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Wen-Shan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哈囉!我是地方賊,歡迎大家,喜歡偷走地方的故事 偷走完整圖文網誌版:https://bit.ly/30v3SNd 可以順便偷走賊的臉書按讚,支持我的文字:http://t.cn/RmPbrSh 因為最近正在舉辦台北城市玩家的票選,我也有投文山篇的影片 若有機會希望文山的朋友,可以幫忙投個票:https://bit.ly/30v3SNd [地方 #木柵老街區] 偷走木柵老街區附近,那新舊融合的故事 #文山區Wenshan Dist / 台北市 Taipei City 要尋找木柵開發的起源,還是得到景美溪那走走。漢人當初移墾是順著河流往上,康熙、乾隆年間先由淡水登陸,再溯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到了嘉慶、道光年間,木柵地區也逐漸成為街市;又有漢人移民逐漸往景美溪上游,像是深坑、石碇等山產較多的地區去做開墾。而中間的木柵以及景美就成為中運站或轉運站的概念,從下游繁華城市的日常用品與山上運來的山產在此進行交換。 在道南橋的河濱公園上,有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立的「木柵舊址」碑記載了木柵的歷史。過去木柵地區其實稱為「內湖」,因為此地三面環山,中間又有景美溪貫穿,形成一東西向的河谷平原與盆地,在閩南語「湖」便為盆地的意思,從清代至日據時期皆稱為內湖,行政上也稱為內湖庄。木柵取代內湖應該是國民黨政府來台之後,為了與台北另外一個內湖做區別而改成木柵。 不過木柵這地名也是其來有致,根據木柵舊址碑,康熙中葉,就入墾當時稱為「內湖溪」的景美溪一帶。因為懼怕當地的馬來社平埔族侵擾,便在大埤張姓族人發起下,於前面所提過的打鐵寮至萬壽橋投以木樁圍起柵欄,作屏障防堵原住民,並在更寮山設置更寮守望。木柵設置和拆除的確切時間尚未確定,但木柵地名最早出現在嘉慶十七年(1812年)的《淡水廳志》,剛開始應該只是聚落名「木柵內」。 話說早期木柵要到對岸必須依賴船運,而有渡船頭,早期在政大渡賢橋附近便是對岸的古渡船頭,而木柵這邊的則在打鐵寮。但在大正13年(1924年)的八七水災,古渡船頭遭到沖毀,古渡船頭移至指南路一段59巷、96巷,那裡也被稱之為「渡船巷」。昭和十年(1935年)指南宮為了方便香客上山參拜仙公,便自費興建了到南橋連接木柵渡船頭及新興(現在的萬興里),再加上景美溪逐漸淤積,且台北至石碇的公路開通,船運功能就此沒落。 現在當然找不到渡船頭,除了木柵舊址碑外,在道南橋附近,永安街上的小丘上有一座「渡船頭福德宮」,它的廟名乘載了過去道南橋頭為渡船頭的歷史。渡船頭福德宮屬於駐守河流的土地公廟,過去雖依賴河運,卻仍有風險,便建廟於此護佑傳度的安全。渡船頭福德宮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座廟原本是在龜頭山上,但歷經指南路與木新路的開通,龜頭山和前面所提的更寮山都被夷平了。 道南橋是木柵最早的橋,曾經改建為 RC 拱橋,優美的橋身伴隨著木柵與政大學生幾十年的時光,後來為讓河道暢通才改成現在的橋身。不過木柵這裡的河濱公園,伴隨著後方的山麓還是挺迷人。之前有在這裡參加過萬壽橋旁著名的「Ruins Coffee Roasters」的河邊耶誕市集,覺得逛完市集後,買點東西坐在河濱公園的草地上,挺舒服的!不過他們最近好像很少辦市集,還是賊沒發落到? 木柵路三段上的木柵國小,可是間超過百年的學校。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依深坑廳令,獲准設立「景尾公學校內湖分校」,就此校名來看,景美作為文山區最早開發的地方,當時地位仍大於木柵。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獨立成為「內湖公學校」,現在校址的校舍落成,全校遷入,兩年後學校改名為「木柵公學校」。在木柵國小前可以看到一改建後的日式平房,現在功用為「文山公民會館」。 這座房舍建於昭和二年(1927年),過去是木柵國小校長日式宿舍。木柵國小第二任校長劉山銘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接任第二任校長,並於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退休,兩年後辭世。不過他的夫人劉女士仍住在校長宿舍內,直到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往生,老校長宿舍便成為廢棄的閒置空間。 木柵國小校長宿舍的保存其實是在文山社大草創之初所面臨到的議題,當時也有人提議要將宿舍拆除改作為學校的農園。後來決定將校長宿舍原有的圍牆打掉,修建成一座社區得以使用的空間,也就是現在的文山公民會館,並於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啟用。成為公民會館其實是台北市政府多年以來的政策,在不少區都有公民會館,盼作為推廣社區文史和社區營造的空間與場所。 賊是不知道文山公民會館的經營怎麼樣,有看到當時修復建築師孫啟榕的意見,文山公民會館除了修復好的日式木造和室舊館外,旁邊還有兩層樓的新館,原本是希望新館與舊館間的廣場能做些結合,可惜都沒有達到成效。而日式老屋保存的老舊迴廊,與新館的玻璃映照,也有傳承歷史文化的想像,也許下次大家去公民會館可以多留意空間上修復師的用心,特別是保留了特別的「鑽石形氣窗」。 除了修復後的日式校長老宿舍外,在公民會館附近還有幾塊日治時期留下的石碑,也彌足珍貴。其中一塊是在木柵國小內小山丘上的「御大禮樹紀念碑」。御大禮意指天皇的登基大典,遵古禮就是在喪期滿後再擇日舉行。明治天皇於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逝世,但大正天皇是於服喪三年後的大正四年(1915年)才登基,並舉行御大禮。某些地方學校就會有植樹紀念的活動,並製作石碑紀念這件事情。 在木柵國小對面的「文山公園」,也坐落了兩塊對木柵地方史相當重要的石碑,一塊是「畜魂碑」、另一則是「忠魂碑」。其實這兩塊碑,賊賊之前就有專文討論過了,在此就不多講,只是要提醒大家木柵地區其實不少日治時期留存的文物,只是都沒有被好好保存。像木柵國小裡面的御大禮樹紀念碑,就被蔓草給掩蓋,從外面只能看到「御大禮」三字,不過對照之前他人尋覓的照片,其實是沒有草的啊! 雖說渡船頭附近的56巷、96巷,才是河運時期最繁華的地方,但現在隔著木新路這條大馬路,河濱旁反而成為邊緣地帶。若要尋找木柵老街區的蹤影,倒是可以在木柵集應廟附近走走,這裡也算是木柵最早發展的街區之一。首先是開元街,這條街道很接近渡船頭,也是木柵庄最早設店的地方,過去稱為「頂店」。前面提到的忠魂碑就是要紀念日治初期,台灣人為對抗日本政府襲殺日警六人的「頂店事件」。 當時忠魂碑是立在景美溪畔的更寮山上,在更寮山要被剷除作為加油站用地時,石碑原本是要被丟棄,所幸最後留在文山公園內。在開元街上有一間基督長老教會文山教會,也是木柵重要的宗教歷史。光緒元年(1875年)指南山區茶農張迺鴻途經新店屈尺適逢馬偕博士佈道深受感動而信教,其後帶鄰人參加禮拜。光緒四年(1878年)成為新店教會的長老。 為方便信徒做禮拜,便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在指南村渡船頭成立「內湖教會」。後來在光緒三十年購得開元街現址的土地,興建教堂,並取名為「木柵教會」。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教會內部曾因不合而分立成兩派。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在台北中會協調下,兩派復合並更名為「文山教會」。後來因信徒增加空間不敷使用,教堂才改建成現在的新穎樣貌,不過教堂在木柵也有百年的變遷歷史。 雖然渡船頭和開元路是木柵最早成市街的地方,但木柵老街應包含開元街、木柵路三段、保儀路、指南路一段等街區。也就是北至木柵國小、南至打鐵寮渡船頭;東起景美溪畔,西至保儀路集應廟、木柵國中一帶。雖說老屋已經很少,多半都改建成現代街屋,也有出現更新款的高層豪宅,不過巷弄間還是可以找到些許古早味。就像集應廟後方用鐵皮搭蓋的那些老店一樣,好像有一間冰店頗有名。 其實賊以前有來過這,但都平視,沒有抬頭瞧見上面廟的格局,以為是普通的商家。某一次抬頭才發現,原來這是座廟,而且是木柵人的在地信仰中心「集應廟」,所以文章當然要把它給寫進去。可惜的是,也許是多次整修的關係,廟已失去古樣,而未被列為文化資產,但文山地區的尪公還是略有不同,木柵集應廟也值得一書,並來上香求個平安。 之前在景美的文章中有提到,原鄉皆為安溪的張、高、林家族,於咸豐年間在文山地區墾殖有成便協議分廟,並以拈鬮分配原供奉寶物各自建廟奉祀。高氏獲保儀尊王神像於景美建集應廟奉祀、林家得林氏夫人神像於萬隆建廟供奉;而得獲得香爐的張家,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木柵建集應廟奉祀。而那陶製香爐作為鎮廟之寶,因為有些許裂縫,便以金屬框鑲嵌,並置於保險箱內妥善保護。 集應廟在建成之後,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因白蟻所害而整修,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因保儀路拓寬,再加上信徒日漸增多不敷使用,就地重建成現在的二層樓廟宇。雖然到廟裡面看不到那陶製香爐,不過殿中有挺多光緒年間的牌匾,包括「大平世澤」、「保我黎民」、「澤被東南」、「聰明正直」,這也證明集應廟的老歷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9.140.12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en-Shan/M.1564188606.A.A99.html
cheerstion : 有沒有計畫要寫仙跡岩?那座小山也是滿滿的故事, 07/27 09:36
cheerstion : 有傳說、有現實,不過要從很多管道去挖資料,才有可 07/27 09:36
cheerstion : 能寫的出來。 07/27 09:36
jones921245 : 哈哈 我也是這麼想 因為我最近會有城南的與談 07/27 10:43
jones921245 : 想要連結寶藏巖、蟾蜍山一起寫 07/27 10:43
cheerstion : 加油,仙跡岩和蟾蜍山有很多小徑,仙跡岩的我可以 07/27 14:01
cheerstion : 幫忙 07/27 14:01
cheerstion : 如果有需要的話啦…因為不知道您會怎麼寫 07/27 14:04
iRilakkuma : 小學時學校曾校外教學去看「木柵」的舊址XD 07/28 21:20
iRilakkuma : 當時年紀還小,基本上都在發呆跟玩,長大了才慢慢開 07/28 21:22
iRilakkuma : 始對家鄉的歷史好奇 07/28 21:22
iRilakkuma : 很喜歡這種文章~ 07/28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