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YangZhao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觀  點 楊照觀點 文/楊照 提起1929年,馬上讓人想起經濟大恐慌。經濟大恐慌起自於華爾街股市的突然崩盤,不過我們別忘了,在崩盤之前,華爾街其實是一片繁華熱鬧,金錢遊戲玩得天昏地暗。如果沒有這種金錢遊戲的背景,也不會有一蹶不振的經濟大恐慌了。 就在股市崩盤前一個半月,有一本雜誌創刊了。創辦這本雜誌的人樂觀地看好全美商業景氣前途,覺得這個時候如果提供專門的商業情報內容,一定能吸引大量的讀者,以及大量的廣告。這本雜誌就是美國的《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一創刊,Business Week 享受了一個月的大眾注意、熱錢湧入。然而馬上風暴來臨,苦日子開始了。 Business Week陷入水深火熱的時候,1930年初,大崩盤發生後4個月,竟然又有一本雜誌創刊了。創辦者顯然並未預見經濟大恐慌的嚴重性,他們誤以為沒多久美國經濟就會回到原來的景況,華爾街又會每天產生一堆新的富翁,需要有人教他們如何管理財富、使用財富,於是有了《財富雜誌》Fortune。大恐慌非但沒有立刻消退,還一拖拖了10年,一直到羅斯福的「新政」奏效,美國經濟才真正重上成長的軌道。 我們今天讀Business Week、讀Fortune,著重在讀他們提供的成功範例、成功的商業模式,可是我們不太會注意到,他們之所以能建立一套尋找、呈現、整理成功故事的有效方法,其實是因為他們自己的企業在創辦初期,就遭遇了最可怕的不景氣考驗。這兩家雜誌自己先掙扎應付過最壞的情況,才有辦法建立傳統,找到成功的法則。 說來難以置信,美國的《新聞週刊》Newsweek、《生活雜誌》Life及《老爺》Esquire等重要雜誌都是30年代景氣最壞時創辦的。能應付壞景氣,就有辦法讓自己用別人想不到的方法繁榮壯大。 所以說,蕭條年代是「偽裝的祝福blessing in disguise」,表面上看來蠻倒楣的,實際卻是難得可以激發出可長可久經營智慧的好機會。對企業是如此,對政黨政府何嘗不是如此? 關鍵在於,不管企業或政府,是消極地怨天尤人,悲嘆自己倒楣?還是看出機會,逼自己積極動腦筋?如果找到可以推卸責任的方法,就滿意了,這種企業通不過Business Week和Fortune的法眼,這種政府,也免不了快快下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58.17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