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Philoso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如果沒有 為什麼呢?那在老莊思想 中談論的自然 道以及中國思想中的 天人合一,講究集體,所以不討論個別存有? 那如果有的話,又是怎麼討論呢? 和西方討論的差別在哪呢? 還是說天人合一就是一種存有? -- 理性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不理性的人,則堅持世界要適應自己, 因此世界的進步與否全仰賴這些不理性的人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9.32.65
onlypower:看你對於存有的定義是什麼! 02/08 07:33
skykissx:會像西方一樣想說自己存在 我是誰 我如何得知自己是誰 02/08 16:23
skykissx:之類的 02/08 16:24
> -------------------------------------------------------------------------- < 作者: LoCoCo (冷影橫斜水盪漾)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中哲討論存有嗎? 時間: Sun Feb 19 12:07:32 2006 ※ 引述《skykissx (炎楓 )》之銘言: : 如果沒有 為什麼呢? 當然有討論! 現在一般哲學用語所指的「存有論」就是在指傳統西洋哲學「形上學」這個概念. 在海德格的「存有」的哲學思想出現之後, 至少海峽兩岸的中國哲學的術語使用多以「存有」這個哲學術語 來取代在亞理士多德的「物理學之後」,這個定義下的形上學. 說中國哲學沒有討論到形上學,就真的太過分啦 ~>_<~ 但是,大多數人這樣子使用「存有」此一哲學詞語,還是太過含糊. 畢竟形上學是很大一塊學術領域. 嚴格地來說,「存有論」一詞的翻譯源自於ontologia, 這個詞又被譯做「本體論」. 本體論者認為,現象世界的背後有所謂的本體存在. 我們的感官經驗所認知的世界,只是一個表象而已. 其背後必有操作或影響表象的本體. 而與本體論對立的「認知論」者則認為, 我們感官經驗所能認知到的,就已經是這個世界的全部了. 或者是認為就算有本體的存在,吾人只能夠認知到我們所能認知到的現象(表象)部分, 關於本體,我們無法認知...... 所以,「存有」此一哲學詞語, 指的是現象世界背後的本體.它和「本體」一詞是同義詞. 而「本體論」的討論是不是就站滿了形上學的內容,這個見仁見智. 不過可以說形上學討論所有都離不開「存有」(本體)這個核心概念. 不過,說中國哲學沒有討論到「本體」,那也是非常非常的過分啦 ~>_<~ : 那在老莊思想 中談論的自然 道以及中國思想中的 : 天人合一,講究集體,所以不討論個別存有? 「道」,是老莊所預設的形上本體. 易經所預設的形上本體,是「感」與「變易」的關係. 「性」、「天命」則是傳統儒家思孟學派(子思孟子)的預設. 宋明儒學的本體預設更多元,各個儒學大家所創的本體觀非常豐富有趣. 像周敦頤是他的動靜陰陽五行乾坤和合萬物而成的「太極圖說」, 像張橫渠是他的太虛即氣兩一神化和合心性而成的「氣本論觀」, 像大程子是他的與物同體氣稟定性和合天理而成的「大程道學」, 像小程子是他的體用無間動靜變化和合天理而成的「小程道學」, 像邵康節是他的元會運世陰陽體性和合術數而成的「皇極經世」, 更別提南宋湖湘學派、朱熹、陸九淵, 明代胡居仁、陳白沙、王陽明等等一大堆人的論辯了... 所以說,本體存有的思想,中國自古就有(其實每個文明多少都有啦!) 只不過針對哲學家們彼此預設的本體進行思辯的風氣, 肇始於兩漢之形神天人的爭論與魏晉的清談玄學, 而論辯過程載於書者,則以宋明為盛. 說中國沒有「存有」思想的論辯,是不行滴~ >_<" 甚至就牟宗三從康德切入湖湘學派的觀點來看, 與康德思想雷同的湖湘學派,還早了西方六百多年呢! (不過,偶覺得牟杯杯有點誇大嚕啦~) 如果對「存有論」有興趣的話,不妨可以看看宋明理學和民初新儒家的相關著作, 中哲的存有論的探討,到這個階段是非常豐富精采的^^ 而中國人的文化上本來就比較偏好統合與談論整體. 所以個別存有的專論,本來就不多. 但還是有的,像兩漢形神哲學的討論,性善性惡的爭論等等..... : 那如果有的話,又是怎麼討論呢? 這個問題很大很大,相當難回答. 各家各派的方法皆不同, 像新儒家的牟宗三杯杯他們就有點特別, 他們強調「體證」,認為循正確打坐方法,就可以感受到本體, 尋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從心中湧現,人與天合一的境界. 從而了解本體為何. 這種神秘主義式的方法並不只有中國獨有,西方中古世紀也有用禱告的方法. 只不過打坐比較是東方特有的形式啦~ 還有一些也是中國特有的探討方式,只不過要與西方做更細細的分別才好理解, 要討論就要討論太多太多嚕!真的很難回答 >_<|| : 和西方討論的差別在哪呢? 一般的說法,中西方哲學在存有論的討論差異是在於, 西方哲學從"to be"的概念做出發,由此講「being」, 從而開出偏向「靜態」的存有論、本體論. 另一則是從"matter"加"form"出發,來講「becoming」,開出較「動態」的宇宙論. 而存有論和宇宙論的區隔較為明顯. 至於中國哲學則沒有從「是」(being)談論存有的傳統, 而是多從「生」談起,以致於往往談講本體必定會繫於發生、創造上, 並不太會論述一個「靜態」的本體, 因而多將本體與萬物發生一併討論,而被稱為「本體宇宙論」. 這或許也是中國哲學在存有上多談論的是整體的原因吧! 一般來說,哲學術語都有他通用的用法, (畢竟他是專有名詞,歧義度不會像日常用與那麼誇張.) 只要你查清楚他通用的定義和歷來的歧見大致有哪些. 像這種"中國哲學有沒有討論存有的問題" 就可以輕易解決了 ^_^ 當然你也可以辯稱,那要看怎麼定義存有. 而告訴我因為中國多是「本體宇宙論」, 是" 本體+宇宙 論 "不等於" 本體論 ". 所以中國哲學沒討論存有. 那這樣子的話,我也沒輒 ^_^|| 呵呵..... -- skykissx.....這個ID好熟悉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229.72.115 ※ 編輯: LoCoCo 來自: 220.229.72.115 (02/19 12:10) ※ 編輯: LoCoCo 來自: 220.229.72.115 (02/19 12:12)
LoCoCo:我好像把推文蓋掉嚕.... 抱歉 ~_~" 02/20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