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鐵砲足輕 無論採取何種陣型,火器重要性的逐漸增加意味著戰役開始的第一波火力交換將 在敵對雙方的鐵砲足輕間展開,在一百米左右的火器最大射程內。鐵砲頭將指令下達 給鐵砲小頭控制部隊開火。和長槍足輕、弓箭足輕一樣,他們都由稱為足輕大將的武 士來指揮。在所有武士指揮官中他通常位於陣中最前方的位置,這是判斷火力投射是 否已削弱敵人到足以發動衝鋒的程度最好的位置。當戰機到來時,長槍足輕挺進,而 武士們或步或騎騰踴急擊。在此同時火力投射部隊在長槍足輕的掩護下進行重組。在 某些情況下弓箭足輕也會在鐵砲足輕裝彈時以火力排射填補空隙。 鐵砲火力的反響很大。像1554年的村木(Muraki)與1560的丸根(Marune)那樣受節 制的排射被證明能有效對付設防陣地。武田氏在長篠幾乎全為鐵砲所擊敗的遭遇是個 相反的教材,在別的大名手下鐵砲的火力並不會在設防陣地中浪費掉。有時這類排射 會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說在1615年的天王寺(tennoji)合戰中大阪城內那些訓練 欠佳的浪人(失去主上而投效他人的武士)因為被火力激怒而採取行動。 在最近關於鐵砲射程的實際測量中,分別對30公尺與50公尺處的披甲武士靶各發 射五發子彈。在30公尺處所有子彈全部命中胸膛的位置,但在50公尺處五發之中只命 中了一發。然而即使是在50公尺處,命中的子彈依然能造成嚴重的損傷,就像在稍後 的實驗中所展現的在50公尺處能穿透1公厘厚的鐵板。這相當於上過漆的典型胴丸的厚 度。 第三個實驗顯示一個熟練的日本火繩槍迷能在15秒內完成裝彈、填藥鍋、瞄準與 射擊這樣一輪動作,相當於燧發槍的速度。其他關於火繩槍的研究顯示在填藥鍋時避 開燃燒的火繩會使得整個過程時間拉長到比較實際的20到30秒之間,或者在不熟練的 人手上射速降到每分鐘不超過一發。就我們所知在長篠織田所挑選出的他最好的構成 第一線的火繩槍手可能會有較快的射速。 現代歐洲人的實驗揭示出操作火繩槍是多麼危險的事。爆炸的威力會將火繩從蛇 桿中彈出,而日本人用一小根竹釘將火繩固定在蛇桿的洞上來解決問題。然而這不會 增加多少安全性,因為唯一保證避免過早引爆的方法是將燃燒的火繩徹底移開。 《雜兵物語》中對於成功的足輕作戰的建議是將他們依兵器編成群組。從鐵砲足 輕開始,我們可以看到足輕小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他的第一個職責是分配彈丸,彈 丸由另一名足輕用彈丸櫃攜帶並分配到每個槍手腰帶上的彈丸袋中。攜槍的皮袋會謹 慎的置於另一邊。當敵人開始出現時火繩要插入蛇桿中。假如火繩掉入藥鍋的速度太 快或者沒有裝好火繩可能會熄滅,所以其他已點燃的備用火繩是置於插在地上的金屬 臺上。適當的搠杖是另一項鐵砲足輕的必需品: 「搠杖由橡木製成,即使如此他們還是經常斷裂。沒有搠杖火藥沒法裝填至底, 所以在大部分時候一人有兩到三根搠杖,但足輕小頭留著一根特別堅固的搠杖在匣子 裡頭,用在特別難塞進的子彈上。」 有圖片顯示備用的搠杖是插在足輕的腰帶裡。用搠杖填彈本身對某人的同袍來說 也很危險: 「當搠杖在上上下下到陣笠笠緣的高度時對同袍的眼睛是很危險的,因為其他人 的搠杖可能會搠到別人的眼睛,所以最好保持垂直的上下動作。」 也有在發射數發後火藥的殘渣弄髒槍管的狀況。例如,在18世紀的法國髒污會將 燧發槍的開火頻率從每發12秒降低到每發45秒。火繩槍沒有不同,而這也記載在《雜 兵物語》中,它寫道:「當發射了五、六發子彈後滾燙的槍管內部會使得子彈卡住, 裝填困難。」 當敵人接近到足夠的射程內時便下達開火的指令。長篠提供了最好的例子,因為 織田軍的火繩槍手和武田軍的騎兵位置都有精確的紀錄。長篠合戰中使用的火繩槍最 大射程為500公尺,但這個距離火繩槍能造成的損傷微乎其微。造成傷亡的最大射程是 200公尺,這個數值只稍稍少於武田騎兵發動衝鋒的起始森林位置與織田軍木柵間的距 離。織田非常不可能在這個距離開火,因為輕微的創傷不可能擾亂衝鋒的人海並且至 少會浪費一次排射的機會。在50公尺處,也就是木柵與叫做連吾川(Rengogawa)的河( 這條河也構成了織田防禦的外線)之間的距離,效果會比較明顯。得益於實際經驗,《 雜兵物語》的作者在1649年建議道: 「關於敵人,在對付他們的坐騎後最好攻擊乘馬的人。在這時對著馬上的敵人開 槍會使他們落地或跌到其他馬身下,這會擾亂一大票敵人。」 除去噪音、眩惑與危險,一個鐵砲足輕必須將精神集中在裝彈、保持火孔清潔、 子彈確實的搠至底上,而且要防範火繩沒有機會在這些動作之前提早引發火藥。 在長篠合戰時木柵與手持5.6公尺長的長槍足輕會提供鐵砲足輕所需的保護,而且 可能當時戰役中的戰鬥只有在武田騎兵越過馬柵中的壕溝時才發生。這製造了一個對 零星騎兵的屠宰場,他們成為武士刀與足輕長槍的獵物。除了木柵與長槍,濃厚的煙 霧也提供了掩蔽,就像紀錄者所見到的每年在長篠的祭典中當火繩槍齊射時那樣戲劇 化的一瞬間。 -- [廣告] 路徑是:國家研究院 → 國家研究院連署處 → [申請新板] Shan-Wai 按下「y」鍵便可連署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0.145
JosephChen:"搠杖"是類似通條的東西嗎 09/25 02:29
Cimon:嗯是 09/25 02:40
karater:連子川?連吾川? 看過有寫連子川的..還是兩條不一樣? 09/25 10:29
Cimon:兩種叫法都有 09/25 11:58
Cimon:喔喔喔喔喔.. 09/25 19:35
paulyung:長篠會戰已經翻案,請參閱日本戰國版精華區。 09/25 23:35
paulyung:簡而言之,織田德川等於築成般築陣,而武田敗在攻城。 09/25 23:37
Cimon:其實我覺得這兩種說法不互相排斥啊(戰國板精華區之前已拜讀) 09/25 23:52
karater:問題在於"全為洋槍所擊敗" 洋槍沒那麼多 09/26 23:55
…欸…我是覺得說之前之所以會強調洋槍其實和日本明治維新後脫亞入歐的思想 有關…歐洲在18世紀沉浸於啟蒙風潮中時就已經很習慣於將使用弓箭視為落後,而以 他們的火器為進步…實際上當然不是那麼簡單。會有長篠之戰是洋槍的勝利的想法, 其實主要還因為用了這種原始與文明間差異的濾鏡來檢視史料,也等於為了日本的文 明背書。 可是當我們對事情的了解更全面時自然不會接受這樣簡化的解釋;正確來說新說 當然要比舊說來的合理的多,但我們也不至於要否認到把洋槍的因素去除掉。我覺得 一般所謂的因果關係只是在對於隨意從現象中截取而來的概念之間做出某種程度上足 夠精細的操作可能性,因此歷史是不可能談「因果」的。對我而言,將那個現象盡全 力的還原可能還好得多,而且也避免了做出武斷的定理或原則之類。因此「某某某因 為某某某而被某某某」雖然可以讓人對事物的了解更深一層,但他同時也是一種知識 障,有可能會令人陷入僵化的迷思當中;我覺得比較好的了解方式並非作這種紙上的 概念擷取與推衍,而是盡我們感官所能及的地步身臨其境般的、「想像」的體悟。 簡單來說,(我想)歷史適合的是現象學的方法而非分析哲學;雖然後者我也很喜 歡。 ※ 編輯: Cimon 來自: 140.112.250.145 (09/27 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