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當時形成的列國文獻,多毀於秦火,傳世的有關記載長平之戰的上古早期文獻,首推 《史記》,次為《戰國策》。其中又以《史記》的《白起王翦列傳》和《廉頗藺相如列傳 》最為詳實,次為《戰國策·趙策一·秦王謂公子他》、《史記·趙世家》,又次為《戰 國策·趙策三·秦趙戰於長平》、《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新序·善謀》、《史記 ·田完世家》。《史記·秦本紀》、《韓世家》則以大事記體行文,略事梗概。《戰國策 ·趙策三·秦攻趙於長平》、《魏策四·長平之役》、《齊策二·秦攻趙長平》、《中山 策·昭王既息民繕兵》、《秦策三·謂應侯曰君禽馬服乎》、《史記·範睢蔡澤列傳》等 ,或限於列國有關幕後外交(縱橫)活動,或戰後君臣間抑策士遊說中有關得失論證。至若 《戰國策·秦策三·蔡澤見逐於趙》所謂“白起……越韓、魏攻強趙,北坑馬服,誅屠四 十餘萬之眾,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韓非子·顯學篇》提到“趙任馬服之辯,而有長 平之禍”(馬服,趙括,括襲父爵之謂),《呂氏春秋·應言篇》有“秦雖大勝於長平, 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缺字當為“匱”乏”之屬),《睡虎地秦簡“編年記 ”》謂“(昭襄王)四十七年攻長平”等等,誠屬個別旁涉,惟亦見是役在戰國當時士民中 影響之深。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韓)南陽太行道,絕之。四十五年(前262),伐 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日:“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 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 為一,則可以當秦。”因使人報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日:“不如 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日:“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 華陽君。……   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長王 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 黨民。四月,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 ,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 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 問,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 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 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 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 。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於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 ,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 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 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複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 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日:“前秦已拔上 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 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四十八年(前259)十月,秦複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 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 原。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日:“武安君禽馬服子乎?”日:“然。”又曰: “即圍邯鄲乎?”日:“然。”“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 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 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 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 ,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 也。”於是應侯言於秦王日:“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 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其九月,秦復發 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日:“邯鄲實未易攻 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 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長平之戰,有補於《白起王翦列傳》者凡二:一是有 關趙括其人,藺相如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括母說,括父趙奢當年嘗言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更雲奢為 將之時,幕有以師事者十數,以友事者百數,凡國家勳賞,悉數散發士卒同僚,一俟受令 出征,夙興夜寐,蓋不問家事;而括一旦為將,即目中無人,不可一世,朝廷賞賜,一概 帶回自家,一天注意的就是購置上好田宅。二是有關趙括臨戰的作法,所謂“趙括既代廉 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戰國策·趙策一·秦王謂公子他》有關長平之戰的記載,有補於上述者凡二:一是 韓桓惠王答應割讓上黨郡予秦後,嘗遣韓陽傳諭上黨守靳 執行,而超卻誓死不降秦,所 謂“臣請悉發守以應(戰)秦,若不能卒,則死之”,韓王乃遣馮亭代靳 。二是對趙廷在 論辯是否接受馮亭獻地問題上記載獨詳:趙王喜,召平原君(當為“平陽君”)而告之日 :“……今馮亭令使者以(上黨)與寡人,何如?”趙豹對日:“臣聞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王日:“人懷吾義,何謂無故乎?”對日:“秦蠶食韓氏之地,中絕不令相通,故自以 坐受上黨也。且夫韓之所以內趙者,欲嫁其禍也。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 之於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今王取之,可謂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 士皆列之於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王自圖之!”王大怒日:“夫用百萬之眾,攻戰 逾年曆歲,未見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十七),何故不為?”趙豹出。王召趙勝、 趙禹……,二人對日:“用兵逾年,未見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趙勝往 受地。      《史記·趙世家》相關記載與此參差相仿,當祖於《戰國策》。      《戰國策·趙策三·秦趙戰於長平》記載又有補於上述者,是廉頗初戰失利而屢遭失 亡後,趙廷嘗有“縱橫”之爭及其活動;秦、趙戰於長平,趙不勝,亡一都尉。趙王召樓 昌與虞卿日:“軍戰不勝,尉複死,寡人使卷甲而趨之,何如?”樓昌日:“無益也,不 如發重使而為媾。”虞卿日:“夫言媾者,以為不媾者軍必破,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論 秦也,欲破王之軍乎?其不邪?”王日:“秦不遺餘力矣,必且破趙軍。”虞卿日:“王聊 聽臣,發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入吾使。趙使入楚、魏,秦必疑 天下合從也,且必恐。如此,則媾乃可為也。”趙王不聽,與平陽君為媾,發鄭朱入秦, 秦內之。趙王召虞卿日:“寡人使平陽君媾秦,秦已內鄭朱矣,子以為奚如?”虞卿日: “王必不得媾,軍必破矣,天下之賀戰勝者皆在秦矣。鄭朱,趙之貴人也,而入於秦,秦 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 也。”趙卒不得媾,軍果大敗。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有關記載,則悉祖於《策》文,而《新序》或祖於《策》 文或祖於《史記》。《漢書·馮奉世傳》記載:“馮奉世,字子明,上黨潞人也,徙杜陵 。其先馮亭為韓上黨守,……趙封馮亭為華陽君,與趙括拒秦,戰死於長平。”     《戰國策·齊策二·秦攻趙長平》記載:秦攻趙長平,齊、楚救之。秦計日:“齊、楚 救趙,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蘇秦謂齊 王日:“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燕之計過矣。且趙之 於燕、齊,隱蔽也,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則明日及齊、楚矣。”      《史記·田完世家》記載雷同,當祖於《策》文,惟“蘇秦”為“周子”(適時蘇秦 死已久,當為周子),而“齊、燕”皆作“齊、楚”,又齊王終不聽,秦則破趙於長平。 《史記·範睢蔡澤列傳》所謂“(秦)昭王用應侯謀,縱反間賣趙,趙以其故,令馬服子代 廉頗將”,是唯一直接披露秦對趙行反間蓋出於範睢陰謀的文獻。《戰國策·中山策·昭 王既息民繕兵》引白起語,獨有戰後顯示出的戰爭創傷及其醫治創傷的情景:秦民之死者 厚葬,傷者厚養,飲食鋪饋,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 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   綜上所述,記載長平之戰的早期文獻大較如是。中古以來,諷喻趙孝成王易將而趙括 誤軍,以及憑弔被坑殺趙俘而即景獻欷的詩賦姑不論,單就文獻史料言,魏晉之時,何晏 著書抨擊白起大規模屠降,亦披露個別值得注意的資料:“白起之降趙卒,詐而坑其四十 萬,豈徒酷暴之謂乎!後亦難以重得志矣。向使眾人皆豫知降之必死,則張虛卷(拳)猶可 畏也,況於四十萬被堅執銳哉!天下見降秦之將頭顱似山,歸秦之眾骸積成丘,則後日之 戰,死當死耳,何眾肯服,何城肯下乎?是為雖能裁四十萬之命而適足以強天下之戰,欲 以要一朝之功而乃更堅諸侯之守,故兵進而自伐其勢,軍勝而還喪其計。……長乎之事, 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趙矣,秦王又親自賜民爵於河內。夫以秦之強,而十五以上 死傷過半者……” (轉引《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集解)其中所雲“長平之事,秦民之十 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趙”,為前此文獻之所獨出。這個時期,逾出傳世。      上古文獻者,還有方志《上黨記》、《風土記》等。據《上黨記》記載:“長平城在 郡之南,秦壘在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裏。秦坑趙眾,收頭顱築臺於壘中,因山 為臺,崔嵬桀起,今仍號之曰‘白起臺’。城之左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許裏,東西二 十餘裏,悉秦趙故壘,遺壁舊存焉。” (《上黨記》久佚,轉引自《水經。沁水注》)晉 周處《風土記》記載:“秦趙戰於長平,趙軍敗退,秦將白起逐至此,因名武訖嶺(今高 乎西北與長子界丹朱嶺上長平關)。” (《風土記》久佚,轉引自《太平寰宇記》卷五四 、《說郛》六十)此類方志發揮地方文獻優勢,於當年主戰場的地理方位、範圍和秦趙兩 軍對峙態勢、戰守的記載,顯然又比上述群籍具體、確切得多。後來司馬光修《通鑒》, 則不外網羅上述載籍,統籌之而取長補短、擇真矯妄。其精則精矣,惟於是役終無新意發 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1.7.213.15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22128211.A.254.html ※ 編輯: Anjou (221.7.213.153), 01/25/2015 03: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