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YangZhao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書的聯想隨筆 華麗而高貴的偏見(上)-讀董橋的散文 董橋的散文讀起來很特別,因為他真的很不一樣。 雖然寫的是中文,不過董橋文章的文類傳承,是英語文學世界裡的essay。董橋的文章和五四以降白話文學裡的散文主流,始終保持了相當的距離。雖然大體用的也是現代白話文,可是董橋行文中刻意保留了大量的古文結構、古文字詞,還添加了許多老式老派的英文穿插其間。 這兩項因素,使得讀慣一般散文的讀者,乍遇董橋時不容易習慣。這兩項因素,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奠定了董橋在文學史上,邊緣卻獨特的位置。 Essay這個字,甚至沒有個固定、專屬的中文翻譯。不管作「評論」、「短文」、「小品」,感覺上都是借來敷衍著用的。光是這點,我們就可理解雖然在西方文學傳統裡如此重要、曾經大放異彩,essay這個文類,在中文世界裡多麼陌生、多麼格格不入。 稍稍比較準確些的對應,大概是《蒙田隨筆》的「隨筆」吧。而蒙田(Montaigne)確實也是這個文類最重要的奠基者。Essay之所以成立,西方讀者對這種形式的基本概念、印象,最常溯至蒙田。 蒙田隨筆最大的特色,一是親切親密的語氣,二是不拘形式的自由,三是高度主觀的判斷,四是熱鬧活潑上天下地的知識內容。要定義「隨筆」是什麼,很難。如果改用負面表列消去法,也許比較容易可以勾勒出「隨筆」的文類輪廓出來。 「隨筆」不是有明確主旨、目的的論文。「隨筆」不是客觀忠實的報導。「隨筆」也不是正經八百的文告或傷心悲慟的〈與妻訣別書〉。 不過「隨筆」也不是可以撰造角色、想像情節的小說。「隨筆」通常也不會有太多悲秩或憶故懷舊的充沛感情。「隨筆」一般不多議論,不擺出非要說服別人、非要別人接受相信的強硬態度。 「隨筆」可以說是西方個人主義興起中的時代產物。「隨筆」同時也是西方知識開始大爆炸時期的一種對應形式。因為「隨筆」的基本精神,就是「個人化的主觀知識」。 從蒙田到二十世紀,「隨筆」當然經歷了很多變化,然而不變的是「隨筆」作者的強烈自信與高度好奇心。「隨筆」處理的是知識而不是情感,或者應該說,即使在處理情感時,「隨筆」的基本態度也是將情感知識化,直接發抒自己的情緒與感觸,不是「隨筆」,然而探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與感觸,古往今來其他人在同樣境遇中會有什麼樣的情緒、感觸,就成了標準的「隨筆」題裁了。 可是「隨筆」用一種很隨性的方式,接近知識、挖掘知識及呈現知識。「隨筆」寫的是「對這件事,我知道了什麼」,而不是「對這件事,我應該知道什麼」。「隨筆」不會有野心去窮究關係這個主題的文獻資料;「隨筆」也不會有耐心去比對校戡訊息資料的代表性與正確性。所以「隨筆」作者,一定得是個高度自信,甚至高度自我中心的。在落筆前,他已經先預想預設了,「我所知道的,值得一記值得一讀」。 因為隨性,「隨筆」裡處理的知識,很容易會有錯誤。不過錯誤不必然損及「隨筆」的價值,比較重要的是錯的方法。愚蠢的錯誤、偶然的錯誤,與刻意的錯誤、精心設計的錯誤、反覆同樣風格的錯誤,在「隨筆」文類中,有著非常不一樣的價值。 因為隨性,所以「隨筆」才有辦法去因應許多不同學科不同來歷的知識,將這些在別的地方涇渭分明、不隨便往來的東西,興味盎然地雜混在一起。 從歷史發展的程序看,也許因果要倒過來。因為在現代初期,突然之間在生活裡多了那麼多稀奇古怪的知識,看得人目炫神移,於是迫切需要一種文體,幫助自己幫助別人解除這種知識爆炸帶來的陌生與焦慮。「隨筆」的一大功能,的確就是把看來很奇怪、聽來很恐怕的事物,經過巧妙轉化,變得跟我們那麼親切,跟我們原本熟悉的事物,東拉西扯全帶上了關係。 再提個角度看,「隨筆」出現在理性知識開始擴張,然而學科壁壘尚未充份建立的特殊交錯過渡時期。在此之前,沒有那麼多理性去挖出來的學問,供人探頭探腦東問西問;在此之後,理性霸權建立,知識慢慢客體化,慢慢遠離了人,自成不容侵犯狎玩的系統。 -- 俏冤家扯奴在窗兒外。 一口兒咬住奴粉香腮。 雙手就解香羅帶。 『哥哥等一等。只怕有人來。 在一會無人也。褲帶兒隨你解。』 ~~墨憨齋歌『調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