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戰略轉折之前 接下來要談的是1642年年底至1643年年末,在這一年中,騎士黨在東北至西南三大戰區都 呈戰略攻勢,國會派雖然也有一些勝利卻逐漸陷入被動,膠著的苦戰誘使長期國會─這是 當時的英國國會的俗稱─向蘇格蘭誓約派派出使節,造成了下一年的戰局逆轉。 三大戰區是指北部戰場、中央戰場和西部戰場,北部戰場指的是英格蘭北半部,中央戰場 泛指英格蘭南半部,西部戰場基本上是威爾斯和英格蘭的西南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圓顱黨在1642年年底明確地將控制區域化分為六個區域,分別建立了「(各 郡)聯盟」,用以指揮各個區域的防衛,其中的東部聯盟後來成為圓顱黨最強的派系。各 聯盟分別是東、西、南、北、中、倫敦。 首先我們看到北部戰場,國王任命新堡伯爵(日後復辟使他升為公爵)為當地的指揮官,他 是王室的親信貴族,雖然並非無能之輩但也稱不上名將;他的對手是費爾法克斯 (Fairfax)父子,圓顱黨中的優秀將領,或許僅次於後來崛起的克倫威爾等人。 儘管費爾法克斯父子的才幹在新堡之上,後者在北部戰場顯然享有較多的資源。新堡伯爵 在1643年經過一系列的攻防,終於將圓顱黨逐出了約克郡周邊、於六月的Adwalton Moor 戰役擊潰了國會派在北方的野戰軍,確保了騎士黨在這一年內於北方戰場的絕對優勢。 在西部戰場,康沃爾郡和北威爾斯等地區是騎士黨大本營中的大本營,擁有當地人民的高 度支持和王室的強力支援,當地的騎士黨領袖如Ralph Hopton也多為勇猛善戰的軍官;與 此相對,圓顱黨西部聯盟也並非盡皆弱者,有著威廉˙沃勒等幹練的軍官,再加上優勢的 兵力,在初期的戰爭中打了個互有勝負。 有趣的是上述兩人在戰前是摯友,事實上內戰中的不同陣營中雖然多有世仇,但摯友因為 選擇不同而兵刃相向也很常見。 無論如何,憑藉著前仆後繼的奮戰和來自東北方的騎士黨援軍,騎士黨終究在1643年的西 部戰場取得絕對優勢,威廉˙沃勒的部隊在該年七月份的Roundway Down戰役被擊破泰半 ,讓騎士黨於西部戰場也展開反攻。 在中央戰場,兩大陣營分別以倫敦和牛津作為大本營對抗,圓顱黨的總帥埃塞克斯伯爵並 非庸碌之輩,然其基於種種原因而顯得過於保守,但憑藉著優勢的資源他仍能數次打擊敵 方;騎士黨在中央戰場的領袖則有魯珀特親王和Forth伯爵Patrick Ruthven等人,他們的 才能卓越、儘管也有缺點,但其資源匱乏使騎士黨在戰爭中難以發起長時間、高強度或多 頭並進的作戰。 就在此一情況下,國會派的東部聯盟開始建立日後惡名昭彰的精銳部隊,為首者之一乃是 時任上校的克倫威爾,這些部隊在1643年夏季開始重整時尚未顯露其價值,得在隔年才聲 名鵲起。 騎士黨在這一年的戰略上出現了極大的缺失,其三支主力原先計畫要齊頭並進東南方以求 合圍倫敦,然而北方和西方的部隊有著過重的鄉土因素─一個英國內戰中常見的問題─使 其在解決該戰場的威脅之前難以被調往中央戰場,從而浪費了太多的時間甚至在強攻各地 據點時遭遇挫敗。 第一次紐伯里戰役的意義 1643年英格蘭內戰最重要的戰役是第一次紐伯里戰役,這場戰役和前一年的邊山戰役有些 類似,都是在一連串的機動之後騎士黨軍隊成功逼近倫敦,而國會派軍隊緊隨其後而爆發 會戰,差別只在於邊山戰役是騎士黨軍隊率先發難,而第一次紐伯里戰役則是圓顱黨搶到 了先機。 1643年九月20日的第一次紐伯里戰役象徵著騎士黨第二次失去了戰爭獲勝的機會─同時也 是最後一次,此役雙方兵力相當、各有近一萬五千人,圓顱黨步兵較多、騎士黨騎兵較多 。 儘管騎士黨幾乎可以說是遭到突襲,這次會戰和邊山戰役一樣稱得上是正面對陣。圓顱黨 在戰場中央以奇襲掌握了一座山頭,從而在戰役中有效抵擋了騎士黨在戰線中央的連續攻 擊;在北側,騎士黨匆忙重整戰線而阻止了圓顱黨的攻擊,形成僵局;南方的開闊地則成 為兩方專注之處,雙方屢次激烈交戰。 在第一次紐伯里戰役中,騎士黨猛烈的攻勢最終迫使圓顱黨在中央和南側的部隊被擊退些 許,但這些部隊並未潰敗,而戰線上的數個缺口則迅速由倫敦的受訓連隊和另外幾個單位 填補。經歷慘烈交戰,雙方又打了一個不分勝負,然而缺乏彈藥且傷亡略多的騎士黨在戰 役後撤離,於戰略上算是國會派的勝利。 國會派的戰略勝利阻卻了騎士黨三番兩次的長途進犯,鞏固了倫敦周邊的安全,其重要因 素之一是資源的充裕─若非雙方火藥量的差距,騎士黨不會放棄在深夜或隔天繼續作戰, 且有機會瓦解圓顱黨的防線。 在戰術方面,國會派透過搶占一連串的有利地勢封鎖了騎士黨在戰場北半部的攻勢,即使 戰場中央遭到猛擊也只有後退些許,補上些許預備兵力就能遏阻攻勢;而在戰場南側的激 戰中,國會派的騎兵展現出水準的提升,和人數較多的騎士黨騎兵激戰三輪才被擊退到步 兵後方重整和裝填槍彈,而國會派步兵也有效阻擊了騎士黨步騎的輪番猛撲,拖延了很長 的時間才被逼退。 最令人驚豔的恐怕還是倫敦的受訓連隊民兵,他們從上世紀就是全英國唯一可以視為正規 軍等級的民兵部隊,人數龐大─特別是戰爭時期動員輔助步兵團之後─且與眾不同,較樂 意離開居住地作戰,此役中倫敦民兵有四個團參戰就是希望不要讓戰火燒到家門口。 倫敦民兵的兩個團在戰役後段填補上戰場中央與南側防線的缺口,他們為了避免全軍被分 割摧毀而堅守原地,在沒有屏障的地形上承受一再的炮轟、槍擊和衝鋒,傷亡慘重卻並未 瓦解,是圓顱黨未遭擊潰的主因。 有人用同一年羅克魯瓦會戰中堅守不潰的西班牙步兵來比擬此役的圓顱黨步兵,雖然或許 有些誇張─騎士黨的攻擊應未達法軍的水平─但其表現確實值得讚譽。 騎士黨的死傷略多,可能是因為不斷向國會派主動進攻的原因,但是雙方傷亡差距其實不 多,可見這場戰役是如此激烈。雖說如此,但是人力較遜的騎士黨在這些持續的消耗上畢 竟是明顯的不利。 巔峰已過,接下來的1644年將是騎士黨面臨危難的時刻了。 有點好奇為甚麼南北戰爭、英國內戰、國共內戰都是戰敗方在戰爭前期有優勢? -- O Lord, Thou knowest how busy I must be this day. If I forget Thee, do not forget me. March on, boys! ~Jacob Astley, 1st Baron Astley of Reading before the Battle of Edgehil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65.18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23580823.A.C99.html
Fallot: 推 02/11 14:25
※ 編輯: jimmy5680 (61.230.157.243), 02/11/2015 20: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