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繡悕鬩啋均A以解放軍的最後勝利和國軍的徹底失敗告終。對其政治、軍事、經濟等 方方面面的分析都有很多,不復贅言。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總會關注其中巨大 的歷史問題:在解放戰爭初起時,解放軍方面的力量如此之弱,國軍方面的力量如此之 強,而戰爭的進程又是如此之快,三年左右的全面戰爭,原本只是國軍1/3規模的裝備 落後的解放軍累計全殲了800萬國軍,一統天下(除臺灣外)。為什?解放軍有如此強大 的戰鬥力,而國軍卻是屢戰屢敗?   在此先只討論軍事問題。   國軍是精兵,這沒有問題。解放軍勝利,就應該是更精的兵。   國軍也打過勝仗,比如東北的攻勢、張家口戰役、南麻臨朐戰役、西府戰役等等, 現在也有觀點認為“挺進大別山”其實是解放軍的失策,不深論。總的情況是,國軍勝 仗少敗仗多,解放軍敗仗少勝仗多,所以最後解放軍獲得全面勝利,這是基本事實。   以前的宣傳中,都說國軍差得一塌糊塗,百無是處,所以遭到摧枯拉朽。新時期以 來種種史料揭秘、紀實文學等等已經澄清了這個問題。國軍大部分軍事水平很高,甚至 比對面的解放軍還要高。中國的內戰,完全是優秀軍人和優秀軍人的決戰。   還有一種論調是,解放軍採用人海戰術,使用無數農民戰士象汪洋大海一樣打衝鋒 。這種虛無主義的論調很是蒙蔽了一些人,但根本禁不住推敲。解放軍在絕大部分時間 內人數都少於對手,哪里有人力往海裏扔?(此問題也適用於朝鮮戰爭)應該是戰敗者 出於種種心態的泄忿之辭吧。   其他方面的問題先不討論,還是說軍事問題。   解放戰爭的結局,源於淞滬抗戰。   淞滬抗戰前,蔣介石基本上完成了國家(形式上)的統一,能夠比較有效地調用全 國的資源,準備對日作戰。在之前的數年裏,蔣政府一直在東部各個地區修築國防工事 ,在觀念上應該還是受到了歐洲一戰影響。而蔣做的最積極的事,就是攘外必先安內, 圍剿紅軍。恐怕蔣受明末歷史的影響太深了……紅軍的厲害,就是無法被消滅,之後西 安事變,國共開始談判,有了歸南京政府的藍圖,蔣繼續進行他的國防計劃。   可以說,日軍提前全面入侵中國,也是看到了這個危機。   日軍在華北、淞滬兩個戰場打響之後,形成了這樣的格局:以原北方各軍閥部隊為 主體的中國軍隊加上八路軍,在河北、山西、山東等地抵抗日軍;而以國軍中央軍為主 體包括蔣曾以各種方式統轄過的南方軍隊為主體的中國軍隊,在淞滬一線抵抗日軍。   蔣選擇死守淞滬,有諸多考慮。不給對方戰役縱深,甚至驅敵下海,利用上海的國 際聲望影響列強干預,利用集中的作戰區域保護後方工業,並調全國各實力派軍閥的部 隊參戰……前前後後,蔣調到淞滬前線的有70萬大軍(全國軍隊的1/3),對面的日軍 也達到了40萬。   雖然中國軍隊的人數幾乎達到了日軍的兩倍,但大家都清楚,比起戰鬥力來,中國 軍隊還是遠遠在日軍之下。但蔣豁了出去,這一抗日舉措,極大地鼓舞了全國百姓的民 心士氣,也讓各地方實力派傾心歸附,其國內政治意義高過了戰爭意義,如果能夠多堅 持幾個月,說不定會有和歷史完全不同的結果。   後來發生了日軍第十軍的杭州灣登陸,抄了70萬國軍的退路,國軍潰敗,一道道國 防工事棄守,退入華中,南京,南京……   在淞滬一帶作戰的國軍,包括了蔣中央軍的大部分精華,黃埔系的將領,也大多在 此陣中。從淞滬到南京,許多將領陣亡、自戧,普通兵員更損失了數十萬。但是對於國 軍來說,損失最為嚴重的,是上萬名下級軍官,也就是營長、連長、排長們。經過淞滬 一戰,國軍中央軍中損失了上萬營連排長以及技術軍士,這一點,對於日後中央軍的影 響是致命的。   在軍隊中,高級將領很重要,但是只要軍隊體系沒有大問題,從中級軍官中選拔出 優秀人才提升為將領還是有保證的,因為高級將領需要的數量並不多。普通士兵則很好 補充,普通的工農,經過短期訓練,既可以拿槍上戰場。最難補充的,就是下級軍官。 上級的戰術意圖,要下級軍官貫徹;缺乏頭腦的普通戰士,要下級軍官統領。培養出一 大批優秀的下級軍官,是所有軍隊的建軍關鍵。   蔣通過辦軍校、訓練班等,培養、輪訓了一大批下級軍官,事實證明他們是稱職的 (包括對紅軍作戰)。淞滬抗戰損失的上萬下級軍官,幾乎把中央軍的筋骨都抽掉了, 這樣的損失遠遠高於更多的兵員損失。   之後,在徐州會戰中,雖然中國軍隊獲得了台兒莊小勝,但在戰略上眼光短淺,被 日軍大縱深“鐵壁合圍”,撤退過程中亦損兵五十萬,這其中損失掉的下級軍官也有上 萬人。   更讓蔣痛心的還是在淞滬損失掉的那上萬下級軍官,北方軍隊還是雜牌軍,中央軍 裏的骨幹都是蔣一手培養出來的,如今一戰盡失,中下級指揮人才奇缺,到處都是臨時 提拔和轉行過來的接替者,這個弊端很快在之後的作戰中顯現出來。雖然國軍中出現了 74軍、新1軍、新6軍等抗日英雄部隊,雖然“十萬學生十萬軍”選拔、培養了不少有文 化底子的下級軍官和技術軍士,但國軍的結構性缺陷已經深深埋下了。   到了解放戰爭年代,國軍的結構性缺陷的巨大問題顯現了出來。在解放軍和國軍中 ,當年的下級軍官們,經歷了數年征戰,(活下來的)不斷提升,正好進入中級軍官層 次,也就是(旅)、團、營一級。換言之,解放戰爭中國共雙方的團長、營長們,正是 抗戰初期的連長、排長們。他們的指揮水平,直接決定了兩軍戰鬥力。   個人認為,國共雙方高級指揮員,解放軍水平高過國軍。   國共雙方基層士兵,國軍水平高過解放軍。有很多史實證明此點,解放軍很多部隊 在補充兵員時,就喜歡要解放戰士,不愛要翻身農民。解放戰士,畢竟是對面過來的久 經戰火的職業軍人。   在中級指揮員層次上,也就是有決定性意義的層次上,解放軍全面壓倒了國軍。許 多戰鬥中的細節都證明了這一點。   為什?國軍中級指揮員水平差勁?問題就回到了淞滬抗戰,國軍中中級指揮員的好苗 子——一萬多下級軍官陣亡了。國軍序列中,缺了一代人。   這大致是美國史學家的觀點。這樣的話也並非是說,國軍不應該在淞滬抗戰,應該 早就退守內地,甚至早就讓出淞滬——那就成了投降主義的論調了。但是國軍的淞滬抗 戰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戰術選擇?比如大縱深防禦?這也是事後諸葛亮,那個年代全世 界都還沒弄清淺縱深的危險(所以德軍閃擊戰屢戰屢勝),甚至過了這個年代,到了朝 鮮戰爭,志願軍也沒完全弄明白這個道理,直到四次戰役付出慘痛代價後才一下子進步 了……   國軍在抗戰中損失了上萬下級軍官,導致在內戰中沒有足夠的稱職中級軍官,最終 失敗。這是個挺順理成章的因果關係。   但是解放軍方面,甚至更缺乏這樣的低級軍官,但是在解放戰爭中卻顯現了驚人的 戰鬥力。這說明什??   這說明,解放軍方面的體系,更有利於軍事人才的成長,其成長效率遠遠高於國軍 。有其他美國學者論及,延安方面在其各方面都落後的根據地地區,創立了一整套和實 際相符的管理體系,使當地的組織(動員)水平達到相對的最高,其效率反倒高過了組 織原理先進卻無法貫徹的南京政府,因而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其他依此類推……   他們的話,是一家之言,有可以琢磨、值得吸取的地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183.9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