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tomasvon (lvye)》之銘言: :※ 引述《kpg (不再愛你一點點)》之銘言: :: 老頭的話是我記錄的 看到樓上的推文實在忍不住了 :: 怎麼可以說這類的口述歷史沒有價值? :: 等你老了之後,有年輕人問你當年發生什麼事 :: 於是你說出自己過來人的看法,結果被人這樣指責 :: 實在是... :抱歉﹐‧這位‧老兵的口述歷史﹐其價值在於“原來此人是用這種眼光 :看歷史的”﹐而對於“歷史真實情形到底怎樣”﹐價值基本為0 ~
CLIPPER:推t兄:不是「口述」就叫「歷史」! 09/25 23:25
kpg:但瞭解歷史需要口述 尤其是觀念史、心態史 09/26 00:14
K兄這句話基本上沒錯,了解歷史需要口述 不過這邊的口述(回憶錄也一樣),亦即所謂當事人的說法 跟「檔案」與其他來源一樣也都是構成歷史的材料「之一」 OK,回到事件的本源,為什麼小弟同意T兄所說,這位老伯伯的所謂「口述歷史」 價值「幾乎」(好吧,我比T兄要稍稍保留一點)等於零呢? 且容我引用一段唐德剛寫『李宗仁回憶錄』的回憶: (雖然T兄認為老唐的口述歷史不入流,不過我認為比起臺灣的中研院近史所, 或是大陸滿坑滿谷的文史資料,老唐在哥大作的那些東西,還是算水準之作) 他訪問李宗仁時,其實不是「有聞必錄」 而是待在圖書館查資料的時間,遠比訪問李前代總統的時間更多得多 因為當事人經過幾十年歲月,回憶起過去的經歷,很可能遺漏、更可能錯誤 所以負責紀錄的史家,很重要的事情是去「核實」受訪者的說法 絕對不是受訪者怎麼說,紀錄者就怎麼信,然後怎麼照抄 (不過近史所就常這樣幹,國防部史政局、國史館就更等而下之) 另外一點是,口述歷史最大的價值,就是當事人的「現場親歷」 因此唐德剛也提到:當初李前代總統跟他也巴啦巴啦提了一堆 對民國成立、袁世凱與北洋時代、還有一次大戰世局的評論與「高見」 但是老唐根本就把這部份一筆帶過:因為那時的李宗仁 不過只是個在廣西念軍校的小軍官,跟那些事情八竿子打不上關係 所以他的了解也不過是透過報紙、口耳傳播、書籍(後來)罷了 同樣的道理:K兄找到的這位伯伯,他的回憶中最有價值的恐怕是「孫傳芳說話有趣」 其他到底段祺瑞、張學良等人人品如何、到抵抗日不抗日? 吳佩孚失敗的理由是否因為對上廣東兵? 民初軍閥相互征戰是否發揮了「練兵」的效果? 都不是他一個部隊裏的小兵所能有第一手見聞的 反之,如果伯伯提一提自己所處的部隊,當初的軍旅生活細節、官兵相處的模式 提一提他參與過的抗戰戰役、提一提抗戰勝利後來到臺灣的見聞 這些倒都是相當有價值的紀錄 否則,我們去政黑版也可以看到很多親綠鄉民說, 「馬英九施政無能其實是為了讓臺灣被中國統一」 well,這也是「當代人的口述」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5.222.21
Fassbaender:口述歷史的確不好做呀!推薦大家去參加 不才師承 09/26 22:24
Fassbaender:蔡篤堅老師的workshop 09/26 22:24
oldfatcat:這樣說來,口述歷史算不算是當事人訪談和史料的融合體? 09/26 22:50
kpg:唉 口述歷史跟田野調查 都很不好做 亟需大家投入 09/26 23:38
gp99000:這個解釋倒是不錯呢.. 09/30 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