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YangZhao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1944年,美國《生活》雜誌,出現過這樣一張照片。拍照的攝影師是Ralph Crane,拍照的地點是亞歷桑那鳳凰城的一個普通民宅裡,鏡頭裡祇有一位主角,一個年輕的女孩,穿著端莊保守,手裡拿著一枝筆,彷彿正準備要寫什麼,眼睛凝望著桌上的某樣東西,在她的視線裡流露出不自禁的歡愉喜悅。   這張照片一切看起來都很自然、都很平庸,除了她盯著看的那樣東西。事實上,整張照片最驚人、最具有視覺意義,讓照片有資格登上當時全美、甚至全世界地位最高的攝影報導雜誌的,就是那個東西。   那是個形狀完整的人頭骷顱。雜誌圖說上解釋:那是她遠在外洋航海的男朋友送給她的禮物,在幾內亞島上發現的日本人頭顱。   半個多世紀後,我們想像那張照片,難免覺得恐怖。不祇是真實的人頭顱骨跑到年輕女孩的書桌上成了紀念品,這種錯置產生的驚悚效果而已;更可怕的是女孩臉上洋溢的近乎幸福感的微笑,完全違反了常識裡的預期。   因為那是個常識褪色、無用的時代,戰爭的時代。也因為在那場戰爭裡,美國與日本的仇恨,被膨脹到常識包納不住的程度了。   雖然遠在亞歷桑那州鳳凰城的女孩不會問,我們卻應該很清楚:沒有人會沒事在幾內亞島上碰巧「發現」一顆日本人的頭骨。要做成那樣一顆潔白乾淨的頭顱,還得頗費上一番工夫。必須要用沸水將沾黏在骨頭上的皮肉煮軟,仔細地剝掉。還得用刷子、牙籤等工具清理一番。當然,最難的畢竟還是第一步:先得有人把人家的頭給砍下來才行。    美國對日本的戰爭成了黑暗之戰   二次大戰中,美國在歐洲與亞洲兩面作戰,後來在兩邊都贏得了勝利,奠定了美國戰後超級霸權的地位。不過在歐洲與在亞洲的戰爭,其實形態與意義,卻非常不同。   美國媒體、美國政界、美國一般大眾,都比較注意歐洲戰局的發展。歐洲是美國人的根源之處,有著相同的文化,再加上幾個盟國與美國的關係密切且直接,所以心理上、感情上與策略上,歐洲戰場都是優先重點。   相對地,亞洲戰場對峙日本的戰爭,就成了「黑暗之戰」。這「黑暗」可以有好幾層意思。戰爭在美國人的注意力邊緣打著,戰場上真正發生什麼事,不會浮顯、干擾美國人的價值與良心標準,在這個意義上,是黑暗的。美國與日本開戰之前,先有了慘痛的「珍珠港事件」,美國人普遍對日本人的偷襲既憤且怒,他們帶著極深極強的仇恨敵意去面對日本人,從這個意義上看,也是黑暗的。   在面對日本敵人時,美國大兵有著非常特殊的舉動。例如說在歐洲的美國兵,不會激動地高喊:「勿忘珍珠港!」不會對同為白人的德軍趕盡殺絕。又例如說,從來沒聽說過美國軍人在歐洲戰場上有殘虐、肢解敵人屍體的舉措。   然而在黑暗的亞洲戰事中,美國人和日本人普遍在對方的死屍上發洩仇恨。砍頭、砍下生殖器塞進死人嘴裡,在死人身上、口中灑尿這種例子多得不得了,更不必提砍下耳朵、鼻子的了。   這顯然就是鳳凰城女孩桌上那件紀念品的來源了。不過除此之外,我們不要忘了,那場戰爭另外兩個「黑暗」的特質。   一是戰爭多半在小島上進行。這些小島,對防守的日本人來說,是退無可退。他們通常提早駐防,進行複雜嚴密的防禦工事,工事結構本身,注定守軍必須準備「玉碎」。對進攻的美軍而言,他們不僅要面對頑強的敵人,還要應付陌生而荒涼的地景,產生的龐大壓力。那是個純純粹粹,找不到一點熟悉景觀的地方。不像在歐洲打仗的士兵可以在戰場不遠處看到鄉野、看到城鎮、看到文明。歐洲的美國兵還有比較多的心理休息空間,可以避免在殺戮與危險中發狂發瘋,打日本的美軍卻沒有這種餘裕。這一點上,黑暗是無邊無涯的。   太平洋中的飛行員,經歷最強烈的恐懼。他們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看到的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海洋,無止無盡。不見得找得到上級命令要找的攻擊目標,就算找到了,完成了任務,不一定飛得回母艦上。就算飛回母艦所在的位置,母艦不一定還在,不一定還能提供安全降落的設備。而且不管迫降或跳傘,在茫茫大海中幾乎都注定是死路一條。    沖繩島戰役慘烈死亡數字恐怖至極   戰爭末期,海上艦隊在中途島一役受到重創的日本軍隊,在無法用海戰阻卻美國艦艇的情況下,祇好祭出了「神風特攻隊」。「神風特攻隊」自殺行為背後,不祇是「視死如歸」,更強烈的是完全無可解不願解、至死方休、甚至至死不休的仇恨。最激烈的沖繩島戰役中,「神風特攻隊」一共擊沉了美軍36艘各型船艦,另外毀傷了368艘船艦,其中包括美國海軍第五艦隊的旗艦──印地安那波里斯號。直接由「神風特攻隊」攻擊造成的死亡人數高達5000人,比珍珠港事變中的喪生者多了一倍以上。   沖繩島一役絕對是二次大戰中最血腥最慘烈的戰爭。美軍一共動用了1457艘艦艇,5萬6000多名海陸空士兵,其中有5萬人搶灘上岸。日軍方面,一共部署了7萬7000名防禦部隊,而且做好了最嚴密的工事與準備。美軍後來發現的一處工事,其中包括了6座輕型迫擊砲、83支輕機槍、41支重型機槍、7門無後座力砲、6支野戰槍、兩門迫擊砲,以及充分的彈藥與食物。   沖繩戰役從1945年4月1日開打,一共打了83天,結束時剛好是當年的復活節星期天。83天中,日本空軍損失了7萬人,還要再加上10萬左右的平民隨著喪失生命;美軍部分也有1萬2000人,再也回不了故土了。   我們不知道這麼龐大的死亡人數中,有多少被砍頭或斷手斷腳。光是死亡數字本身,就夠黑暗夠恐怖的了。   戰史上記錄:美國的「跳蛙戰略」,選定日本本州為最後目標,本州之前是九州,至於九州之前應該攻擊哪個島,則有兩種不同意見──沖繩和台灣。最後麥克阿瑟選擇了沖繩,放過了台灣。不然要承認黑暗恐怖命運的,就會變成台灣。   沖繩島打下來,美國繼續籌劃進攻九州,和最後的本州戰役。照預定,11月1日要以十三師的兵力登陸九州;1946年3月,十六師兵力進攻本州。瞭解沖繩島慘烈狀況的人,都對這兩次行動感到憂心忡忡。「玉碎」的信念下,日本人會用什麼樣的決心來保衛國土,會造成多大的美軍傷亡,真是連想都不敢想。在沖繩島的陰影下,美國才會在原子彈試爆成功後20天,就忙用上這項威力驚人的新武器,而且連續在長崎、廣島投下了兩顆原子彈。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戰爭結束了。    美日之間的關係充滿矛盾與衝突   可是美國與日本之間,彼此的仇恨卻沒有那麼容易消失。這又是歐洲和日本非常不一樣的經驗。德國人雖然戰敗,卻從來沒有那麼恨過美國,更沒有經歷過日本人那種激烈、曖昧的自卑與怨懣。日本人曾經崇拜麥克阿瑟,那是自卑的極端。但他們卻又無論如何不為發動戰爭道歉,那又是怨懣的極端。   即使是50多年後,進入新的世紀,在布希和小泉會面談話中,其實都還在發揮著作用。美日關係,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注定依舊是充滿矛盾衝突,不可能像美國與歐洲的關係那般自然與直接。歷史的宿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