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西元前262年春夏間,廉頗在空倉嶺一線佈防,王 率軍於沁河沿線準備突擊。戰事 是由趙空倉嶺守軍同秦前哨部隊遭遇開始的,守軍招架不住,秦軍步步進逼。據《史記· 白起王翦列傳》記載:“四月,……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 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從此太史公極其簡明概括地記載,可以見出: 初戰,秦軍攻勢銳不可當,“二鄣城”前文已述其詳,秦軍很快就突破了趙軍空倉嶺一帶 呈犄角之勢的防衛體系。趙軍於空倉嶺陷落後,似乎曾作過加固南北兩翼以鉗制深入之敵 的努力,所謂“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結果沒有成功,“秦又攻其壘,……奪西壘壁”, 終於空倉嶺南北幾十裏防線—一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了。   長平之戰初期,秦趙遭遇時間、地點、經歷大較如是。這裏有幾個問題需作辨證。其 一:《史記》正義所謂“趙西壘在澤州高平縣北六裏是也,即廉頗堅壁以待秦,王 奪趙 西壘壁者”云云,其義不經。只有空倉嶺防線才是名副其實的“趙西壘”,而“高平縣北 六裏”處當丹河東,屬趙軍的東線,而西元前262年七月初戰之時,丹河東尚牢牢在趙控 制之中,以至廉頗退守丹東堅壁待秦後,相峙三年,王 終不能突破丹河防線,其初戰所 奪趙西壘,自不在“高平縣北六裏”一帶。其二,洪峻先生等主編《中外著名戰爭實錄· 長平之戰》)稱,白起預見到趙括的為人與戰法,部署兵力以對,“八月,趙括果然率軍 大規模出擊。……秦軍兩翼奇兵插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搶佔西壁壘,截斷了出擊趙軍 與營壘的聯繫,構成了包圍圈”云云。此說除了對戰場格局、兩方戰守態勢本身交代未所 確指外,無論與史實上抑或地理上,皆嫌不合。   首先,秦軍攻佔趙西壘壁,時當王 一廉頗三年對峙初期,不是最後白起一趙括決戰 之時出奇兵才攻佔的,白起及其奇兵固與趙西壘壁無涉。事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這是明白無誤的。其次,趙“西壘壁”,指以天險空倉嶺(今山西高平與沁水交界處)為中 心的南至武神山、北達丹朱嶺的南北防線,系長平之戰初期廉頗所構築的,當時趙在上黨 地區能夠控制的最西方的首道防線,因稱“趙西壘”,一稱“西長壘”。至白起一趙括最 後決戰之時,白起出奇兵插到敵後搶佔的,不是趙“西壘壁”,而是橫亙於長平古戰場最 東北的百里石長城(由高平、長子交界處的丹朱嶺迤東南直至壺關、陵川交界處的馬鞍壑) 背後一線。白起之所以遣奇兵至此,旨在阻絕趙軍可能來自邯鄲方面的一切援兵和糧芻輜 重補給,斯處蓋與初戰之時王 所奪廉頗趙“西壘壁”亦無涉。其三,張習孔先生等以秦軍搶佔的趙西壘壁在今“高平縣 北的韓王山高地”(《中國古代著名戰役》,天津教育出版社l99l年)。        前文已述其詳,秦之攻佔趙西壘壁,時當長平之戰初,趙西壘壁指當時趙軍最西的空 倉嶺防線。而韓王山當今高平北與丹河東,屬趙軍丹河防線的縱深陣地,是趙軍的東線, ——秦趙最後決戰的地方,遠非三年初戰之時趙軍的西線,這裏自不能稱趙“西壘壁”。 其四,張文達、維民先生以長平之役初戰,曆述馮亭“遂棄上黨,引殘軍及難民逃往趙國 。至長平關(今山西省高平縣西北),才遇到趙國大將廉頗帶領的馳援上黨的二十萬趙軍。 但因上黨已失,秦趙兩國軍隊對峙於長平關一線”(《中國歷代軍事人物傳略·白起》,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云云。此蓋於史實與上古文獻記載不合,於地理則與是役之初 秦趙遭遇於趙軍陣地西線(西壘壁)——空倉嶺地區亦不合。   王 突破了趙的天險空倉嶺及其防衛集群,攻佔了其接應和補給基地——四山環衛、 三水匯流的完固要塞光狼城,東進丹河的障礙掃除殆盡,一鼓作氣進抵丹河西岸一線,遂 形成隔河與趙相峙的態勢。從趙軍方面看,極富實戰經驗而老謀深算的廉頗,或可遭遇中 摸透了秦軍戰力不可與之正面硬拼,或可出於保存實力以伺機後發制敵,再未經組織抵抗 就撤回丹河東岸沿山一線,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為依託,全力加固丹河防線。廉頗在丹 東不獨有水寬穀深的丹河可憑,更有大糧山、韓王山兩大制高點,可鳥瞰數十裏丹河兩岸 ,敵我動靜,如指囊中。   至此,“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就 這樣,他充分利用佔據的有利地勢,固守陣腳,以不變應萬變,一連堅持數載,實力強而 急於戰的王 卻一籌莫展,始終不能跨越丹河一步——從文獻記載秦軍攻取二鄣城、奪西 壘壁後,再無任何陣地易手的記載看,足以說明這種現象。戰局呈現一種不分勝負的膠著 狀態。魏晉北朝時期,《上黨記》、《水經注》的作者在當地尚能看到的“(長平)城之左 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許裏,東西二十餘裏,悉秦、趙故壘,遺壁舊存焉”(《水經·沁 水注》),正是這種狀態真實生動的寫照。   秦軍遠道而來,糧芻輜重補給維艱,又有好戰嗜殺所謂“虎狼之國”之名,在上黨可 謂“失道寡助”;趙軍則以逸待勞,補給可源源而來,又有上黨吏民的全力支持與合作。 這就決定了秦軍利於速戰速決,趙則利於持久之戰,而所以“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者, 正是這種戰略戰術利害的客觀反映。強秦弱趙之所以有數年相峙局面的出現,則是廉頗戰 略思想、軍事藝術遠勝於王記》、《水經注》的作者在當地尚能看到的“(長平)城之左 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許裏,東西二十餘裏,悉秦、趙故壘,遺壁舊存焉”(《水經·沁 水注》),正是這種狀態真實生動的寫照。   其實,戰局形勢不可能長此停留在一個水平線上,要麼按著廉頗的戰略思想繼續發展 下去,相機反攻,擊潰或消滅秦軍;要麼中生變故,或趙廷自相掣肘,或來自秦廷對策, 致形勢向相反方向發展。其結果是,後一種情況的兩種現象都發生了,年少輕躁而軍事知 識至多是聊勝於無的趙孝成王,以廉頗以逸待勞、後發制敵的戰略為“不敢戰”,"趙王 數以為讓,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幹金於趙為反間,……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同時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祝G壘,遺壁舊存焉”(《水經· 沁水注》),正是這種狀態真實生動的寫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1.7.213.15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22130349.A.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