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tydao.com/suwu/2005/1107changping/changping0.htm ( 這頁有陣地戰形圖 請務必看下面 ) 序  早在春秋時期,晉楚城濮之戰劍拔弩張之際,晉文公還有點躊躇,其臣下就曾提到晉國 的表裏山河,用不著有所顧慮。後來晉平公還曾把國險作為晉國三不殆之一。這些都是論 晉史者所熟知的往事。其所以被人稱道,正是由於符合晉國的山川形勢,特別是太行之西 ,王屋之北,更是如此。晉國和其東南的諸侯列國也曾動過干戈,主要重大戰地卻都在太 行之東、王屋之南。城濮之戰、鄢陵之戰、鞍之戰,就都是在遠離晉國之地進行的。齊桓 公固曾登上太行,而且還西至卑耳山,可是在登太行時,卻要束馬懸車,旅途維艱。如果 要進行戰陣,看來還是不容易的。寢假至於戰國,三家分晉,都城先後向外移徙,韓都南 鄭,魏都大樑,趙都邯鄲,仿佛皆與表裏山河無關。雖然如此,在這戰亂頻仍的年代裏, 表裏山河之地也未能免除更多的兵爭,秦趙長平之戰就是最為巨大的一次。長平之戰不僅 是秦趙之間最為巨大的兵爭,就在整個戰國時期也是少有的大戰。   正是這樣巨大的兵爭,引起了其後歷代學人的關注,特別是軍事學家的重視,積累了 不少的研究成果。可是這樣一些研究成果卻難得把這一次少有的大戰具體情況源源本本說 得詳細清楚。為什麼如此?其中最關重要的一點,乃是雖然關注和重視,卻非親臨戰地, 從事實地考察的工作。雖然多費心力,只是紙上談兵。紙上談兵,如何能得到符合實際的 效果?      在這一方面,不佞還是略有體會的。70年代,不佞和幾位學侶承皮定鈞將軍的雅命, 從事陝西軍事地理的研究。陝西也是歷來多次發生戰爭的地區。有關的文獻記載相當繁多 ,有的過於簡略,難得具體,有的相互參差,未能一致。這就不能不親自前往,實地考察 。正由於實地考察,才能把事情廓清。這裏有很多例證。可以略舉兩則,稍作說明。北宋 時,與西夏為敵國,時有兵爭,而以永樂城之戰最為劇烈。這一戰役,北宋自主帥以下損 失20萬人。永樂城何在?自來記載皆說是在米脂縣西南,迄今輿周上米脂縣西南尚有永樂 村。不佞前往考察,路過米脂縣,當地人士見告,現在永樂村就是以前的永樂城,路遠難 行,何必再事奔波。路確實難行,三數十裏的途程,竟要更換三位引路人,才到了永樂村 。永樂村是個小村,在一條溝壑口內,只有三戶人家。 當年幾十萬人參預的兵爭,不要 說作戰,就是排隊站立,怎麼站得下?後來南宋和金國也多次在秦嶺南北爭戰。其中仙人 關少戰,賴吳蚧、吳磷兄弟力,才保障巴蜀不至於淪陷。仙人關何在?說者不一。其實就 在陝南略陽縣寶成鐵路白水江車站東北嘉陵江西岸。當地方志和《宋史》所記載的相符合 ,而月還有當時為安丙所立的生祠碑。安丙即繼吳蚧兄弟之後,鎮撫當地的統帥。此碑久 埋土中,修建寶成鐵路時掘出,棄置路側。這就使仙人關所在地得到確實的證據。如果當 時不去實地考察,這樣的疑案是難於解決的。   靳生禾和謝鴻喜兩位先生從事山西歷史地理的研究和山西歷史地圖的編繪已有多年。 他們不僅勤於翻檢文獻記載,還不顧艱辛從事實地考察,黃河之東,太行山西,汾河上下 ,長城側畔,無不有其足跡。這樣以實地考察與文獻記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是不佞多年 以來摸索出來的研究歷史地理學較為有效的方法,很得到譚季龍(其驤)先生的稱道。靳 生禾和謝鴻喜兩先生能踵而行之,我是十分欣愉的,特別是對於春秋時期秦晉兩國戰於羈 馬的戰場所在地的考察,具見功力,宜其受到國內外學人的稱道。羈馬之戰為秦晉兩國之 間較為重要的戰爭,論其規模雖不能和長平之戰相比擬,戰地也久未確定。靳生禾和謝鴻 喜兩位先生在探索羈馬之戰戰地的基礎上,進而探索長平之戰的戰地,自然是遊刃有餘。 羈馬位於黃河和中條山之間,行軍道路具體明確。長平在上黨,土黨是山地,這就難得和 羈馬相似了。上黨東距趙國邯鄲百有餘裏,東陽的道路其時已經成為大道,趙國軍力的行 進應該沒有多大的困難。可是由秦國去到長平就不那麼容易。齊桓公登太行,至卑耳山。 卑耳山據說在今山西平陸縣,應該是通過上黨的道路最早的記載。可是具體的路程經過的 地方從來沒有人提到過。靳、謝兩位先生考究出來:當時秦國的進軍路線,是由咸陽至侯 馬,再東逾烏嶺進入戰區。侯馬就是原來晉國的新田,其東為翼,今為翼城縣。為晉國的 故都。再東為今沁水縣,那時為端氏。韓趙魏三分晉國時,曾令晉侯居於端氏,則其間都 應有道路。至於端氏以東,就是有道路也不會是康莊大道。春秋時期這裏東西大道經過銅 鞮,由銅鞮再至潞氏。然後東越太行山,由端氏東行的道路可能是後辟的。現在這裏雖已 修築公路,山間崎嶇,翻溝過梁,仍非坦途。秦軍數十萬人馬通過這樣的道路,可能有相 當的困難。有困難還要進軍,顯示出秦國進行這次戰爭的決心。      靳、謝兩位對於長平之戰的探索,不僅確定其時戰地的所在,還尋得戰前駐軍的山嶺 。據其所探索,趙國指揮中心設在七佛山、韓王山,並在空倉嶺、丹河東岸建有沿山壁壘 。這確是難得的收穫。不佞曾經到過不少前代的戰地,其具體駐軍的所在就不易一一備舉 。三國初年,諸葛亮曾六次出兵伐魏,中間兩度駐軍祁山,最後屯於五丈原。不佞亦曾兩 次赴祁山探索,祁山依舊高聳,他無所見。也曾數次登上五丈原。五丈原仍然寬敞,僅有 後世為紀念諸葛亮所建的祠廟。祁山周圍為隴上產麥地區,諸葛亮出師遠征,無暇多在其 地徘徊,故無遺跡可尋。諸葛亮駐軍五丈原時,分兵屯兵,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河濱居民 之間,可是歲月推移,當年遺跡亦皆了無可睹。長平之戰歷時較久,其初廉頗與秦相持也 已數載。較之諸葛亮兩處駐軍,為時更較長久。兩軍如何對壘相持,與戰爭勝敗結局,不 能說了無關系。靳、謝兩位不僅找到了趙軍所建壁壘的舊址,也找到設在沁水王壁的舊址 及其與趙軍相持的陣線,這當然有助於對長平之戰的瞭解,也是戰地實地考察的重要收穫 。      還應該稱道的是在實地考察發現了白起坑殺趙卒的地點。戰爭結束之時,勝者坑殺敗 者的士卒,實為人世最為殘酷的暴行,在戰國時期並非僅見。就在諸侯滅秦時,項羽還曾 坑秦降卒20萬於新安。這樣的坑殺,在事後不會為之起墳立墓。故壘歷經風雨飄淩,多已 難知其處,坑卒的地方原來就無標誌,豈能再事尋求。即令偶有所得,亦不易追求其殉難 的經過,猶憶50年代不佞在西安西南郊外魚化寨考察時,於斷崖間挖掘出高逾丈餘重疊積 累的白骨堆,白骨之間並無雜土,縱橫雜列,陰森無比。魚化寨在漢長安城之南,唐長安 城之西,當地無有關戰爭的文獻記載,已難知其間的曲折。靳、謝兩位既已發現白起坑殺 趙卒的地點,當可昭告世人當時戰爭的殘酷景觀。   不佞亦籍隸山西,於鄉邦史事故實樂於聞知。雖遠居他萬,於桑梓舊地仍不時前往盤 桓,亦曾上五臺、登恒山,往來於呂梁、勾注之間,足跡所未至者厥為上黨。數年前曾長 途跋涉,一覽黃河入海之口。歸來途中,特繞道北行,入東陽關,越太行山,了此多年心 願。既至上黨,就不能不至高平,探詢當年長平之戰的戰地。由於行色匆匆,未能多事稽 留,僅能瞻望山川,歷數原隰,當地父老亦曾為之詳敘所知,實際上只是走馬觀花,難得 具體。今讀靳 謝兩位的鴻著,為之欣悅無比。略述所見所聞,聊當序言。                               史念海 前 言   戰國秦趙長平之戰,是幾千年中國古代史上規模首屈一指的戰役,是由春秋、戰國五 百年列國林立、割據混戰,過渡到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決定性戰役,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 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此役為戰國末葉秦、趙兩強在政治力、經濟力和軍力上的全方 位決戰,雙方成敗得失——朝廷之廟算、統帥之運籌幃幄、地理形勢之遴選取捨……都有 著十分豐富而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我們倘加以系統地全面地鉤沉和總結,自既富有歷史 意義,亦甚有現實意義。      今日傳世記載長平之戰的早期文獻,其詳悉首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這似乎在 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形成的集中記載此役之原始文獻,經過“秦火”,除了秦國內府文 獻較多倖存下來——誠然又經過秦末項羽焚燒秦宮實屬餘燼——列國文獻已湮滅殆盡。其 餘若《戰國策》、先秦諸子之屬,則不過旁涉附出之一鱗半爪而已。就《史記·白起王翦 列傳》而言,則又詳於人物情節,而雙方運動、戰場格局鮮見,即偶有所及,亦過於撲朔 迷離。自是之後,關注長平之戰者,誠代有其人,惟其論述,一般屬就事論事,嚴格說來 談不上研究。晚近以還,學界迭有就此役做進一步研究者,其中論著自不乏勤力之作,然 或陷於從文獻到文獻,終難突破陳陳相因之局;或囿於當地方志甚或故老傳聞,以至流於 神奇失真。由是,在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上,依然原地徘徊,乃至長期爭論不休,莫衷一是 。  上述之諸研究,雖費多大之努力,問題之所以難得其解者,癥結大率有二:其一,對於 如此歷史大題材而又偏偏缺乏確切記載的問題,疏於詳細地佔有材料,其研究多是陷於零 星的片面的,而不是系統的全面的;其二,對於如此直徑逾百千米的偌大古戰場,卻疏於 現場踏勘,而止於就既有文獻做文章,畢竟難得實質性突破。筆者感於此,在盡可能研尋 有關文獻和晚近撰述基礎上,年來在高平市委、市府以及相關的沁水、晉城等縣市鼎力支 持幫助下,反復深入長平古戰場,作了野外考察。所至必身履目驗,核以踏勘,乃至往還 者再三,由是多所前此所未知見,再縱橫耙梳,綜合分析,終於窺見當年戰場格局——雙 方具體運動和戰守端睨。是以此書之撰,期以為日後博雅諸君進一步研尋提供一相當之基 礎。誠如是,面對長平之戰若此歷史大題材,自知閱歷所限,足履猶多當達未達;決疑斷 案,更難免管窺謬失。凡此種種,尚望師友和讀者不吝教正。      從就長平之戰考察伊始,直至此書成書,始終得到高平市委、市府領導鼎力支持和關 注,史念海教授、高平市委徐治業書記和李小旺市長慨為之序,高平文博館常四龍先生提 供部分珍貴照片,山西省地圖編輯部楊劍英、王雅茹先生相助清繪地圖,山西人民出版社 俯允印行,皆足銘感,均借此申謝。       靳生禾 謝鴻喜謹識 1997年4月於山西大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1.7.213.15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22127549.A.B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