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Philoso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我一直以為 反動 是指對某事的相反動作 但是前幾天和同學討論到 他的反動定義卻是一事意欲回到其原本狀態的動作 我手邊剛好有一本後現代主義的書 也講到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一種"反動" 然後又想到 老子有所謂"反者,道之動" 也有類似的意義 另外就是反思 我就不知道要怎麼下定義了 什麼是"後設認知"? 不太清楚.... 不知道有人可以為這兩個詞下個明確的定義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84.49 ※ 編輯: shoashin 來自: 220.139.95.194 (07/14 10:12) > -------------------------------------------------------------------------- < 作者: reader (讀者)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何謂反動 反思 時間: Wed Jul 14 08:25:05 2004 ※ 引述《shoashin (牧神的午後)》之銘言: : 我一直以為 : 反動 是指對某事的相反動作 : 但是前幾天和同學討論到 : 他的反動定義卻是一事意欲回到其原本狀態的動作 : 我手邊剛好有一本後現代主義的書 : 也講到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一種"反動" : 然後又想到 老子有所謂"動者,道之反" : 也有類似的意義 「反動」語出孟子公孫丑篇:「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也。今有蹶者 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所以不是回到原本狀態的意思,而是對事物趨向的逆流。 反動指回到原本狀態的用法我也見過,但其實那是激進主義者重新定義 各種字彙的結果,就像他們自認是「基進」而不是「激進」一樣。 : 另外就是反思 : 我就不知道要怎麼下定義了 : 什麼是"後設認知"? : 不太清楚.... : 不知道有人可以為這兩個詞下個明確的定義嗎? 反思則是 reflection 的翻譯。應該是源於洛克的主張吧,他認為人的 觀念 (知識、經驗) 就是來自於兩種行為:sensation 和 reflection, 感覺與反思。沒有其他的來源。 這是相對於笛卡兒的主張,笛卡兒認為理性高於經驗,我們必須去懷疑 所有事物,特別是感官經驗,否則我們不能獲得正確的知識。 用我老本行的話來說,這就是人工智慧中的連結論跟計算論的對立。在 西方哲學上則是經驗主義跟理性主義的分別。 為區別這兩種認知方式,有時也有人叫先驗認知跟後設認知。 先驗認知是指認識先於經驗,我們先知道什麼是正義,才能分別一件事 是否符合正義。後設認知則是指認識後於經驗,我們要見過椅子才知道 什麼是椅子。 當然這些都已經是過去的爭論和觀點了。現在的認知科學早就把這件事 解決得乾乾淨淨了。 總之,現在「反思」一詞就是指對於一件事物的再認識過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2.173.26 ※ 編輯: reader 來自: 61.222.173.26 (07/14 08:25)
vongo:是喔~那請問現在科學解決的答案是?? 218.187.7.170 07/15
aletheia:我也蠻有興趣的 請問認知科學解決的方式? 140.112.7.59 07/22
> -------------------------------------------------------------------------- < 作者: A1Yoshi (寬廣 無際)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何謂反動 反思 時間: Thu Jul 15 11:30:35 2004 ※ 引述《reader (讀者)》之銘言: : ※ 引述《shoashin (牧神的午後)》之銘言: : 為區別這兩種認知方式,有時也有人叫先驗認知跟後設認知。 : 先驗認知是指認識先於經驗,我們先知道什麼是正義,才能分別一件事 : 是否符合正義。後設認知則是指認識後於經驗,我們要見過椅子才知道 : 什麼是椅子。 : 當然這些都已經是過去的爭論和觀點了。現在的認知科學早就把這件事 : 解決得乾乾淨淨了。 : 總之,現在「反思」一詞就是指對於一件事物的再認識過程。 唉....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和後驗(a posteriori)是兩個完全不 一樣的東西 -.- 後設認知在心理學比較常用,後驗先驗則是哲學比較常用。前者舉一個例子, 當我聽到一個聲音(認知),我可以在心裡默默地想我聽到什麼聲音,這聲音 從哪兒來(後設認知)。後者(後驗)才是你說的,經驗後的知識。 後設認知和反思有重疊之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9.70.52 > -------------------------------------------------------------------------- < 作者: reader (讀者)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何謂反動 反思 時間: Fri Jul 23 13:27:54 2004 ※ 引述《reader (讀者)》之銘言: : 推 vongo:是喔~那請問現在科學解決的答案是?? 218.187.7.170 07/15 : 推 aletheia:我也蠻有興趣的 請問認知科學解決的方式? 140.112.7.59 07/22 這太難用簡單的話回答了,整個圖像是很龐大而複雜的,而且我怕說錯。 真不知道要如何開始說,大概提幾個概念好了。 1. 人腦結構有其先天性的連結型態,影響我們的認知形成和語言結構。 2. 對未知事物的判斷,腦中會同時有數百種甚至更多種意念形成,最終 有一些適當的意念組合勝出,取得優先權。基本上像是許多企業競爭 一筆生意,而每次勝利,都會使得該廠商有更多本錢競爭。直到形成 寡占,未知事物也就變成已知事物。 3. 說話的行為,一樣要透過前述的過程,讓意念和聲音彼此連結。比較 固定的意念和聲音連結,就形成了語言。 4. 意念有不同的抽象層次。意念可以跟任意感官經驗連結,也可以彼此 連結。較低抽象層次的意念的彼此連結,可用來建構較高層次的抽象 意念。 換個更強烈但較不準確的說法,一切都是模式辨認。我們腦袋裡先天有 一些模式,模式與模式的結合能形成更複雜的模式,而能夠儲存並應用 愈多模式,愈快找出適合的模式及最簡單的模式組合,面對神經傳來的 各種資訊而做出語言或行為反應,就是大腦的主要作用。 語言的反應即說話。 不實際發聲的說話即思想。 跟語言相結合的高層次模式即知識。 跟語言不相結合的高層次模式則是習性。 儲存和應用模式的能力即智慧。 最快找出最佳的模式組合能力即智力。 意念先於語言,所以最高層次的模式,往往無法言說。 比較重要的是,過去哲學討論一直忽略意念的抽象層次,和非語言化的 意念,還有思想跟行為都一樣是大腦的輸出,而不是誰先誰後,先後的 次序也是一種模式,人類的大腦有其先天結構,卻也是由進化而來的, 事先已適合於這個世界,卻未必就適合於現今的世界,不同大腦有相似 也有相異之處... 而把所有曾有的哲學主張全部統合起來放在正確的位置,大概就很接近 真實的圖像了。過往許多學者僅知爭論相異處,卻不思量如何結合起來, 而且缺乏累積修正形成完整體系,大約就是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落後科學 研究之處吧。 我說得很亂,但已經儘量簡化表達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2.173.26
aletheia:也就是說...認知科學的解決方式... 140.112.52.106 07/29
aletheia:是端出一碗羅宋湯囉 140.112.52.106 07/29
aletheia:"康德式"羅宋湯 140.112.52.106 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