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粟裕和林彪在解放戰爭中的伯仲之較   兩個人是解放戰爭中最優秀的戰區指揮官、立戰功最大的,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是 同意的。有意思的是,一個在十大元帥中排第三,一個是十大將之首。不過跟其他人之 間,其實不需要怎?比的。比如朱德,林彪六十年代曾說:他是什?總司令,是光杆司令 。至於彭,雖然位高權重,但手下不過2萬多將士;劉伯承還有得一比,可惜的是中野挺 進大別山後部隊實力下降太厲害,以至於打個黃維兵團,還需要東野支援,而且是擔任 南邊的主攻任務。陳雖然一直是粟的頂頭上司,但戰爭開始時一出手,就在泗水打了敗 仗,到處做檢查不說,饒曾經跟老毛商量,提出“以粟代陳”。至於華野的軍事指揮, 基本上是由粟負責的,這一點陳也多次提到。當年華東地區的老百姓在自家大門口貼的 最多的一副對聯就是“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下面的賀龍,基本上 呆在晉綏軍區(山西西北部)一帶作?西北的後方基地,沒怎?打仗,到了共軍在西北戰 場處於攻勢的時候,怕以後再沒仗打了,才帶了一個兵團協同經營西北。羅是政委,一 般說來,在授勳中是不太容易的,但畢竟他是老毛秋收起義時的手下。到于聶,本來華 北的晉冀察邊區是共軍最強的解放區之一,只是因?解放戰爭初期堅決於執行了中央裁軍 的指標,導致力量削弱太大,以至整個華北地區軍事上一直沒什?起色,多數情況下充當 東北戰場的配角。徐身體一直不好,後來帶病以晉冀魯豫地方部隊?基礎,在晉南打了幾 個城市。葉則一直呆在統帥部。     主要就看粟和林的了。     粟和林,我個人以?是粟略勝一籌。不過確實是在伯仲之間。     說到比較兩個將領,我就想起以前上高中時,大家討論三國裏誰打得過誰的問 題,這本來就是一個“關公占秦瓊”的問題。是說不清楚的。不過,聊作一比吧。     下面是我的比較:     1、從資歷上相距甚遠      當林參加南昌起義(是隨後才由二十五團去匯合的,沒有參加,林?此耿耿於 懷,呵呵)林是連長,粟好象還是個班長;林在紅四軍二十八團當團長時,粟是他手下 的一個連長;當林是紅一軍團(中央紅軍的第一主力)時,粟是一個非主力部隊的師長 ,長征時,粟屬於不重要的留守部隊,當時叫啥抗日先遣隊,實際上就是打遊擊,後來 到了浙南,最後剩下只300人的部隊。至於解放戰爭開始時,林則是八年抗戰一直在蘇聯 養病,但回國後一到東北,開始職務不是很明確的高,敗到松花江北後,則集黨政軍權 於一身,這可是在擁有四分之一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東北呀,而林當時還不是政治 局委員。粟開始是華中野戰軍司令,華中與山東合併後是東野副司令。          2、從手中的實力和作戰對手看,跟田忌與齊王賽馬好有一比:林掌握的是共軍 的“上駟”對國軍的“中駟”,而粟則是用共軍的“中駟”去對國軍的“上駟”。具體 如下:     (1)手中的部隊     林手中的部隊是在抗戰時期開赴山東開闢根據地(其實這才是共產黨最重要的 根據地)的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6萬多人以及新四軍主力第三師3萬多人,還有就是從華 北等地抽調的2萬多幹部,注意,是幹部,而不是部隊。當時初步就是一百個團架子。這 實際上共軍在解放戰爭初期的老本中最大的一塊了。不久,東北共軍的部隊達到20來萬 ,其中十多萬野戰部隊。      粟的部隊底子是新四軍中的部隊。本來新四軍的實力就遠遜於八路軍。不過 山東解放區留下了一些。成立華野時,有三十萬野戰部隊、三十萬地方部隊。     (2)後方支援      從解放區解放看,山東解放區要強于東北,不過這只是從人和的角度看的, 從經濟基礎、工業實力看,則山東遠不能跟東北比。這也是共軍在東北下血本的原因之 一。     (3)對手      開始時國軍東北五個軍,後來增加到7個,全是美械裝備,裏邊有國軍五大主 力之新1軍、新6軍。但從兵力總量上看,最後雖然變成50多萬,但主力部隊開始時是十 來萬,後來達到二十多萬。一直不足,東北共軍數量上一直占優(後期達到80多萬)。 而東北面積大、點線多。部隊不足,對於以點線?攻防核心的國軍來說,是致命的。反過 來,則成了東北共軍的優勢,因?共軍本來就是人海戰術,一百個團架子,小意思啦。      山東一直是國軍進攻的重點,多的時候達到24個整編師(軍),60多萬部隊 ,多數?美械、半美械師,其中有五大主力中的三大主力:74師、十一師、第五軍。此外 ,其他部隊也很強,比如第二十五師,桂系的第七軍等,這些部隊比西北胡宗南的要強 得多,閻老西的,遠了去。而山東戰場離國統區最近,調兵也很方便。津浦路徐州以南 ,直到後期才被共軍佔據。這是國軍最重要的輸送線。          3、兩人之間頗多相似之處     (1)對軍事及作戰指揮的執著甚至癡迷。兩人都有對著作戰地圖做功課的習慣 ,都曾經幾天幾夜不睡覺在作戰室裏。都對其他比如政治啦、地方工作啦沒什?興趣。林 雖然黨政軍大權集於一身,但實際上對其他兩方面工作基本上不過問。粟則是一個純粹 的軍事領導人。我記得布萊得雷曾經這樣評論自己和巴頓:我打仗是因?他們教我打仗, 而巴頓打仗是因?他熱愛打仗。一個領域的天才,可能往往是由熱愛和專注開始的吧。     (2)成長過程皆是從基層開始的。林?黃浦四四期生,軍事生涯的起點是見習 排長,粟未上過正規軍校,只念過培育小學教師的師範。起點是士兵。相比之下,聶的 起點是黃埔教官,陳是部隊裏的文書。關於軍事天才與“文憑”,我每每看到老蔣“誰 誰是黃埔四期的,你們是一期”的什?之類的話,就好笑。如果打仗僅僅靠正規的軍校教 育就能培養的能力的話,它最多也只能是一門科學,更何況在科學領域裏,也不是個個 都能做出創造性成果的,多數人只不過是算“專業人士”,混口飯吃而已。軍事是一門 理論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科學和藝術,尤其是是後者。名將,是打出來的,不是學校裏培 養出來的。更何況師兄一定比師弟厲害,那更不知從何談起了。     (3)都具有很強的戰略眼光     東北和山東其實就是共軍最重要的戰略區和兩大實力。一舉一動,不能僅僅考 慮自己怕那一畝三分地。一個戰區指揮官,必要有很高的戰略素養。這一點,兩人身上 都有閃爍。雖然他們並不負責統帥部的戰略制訂。舉幾個例子,比如當時高層認?在四方 力量的作用下,和平是有可能實現的,但林很早就向中央提醒:和平的可能性很小,作 好大戰的準備。如果全國都象華北那樣裁軍,不知道後面的結果會怎樣。至於粟的戰略 眼光,從促成中原統一作戰上,也很清楚。     (4)對戰爭,尤其是是當時的戰爭的規律,都有深刻的認識和經驗。     林的經驗主要是來自中央蘇區,到了延安後出任紅軍大學校長,之後雖然任一 一五師師長,但很早就去蘇聯治病養病了。粟在中央蘇區時主要是一個學習者的身份, 新四軍時期是他積累經驗,尤其是跟頑軍作戰的經驗是他在解放戰爭初期即脫穎而出的 寶貴財富。      那場戰爭的規律,(其實也是其他戰爭共有的規律),主要體現在“集中優 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上。即以運行戰?主,通過對部隊的大規模運行,形成在力量上 的局部不均衡,尋找有利於已的戰機,逐步消滅敵人。唐李問答中,其實說過這個問題 的:吾觀兵書,無出《孫子》,孫子十三篇,無出虛實。     對虛實的把握和創造虛實條件的能力,是一個將領最重要的能力。這一點,兩 個人身上都體現得很充分。     (5)有主見      到了戰區指揮官一級,如果只知道執行上面的命令,是不可能優秀的。在這 個問題上,其他戰區的指揮員都沒有他們兩明顯。       林的“抗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四平決戰,他撤走了部隊,才發的 電報。如果真要“變四平?中國的馬德里,後果不堪設想。當時由於全國和東北的局勢太 複雜,變化太快,寄希望於中央能夠迅速找到最佳戰略是不現實的。開始是想跟國軍在 東北決戰,後來變成放開大道,佔領兩廂,而東北的局勢演化的進程,則兩者都不是, 而是建立了南北兩個根據地。這顯然要強于放開大道,佔領兩廂。二是後來關於打長春 還是打錦州,其實春季時以?長春好打,試了以後發現不行,到了夏秋,經過久困長圍, 弱敵的目標是達到了的,那是長春確實是好打的。這場爭論,實難下斷。畢竟我們不能 從結果來看過程。股市如此,戰爭變如此。     粟就更明顯了,開始時,要華中軍區的部隊北撤山東,以實現“向南防禦,向 北發展”的戰略佈局。但粟堅持在蘇中打一仗,這一打,實際上創造了解放戰爭的“盈 利模式”。當時老毛特意發電報問:“打的確實是某某整編師嗎?”蘇中戰役最大的意 義是起到了戰略偵察的作用。?全國隨後的局勢判斷及戰略佈置提供了依據。部隊也通過 繳獲改善了裝備。?以後打惡仗奠定了基礎。這一結果,來自一次“抗命”      之後的“斗膽之陳”,就更重要了。當時全國和中原戰場出現了一個困局和 粘局,有詩人氣質的老毛,想到了戰略上更大的縱深穿插,其實他在中央蘇區時就構思 過類似的招數,只是沒有機會實施。此時除了讓劉鄧進大別山外,還想讓粟帶三個主力 縱隊下江南。也許,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的粟大帥太清楚,這樣會是什?結果了 ,(不過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仍然不能只從結果看,還需要再討論),因此才會斗膽直 陳,才會有有後來中原戰局的嶄新面貌。條件是:消滅第五軍。想想那時也挺有意思的 。居然有交換條件,哈哈。          我今天本來是想詳細寫二人的“開局”的。看看這?多人對此有興趣。我就慎重 點,先說說一些背景情況。     八路軍115師及新四軍3師、5師的問題:     在八路軍的編制中,開始是4.5萬人,不過其中有很大差異的,115師由原來的 紅一方面軍及陝北的15軍團構成,是中共的絕對主力和老毛最信任的主力。120師是賀龍 2方面的部隊。129師是紅四方面軍的老底子。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話,是肯定會追蹤長 征前後這些部隊、力量的動向的。     紅一方面軍長征後雖然只剩下萬把人,但裏邊卻集中了中共的多數精英。紅四 方面軍在紅軍匯合時雖然有十萬之?,但後面拒不北上,力量損失很大。要命的是:後來 以他們及紅五軍團(寧都起義發展起來紅軍)組成了西路軍,大敗而歸。     八路軍在抗戰中的壯大過程,有一個“板塊遷移”過程:     開始是以山西?主要區域的。我是覺得山西這個名字起錯了,(哈)它應該叫“ 山中”才對,四面都是山,中間是汾河谷地。東邊是五台、太行、太嶽;西北接高原, 西南是呂梁山。整個西邊還隔著自北向南的黃河。當初中央內部關於“山地遊擊戰”還 是“遊擊戰”,的那次著名戰略爭論,是決定今後八路軍發展方向的大事,林彪等人是 很想打運動戰的,因?在中央蘇區時,即已能整師整師地消滅敵人了。不過,可能很少人 能夠理解老毛的深意,尤其是彭,甚至朱。嘿嘿     這樣八路軍建立根據的開始,是以山西?目標,一分?四:東北是由聶領導的、 以楊成武獨立團?基幹力量的五臺山根據地、東南是129師主力及八路軍軍部機關;西北 是120師,西南呂梁山是115師主力。     但是,隨後不久,中共領導人就發現了平原也可以進行遊擊戰。於是開始出現 大規模的“板塊遷移”(你不得不佩服這種可怕的學習能力),於是129師擴大?晉冀魯 豫,這個位置是中國版圖中原和西北的結合部,是個四戰之地。120師晉綏根據地向北發 展了大青山等(以前屬於綏遠省,現在內蒙),五臺山根據地向東發展成晉察冀根據地 ,加上冀東根據地,一直到東海之濱。最關健的一步:就是115師主力東出南進,以山東 ?基礎做大了根據地。當時八路軍和新四軍已經在黃河兩岸成彙師態勢。      新四軍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的領導機構很告別的。葉挺和頂英都是很特別 的領導人),重新組成新四軍。此時,即加入了黃克誠的第3師、李先念的第5師,以經 略華中。當時王震的3596也從幾千裏外的陝北跑到大別山,所以中原突圍時,也有王震 。幾支部隊的去向是這樣的:     黃的3師長途行軍幾千里,到了東北。(一個師居然有3萬多人,當時國共雙方 的編制都很混亂,比如國軍的整編師,一般是中央軍,而那些雜牌,一般都叫軍,有些 軍不但沒有叫師的人多,甚至還不如一個旅)。     中原突圍後,分成兩支,北路王震回到了陝北,後來成了彭的主力。李的第五 師跑到鄂豫陝打遊擊去了。後來老毛把李先念叫到陝北休養,關於突圍時說一話是很有 意思的:不能總叫老實人吃虧,指的是李是西路軍時跑到了新疆了的。後來李的第五師 在劉鄧挺進大別山裏,帶回到了中野,還跟老鄧一起留守在大別山,好若啊。     四方面軍雖然經歷很多曲折,但還是成長?晉冀魯豫主力,其中劉鄧大軍是一部 、陳庚是一部、地方部隊是一部後來由徐向前領導組建?華北第一兵團。     一方面軍經過先東南下(山東、河南),再北調東北,然後留下部隊在山東, 一個分支在華北。老新四軍主力北移山東(先期一部由陳毅帶到魯南、後面由粟大帥的 華中野戰軍一起,跟留下的一起組成華野及山東軍區。可以說,解放戰爭中最大的主力 ,其前身多有115師的影子。     我想說的是:主力永遠是主力,大的主力是由原來的小主力壯大而來的。 看四 平攻守站中,林彪的指揮能力關於國軍的將領問題,中央系最缺的是戰區指揮官一級的 人才,一個杜聿明,居然會在中原、東北兩個主戰場間來回跑。胡宗南一般吧。當然有 些是不能用,不?其所用,比如李、白等。傅是國軍方面成長最快的。我一直很奇怪,象 陳誠、顧祝同、薛岳這些紅軍時期跟紅軍打得並不差的人,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怎?會變得 那?差?再說了,怎?會用劉峙那樣的人?有些人本來很有前途,卻因?資歷不敢重用,比 如宋瑞珂;或者用而不能專權。比如王耀武。老蔣在用人方面,尤其是在戰區指揮官方 面,肯定是有很大問題的。     解放軍方面,這方面的可謂是人才濟濟,除了在任的都基本稱職外,很難說賀 龍就不能擔任一個主要戰區的負責人,徐向前是肯定行的,只是身體不好,葉劍英當然 能行的,這從後來渡江後指揮中原作戰可以看出。我覺得象二肖(肖勁光、肖克)、譚 政林、陳賡等,都可獨擋一面。     不過,在兵團司令和軍長一級,國軍人才不少,象胡璉、廖耀湘、張靈浦、陳 明仁、宋瑞珂等,孫立人在裏邊算是差的了。     我原來準備寫二人的開局對比的。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兩人的開局是最有意思的了,一個是一出手,就贏 得了個滿堂彩,並起到了戰略偵查和創造“致勝模式”的作用;一個是一敗再敗,一退 千里,“贏”得了個“撤退將軍”的名聲,威信受到了極大威脅。但是,如果我們仔細 分析一下其中的過程,結論反而是:勝的勝得很精彩,敗的敗得也很精彩。甚至敗的比 勝的更精彩。因?這一開局,這一勝一敗,充分體現了兩上身上那種最重要的的品質:堅 強、果斷。     6、解放戰爭中兩人的開局     開局是最有意思的,一個是一敗再再敗,“常勝將軍”的名聲幾乎成了常敗將 軍,一退山海關、再退錦州、三退四平、四退長春;另一個是開創了少有的開戰大捷, 被統帥部通令全軍學習總結,創造了解放戰爭初期的“致勝”模式。更有意思的是:一 個是全軍和中央寄予厚望的頂級將領,另一個名氣並不大,最多算二流後起之秀。不過 從他們的開局中,我們看到了真正優秀的指揮員的風貌,看到了在謀略和戰役指揮這一 層面上國共雙方的差距,也許可以?我們理解解放戰爭中共軍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 一個側面。        林彪的“撤退撤退再撤退、被動被動再被動”      林彪自己對東北戰場的開局就是以這兩句話作?總結甚至指導方針來教育其他 將領的。      東北的局勢太複雜、太複雜了,因此,要想對東北戰場在解放戰爭正式暴發 前(1946年6月26日中原突圍開始)的演變過程有完整的理解,必須清楚當時的局勢。      雅爾達會議,決定了美蘇雙方在中國問題上是都比較有分寸的。即雙方都不 願意大規模地介入中國事務,不希望中國打內戰。      國共談判,一方面老蔣想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讓共產黨變成社會民主黨, 另一方面,他也深知中共跟歐共不同,打才是更需要準備的。因此這個談判,是雙方戰 略佈局、調兵譴將的關健時期。      開始時,老毛等人制訂的戰略是在全國全面跟老將爭地盤的,甚至任命了粟 大帥?南京市市長(哈哈,南京是啥地方?)。共軍的力量幾乎遍及中國東部。雖然老毛 也有此前的會議上說過要開始東北根據地,即使全國的解放區都變成遊擊區、只要保有 東北,即可取得革命勝利之類的話。但東北原來並無基礎,抗聯也成了蘇軍的一支小不 小的種兵部隊。最關健的是:東北當時駐有67萬日軍精銳關東軍,後來才被蘇聯紅軍消 滅。      臨時代替老毛擔任中央負責人的劉少奇,在這時候表現出了罕見的戰略眼光 ,在9月14日左右(具體時間可能不准),給遠在重慶的老毛髮了一封電報,提出了“向 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佈局。於是整上國共大戰,也就呈現出一個“讓三子”的佈 局形勢。我當時想,老毛?啥會在那時候指定劉?自己的接班人?不是其他人呢?包括建 國以後的領導人排序,都是這樣。看來,這一點上老毛的眼光是很好的。      早一點時間,在原籍東北的一些華北的八路軍,如呂正操、萬毅等以及華北 軍區東北部的李運昌等部即已經調往東北。      劉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佈局得到老毛等人的支援後,即開始了 全國大調兵。即前面說過的將八路軍山東軍區主力及新四軍第3師全部調往東北,再加上 從各個解放軍抽調的2萬多的幹部共約11萬多人(當時要求是100個團架子,從副班長開 始)。      由於開始時共軍的思路是想獨霸東北,因此成立了冀熱遼中央局,當林彪跟 陳毅一起乘坐那架裝有“三個元帥,14個中將”的飛機、然後陸路到山東時,接到了擔 任冀熱遼軍區司令時,開始大家都覺得很奇怪:怎?變成了一個二級軍區的司令,還成了 聶的手下?他們不知道的是:冀熱遼是當時想將老將封在關內新升級一個戰略區,當時 劉向中央提出三個軍事負責人的人選:陳毅、林彪、徐向前。      老毛選的是林彪。當然是要林。林在抗戰初期負傷到蘇治傷後,42年回國, 已經雪藏了一段時間了。雖然抗戰壯大起來的力量,跟林沒有直接關係,但共軍跟國軍 的最大不同,就是:軍隊不屬於于任何將領。      還在路上,林就被任何?東北自治軍司令。因?想將國軍封閉於關內已不現實 。但共軍此時的對東北的戰略,仍然是想獨佔東北的。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描述一下當時林受命時的情形:在錯綜複雜的情況下, 受命於最重要的戰略區,並以很高的資歷被寄予厚望。其主要任務是以靠它地調來的舊 部主力(也是全軍的主力)及少數當地化部隊,完成不現實的任務:獨佔東北。                當一個人被寄予厚望時,他會是一種什?感覺?是一種很大的壓力,這一點我是 有體會的,這是一種包袱,很沈重的包袱。而當這個厚望又是建立在不切實際的基礎上 時,如何對待這個包袱,做出切合實際的應對,這時才體現出什?是真正的實力。而當他 的決策經常跟統帥部相左時(因?需要大幅度的調整),勇氣和自信的份量也就更重了。 這是一種真正的堅強。       初入東北的林彪感受到了什?叫困難和反差。剛開始,要他守山海關,但黃克 誠的第3師還未趕到。靠的是冀熱遼的部隊。杜聿明以52軍和13軍向山海關進攻,雖然這 兩個軍算是很一般的部隊,最多二流吧,其實力肯定不如桂系的第七軍及傅的第35軍。 但交手,實力之差也顯示出來了。附後當杜大舉進攻錦州時,林也是前腳剛走。於是錦 州,山海關這兩個門戶就大開了。      林當時的處境是很艱難的,部隊是一種“七無”狀態,要命的是:他跟部隊 之間沒有可靠順暢的聯繫,他的電報只能聯繫到中央和東北局,部隊要通過中央或者東 北局才能接到他的命令,而當時,林在東北並沒未被賦予黨政軍全權,彭真在黨內的地 位比他高得多。這樣,就把指揮者和被指揮者之間的關係,變成了要通過更高一級協商 的關係。這種仗是沒法打的。也許林後來喜歡越級指揮,跟當初的這種情況不無關係。 林把剛到的第3師放到西滿休整去了。      沒法打,卻被奇予厚望。     這兩次撤退,兩次“不完成任務”,體現了林的基本素養。軍事力量是一種有 組織的系統化的力量,當手下的部隊尚未形成真正的戰鬥力時,便不能貿然倉促應戰。 雖然對手同樣不強(只有兩個二流以下的軍),但自己更弱。          關於國軍部隊的強弱問題,大致上大家看法可能不會差很遠,比如五大主力是 最強的,其次是美械師,在這個層次,非中央軍的可能又強於中央軍的,比如35軍和第 7軍。再其次是非美械師的中央軍。最後才是雜牌部隊,最差的就是什?雲南、山西、西 北的。     不過由於國軍派系林立,軍隊又有較明顯的私人化和集團化傾向。評價時還要 多一個變數。     我以?一個戰術級軍事單位,比如軍團以下的軍、師等的強弱,可以這樣強弱     1、戰鬥力:所謂的攻必克、守以固。2、好戰性:即能否主動求戰,而非被動 消極避戰。3、主官的能力及被指揮、協調能力。4、能否在圍繞著達成目標和下達任務 的前提下出奇謀。     這樣評價,13軍雖然是美械,也是中央軍嫡系,屬湯的部隊。戰鬥力不會差, 但在山海關、錦州一線作戰中,太過謹慎,即不能主動求戰。石覺的才能也一般。52軍 更差一些。     想一想後來攻打本溪和四平,不用他們。也就知道了。沒有進攻能力的部隊, 在我的評價中,都只能算二流之後。      這上面1-4的條件綜合考察的情況下,我認?新1軍並不是最強的,雖然前面 條件具備,比如一個共軍縱隊,去打他的2000人的“掃蕩”部隊,一軍只損失幾百人, 共軍卻傷亡數千。但是主官孫立人居功自傲,仗著自己是西洋參,又在遠征緬印戰功卓 著,聲名顯赫。杜的指揮他不怎?聽。這種部隊的強度,是大打折扣的。      我很奇怪,怎?不派新五軍來?那樣的話,林彪可就有苦頭吃了。那是杜在昆 侖關成名的部隊。      相對之下,廖耀湘的新六軍我覺得是最強的,其作戰的主動性,謀略水平都 相當高。               林彪再敗四平      在棄守山海關、錦州之時,林是開始是想打,老毛不想打的。後看到了自己 的部隊從山東來的老部下遠勞疲憊、裝備不整之後,便避戰?主。以致于杜只用兩個軍打 下了山海關、錦州。此後,由於馬歇爾到中國調停。雙方休戰了數個月。      共軍的在面裏的生存和壯大能力,是雙方都很清楚的。杜對蔣說:停戰對共 軍有利,于國軍不利。當初兩個軍即打開東北大門(山海關有李運昌3萬人)。現在7個 軍卻不能打下四平了。      當時的七個軍即新1,新6,71,以前的13,52,再加上雲南的66和60(這種 部隊派到東北來幹啥呀?真不知道老蔣怎?想的)。13軍和52軍共3萬人左右,新1,新6 強可能多一些,雲南的部隊人數少,裝備差。總體上,正規軍國軍是10萬左右,(那些 土匪改編的保安部隊,就沒必要算了),而林的部隊已經全部到齊,有20多萬(早期進 去的東北舊將數萬,後面來的13萬),新發展的,改編的也暫不算(這也算不清楚)。      總體上看,國軍是強而不大,共軍是大而不強。     關於軍力的強弱,我覺得不能以靜態的觀點去看,它永遠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當初林的部隊到了新區,立足未穩,部隊的整合性尚未形成。而當時的八路軍,以前大 規模作戰的機會不多,後面一些大點的仗,打的又多是?軍。總體上,軍力不強是顯而易 見的。至於後來“東北共軍軍力之強,戰術之靈活,遠超關內共軍”,這已經是後話了 。          四平之戰,跟複雜的政治局勢有關。這事廢篇幅太多,我不說了。但從對戰役 影響上看,只要知道一點就行了:即國共雙方當時的談判,基本上是以打來決定態度的 ,開始共軍的價碼是長春以北歸共,瀋陽共管;後來發現四平可能打不贏,又提出長春 共管,哈齊歸共。這一點上,老毛表現出與周眼光的不同。老毛堅決主張哈齊不能再讓 ,可以說,這是東北共軍後期獨強的關健,因?有這?大一片未被敵佔領的根據地,有這 ?大的工業城市,才有可能有後來強大的特種兵,軍火生?等。(當初大調兵到東北時, 延安軍校、炮校都到了東北)。而其他解放區,中小城市都基本上被佔領過,何況這種 規模的大城市。可以說,南拉北打的後期格局,最初的戰略佈局就已經基本定下了。很 多人因?老毛跟老蔣說過:那就打吧,你占點線,我占面。以?共軍只會占點線,其實是 因?實力、主要是裝備不強沒辦法才這樣的,如果有一些大城市作?據點,控制大的區域 ,共軍會如虎添翼。      當時中央高層,包括老毛,都認?只要守住四平,那?四平以北的長春往北, 在停戰後就可以全部歸共方了。有的觀點認?,如果蔣發現7個軍打不下南滿,也許會不 敢貿然發動內戰的。(事後看,這種可能性是有的,因?老蔣把東北戰事當作對共軍實力 的戰略偵察,稍後再說這事)。這樣的話,中國歷史也許要改寫了。不過,歷史就是歷 史,它在某些位置會分*,也許上帝就在那裏擲了骰子,對歷史進行假設是徒勞的。     因此,四平是必須守的。一個優秀的戰區指揮員,不能僅僅以戰役的得失來作 唯一決策。同時必須具有全局觀。在這一點上,林雖然並不怎?想守四平(原因也不複雜 ,林是運動戰專家,對於這種陣地防禦戰,一般認?是賠本買賣,不願做的),但必須服 從,老毛給東北局發電說:要準備大的犧牲,比如一到二萬人。      林從自己對老蔣的觀察中得出結論,認?和平是不可能實現的。要立足于長遠 。提醒了中央。我以?,正是這種心態決定了他在隨後四平“善敗”的主要原因:立足於 決戰,但不能全軍覆沒。          四平決戰前雙方的形勢是這樣的,先是4月18日共軍攻克了長春。長春以北的哈 爾濱、齊齊哈爾基本上是共軍的勢力範圍,而長春,國軍有大約2萬人的部隊。本來這2 萬人的部隊是擬由華北的精銳擔當的,結果由於李宗仁反對而改由?滿的部隊負責。在蘇 軍的配合下,陳光以同樣的兵力(有部分是主力部隊),攻下了長春。攻下長春後,四 平保衛戰變得很必要了,因?長春至四平之間,基本上無險可守,只有公主嶺一帶可以用 兵。      同一時期,蘇軍撤離了四平,於是林彪進駐了四平。在當時以打定和談的情 況下,守住了四平,也就擁有了長春以北的東北半壁江山。      杜治病結束再回到東北時,發現局勢已經變。在此期間,共軍實力已經增加 了一倍,當初那種“七無”的狀況已經改善了。攻打長春時,共軍已經運用了坦克,並 且炮火比守城的要猛烈。      當時在南滿,共軍有兩個據點,一是本溪,再就是四平。當時本溪有第3、第 4兩個縱隊(大概相當於兩個軍吧),開始時四平有6個旅,隨後陸續增加。達到10來萬 人。在4月份,由鄭洞國代?指揮的新一軍及71軍(欠88師)即已經跟共軍在四平激烈交 戰,除了71軍中的一個團受到較大打擊外,其他部隊,尤其是新1軍基本上未受到什?損 失。雙方呈現僵持狀態。      此時新6軍調到了東北戰場      在判斷杜的主攻方向時,林認?是四平,毛認?是本溪。杜經過分析判斷,知 道了林的主力主要在四平,於是制定了很險的一招:先本溪後四平。險的意思是:如果 新6軍及52軍攻擊力不強的話,便成了兩線作戰;強的話,解決完本溪,則新6軍迅速北 上四平,增加決戰力量。      由於林判斷杜的主攻方向是四平,因此將3縱從本 溪調到了四平方向,當時林的如意算盤是:將3縱及新調來的359旅一四平敵之側後開原 一帶,以此來打破四平的僵持狀態。      沒想到杜指揮的本溪之戰迅速結束了,要不是88師師長臨陣脫離指揮,守本 溪的4縱有可能被殲滅的,這樣變成了從88師的缺口從容撤走了。      戰役的關健這時候出現了。廖耀湘的新6軍迅速北上,當趕到3縱把守的陣地 時,此時已經不是林彪原來想到的兩面攻擊新1軍及71軍的問題了,而是變成阻擊新6軍 不讓它到達四平戰場的問題。廖親自督戰先鋒團猛烈進攻,然後趁3縱的注意力集中于先 鋒團時,迅速從3縱兩個旅之間的結束部通過。然後迅速北上,到達四平東北的塔子山, 這是四平的戰略要地,一旦被佔領,共軍主力將被合圍。而且這一高地可以居高臨下攻 擊四平。林彪在當時採取的行動是派一個旅去增援塔子山,但這個旅被一條本來可以徒 涉的河耽誤了時間,增援不及了。      林彪這時(5月18日晚)做出了最痛苦的決定:棄守四平。      然後還沒完,追殲戰,才是最好打的仗。廖從一個叛變的作戰科長(起困于 國方的一個MM.,嘿嘿,禍水呀)知道了林彪的佈置及四平戰中的傷亡情況。決定大膽追 擊。      如果此時新1軍及71軍也想廖一樣知道戰機的可貴的話,這次千里追擊,可能 就不會是只損失5000人了(四平戰也就損失了8000),當時林的部隊已經發生了混亂, 開小差的、叛變的不少(林原想在公主嶺佈防的,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再退)。我們想一 想後來在遼沈戰役中廖的10萬精兵被林“以亂制亂”,就知道這樣會是什?情況了。      廖的新6軍三次出手,(本溪不算),招招皆是致命啊,評?本輪歐洲足球最 佳前鋒當不會有異議。以後國軍包括在其他戰場,很少再有這樣的機會了。      戰機未至,不可以先;戰機已至,不可以後。一個優秀的指揮員,他的能力 主要體現在對戰機的理解、把握、創造方面。               從四平一路撤到長春,就已經決定了長春不能守了,共軍只能退到第二松花江 以北。如果再守長春的話,以當時雙方的士氣和實力,極有可能連哈、齊也守不了,那 樣的話,就只能退到蒙古沙漠裏了。退到江北後,林彪的威信降到了極點,部下在他隔 壁說:林總吃了幾年洋麵包,都不會打仗了。當時已經有“換將”的呼聲。還要要命的 是:還有對照。林的手下,以前紅一軍團二師,林到山東時找來做副手的陳光,兩次在 林不同意的情況下打了勝仗,一是長春,二是拉法。      不過此時重病下的林彪卻得到了老毛的最大支援:獨攬東北黨政軍大權。這 應該是他最需要的。他們二人之間的這種默契,在1962年時反過來重演了一次。      相反陳光這顆將星,卻逐漸黯淡了下去。功高震主啊!要命的是,陳光還有 點那個,逐漸跟林的關係演變成勢成水火。後來陳光擔任主力6縱司令(當時只有6個主 力縱隊)過江作戰時,林在陳只帶著一個連在前線的情況下,越過縱隊命令三個師長“ 不必等縱隊的命令,回到江北”。撇下陳光在江南。陳後來在妻子老母的苦苦相勸下才 回到江北,不過後來就再也沒在林的部隊將領中出現過。最後授了啥軍銜,我沒查到。 不過我相信,如果換一種情況,陳光也許有機會成?第二個粟大帥的。可歎乎?可惜乎? 林彪的開局       上面就是林彪的開局。我小結一下:     1、在極複雜的情況下,承擔了很難完成的任務。     2、遇到了最強勁的對手,無論杜、廖加上鄭這樣的組合,再加上新1軍與新6軍 的組合,以後再也沒出現過,其他戰場也沒出現過。     3、自己的部隊尚未練成,比如廖的得手,跟部下指揮和協調能力不足有很大關 係。不過後來的練兵之後,這種情況得到了很大改善。      從三年國共決戰的過程上看,共軍比國軍的裝備差,但在組織和策略水平上 明顯高出一籌是個關健。如果連這個優勢也沒有的話,是很難抗衡國軍的主力的。佔領 長春後老蔣他們開了一次軍事會議來研究對手的情況:結論是,林是江西時共軍的頂級 指揮員(對他腦袋的懸賞不少於朱毛),作戰的部隊又是以前的主力。從戰役情況看, 並非國軍對手,由此推論,其他地區,應該也不是國軍的對手。這可能促成了老蔣隨後 全面對共軍發起進攻並想在一年內解決軍事問題。      禍福相倚,強弱轉化啊。     4、從整個戰役情況看,林的應對基本是正確的。但戰爭沒有一廂情願的,再好 的部隊也不是無隙可乘的,關健是對手的強弱,自身指揮員的整體素質。戰機也就出現 這種雙方力量的時間與空間的動態運動之中。     5、在很困難的情況下,保住了主力部隊。就是這些主力部隊,在經過東北戰場 第二階段--戰略相持階段之後,在全國戰場中率先進入了攻勢。入關時已是百萬大軍 且軍力之強居共軍之首。     6、這是我最看重的一點:敢於失敗。      勇敢,是將領的最重要素質,但勇敢有很多種,比如敢拼命,這是一種;敢 勝利,這是第二種;我覺得敢失敗比前兩種需要更多的堅強。任何人失敗後,都要承擔 失敗的責任的,林無例外,甚至老毛,都無例外。敢於失敗的人,也就是敢於承擔責任 。是一種大勇。      在中共中,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並不很多,鄧是大家都知道的,陳雲其實也 在其伯仲之間,後來的成就也能說明問題。他後來評價東北戰事時說:要是沒有主動撤 出四平和長春,後果真不敢設想。      這樣我們也就不難明白,敢於失敗這種勇氣和堅強,有多大的價值了。          粟大帥的開局       前面我曾經說過:東北是以共軍的上駟對國軍的中駟,華東是共軍的中駟 對國軍的上駟。既然東北國軍那?強,怎?還是中駟呢?       那是因?東北國軍強而不大。即兵力不足。這就好比足球比賽,就算是全盛 時期有荷蘭三劍客的AC米蘭吧,但如果你場上一直少了兩個人,估計也打不過維琴查啥 的吧。東北那?大,點線那?多,7個正規軍,10來萬人,要控制遼寧和吉林,已經很成問 題了。當打到長春時,國軍已經無力北攻。這樣雙方休戰了4個月。林彪太需要這4個月 了。肯定有人會問:老蔣不就知道多派點兵嗎?不是有200萬正規軍嗎?都幹啥去了?沒 幹啥去。因?此時全面內戰暴發了,而此前,林就向中央建議過:光東北打是不行的,關 內也要牽制一下,陳毅就曾經發起了膠濟線進攻以牽制增兵東北(不過當時主要是日、 ?把守)。      6月26日,以中原突圍?標誌,國共內戰全面暴發。災難深重的中國,在被日 寇蹂躪了8年之後,馬上又捲入了內戰的洪流中。      在國軍的全面進攻中,華東是重點區域(以後一直如此)。在薛岳和李默閹 指揮時期,一下子就上了45萬人的正規軍。這些部隊有些是全美械師(不過不像新1軍那 樣由美國教官訓練),有些是半美械師,而其中,就有五大主力的新5軍、74師、11師( 後來才變成18軍。當時的整編師,相當於軍),還有桂系的第7軍。這些部隊一擁而上。 華東怎樣?      本來新四軍的活動區域在江蘇、浙江、安徽,勢力都已經很大。後“向北發 展,向南防禦”,於是八路軍的115師在山東的主力調到了東北(1,2,7師),新四軍 第3師也到了東北。新四軍一分?二,軍部及一半左右,由陳毅帶到山東,另外一部,由 粟大帥和張鼎丞帶領,在蘇中根據地。當時叫做華中,但實際上華中因?中原突圍,只剩 下蘇中這一塊了。這裏有個粟大帥讓司令的事,即原來中央是想讓粟大帥當華中軍區司 令的,粟說,還是張來當吧(在當時新四軍裏,比粟資格老的人有好幾個),於是粟只 做了華中野戰軍司令,還兼著老新四軍的主力第1師的師長。      當時的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各3、4萬人,加上膠濟一帶的八路軍,也就 10來萬人,連所有的地方武裝算上,也就40萬左右。而國軍第一次進攻,就已經是45萬 了。      國軍的進攻主要是淮陰、淮安一帶,以三大主力加上第7軍(這也是國軍中另 外一個最強的組合了,其強度估計要超過東北新1、新5和71的組合)而粟大帥所在的蘇 中根據地,有12萬人的軍隊進攻。主要的對手是49、69、25整編師。      開始時,中央想讓粟大帥不戰而退出蘇中,粟的意見是先打一仗再撤,後來 中央同意了。從1946年6月底的戰略態勢看,蘇中呈突出狀,且靠近南京。這地方是很難 守住的。若讓李德來指揮整個戰爭的話,當然歷史又要改寫了。蘇中是新四軍的最後的 一塊根據地啦,不戰而退,確實有點說不過去。不過,如果粟與地共存亡,那也不是粟 大帥了。      這種改變中央佈置的事,是不能輕率提的。粟大帥的打了再走,帶有立軍令 狀性質。我管這種精神,叫作“敢於勝利”。我前面說了,失敗是要承擔責任的,陳毅 在泗水一次不大的失敗,就險些被“以粟代陳”或者改派徐向前來魯南指揮,後來估計 是徐的身體不行,才形成了後來華東野戰軍的格局,中央要華東的6個人緊密團結,戰役 指揮由粟大帥負責。粟對陳一直很尊重,後面還讓過一次司令,(只作代司令)。其實 在新四軍時,粟和陳就已經是這種關係了,黃橋一戰,是粟指揮的,陳在下象棋。這是 我們小時候看革命故事時就看到了的,當時宣傳的是大將風度。       我很喜歡粟的這種做人處事風格及性格:低調、樸實、厚道。但骨子裏, 又有一種堅定和自信。      將軍受命之時,則忘其家,臨陣如何如何(我忘記了原話,意思是冒著危險 擂鼓之類的),則忘其身。如果一個將領,在作決策時,更多地考慮的是自己的榮辱得 失,我覺得是不會成?優秀將領的。粟大帥的蘇中請戰,體現了另外一種堅強。          蘇中戰役的大致情況       蘇中國軍由李默庵指揮5個師約12萬軍隊。從長江沿岸地區進攻,目標是佔 領如?、海安,然後北進,與從徐州南進的74師那一大坨主力夾擊蘇皖解放區首府淮陰。 粟當時的部隊有3萬多人,後來譚再帶來一個旅加一個團。估計總共4萬左右吧。(雖然 跟林彪一出手就十多萬不可比,但已經不少了,當時共軍的正規部隊(野戰軍),總共 才66萬哪。     先是在宣家堡、泰興的攻城戰,向83師的一個旅發起攻擊,殲敵大半個旅     後是突然轉兵東向,晝夜急行軍近180多裏(現在美軍3師在巴格達一天走100多 公里,評論家都說很快了),那時是跑步啊,哈哈。在如?以南將49師的大部1.5萬人殲 滅。這次戰鬥因?部隊疲勞,攻堅能力還不強,自身傷亡0.5萬,還不能將一個整師全殲 。我記得前面有位老兄說,粟大帥不會用“速度”來取勝。其實,一開始,就用了。     之後主力在海安休整,國軍認?粟上次戰鬥傷亡過大,已經不能再戰,於是想兩 路夾擊海安,與粟的主力決戰。此時,譚的援兵到了。主力部隊在海安北休整,一部在 海安運動防禦後放棄海安。     再之後,國軍開始清剿了,兵力開始分散。李堡之戰,趁敵兩個旅換防之機, 再殲滅敵1.5個旅,這次是漂亮的殲滅戰。     之後又在討論到底要不要北移,最後應該算是中央情況不明,決定過一會再向 淮陰援兵。這下粟有機會殲滅5個交警大隊。     之後在如?、海安一帶,用圍點打援的標準戰術,殲敵(69師)的兩個半旅,1 7萬人。之後敵人的25師被迫南撤退。          這是蘇中戰役的簡要過程。研究戰役,一般要看地圖的,我一般在看這種書的 時候,要同時看地形圖和政區圖的。否則對戰役過程不好理解。不過我們這裏是論人, 因此知道個大概就行了。      陳毅一句話說出了蘇中戰役那種有點神奇的結果:“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 的敵人比自己的部隊還多”。雖然交警部隊那種“數目”有些水份,但其中的成建制旅 以上的,四-六個是沒問題的。這種結果,老毛當初都不怎?相信,特意發電報問:打的 是不是真的某某師?意指國軍的有美械裝備的正規部隊。      蘇中戰役可以看到粟大帥開戰初期的那種自信。對手雖然不是最強的,算是 二流強隊吧,但數量?多,是自己的3-4倍。新四軍當初是怎?來的?是長征留下的部隊 發展起來的。不會強到哪去吧。初戰小勝,還不算啥,隨後就敢長途奔襲敵之一個整編 師,胃口多好?自己也就3萬多人。李堡戰役,算是敏銳地捕捉了戰機。之後的圍點打援 ,又是一個漂亮的殲滅戰。      蘇中戰役華東野戰軍自身的意義就很大,打仗後的繳獲,是此後更殘酷的戰 鬥的重要基礎,我們不要忘了,整個國共決戰,共軍基本上是“因資於敵”的,即你的 裝備,要靠打勝仗的繳獲來實現(林彪的東北有點例外)。因此你必須不斷地打勝仗, 尤其是殲滅戰。      至於戰略層面上的意義,就更不得了了。我下面再說。               粟大帥的開局     1、創造了共軍的“盈利模式”。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是說將的重要性。但比良將更重要的,是“ 盈利模式”,不對,在戰爭裏,是“致勝模式”,即持續地打勝仗的辦法。而且是可以 複製的辦法。雖然粟大帥的“致勝模式”並不稀奇,紅軍時期就已經在用,在這方面甚 至可以說林彪還是粟大帥的老師呢。但面對新裝備的對手,新形勢下敵人,致勝模式當 然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戰爭的致勝模式,說白了不就是“以實擊虛”嗎?但如果告訴 你,股市的“盈利模式”是“高?低吸”,你以?就行了嗎?      整個國共決戰期間,共軍的致勝模式,是從老毛的軍事思想發展出來的,用 最簡略的話來說,就是:人民戰爭、党指揮槍、運動戰。(這可不是亂說的啊,我看過 毛澤東軍事思想史的碩士教材,當然啦,毛澤東思想,並不是老毛一個人的思想哈)。      但是,軍事是一門藝術,它更注重的是對原則和方法的運用,尤其是對上述 三個方面的整合性的運用。     粟大帥的蘇中戰役,幾乎就是整個三年國共決戰的縮影,戰爭,也有一種分形 結構。哈哈。     2、鼓舞了士氣      從老毛對打的是誰的重要性,就可以知道了,因?此前,所有戰場上都沒有對 國軍美械師交戰的哪怕是稍大一點的勝利的記錄。林彪的東北戰場是打得早的,但拿得 出手的“勝利”,是以6個團殲滅敵人4個營的秀水河子戰鬥。之後的上党戰役、平漢戰 役,打的是閻老西的部隊,那是真正的弱旅,不是以後的重要交戰物件。而華北的一戰 綏遠,是以失敗告終的。      在隨後劉鄧的定陶戰役之後,新華社的有一個“蔣軍必敗”的社論,它是根 據“中原突圍、蘇中戰役、和定陶戰役”寫的。估計是老毛的手筆。蘇中戰役後,被總 結成經驗,在全軍中學習(這是“致勝模式”的是重要的價值。)     3、“打強”了隊伍      別以?共軍的部隊士氣就不會波動。士氣是靠勝利來鼓舞的。粟的部隊在蘇中 戰役中既獲得了寶貴的物質基礎,還獲得了更重要的對敵作戰經驗。凡是跟藝術相似的 東西,經驗總是第一位的。               資歷和能力是兩碼子事。     彭在解放戰爭中並無多少軍功。固然跟所帶的部隊少,敵人的部隊多,主要擔 負“疲敵”和牽制任務有關,可能還跟他作戰以猛?主有關。其實西北戰場在解放戰爭中 ,打得真不怎?樣,所謂的三戰三捷,每戰不過就是消滅敵人一個旅。沙家店戰役,雖然 算是勝仗,但那只是僥倖,差一點,整個“昆侖縱隊”就被端了。後面的榆林戰役、三 邊戰役、寶雞戰役,其實也是敗仗。老毛四個A的電報,以毛澤東的名義而不是中央軍委 發的“陝北形勢甚是危機”。其實是很有意思。     紅軍時期,林彪有一個小秘密,就是跟彭的三軍團比。從比的過程看,林幾乎 是壓倒性的優勢。後者勝出的機會很小。     我不喜歡猛將,我喜歡智將。     我如果接著寫下去,我會把我心中最想說的話說出來:     1、粟大帥的成長速度是快的。一個將領,達到了某種層次,但如果也就停在那 了,也就沒多大意思了。但另外一個,剛開始時,資歷、戰功都不怎?樣,但成長和進步 的速度驚人,你說,我們會更喜歡,更看重哪一個呢?在足球裏,一個剛剛顯示出頂級 球星水平的新秀,他的價值,遠遠大於一個過氣大牌的。     2、粟在華東戰場上經歷的戰事,是最複雜的。也就是信息量是最大的。假設牌 手,只打了幾副牌,還不錯。你怎?知道他在打別的的牌的時候,會一樣打得好呢?     3、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比他的水平更重要。比如我們知道未來可能還有更難的沒 打過的牌,所有人都沒打過,那?,我們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找那個水平既已足夠高同時 又最有學習能力的人來打的。      共軍決戰中,共軍表現出最好的一個方面,除了組織與策略之外,就是學習 能力。在粟的身上,最能表現出這一點。     關於戰功,老毛是最清楚的,文革時有人想整粟大帥的時候,老毛說:“粟裕 是有軍功的,要保。”其他人呢?對比一下就知道了。粟因此得以善終。      可惜我有點事,怕沈溺於共軍決戰這段歷史之中,只好暫停啦。      我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觀點。):          1、共軍方面抗戰時誠如江兄所言,而國軍方面,45年日本投降後,一些收編的 ?軍,一般都叫軍,有時還叫方面軍。但人數及裝備遠不如整編師,有時還不到一萬人。 我一般在看這些書的時候,經常遇到這類問題。此外,整編師是內戰全面暴發時國軍的 標準編制。早期,比如52軍和13軍,合起來是3萬人,算每個軍1萬5,而進攻山東的部隊 ,比如蘇中,5個師即12萬。每個師2.5萬。後來到了中後期,國軍又恢復了軍的編制, 此時的軍人數跟整編師相當。而且還建立了兵團制度。共軍在主要作戰時期的縱隊,就 更說不清楚了,大的3萬人,少的2萬。即使到成立四個野戰軍的時候,有兵團制及以軍 ?主要編制時期,每個軍的人數也不同。東北的多一些,華北的就少一些。     2、我前面忘記交代了:林彪去蘇治病期間,陳光是八路軍115師的代師長。也 屬於後期之秀吧。關於此人的資料甚少。     3、解放戰爭以前,紅軍時期,沒有人能夠跟林彪爭輝的,雖然比林高的人多得 多。連彭也不行,雖然從資歷上,從他帶平江起義的部隊上井崗山的情況看,實際上他 的資歷是跟朱德抗衡的。當然了,在南昌起義時,朱德的資歷又差一些,更高的,是葉 挺、賀龍、聶、劉伯承等。劉曾經任過三次共軍的參謀總長啦,到了後來都不願意幹啦 ,於是成了長征的先遣部隊總指揮。資歷當然不用說啦,能力也很強,而且其理論水平 ,高於林、粟。要我在解放戰爭時選三個,肯定加上他了。嘿嘿,不過三個更難比較了 。          這其中有個關健,就是速度,由速度所造成的時間及時間差,而速度和時間的 差異,進而導致了力量在空間上的不均衡結構。一幅度戰役態勢圖的演變,就是力量的 時空演變圖。(嘿嘿,怎?看都像是在說股市啊)。     中國古代兵法對此有很精闢的論述:1、兵貴神速。2、兵貴勝,不貴久     幾乎所有中共的高級將領對此都有很深的體會和很純熟的運用。     林彪曾經說:爭取出一個小時所能解決的問題,有時多一個師也解決不了。     粟大帥在蘇中戰役中,就熟練地運用速度來突然圍殲一個整編師了,後面的所 有戰役,幾乎都在運用。     就連楊成武、揚得志的華北野戰軍在清風店戰役中,也熟練地運用了,當時根 本連請示的時間都沒有,那場勝利,固然有對方送上門來的,也是共軍“跑”出來的。     說到速度、時間,最重要的這些東西還必要精確,那已經不是一個模糊的量所 能解決的問題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共軍的優秀將領,很清楚在不同的天氣、地形 、及雙方的不同部隊的時間及速度,而且能夠比較精確的把握。他們很瞭解這些重要的 “參數”。這是很多戰役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重要原因。     共軍的主力部隊,必須滿足三個條件:打得、跑得、餓得。後面兩條,就是體 現?速度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183.93.190
a8017700:天阿 真是厲害 看來共軍抗日三天就可以秒殺小日本 08/28 21:55
gaox:以共軍在朝鮮戰場的表現,如果當時幾百萬國軍由林彪指揮 08/28 21:59
gaox:日本人連東北都進不了。可惜老蔣這個廢物尸位素餐。 08/28 22:00
dany9177:這是在為armed回來鋪路?有這種人在連刀帥都變中肯了XXD 08/28 22:16
a8017700:繼續做你的大夢吧.... 08/28 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