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calebjael (calebjael)》之銘言: : 本來我說我反對的是“認為動員率極限就是2%-3%﹐不可能更多”。 : 所以沒想回復這篇。不過既然已經點名了﹐那我就再來插個嘴。 : 這篇文章漏洞很多啊﹐怎麼會是專業優質文... 中間文長恕刪 : 原文這麼大的錯誤﹐對秦的制度刑罰完全不了解﹐紙上談兵算不知所謂的百分率﹐ : 如何當得“絕對是專業優質文章”﹖ : 讓我看這樣的文章﹐簡直是浪費時間(還網路不穩定斷線三次...)﹐ : 建模建錯了﹐計算再精密也是錯﹐就跟說赤壁大戰曹軍是82萬6997人﹐ : 因為“殺了蔡瑁張允、徐庶帶走三千﹐所以要83萬減3千零3”一樣。 OK, 看完你的說明, 我了解你對於軍功制度有不同於作者的另一番見解 畢竟這是你的專長, 不是我的專長, 我會尊重專業 既然你認為, 你對於戰國軍功制度的了解比作者深入, 那我也就相信你所言 但是下方附錄呢? 附錄一:根據戰國總人口估算軍隊規模 這其實與我提出的動員率推算原理類似, 只是文內做了更詳盡的考證, 引用的典籍比我更豐富, 內容敘述得比我有條理 例如: 軍事史研究表明,要維持佔人口3%的軍事力量對近現代國家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解放戰 爭時,中共在重點戰區把整村整縣的青壯年全部抽空,只剩婦女維持地方政權、農業生產 已近崩潰的極端狀態下,動員率也才勉強超過5%,按黃仁宇所述,中共控制深入鄉村是歷 代最強,動員組織農村人力物力的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則解放戰爭時期的動員率可以作 為古代軍事動員無法超越的有效上限。 以趙的150萬人口,最多只有4-6萬的動員能力(按阿徹·瓊斯,鐵路網時代來臨之前的民 族國家,有較好動員組織準備和道路運輸條件時,較長時間的動員能力極限在3%左右。短 時間的局部動員率還能略高一點,按解放戰爭時共軍重點戰區根據地有達到5%以上的例子 ,但農業生產已近崩潰)。而秦400萬人口,軍隊總規模上限在12萬左右。 附錄二:從指揮角度推斷古代軍隊規模上限 則是用了生理學和物理學的角度來闡述, 在無線電發明之前, 冷兵器時代的戰場規模極限 指揮官騎在馬上的視界距離約為5612米 從而以密度推出統帥能適當指揮的合理範圍人數至多13.5~20萬 附錄三:從宮殿建築尺寸猜測“萬”的具體含義 《劍橋秦漢史》對記載秦代建築規模的文字提出質疑時,比對了不同朝代所建朝堂的大小 :阿房宮的宏偉的朝堂自東至西為500秦步,自北至南為500秦尺,面積將近75600(675× 112)平方米。這個數字大得不可信,而文中進一步說的大殿能方便地容納整整一萬人( 《史記》),這更令人懷疑。公元60至65年東漢在洛陽造的朝堂將近1376(86×16)平方 米,據說同樣可以容納一“萬”人(畢漢斯《東漢的洛陽》)。至今仍存在的北京紫禁城 中的朝堂略超過1800平方米。 儘管阿房宮的整體建築規模很可能比洛陽的宮殿大一些,但建築技術沒有大變化的情況下 ,單一主殿的尺寸不見得會區別很大。而洛陽古城的考古發掘有較可靠數據供參照,其尺 寸對比紫禁城的現存宮殿也合理。因此可以假定阿房宮的容納萬人與洛陽宮殿的容納萬人說的是近似的尺寸,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東漢的宮殿尺寸去猜測秦漢時代史料所 說“萬人”的實際規模。 參考馬其頓方陣及羅馬軍團的編制,古代軍隊排成密集隊形時,士兵之間間隔大約3英尺 ,即每人約佔據1米乘1米的面積。按東漢朝堂面積1376平方米,扣除柱子、照明燈具等設 施,以及皇帝本人所佔據的較大空間,剩下的面積大約可以以密集隊形站1000-1200人左 右。 據此猜測,秦漢記載中的“萬”人,大約只有1000-1200人。與《三國志·魏書》“舊以 一為十”的說法大致相符。 這點或許又是你的專業範圍了, 至少阿房宮規模的引用十分能說服我, 或許秦代的萬真的是另一種單位? 而在我轉貼的另一份文章裡, 又提到了: 按照戰國古制,一兵三伕——僅後勤人員即為作戰人員的三倍,趙軍後勤要越過太行山, 民夫甚至可能超過1:3的比例,加之後方需正常維持的農業生產、裝備製造、行政管理、 地方治安等,已經佔去男性大半。《孫子兵法》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 ,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處騷動,怠於通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亦即作戰人員 和後方男性服務人員比例大致為1:7、與後方總服務人員大致比例1:28——1:35(一戶 按四口或五口算)。即便說戰國動員能力有所增強,將前一比例降至1:5,則趙國服役人 員(包括作戰人員和輔助人員)總數最多也就是81萬的1/6,即差不多15萬,這還是誇大 的計算。 這15萬人都到了長平前線嗎?也不可能。 首先,從兵力配置上講,趙國四戰之地、強鄰環伺,北方對游牧民族的防守尤其重要 。長平之戰時,李牧恰在北方率領著趙國第二大方面軍。此外,都城邯鄲和各處險要,必 然也有軍隊駐守,即便保守估計,也要佔去趙軍總數1/3,所以長平之戰,10萬部隊已經 是上限。 其次,從戰略上看,長平之戰不是舉國總決戰,趙國雖然大舉投入,但不可能傾注全 國之兵。秦趙交兵,本為上黨。趙軍出兵時,上黨已歸秦,《史記》說趙軍到邊境是為了 “按據”奔趙的上黨民眾。三個月後,王齕才舉兵攻趙。可見,趙國出兵時並無奪取上黨 的打算,更不確定秦軍是否會大舉攻趙,廉頗所帶兵力只為防守,並無求戰之意,人數必 定有限。就戰事發展而言,趙軍前期小敗不斷,廉頗不得不退守。王齕並非名將,從後來 被白起替換可知也不是陸遜那樣的潛伏高才,而面對百戰名將廉頗反能勝之,除了秦軍平 日訓練有素外,最好的解釋就是秦軍有備而來、兵力佔優。當然,合理的推論是,趙軍隨 著戰事的發展,也從後方源源不斷增調而來,但長平主要戰事前後遷延不過兩月,趙軍何 來時間動員全國之兵?可見,10萬作戰人員的上限非但合理,簡直是多算了不少。一些學 者和網友認為長平之戰只是尋常大戰,實際上這也不夠客觀,應該屬於方面軍級別的戰略 決戰。 再以長平之戰後一年著名的邯鄲保衛戰來說。邯鄲之戰,秦王極其重視,秦軍傾巢而出 ,兵力超過長平之戰,圍困趙國都城邯鄲,但兩年多竟不能克。試問,秦趙軍隊真的如此 懸殊、趙國真的已無兵力,何以據守兩年多?若以長平之戰死亡45萬計,邯鄲保衛戰時, 趙國“丁”也只剩36萬,實際能聚集在都城的也就幾萬人,如何能支撐許久?可見,“所 亡四十五萬”實不可能。 也許有人會說,趙國被圍困、坑殺的40萬人,軍隊確實只有10萬左右,但還包括三倍於軍 隊的民夫在內,加起來不是正好40萬嗎?這也是謬論。民夫負責搬運,必然分佈於邯鄲到 長平之間廣袤、漫長的補給線上,跨越一千里而活動,怎麼可能所有民夫跟著軍隊一塊進 入河谷前線?這是運糧的還是吃糧的?也許還有人說,秦軍在長平之戰中,曾發全國15歲 以上男丁參軍,以截斷趙軍後路。請注意,原文是:“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 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也就是說,總動員只涉及於河內一地,而不是全 國。趙軍被圍約50日,何來時間動員秦國全國男性?就算來得及,生產運輸又怎麼辦?河 內一地,就算是當時行政機關所能發動的全部人口,也不過數万人而已,不能根本改變會 戰兵力的數量級。 再次附上出處連結 http://bbs.warstudy.com/bbs/dvbbs/dispbbs.asp?boardID=5&ID=965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713530100j98x.html 以上, 求反駁,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21.36.1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21400688.A.95B.html ※ 編輯: qkeeptalk123 (122.121.36.123), 01/16/2015 17:38:13
calebjael: 附錄一中對於中共的說法有錯。併於下篇述之。 01/16 18:26
calebjael: 附錄二趙軍本就不是趙括一人指揮全部(含輔助兵)。 01/16 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