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Philosoph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CI是一種往外,與實用或工具目的無關,往內, 與內在慾望、習慣傾向無關,且可以普遍適用所有人的行為原則(準則 、判準)的集合。 問題來了。 我想到一種情況,就是強迫症,比方說強迫洗手。你問他為什麼要這麼 做,他可能回答:「因為『我應該像這樣高頻率地洗手』。」 因為,「不為什麼,我覺得這是我的義務,我就是應該做。」 這種行為原則似乎滿足一個原則是CI的所有條件,所以,它也是種道德 原則。 但擺明很怪。 而這讓我想到,到底Kant所談的那種義務性,又是什麼東西?他有提到 那的確是某種感覺,只是這感覺不是慾望也不是傾向。 就稱之為「義務感」吧。但這種感覺,到底又是一種什麼感覺?和強迫 症那種「既與目的無關也與慾望無關」的「強迫義務感」有什麼差別? (這種感覺在第一章的某部分有談到,Kant稱之為feeling of reverence ,即,對於該道德原則的某種崇敬感。這種感覺本身可以說自為目的, 且不是一種慾望也不是一種傾向。) 我這問題也可以這樣問:既然對康德來說道德性不來自外頭(目的)也 不來自某些心理(心靈)因素,比方說慾望或工具理性或傾向.... 那麼他一定還是由某種內在的心理的因素所構成。而我的問題就是問: 那玩意兒又到底是什麼? 如果是一種心理現象,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現象?(註:顯然必須要 是一種有普遍性的心理現象) -- PTT2 自然就是美 => 百慕達群島 => 漩渦 => PinkPartie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87.194.73.179 ※ 編輯: A1Yoshi 來自: 87.194.73.179 (01/19 00:39)
TMWSTW:但強迫症無法普遍化 01/19 01:36
TMWSTW:我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是,似乎普遍化的規範必然是涉及他人的 01/19 01:38
TMWSTW:從而就不會是「我應該如此洗手」,而是「人應當如此洗手」 01/19 01:41
TMWSTW:強迫症不太像,潔癖倒是像一點 01/19 01:42
A1Yoshi:為什麼普遍化在此會是問題? 01/19 04:14
realove:嗯 我認為強迫症滴例子太有趣了 等我有想法後再來潑文吧.. 01/19 05:14
> -------------------------------------------------------------------------- < 作者: A1Yoshi (好想做愛(♀))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CI與強迫症 時間: Fri Jan 19 06:16:22 2007
TMWSTW:但強迫症無法普遍化 01/19 01:36
TMWSTW:我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是,似乎普遍化的規範必然是涉及他人的 01/19 01:38
TMWSTW:從而就不會是「我應該如此洗手」,而是「人應當如此洗手」 01/19 01:41
TMWSTW:強迫症不太像,潔癖倒是像一點 01/19 01:42
A1Yoshi:為什麼普遍化在此會是問題? 01/19 04:14
我畢竟書還沒讀完,所以可能錯的是我。不過就我目前的理解,其實 找到是CI的行為原則(祈使句)並沒有那麼困難,要滿足的條件並不 多。 首先,普遍化的規範當然就是指所有人都可以適用。而道德原則做為 普遍行為原則的意思是就是說,人人都該這麼做,這麼做才是對的。 而照康德對CI的談法,「我應該以這樣高頻率的方式洗手」並沒有什 麼理由不能普遍地適用到每一個人身上。不信,你說說看,你覺得如 果不能普遍地適用,理由會是什麼? 我能想到的理由都是健康理由,而健康理由其實可以說就是對快樂的 慾求。但對康德來說,這無法折損一個祈使句是道德祈使句的理由( 或說條件)。這點前面約略都有提到。純然的道德原則是無條件的。 (來自unconditional will) 所以我才會接著想:對康德來說,所謂得道德祈使句的道德性,或說 應然拘束性好像只可能來自某種自明的心理直覺或意志(will),而 且這種特別的心理現象不是慾望也不是傾向,而是某種崇敬感。 而如果是這樣,什麼條件也沒有、(實用)理由也無關的前提下,我 想到強迫症,因為幾乎無法區辨強迫症強迫行為的理由(行為原則) 和康德所說的純然道德原則兩者間的差別。 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reason。康德會說純然的道德原則是透過reason 得到的(義務論的傳統,道德原則透過理性推得,並因此是某種universal), 但強迫症的行為根本不是依據那原則而生。 但這樣的反駁真的成功嗎?強迫症可以有等級的啊.... 如果說強迫症所提供的行為原則其實根本就不是他強迫行為的依據, 而只是某種詮釋或藉口,那麼....為什麼我們透過康德所說的方法推 理推出的,不可能也有著類似的情況呢? 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會普遍地認為「我們不應該給已知不會履行的 承諾」是一個道德真理,這道德性的真正來由其實只是因為我們共享 了某種內在的、沒來由的強迫心理趨力!? 因此,goodness的本質 = 某種特別的心理疾病所導致的病態心理趨力 ??? 這樣,就太扯了,對吧?
realove:嗯 我認為強迫症滴例子太有趣了 等我有想法後再來潑文吧.. 01/19 05:14
我也覺得很有趣~~ 所以才問囉~~ 另外我會去找點文獻。我相信有人一定這樣談過,尤其在新興的moral psychology這領域裡。 我不覺得這很難想到,所以一定有人做過。 -- PTT2 自然就是美 => 百慕達群島 => 漩渦 => PinkPartie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87.194.73.179
gute:這麼說來,所謂「超克」算病態趨力的極致行為表現嗎?... 01/19 07:59
julians:Freud就寫過類似的命題啦...Kant's the categorical 01/21 15:27
julians:imperative is the heir of Oedipus complexa and super- 01/21 15:28
julians:ego 01/21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