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加里翁(galleon)帆船,16世紀中期 克瑞克(carrack)帆船效率欠佳的船殼形式,是16世紀末加里翁型帆船取得造船業 中主要角色的原因之一。新的船殼形式提供了巨大的船長─龍骨長─船寬比(4:3:1 ,相較於克瑞克帆船的3:2:1),改善了船殼周遭的水的流動,降低了阻力並賦予船 隻更佳的機動力和海上的適航性。克瑞克帆船的圓形船尾也改變成了較狹窄的、平坦 的形式,更好的承擔著艉樓的重量。 (克瑞克與加里翁帆船的船尾)http://www.greatgridlock.net/Sqrigg/sterns.jpg
  後期克瑞克帆船上體積龐大的艏艉樓妨礙了它們的航行性能。最早的加里翁帆船 也有這樣的障礙,雖然將艏樓從船艏稍向後移,以及從其前方伸出船艏斜桅,減少了 風吹向艏樓、且造成船隻意外轉向的機會。這使得加里翁帆船能更貼近風向行駛。 另一項新的裝置「船頭」(head)從艏樓前方向前搭建(並且位於船艏上方),在船 艏斜桅之下以漸細的形式向前延伸,尖端有個裝飾的船首像。這地方是充作船員的廁 所,而即使是在今天的航海術語中「船頭」一辭指的仍然是廁所… (削平式race-built加里翁)http://www.greatgridlock.net/Sqrigg/galleon.jpg
1575年「復仇號」(Revenge)改良型加里翁帆船的引入將帆艦的機動力推向一個新 的水平。英式的加里翁帆船有著較小的尺寸、較低的上層建築(老式船艦上高聳的船樓 被拆掉了,也就是「被削平了」,因此稱作「削平式」)、較長較纖細的船殼和改進過 的帆裝,以及改良後的長射程火砲(西班牙人依賴的仍然是接近敵人登艦肉搏──繼承 自羅馬海軍的戰術──需要的是船上搭載的巨大人力,也因此用的是巨大但不靈活的 船隻和老式的大型船樓,藉此向敵船甲板投射火力),在帆具和火砲上壓倒其笨拙的對 手,使他們沒辦法登艦肉搏。1588年便是由於英國人能善用其船艦優勢,因而擊退了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為了加裝更重的火砲,以及增加船隻額外的載貨量,催生了在水線附近較寬、但 越向上越往內縮的船殼形式;由此加裝在兩邊的火砲能盡量靠近船中心線,增加了船 隻的穩定性(向上內縮的形式也增加了一項優點,使得鄰近的敵船登艦肉搏更加困難) 。特別的是荷蘭人建造的底部非常平坦的船隻,為了是讓它們能適應較淺的荷蘭海域。 (船艉便道)http://www.greatgridlock.net/Sqrigg/gallery.jpg
特別是在大型的加里翁帆船上,引進了露天的船艉便道(gallery)圍起整個船尾, 有時甚至延伸到主桅的索環(chain)上(側支索Shroud藉以繫在船殼邊)。稍後船艉便道 至少是被部分的覆蓋住,這種發展是從荷蘭船隻上開始的。當其被覆蓋住時可當作官 員的廁所,之後更成為官艙的一部分。船艉便道將會是長久以來帆船船艉最突出的部 分,直到19世紀。 引入用於操作長桿舵葉的垂直槓桿和為舵手看帆開的天窗對船隻的操作幫助很大 。漸漸的,這支槓桿將延伸至甲板,並在18世紀被舵輪所取代,提供更好的運動性能 並沿用至今。 在這個時期的帆具發展方面,一個首先為英國海軍所採用重要的改變是,將鼓滿 的大帆修剪成較平坦的形式,加強航行能力並使船隻更好的駛進風中。輔助帆的使用 擴展到前桅帆和(下)後桅帆之下。 在1570年左右荷蘭人引進了第一具可以降下的上桅(topmast);它可以沿著下方桅 杆滑下,在甲板上緊靠著後者。這項發明快速的傳到其他國家,而最後上桅的尺寸逐 漸放大,下方的帆面則跟著降低減小。 (前桅)http://www.greatgridlock.net/Sqrigg/foremast.jpg
在17世紀初,曾經遠在艏樓前方的前桅被向後移,穿過艏樓上甲板而豎立著。 http://www.greatgridlock.net/Sqrigg/mizbow.jpg
在1620年左右,在後桅的拉丁帆上引進了方型的後桅上帆,取代了不實用的拉丁 帆。這使得這類船隻被稱作護衛艦(frigate)(別把它和有一層全裝砲甲板的同名戰艦 搞混了)。 同時大船上仍然高聳的艉樓使得船艏需要更多的帆具。船艏斜桅上的旗竿發展出 新的方帆,艏桅上帆(sprit-topsail)。雖然在使用上很不方便,它仍然使用到艏三角 帆(jib)登場為止。船艏斜桅的上方也引進了桅頂平台(top)──當時顯然所有的桅杆 都已在頂端安裝了平台,緊繫在桅身上。 就像那些富麗堂皇的克瑞克帆船一樣,加里翁帆船也接受了名貴帆船的角色。法 國的聖路易(Saint Louis)號(1626年建於荷蘭,作為新擴張的法國海軍的範本)和瑞典 的瓦莎(Vasan)號(1627)都是在荷蘭海軍工程技術的幫助下建造完成的(俄羅斯、日爾 曼和丹麥也套用了荷蘭經驗);而英國的皇家親王(Prince Royal)號是由造船業大師菲 尼斯.庇特(Phineas Pett)在1610年建造的。所有三艘船都搭載了大量的火砲,以及 豐富的裝飾與雕刻。瓦莎號的負滅或許便是肇因於重砲的份量:這艘頭重腳輕的船在 它1628年的處女航出發沒多久就沉了,不過在333年後重新為人所發現,保存的狀況較 佳,被重建成雅致的博物館放著展覽。 接下來幾個世紀中橫帆船的形式與外觀多多少少直接源自於加里翁帆船──在一 般配置、結構與帆具上它們當然會經過改良,但船樓的形式、前伸的船頭、桅的配置 與功能則延續到了最後一艘全裝帆船上。(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0.145 ※ 編輯: Cimon 來自: 140.112.250.145 (11/10 00:32)
keins:之前聽說Vasa的沉沒原因是設計時是單層砲艦, 210.58.10.166 11/10 00:39
keins:但是由於對手已經有雙層砲艦, 而硬改成雙層 210.58.10.166 11/10 00:39
keins:結果在不良天候中航行時重心過高而沉沒... 210.58.10.166 11/10 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