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在中國古代史上,經過春秋五霸肇於前,戰國七雄踵於後的幾百年割據兼併,至戰國後 葉,出現了天下大一統的發展趨勢——天下統一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成為時代的要 求。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和最高表現形態。這就決定了此時此間列國的角逐,自覺不自覺地 愈來愈呈現出統一戰爭的性質。至若其中強國之戰,這種性質則更如火如荼。西元前299 年趙武靈王“詐自為使者入秦”(《史記·趙世家》)作軍事相定,前271年範睢說秦昭 襄王推行“遠交近攻”(《史記·範睢蔡澤列傳》),都是長平之戰前這方面的典型事件 。      當是時,列國具有統一實力者,首推關中經過兩次商鞅變法日益強盛的秦,其次是山 東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盛極一時的趙。就秦趙兩強言,秦商鞅變法是從經濟基礎到上層 建築的全面深入的改革;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主要是軍事領域的改革,政治上特別是經濟上 的改革顯得薄弱。後來商鞅個人儘管被守舊派所殺身亡,其變法卻照樣推行下去而發揚光 大;趙武靈王在沙丘宮廷政變困死臺城後,其軍事改革就銷聲匿跡了。這是秦優於趙之處 ,從西元前262年開始的歷時三年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歷時三年是史學界傳統說法,晚 近又有持續只有六個月之說。其實是以從韓上黨降趙,秦遂攻趙始,經三年相峙,最後是 幾個月的白熱化決戰),戰場沒有選在靠近秦都咸陽的軍事重地關河地帶,而是選在上黨 ——形同趙都邯鄲的畿輔地區長平,正說明秦是主動的咄咄逼人的攻方,趙是被動的無可 選擇的守方。      戰國後葉,秦經過商鞅變法,整體國力和軍力,在列國中的優勢日漸明顯。其兼併戰 爭進程,亦日益加快,特別是魏人政治家範睢西入秦推行“遠交近攻”戰略以來,首當其 衝,矛頭直指三晉。西元前262年,秦伐韓,拔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了韓上黨郡(治長 子,今山西長子西南)與以都城南鄭(今河南新鄭)為中心的韓本土的聯繫。由是孤懸的韓 上黨郡無力抗秦而降趙,趙受韓上黨,發重兵進駐戰略重鎮長平(今山西高平)拒秦,秦則 派大軍進攻長平。秦、趙兩強都傾國以決的長平之戰就爆發了。初戰,趙軍迭有小卻,先 頭部隊傷亡少數將校,陷落了一些前沿陣地,反映了趙軍總體實力不敵秦軍。主將廉頗針 對敵強我弱的力量對比和敵遠道而來我則以逸待勞的野戰實際,遂取佔據有利地形,堅壁 固守,以圖相機後發制敵之策。從是後趙軍再無失亡記載看,廉頗的戰策顯然有效地遏止 了秦軍攻勢。是以秦趙相峙三載,不分勝負。有跡象表明,戰局的天平開始向利於趙而厄 於秦的方向傾斜。秦無奈陰謀行反間,以孝成王為首的趙廷以徒有名將之子虛名而無實戰 經驗的趙括代廉頗。括掛帥伊始,則一反前此廉頗戰略戰術,易置軍吏,下令全線突擊, 結果前陷重圍,後斷糧道。 戰局形勢急遽惡化,以英勇能戰馳名列國的趙軍雖經喋血拼 搏,殺傷強秦過半,卻終不得突圍,直至趙括赤膊上陣被射殺後全軍降秦,而數十萬趙卒 除幼小者240人被放還外,悉為秦將白起設詐坑殺了。      長平之役,趙參戰兵力為45萬(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趙世家》則記載趙“ 卒四十餘萬皆坑之”,與此雷同。臺灣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刊行魏汝霖先生《中國歷代 名將及其用兵思想》提到兩組數字,稱“趙軍約三十萬眾,合上黨軍民共約四十餘萬”;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張文達、維民先生《中國歷代軍事人物傳略·白起》則稱“ 廉頗帶領的馳援上黨的二十萬趙軍”云云,均未見所本),這是見於歷史文獻記載的。秦 參戰兵力史無確切記載。長平之役後,繼白起而起的秦名將王翦伐楚之時,“將兵六十萬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此中可以說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當時秦足有一次至少 集結訓練有素的兵力60萬的能力;二是戰國末葉六國中國力軍力以趙最強,秦伐二等強國 楚尚且動員兵力60萬,而同唯一的一等強國趙傾國決戰,不難想見當動員多少兵力。三國 魏人何晏嘗雲:“長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趙矣”(轉引《史記·白起王 翦列傳》集解),反映了戰國後葉各國戰時特別是大戰決戰時的一般情況。何氏之世上距 當時未遠,誠亦屬後人述前事,惟既重重包圍以能戰著稱列國的趙軍45萬,據當時戰爭“ 十圍五攻”(《孫子,謀攻》)常例,自“當幾倍於趙”((明)週一梧《論白起營壘》, 乾隆《高平縣誌》卷二十),至少亦當雙倍於趙達百萬左右,否則包圍趙軍是不可能的。 這些分析,其實與戰後白起親自所說經過是役“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史記·白起 王翦列傳》)是吻合的,並由此知長平之戰中秦亦戰死不下四五十萬。至若最後總包圍趙 軍,即秦昭襄王親趕赴河內發年15以上悉詣長平之時,秦投入戰爭的人數就更非止百萬了 。      長平之戰作為秦趙兩強傾國以決之戰,趙參戰兵力45萬史有明文,儘管晚近有些學者 從不同角度提出質疑,懷疑當時趙能以45萬人投入此役或白起殺降能達到40萬之眾,卻都 尚未提出足資否定上古文獻記載的確切理據。若或以為長平(今高平西北)地形險狹,容不 下幾十萬人迂回騰挪;或以為省冤穀(今高平西穀口村)一處小地方坑殺40萬戰俘絕難實施 云云。前者系出於對長平古戰場——今高平丹河兩岸地理形勢失於熟悉,其實當地有著十 分廣闊的空間和發育良好的各種複雜地形,固屬古代進行野戰乃至大規模殲滅戰的理想所 在;後者則囿於古人追求故事性的誤己,其實當年白起大規模殺降,只能是對放下武器後 的趙俘於漫山遍野間就地大屠殺。前代有宋運判馬城曾於高平西北“以左右前後溝壑數十 裏暴露之骸,畢集而掩葬”(金王庭直《省冤穀記》,雍正《澤州府志》卷四五);1995 年出土的長平之戰白起殺降屍骨坑之一,地當高平北亦穀門北7千米之永祿村西北800米被 稱作“後溝”的地方,坑呈不規則長方形,北壁長9.4米,深0.3米,屍骨百餘具。類似 的屍骨坑在永祿周圍已發現10餘處。這都足資說明白起殺降絕非限於穀口一地。      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死亡過半,即雙方死亡百萬左右。是役成為春 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 ,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鹵”(《帝王世 紀》)。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長平 之役,標誌著以列國林立、兼併戰爭頻仍為時代特徵的戰國一代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 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就要臨降了。從此說來,長平之戰是一場地道的劃時代戰爭。此役秦勝 於趙,後來中國歷史依次發展如此;倘若當年以趙孝成王為首的趙廷,於此役之始所取戰 略方針得當有力,此役後期頭腦清醒無戰略失誤,則趙勝於秦以至由趙統一,是固屬可能 的,如此,後來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自當完全是另一種面貌。從此看來,長平之戰一定 程度上是決定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走向的於後世影響極其深遠的一場戰爭。      長平一役,為戰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爭,不啻有著列國中最主要國家最 高決策層戰略成敗得失值得研究,猶集中了戰國一代最優秀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若廉 頗、白起等將領的參與,包含著這群千古名將指揮如神的運籌幃幄,是以凝聚著中國古代 悠久的發達的軍事科學理論和實踐,都是需要深入檢討總結的。如是我國先民以此等巨大 犧牲為代價形成之無與倫比的軍事文化,自亦頗值得認真回味之,考察之,總結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1.7.213.15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22127644.A.3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