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arringStat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敝人的日文不好,首次嘗試翻譯,還請方家不吝指正<(_ _)> 譯自此網頁:http://www.jkcf.or.jp/history/2/1_1_2roku_j.pdf -- 文祿、慶長之役(壬辰倭亂) 六反田豊/田代和生.吉田光男.伊藤幸司.橋本雄.米谷均.北島万次 一、首先──關於戰爭的名稱 二、戰爭的原因、目的、動機 1.戰爭的原因、目的、動機 2.1950年代~70年代的研究史 3.1980年代~2000年代的研究史 三、戰爭的經過與實際狀態 1.戰爭的經過 2.支持著戰爭的日本、其狀況與諸般勢力 四、開戰期間的講和交涉 五、降倭、義兵、被擄人 1.降倭 2.義兵 3.被擄人 六、今後的研究課題 1.朝鮮、明朝一方兵糧供給系統的研究 2.被擄人的實際狀態與送還系統的說明 3.倭城的研究 4.朝鮮社會因戰爭而引起的變化 5.豊臣政權戰略思考的相關研究 6.東亞國際秩序、特別是關於「冊封體系」的再檢討 一、首先──關於戰爭的名稱 關於始自豊臣政權的朝鮮侵略有著多種多樣的稱呼。在當時的日本被稱為「朝鮮 陣」、「高麗陣」等等,而在那之後,從幕末、明治初期開始了「征韓」、「朝鮮征 伐」等等諸如此類的稱法。然而在1910年,由於合併了韓國所引發的將朝鮮人視為同 胞的傾向逐漸成型,為能迴避「朝鮮征伐」的表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第一次出兵(1592 ~1593年)為「文祿之役」、第二次出兵(1597~1598年)為「慶長之役」、總稱為「文 祿.慶長之役」的稱呼法蓋棺論定[石原道博1950.1951.1964]。最近,北島万次所 用的「朝鮮侵略」的稱呼方式逐漸變得一般化。[北島万次1990]另一方面,在韓國為 「壬辰倭亂」、「丁酉再亂」,在中國為「萬曆朝鮮役」、「萬曆日本役」等等的稱 呼非常繁多。 二、戰爭的原因、目的、動機 1.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止的研究史 豊臣政權為何發動朝鮮侵略,探索諸如此類原因、目的、動機的議論早自江戶時 代便已有之。舉例而言,正如北島万次所指出的,有源於堀正意、林羅山等人「為擺 脫愛子鶴松夭折帶來的憤懣而為」的說法,也有貝原益軒、賴山陽等人「為了削弱有 力諸大名的戰力,同時能夠滿足彼等功名心而計畫的海外侵略」此一說[北島万次1990] 。在這個階段,缺乏及於戰爭細部的客觀史料,令人感到集中於「多半出於秀吉個人 意向」這樣的議論。 這在明治時期以降、伴隨著日本近代國家的成型,作為侵略亞洲的先聲,造成了 這場戰爭被利用的情形。在如許風潮當中,「勘合貿易復興說」的學說被提出了,即 ,「秀吉期望著勘合貿易的恢復,而這也依賴於朝鮮的斡旋,因而出兵」云云[什(這 個字打不出來)善之助1917.1930][田中義成1925]。這也給所謂的「朝鮮征伐史觀」 打下了相關的基礎。 另一方面,來自實證主義的觀點立刻對此說提出了異論。建築在朝鮮史、滿州史 的基礎上,第一次描繪出文祿、慶長之役全體圖像的池內宏,批判了什、田中等人的 勘合貿易復活說,主張秀吉的功名心正是走向朝鮮侵略的原因[池內宏1914a.1936a] 。特別的是,指出了秀吉對朝鮮的認識,和被交付交涉朝鮮任務的、對馬島的宗氏行 動不一致。舉例來說,1590年通信使赴日一事,就被秀吉誤解為與島津氏「支配」琉 球一般,變成是宗氏支配著朝鮮,朝鮮要求入朝云云。首次揭明的還有,秀吉以應該 「征伐」(征服)對其本人不曾行禮的明為由,命令朝鮮為「征明嚮導」(征服明國的嚮 導),而再一次宗氏將其轉換成「假途入明」(為了進入明國的嚮導任務)如此柔軟的表 現進行交涉。 似乎受到這項研究的影響,[德富蘇峰1921~22]也批判了什、田中兩人的說法,認 為秀吉朝鮮侵略的動機是征服欲。進一步地,[田保橋潔1933][中村榮孝1935.1969a] 也批判了勘合貿易復活說,注目於秀吉領土擴張的志向以及宗氏欺瞞的工作。 如上述這般,池內的「功名說」、德富的「征服說」、田保橋、中村的「領土擴 張說」等等,每一個都在「秀吉關心的並非貿易水平的停滯」、「豊臣政權的領土擴 張政策確實存在」這樣的論點上一致。特別是田保橋、中村等人主張「勘合復活的要 求,不過是在不得不對征服明朝死心的階段,作為講和的條件之一而提出,是以大陸 征服構想為主軸的」,明快的批判了之前的說法。如此一來,近代歷史學當中的原因 論,勘合貿易復興說與領土擴張說,這樣兩組對立結構的展開就清楚了。(待續) -- http://blog.pixnet.net/Cimo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5.8.93 ※ 編輯: KoujikiOuji 來自: 218.165.8.93 (04/28 23:48)
ILLwill:辛苦了 04/29 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