍攝出不同風格的 歌舞片。 歌舞片對台灣的影視產業來說,也許不是立刻可以達成的目標,卻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即使是歌舞劇眾多、盛行的美國,「芝加哥」亦是萬中選一之佳作,因此,台灣仍有提昇 與進步的空間。若有導演願意將腦海中的歌舞世界完整地呈現,應該是觀眾樂見其成的吧! 【2003/05/01 民生報】 -- Theater版中情局 / 批踢踢 BBS】→ cia.twbbs.org / ptt.twbbs.org 『還有這裡的票房紀錄者實在太厲害了 我以前在戲院工作時幫經理拿票房統計的時候 每每看得頭昏昏 沒想到經過整理後竟然可以像外國的BOX票房這麼好看』 -作者 appointment (Glitter) -- ▌ ▁▌▁ |情報員標號: 103.c156.ethome.net.tw |局中| ▌▃ |隸屬☆單位: 中央情報局 (bbs.e-cia.net) |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