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arringStat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啊哈哈..這樣我會虛榮.. 其實那篇文章我覺得並沒有寫好 想一想我應該更好更清楚的把我想說的說出來 首先 陣型並不是什麼藝術家才能創作出來的曠世傑作 陣型的前身只是很自然的在戰場上排列我手下的士兵-- 即使人本身沒有意識到 人依然不能不排列 這個每一個士兵所佔據的空間 在中國古兵家的術語當中叫做"位" 安排出一個戰鬥時最有利的"位"的搭配 那就是"陣" 上述必須進一步分析 首先 戰爭並不要求一定要在一個特定的戰場上分出勝負-- 大家都知道有一種東西叫游擊戰 也都曉得可以埋伏 偷襲 或者龜縮在防禦工事內 而這些都不要求士兵有秩序的排列 "陣"的出現必然是在"會戰"(battle)的概念產生之後才能衍生出來的概念 而會戰的概念並不與戰爭同時產生--前面說了 打仗是有很多方式的 從戰爭的角度來解釋為什麼會有會戰 可能不夠充分 同理 既然陣與會戰的概念密切相關 我們也不能純從軍事角度來解釋陣的由來與存在 我們就來思考一下打會戰必須要有什麼樣的條件 首先 我們的社會需要硬性的管理規範來強制每個士兵待在他的位置上-- 總不能指揮官一聲令下整隊 敵人一衝我們就自動解散了吧? 這種硬性的管理規範 或者說軍紀 軍令 必須在社會階層高低分化 而高階對低階支配嚴整的社會中才能存在 否則張三也不比我有錢 也沒有流氓撐腰 我幹麻聽他的? 這並不是說只有"軟性"規範的社會就不能這樣打仗 軟硬其實也是相對而言 但一般說來一個"國家"在抽稅 關強姦犯時所執行的權力會比那些只有血緣關係 朋友關係等軟性規範的"部落"成員能行使的權力要來得大 不相信的哪天台灣被侵略了 您試試看.."欸,那個張三,朋友一場,明天跟我到灘頭打老共,沒我命令不許撤!!" 他會理會才有鬼 其次 這個社會得要有相當的人口 在我們的常識中10個20個人的規模叫做打群架 不叫會戰 會戰都嘛是成千上萬人才夠看 但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這樣簡單 因為社會總人口並不等於能夠上戰場的兵力--在物質生活比較落後的情形下 生產工具的技術比較原始 所以生產起來也比較簡單 不需要特別的分工 戰爭工具也是 因此男性人口扣去生老病死可以全部動員 但在社會階層開始分化後 戰爭逐漸成為一種專業 而戰爭必須的戰士 戰士的所需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 又使得社會人口當中上戰場人口的比重縮小 之所以要指出人口的問題 是因為物質生活高度發展 社會階層大規模分化的結果 可以說是造成會戰有可能性最主要的原因 但並不是有高度物質生活的文化就能夠打會戰 這個例子最主要的可以說是16世紀的東南亞 由於人力缺乏 "戰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掠奪人口 而這種珍貴的資源當然不能隨便浪費掉-- 尤其是浪費在人命所費不貲的會戰當中 東南亞的戰爭型態因此也就演變成 士兵追著敵國的人民到處跑 卻躲避敵國士兵的特殊型態 (所以 歐洲強權可以殖民東南亞並不奇怪 也不利害) 第三 士兵要吃飯 而偏偏戰場上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撿來吃的(拉肚子啊怎麼辦) 因此需要後勤補給的組織 而這種組織除了需要有硬性規範 要有足夠人口 還必須要有充足的資源和運輸工具 道路系統--古代的軍隊逢山開路 遇水搭橋 是司空見慣的事 但這未必能保證軍隊的補給 而補給又受限於兩個因素 第一 物資不夠 第二 物資夠了 送不出去 或是距離太遠 不划算 (所以孫子說食敵一鐘 當吾二十鐘) 實際上 古代無論是經濟生產量 運輸工具的效率 路況和交通線的數量 和現代相比那些數字都是小得可憐 因此儘管這種努力必須注意 但真正制約補給的 其實是交戰當地的物資夠不夠豐富--在三十年戰爭中軍隊不能駐匝於一個地方太久 因為當地的物資消耗完了 不走就非餓死不可 而要撐起成千上萬人的會戰場面 交戰的地帶也得要有這樣相對的富庶才行 拜託 兩萬人不是開玩笑的 15(還16世紀)德國最大的城市科隆就兩萬人啊~ 何況是兩萬人無所事事坐吃山空?! 第四 有沒有這種對手--會戰當然是兩方相會才能戰啊! 之所以這樣說 是因為在中國的例子中 對手常常都是羽量級-- 中國常給人一種印象 即其眾多的人口隨時都能組織百萬大軍起來 每人一口口水把對方淹死 但實際上在中國的盛世時 (也就是人口通常比分裂時代多得多時) 中國常常遇到的少數民族並不需要動員大量兵力來對付 這並不是說中國的整體武裝力量為數不多 而是說在戰爭規模都不大的情況下 部隊要應付的可能是遊牧民族三不五時五十一百的聚眾搶劫 而對付這種"戰爭"並不需要成千上萬的動員 只需要五十一百蜂窩式的配置部署 當然 這是採守勢的情況 -- 以上啦哩拉雜的談了一點會戰必須有的條件 但 會戰必須有這些條件 這些條件卻不必然產生會戰--就算以上條件都滿足 我還是可以打游擊啊 偷襲啊 埋伏啊 龜著生兵啊 是什麼原因使得會戰成為人們的焦點? 啊 其實我已經把可能的原因說出來了 即會戰在一個文化中所具有的意義 使得會戰成為所有戰爭可採取的手段中最為耀眼的其中之一 換句話說 會戰重不重要 要看那個文化當中戰爭的概念裡頭 會戰有什麼樣的地位 說到這裡我可以把會戰(battle)這個辭還給歐洲文明了 因為在其他的文明當中 會戰並不是戰爭中最重要的概念 《漢書》晁錯傳: …兵法曰: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 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屬,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 不當一.平陵相遠,川谷居間,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當一.兩陳 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也,劍楯三不當一.萑葦竹蕭,草木蒙 蘢,支葉茂接,此矛鋋之地也,長戟二不當一.曲道相伏,險阨相薄,此劍楯之 地也,弓弩三不當一. 我們可以注意到 平原廣野這樣適合會戰的地形 只是中國古兵家考慮的交戰場所之一 換言之 在其他的地形中交戰的可能同等重要 值得兵家把這些可能一一列出 在中國的古籍中常見的是"某某之戰"這樣的描述 但並不都是會戰-- 可能是埋伏 也有可能是奇襲 這也意味著在中國的戰爭概念中會戰只是其中一個重點 而中國在遂行戰爭時也就不拘泥於會戰這種手段 相對的 西方學者在解讀戰爭時常常以會戰作為其考察的要點 因而也有"決定性會戰"這樣的辭彙出現 意指一場決定戰爭勝負的會戰-- 實際上 這個辭其實有過度使用之嫌 因為在人類的戰爭史上 並非所有戰爭都找得出來這樣一場會戰來決定勝負 (雖然就軍事的角度而言 會戰的確有可能帶來這種效果) 但一但會戰決定戰爭勝負的想法深入人心 尋求會戰的意志也就不足為奇 這只是說明文化如何催促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尋求會戰這種手段的一個例子 而不同的文化也就產生了不同的動機和理由 以中國的春秋時代來說 會戰不但是一種文明的標誌 (相對於步卒是蠻夷戎狄的專利 華夏文明並不是沒有徒兵 但他們不能放棄貴族專有 的六藝中的射 御以及戰車 而平原曠野才是使用戰車的正道 就是"懸車束馬踰太行"他們也要帶著) 更由文明賦予其一套與戰爭無關 甚至妨礙的一套規則-- 像宋襄公的"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都是君子的教誨 結果就是在泓水慘敗 -- 此外還有將領個性的因素 有很多將領是天生喜歡大場面衝鋒陷陣的 比如說項羽 不過這就比較沒有什麼通論的性質可言 總而言之 在會戰的條件可以滿足的情形下 人的意志才是決定是否進行會戰的關鍵 而文化是左右人的意志當中比較可以把握到的因素 -- 我扯的太遠太遠了..我想我還是把我的想法 陣在會戰中的軍事意義說一說 首先 將人群緊密的聚集在一起是一種對付"震盪"(shock)的有效方法-- 所謂的震盪是指以重力加速度的方式打破敵陣的攻擊方式 比如說騎兵衝鋒 在這種攻擊方式當中最重要的效果並不是殺傷敵人 而是使敵兵失去肢體上的平衡 (人在跌倒或失去重心或被壓倒時是最沒有辦法使力的) 以及更重要的 在心理上駭倒對方--想像一群不良少年揮舞著西瓜刀騎著機車呼嘯而來的場面-- 如果這時候跑了 也就是陣型崩潰了 反而正中下懷--因為對方也是會痛會叫 與密集陣型正面對撞也是一種必須克服的心理障礙 但一但這種陣型崩潰了 則這種掛礙也就自然銷解了 只剩下屠殺的快感 實際上 騎兵衝鋒很多只是一再的在心理上震懾敵人 只在對方嚇的腳軟腿麻心理崩潰的時候才真正的殺入敵陣 其次 排列陣型還要考慮部隊的調動 這也就是中國兵家所謂的"陣間容陣 曲間容曲" 布陣時必須考慮保留部隊調動時足夠的運動空間 我之前說到數千人已經是佔地不小的一塊面積 而把全軍濃縮成一大團聚在一地其實不是很明智的做法 第一交鋒的有效兵力減少了 第二 一但陣型崩潰 則雖然沒有加入戰鬥的人員還很多 整個陣型的團隊戰力卻已經失去了 為了分散風險 在會戰中必須分割部隊到能夠獨自作戰時不會輕易被壓倒 (至少撐個幾小時) 在被壓倒時又不會造成整體實力太大失血的規模 (這個規模大約介於數千人之間) 在這樣規模部隊將被壓倒時-- 不管是什麼規模的部隊被壓倒 都有引起全軍望風奔潰的危險-- 還必須將同等規模的部隊拉上火線 接手交戰線或準備堵住缺口 因此如何規劃部隊之間左右進退的路線 也是布陣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第三是兵器組合的因素 這個因素大家比較熟悉 在中國是長以衛短 短以救長 在西方是步兵方陣刺蝟 都是很典型的要大家合體才用的出來的法度 第四是在士兵的心理上凝聚整體士氣的完整--這是相對第一點來說的 因為即使密集陣型能夠有很強的吸收震盪的能力 士兵也沒有必要因此就堅守這種陣型 大家個人逃個人的 隨人顧性命 不是很好嗎? 布陣並非純粹是從將領宏觀的視野出發所強加於士兵的枷鎖 他對在前方浴血奮戰的士兵也有同等重要性 而這種重要性並非是身為一個將領 以一個宏觀的 會戰勝負的觀點的重要性 而是一個士兵身死攸關的重要性-- 一但有了陣型和隨之而來的規範 士兵雖然免不了上場廝殺的殘酷現實 但在這種現實中他也有了可以依靠的心理建設 即與他同一陣線 並且(按照規定) 必須與他互相支援 互相保護 共進退的同袍 雖然這有點套套邏輯 但陣型本身就有凝固陣型的意義和效果 相對的 沒有這種紀律的烏合之眾表現出來的就是"勝不相讓 敗不相救" 很難說哪個是哪個的原因 不如說陣型與陣型的穩固是形影不離的現象 而陣型的崩潰--前面已經說到 倒不一定是陣型產生了什麼裂開崩潰的物理現象 而是士兵的心理建設被屠戮的恐懼所壓倒 隨之而來的實質崩潰 這也就是我所謂的"陣形真正的作用在於維繫整個軍隊的存在" -- 寫到後面有點胡言亂語了.. 這一篇文章值 1000 銀 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50.145 ※ 編輯: Cimon 來自: 140.112.250.145 (03/31 01:50)
Yenfu35:推這篇文! 140.114.229.32 03/31
Zsanou:大推這篇,實在太棒啦 203.73.114.206 03/31
avis9:推~ 一早就看到好文 220.141.33.201 03/31
jthlin:末學受益匪淺. 感謝. 67.70.45.45 03/31
taishan:雖然在沃費爾已經拜過C大好多次了..再拜<(_ _)> 140.112.100.31 03/31
Cimon:不敢<(_ _)> 寫到後面差不多忘了要寫什麼..(-..-)>140.112.250.145 03/31
terra:請問一下 文中晁錯傳提及的"X不當一"是什麼意思? 218.34.202.58 04/03
Cimon:比如說"此矛鋋之地也,長戟二不當一"就是2長戟也比140.112.250.145 04/04
Cimon:也敵不過1矛鋋的意思140.112.250.145 04/04
terra:感謝 前輩的文章總是讓人獲益良多.... 218.34.202.58 04/05
Cimon:啊咧..我沒那麼老氣吧..140.112.250.145 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