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薩爾滸 萬曆四十七年(1619)二月29日午時,杜松一路兵抵達攻擊發起線撫順關[註一]。 按照原定計畫他應在三月初一出關,並於次日與馬林一路兵會合,一同前進[註二]。 但杜松素來以驍勇善戰自居,根本不把努爾哈齊放在眼裡,甚至曾經提著他那據說重 八十斤、專門用來打瘸馬腿以虜獲敵人的鐵鞭大言道「我必生致之,毋令諸將分功也 」;他不理會同行的王宣等諸將的勸阻,迫不及待的於29日申時(下午四時)出關挺進 。三月初一日早晨進入敵境,與敵人小部隊接觸,杜松緊追不放;而山谷狹隘,兩馬 不能並行,明軍頗有傷亡。[註三] 同日辰時(上午八時)努爾哈齊即分別得到撫順明軍與寬奠兩路明軍入侵的情報; 由於金兵是在29日未時(下午二時)先發現寬甸一路明軍,努爾哈齊遂判斷寬甸劉綎這 一路兵乃是誘餌,撫順這路明兵才是敵人主攻所在。他立刻下令全軍備戰,於當日辰 時即刻出發,而以原本留在南路的五百兵馬遲滯明軍的行動。當隊伍出發後不久又得 到情報,發現了清河一路也有李如柏的部隊正在挺進;大貝勒代善判斷道這路兵一時 還不會到來,於是只派了兩百人前去監視,而全軍仍然快速西行。午時傳諭軍士披甲 備戰;午後不久,果然發現了明兵大部。[註四] 當日午後,明軍也已抵達了渾河──實際上是今日的蘇子河。士兵疲憊不堪,諸 將請先安營休息,明晨東渡渾河。杜松一聽不爽,目[目此]盡裂,大怒道:「義旗東 指,孰抗顏行?!摧枯拉朽,正當乘勝而前,何期之有?!」即派人探視河水深淺,不及 馬腹,且河邊還有小舟數十;杜松揚鞭大喜,說道「天贊我也」,便引五千人先渡, 而留劉遇節車營在後[註五]。杜松自己脫衣策馬,大聲叱喚著士兵渡河;某些處河水 深達脖子胸部,士兵渡得慢了,便被後頭杜松家丁爭先恐後,亂推一把而過,溺死不 少,連參將龔念遂也在其中。諸將以敵人近在眼前,請杜松披甲;杜松大笑,說道: 「入陣披堅豈壯夫所為!老夫束髮從戎,惟韋韝護臂,氈笠蒙頭;今以皤然一翁,不 知甲重幾許。汝曹迺以是相苦呼?!」未幾,正當劉遇節車營準備渡河之時,金兵主力 也到來了。[註六] 金兵在與明軍接觸前即以得知明軍正在追趕原本在界藩山築城的兵伕約一萬五千 人──此時這些兵伕聚集在吉林峰上;原本派去保護這些兵伕的四百名騎兵埋伏在明 軍後方,此時已一路亂殺,殺上吉林峰與這些兵伕會合。見到援軍到來,感到振奮的 這路兵馬一度衝下與明軍交戰,斬獲百人。未時(下午二時)大貝勒代善和其他貝勒所 領兵馬已經抵達,於是安排一千名披帶盔甲的士兵上吉林峰增援,準備從山上衝突而 下;而其餘八固山的兵分一半四固山監視渾河對岸薩爾滸山上的敵兵,另外四固山兵 則在發動衝擊時夾擊敵軍。正當這一千甲士上山增援時,努爾哈齊在申時(下午四時) 到來,以天色將晚,為了盡快擊敗敵人,於是將攻擊的重心改變為薩爾滸山上的敵人 ,增調了一固山的兵過去(《滿州實錄》謂調二固山)增援,以五固山的兵力先將明軍 壓倒,則界藩一帶的明軍自然動搖;隨後再以吉林峰上的部隊向下衝擊,三固山的兵 力同時夾擊。分撥已定,五固山的金兵立刻攻上薩爾滸,不顧明軍佈置的層層槍砲奮 勇殺入,箭射刀砍,不多時便擊潰了這枝明軍[註七];劉遇節身受重傷,躲藏在石縫 中數日才得以逃脫。[註八] 努爾哈齊的攻擊部署(按:今天薩爾滸一帶已為水庫淹沒不少,當初當然不會有這 麼一大片水域的;沒辦法,我能靠的最好的工具就是GoogleEarth…):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Nomic&b=2&f=1125614410&p=7 杜松渡河後已發現敵兵,正打算攻佔山頭居高臨下時突遇伏兵[註九],被先前那 四百名事先埋伏的金軍騎兵殺的沒頭沒腦,正在收兵結陣。此時兩固山的金兵從薩爾 滸渡河前來對壘,明軍齊聲吶喊,槍砲齊發,相持不下[註十];而另一路金軍正在猛 烈攻擊薩爾滸山上明軍。見到薩爾滸山的攻擊已得手,吉林峰上的金兵立刻向下衝殺 ,明軍大敗[註11],被割裂為數支部隊,各自為戰,彼此混殺[註12];杜松大輪長鎗 而出,挑戰金兵一小將,被誘離其部隊。[註13]戰至酉時(下午六時),天色昏暗,明 軍已無完整戰力存在;杜松中鎗,力窮矢盡,在金兵點起的火光中為萬箭攢射而死。 [註14] [註一]《明神宗實錄》,10976。 [註二]《明神宗實錄》,10980。 [註三]《明神宗實錄》,10980;《三立堂新編閫外春秋》,27-399-400。 [註四]《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pp.89-91。 [註五]《明季北略》,p.13。按黃仁宇謂明軍先渡渾河,再渡蘇子河,而車營留在渾 河岸(見《大歷史不會萎縮》,p.158);據《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八, p.3028,明軍渡渾河在29日,且《明季北略》中所載車營亦有參加戰鬥,則一 般所謂杜松留置車營自渡渾河一事,所渡實應為東西分界的蘇子河。 [註六]《明季北略》,p.13;《三立堂新編閫外春秋》,27-399-401。 [註七]《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pp.91-93。 [註八]《三立堂新編閫外春秋》,27-401。 [註九]《三立堂新編閫外春秋》,27-401。 [註十]《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八,p.3028。 [註11]《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pp.93-94;《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八, p.3028。 [註12]《三立堂新編閫外春秋》,27-401。 [註13]《明季北略》,pp.13-14。按:這段情節有類小說,非常不可信。 [註14]《三立堂新編閫外春秋》,27-401。 尚間崖   當天(三月一日)晚上,馬林的部隊終於出現了──28日巳時(上午10時)出鐵嶺三 岔口,第二天馬林即聽聞杜松一馬當先,荒的他趕忙也加快腳步,以免應援不及,被 安上個師出失期的罪名。[註15] 也是在當天晚上,金軍發現了這路明兵。次晨,大貝勒代善領兵前行,與尚間崖 的馬林主力對壘;明軍本來正要收起營寨繼續前進,發現金兵後即退回營地,部隊即 在營地上設防:最外層是一排槍砲,後方佈置一層騎兵;騎兵的後方又佈置了三排槍 砲,槍砲手下馬坐著;最後面是原本營地中所挖的三層壕溝,壕溝後方的明軍也是下 馬待命。而在斐芬山上則駐紮著另一支明兵。 而此時努爾哈齊發現另一部明兵正持著槍砲車牌前來,他立刻帶領不到一千人的 部隊前去攔截;明軍依照他們的標準程序接戰,依然是堀壕置砲、並列車牌。努爾哈 齊命一半的部隊步行攻擊,雖然明軍槍砲大作,仍然是推倒車牌,直衝入陣肉搏斬殺 ;不一會就將明軍全數殲滅。正當努爾哈齊回營時,代善終於聯絡到他了,並將敵情 報與努爾哈齊知曉。得到消息的努爾哈齊不等後來之兵,趕忙在中午時分與代善會合 ;當下就決定直攻山頂。 也就在此時尚間崖的明兵有了動作,壕內的兵紛紛擺出,與壕外之兵會合;努爾 哈齊一見便知明軍要展開攻擊了,急忙取消往山上攻擊的命令,並命士兵下馬應戰。 代善正傳令左翼二固山兵步戰,下馬的才四五十人,明兵已經發動攻擊了──代善大 喊道:   「ama ojoraku !! nikan cooha afanjiha, muse dosiki !!」 父 不可 尼堪 兵 攻來了 我們 要進攻 說罷揚鞭直衝入明軍陣中。另外六固山之兵見狀,紛紛衝入支援,馬快的先到, 馬力不及的後到。兩軍混戰一場,金兵終於殺敗明軍,就在明軍炮火的面前殺入敵營 ,徹底將敵人擊潰;明軍被趕入身後的原野上,許多死在泥淖和河中。 擊破馬林主力後,努爾哈齊移師斐芬山,命令士兵一半下馬,穿重鎧的持長鎗大 刀,直前而行;穿輕甲的在後方持弓箭,援護射擊。另外一半騎兵又跟在後面。斐芬 山上的明兵以盾牌遮蔽,在後施放槍砲,被金兵奮勇上前推倒其盾牌,衝入短兵接戰 ;未時(下午四時)即殲滅明軍大部,申(下午六時)時收兵。 此時努爾哈齊收到劉綎、李如[木百]兩路兵逼近赫圖阿拉的緊訊;他開始準備對 付另外這兩路敵人了。[註16] 尚間崖會戰經過: http://www.wretch.cc/album/show.php?i=Nomic&b=2&f=1125622122&p=8 [註15]《明神宗實錄》,10980。 [註16]《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pp.94-9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0.145
inwa:好 61.230.39.72 09/02
pttasdfghjkl:好!!!!!!!!!! 59.113.16.178 09/02
pttasdfghjkl:「ama ojoraku !! nikan cooha afanjiha, m 59.113.16.178 09/02
pttasdfghjkl:父 不可 尼堪 兵 攻來了 我괠 59.113.16.178 09/02
pttasdfghjkl:版主聽得懂滿語嗎? 59.113.16.178 09/02
Cimon:..當然不懂..那是鈔書的..140.112.250.145 09/02
TigerKick:好文章啊 128.227.162.22 09/02
houting:目"眦" 140.116.200.59 09/02
Cimon:欸..不曉得為什麼這個字我這邊沒辦法顯示..140.112.250.145 09/02
dunntw:明幾乎都是突破盾牌肉博就完了 220.135.15.174 09/02
Wangdy:以逸代勞為什麼還是一擊就潰?! 210.66.34.119 09/02
Cimon:您問到重點了..下下回分解 61.224.53.176 09/02
> -------------------------------------------------------------------------- < 作者: Cimon (Simon) 看板: Warfare 標題: Re: [9月主題] 薩爾滸 四 時間: Sun Sep 11 21:29:52 2005 ※ 引述《heinkel (新的operation)》之銘言: : ※ 引述《Cimon (Simon)》之銘言: : : 薩爾滸 : : 當日午後,明軍也已抵達了渾河──實際上是今日的蘇子河。士兵疲憊不堪,諸 : : 將請先安營休息,明晨東渡渾河。杜松一聽不爽,目[目此]盡裂,大怒道:「義旗東 : : 指,孰抗顏行?!摧枯拉朽,正當乘勝而前,何期之有?!」即派人探視河水深淺,不及 : : 馬腹,且河邊還有小舟數十;杜松揚鞭大喜,說道「天贊我也」,便引五千人先渡, : : 而留劉遇節車營在後[註五]。杜松自己脫衣策馬,大聲叱喚著士兵渡河;某些處河水 : : 深達脖子胸部,士兵渡得慢了,便被後頭杜松家丁爭先恐後,亂推一把而過,溺死不 : : 少,連參將龔念遂也在其中。諸將以敵人近在眼前,請杜松披甲;杜松大笑,說道: : : 「入陣披堅豈壯夫所為!老夫束髮從戎,惟韋韝護臂,氈笠蒙頭;今以皤然一翁,不 : : 知甲重幾許。汝曹迺以是相苦呼?!」未幾,正當劉遇節車營準備渡河之時,金兵主力 : : 也到來了。[註六] : : [註五]《明季北略》,p.13。按黃仁宇謂明軍先渡渾河,再渡蘇子河,而車營留在渾 : : 河岸(見《大歷史不會萎縮》,p.158);據《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八, : : p.3028,明軍渡渾河在29日,且《明季北略》中所載車營亦有參加戰鬥,則一 : : 般所謂杜松留置車營自渡渾河一事,所渡實應為東西分界的蘇子河。 : 沒記錯的話,明史還是明實錄有記錄車營只有一部(五百)沒渡河 : 沒渡過渾河去的可能是重砲單位,因為我們知道杜松軍渡河時缺乏船隻--- : 不管是哪條河,只有小舟數十,要裝運明軍一般的重裝備就相當吃力了--- : 且小船能否載運重達上噸的重砲(及砲車)是另人懷疑的 : 以杜的莽撞,大有下令不鳥重砲全軍快速推進的可能 歹勢拖到現在才回…關於這個部分,我到圖書館把參考資料重新挖回來仔細看過 後,認為其實黃仁宇所言才是對的──原本我記得有條史料指明劉遇節部為車營,而 劉部既然有參戰,那麼明方史料所稱車營沒有渡河一事純粹就是把戰敗責任推到死人 身上的遁詞而已;我當初的判斷是既然明軍曾經兩次渡河,那麼車營阻水的事情雖然 的確發生過,但並不代表在第二次渡河時車營還在另一條河上。《明神宗實錄》,10976 所載楊鎬的奏疏稱「總兵杜松出師要占首功,單馬行前,輒棄車營」,可見實際情形 並非單純的明人所說的「棄車營趨利」[一];我想應該這句話是指在發現敵蹤後即以 較機動的部隊追趕敵人而不理會車營,因此在一般行軍時車營還有機會一再趕上然後 又一再被拋棄。 但為了回覆您的回覆重新挖資料時我才發現根本沒有車營參戰的直接證據;劉遇 節部為車營的那條史料尤其遍尋不著,所以車營在第一次渡河時沒有渡河,因而也沒 有在第二次渡河時參戰這種說法應該才是對的。「車營五百阻水」這條是出自王在晉 的《三朝遼事實錄》[二],《明史》應該是鈔他的(《明實錄》只記載車營,沒提及數 量)。至於劉遇節部為車營那條,我後來仔細想想大概是在夢中找到的,實際上當然是 不存在…這篇文章的其他錯誤會陸續訂正… [一]茅瑞徵《東夷考略》,23-108。 [二]《三朝遼事實錄》,p.96。 還要借您的幾句話發揮一下。第一個問題是明軍的「重砲」…明軍的火砲比之同 時期歐洲的火砲要輕得多了,不像他們單憑砲身就上噸。列張表就可以一目了然: 明 │ 西洋[12] ─────┬──────────┼─────┬──────── 名稱 │ 重量(斤/公斤) │ 名稱 │ 重量(磅/公斤) ─────┼──────────┼─────┼──────── 大將軍銃 │ 1,000/600[三] │ 倍加農 │ 20,000/9,072 ─────┼──────────┼─────┼──────── 大將軍砲 │500-600/300-360[四] │ 加農 │ 9,000/4,082 ─────┼──────────┼─────┼──────── 銅發[火貢]│ 500/300[五] │ 半加農 │ 7,000/3,175 ─────┼──────────┼─────┼──────── 大將軍砲 │250-260/150-156[六] │ 四分加農 │ 3,500/1,588 ─────┼──────────┼─────┼──────── 佛狼機 │ 200/120[七] │ 鷹銃 │ 2,500/1,133 ─────┼──────────┼─────┼──────── 威遠砲 │ 130-140/78-84[八] │ 寇飛寧 │ 2,000/907 ─────┼──────────┼─────┼──────── 威遠砲 │ 120/72[九] │ 半寇飛寧 │ 1,700/771 ─────┼──────────┼─────┼──────── 滅虜砲 │ 95/57[十] │ 隼銃 │ 1,500/680 ─────┼──────────┼─────┼──────── 虎蹲砲 │ 36/21.6[11] │ 小隼銃 │ 500/226 [三]何汝賓《兵錄》,9-662。 [四]程子頤《武備要略》,28-30。 [五]同[三],9-659-660。 [六]同[四]。 [七]同[三],9-660。嚴格來說這種尺寸的佛狼機不算火跑,而是一種大型火銃;最大 型的佛狼機也有2000斤(約1200公斤)的,但沒有什麼證據證明明軍有廣泛使用這 種尺寸的火砲。再者佛狼機也是西方傳來的。 [八]同[四],28-30-31。 [九]同[三],9-661。 [十]吳惟順,吳鳴球《兵鏡》,33-515。 [11]同[三],9-662-663。 [12]Thomas Arnold, The Renaissance at War, p.38。 第二個問題是明軍的火砲、其載具、砲彈、火藥、其他雜物等等的重量;這樣詳 細的資料只有戚繼光這種龜毛人才會留下來,姑且以他的《練兵實紀》、《練兵雜紀 》作參考,列表如下:   │ 重量(斤/公斤) 名稱 ├──────┬───────┬───────┬───┬────── │ 砲身  │ 載具 │ 砲彈 │ 火藥 │ 其他 ───┼──────┼───────┼───────┼───┼────── 大將軍│ 1050/630 │ 2000/1200[13]│ 600/360[14] │120/72│ 無 ───┼──────┼───────┼───────┼───┼────── 佛狼機│ 200/120[15]│ 300/180[16] │62.5/37.5[17] │ 30/18│270/162[18] ───┼──────┼───────┼───────┼───┼────── 虎蹲砲│ 36/21.6 │ 無[19] │112.5/67.5[20]│ 15/9│ 13/7.8[21] [13]戚繼光並沒有說明用來載無敵大將軍的「大車」是什麼車、有多重;這個數據是 輜重營大車的重量,我想沒那麼重。 [14]無敵大將軍打的是散彈,但戚繼光只交代了準備的彈藥可放30次,沒交代每一放 用的彈丸重量是多少;據《兵錄》,9-662記載,每一放的散彈共可重20斤,姑以 此為基準來計算,30放共600斤。 [15]戚繼光也沒交代他的佛狼機重多少;不過依他所言他所用的佛狼機尺寸在三尺(約 0.9公尺)、五尺(約1.5公尺)、七尺(約2.1公尺)間,而鄭若曾《籌海圖編》,584 -422-423所載的佛狼機長約五、六尺,約重二百斤。姑以此為準。 [16]這是輕車的重量。戰車的重量是600斤,搭載佛狼機兩門。 [17]…戚只說明了準備100放的彈藥而沒說明每放彈丸的重量…據《兵錄》,9-660, 佛狼機所用的鉛子一顆重10兩,100放共鉛子1000兩,也就是62.5斤。 [18]每門佛狼機準備九門子銃;子銃的重量,據《兵錄》,9-660為30斤,九門共270 斤。 [19]虎蹲砲太輕了,一頭騾可以直接馱兩門;不用載具。 [20]虎蹲砲先裝散彈鉛子30顆,一顆一兩;後裝合口砲彈一顆,彈重據《兵錄》,9-662 -663是重30兩。所以每一放彈重是60兩,準備30放的話是1800兩,112.5斤。 [21]相對於其後座力而言虎蹲砲太輕了,必須在砲身上套上鐵絆,把鐵絆釘在定上。 鐵絆重三斤。鐵釘兩根,一根重三斤半。鐵鎚一把重三斤。 第三個問題是明軍的重砲「單位」…由於明軍的火砲重量輕,配置火砲的單位層 級並不高,也沒有像歐洲那樣與步騎鼎立的、獨立的砲兵部隊。以三十年戰爭中的瑞 典為例,所有砲兵約1200人,下分六個「連」(company)(然而在當時不像後世那樣把 這支砲兵直接當作一個「團」(regiment)來稱呼),其中一個連裝備的是「團部砲」( 重600磅/272公斤,發射3磅/1.3公斤重的砲彈,所以又稱「三磅砲」),三個連裝備重 砲(彈重24磅的「半加農」或12磅的「四分加農」),一個連包括各式各樣的使用火藥 的專家(fireworker),一個連專門負責埋設炸燬城牆的地雷。[22] 而明軍,即使是像戚繼光的「無敵大將軍」也只是在一個3109人的車營當中配屬 八門,直屬於該營的將領。而車營當中的佛狼機(共256門)則是平均分配到每個最基層 的戰鬥單位中(「隊」,每「正兵隊」10人配佛狼機兩門,車一輛;另有「奇兵隊」10 人準備隨時短兵相接。每隊另外還配置各式長短兵器)。戚繼光的騎營(2699人)只有配 屬虎蹲砲(60門),平時有個「管神器把總」維修保養,戰時則交給部隊,每旗(36人) 操作一門。(以上見《練兵實紀》、《練兵雜紀》)孫承宗的車營(內含騎兵)5988人, 配車128輛、佛狼機256門,滅虜砲80門,「大砲」(從後文的脈絡來看,應為「大滅虜 砲」)16門;與戚一樣,佛狼機是配置在基本的戰鬥單位「隊」(25人)之中,而滅虜砲 則是每騎兵隊(5人)配屬兩門,另一些騎兵隊配屬「大砲」一門。(見孫承宗《車營叩 答合編》)總而言之,明軍配置火砲的特色就是配屬單位非常基層,不像西方那樣可以 另外成立一支兵種。 [22]Richard Brzezinski, The Army of Gustavus Adolphus 2 Cavalry, p.1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0.145
reinherd:哇靠 將近一噸的砲 orz 當時的歐洲怎麼製造且 61.230.105.176 09/11
reinherd:部署的阿? 61.230.105.176 09/11
MRZ:一噸不過20人的重量,10匹可憐的馬老爺足矣 61.230.48.211 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