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YangZhao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Oasis 看板] 作者: PatsyGallagh (sweetsong) 看板: Oasis 標題: [閒聊] 一篇關於網路發言的文章 時間: Wed Jun 11 14:10:31 2003 《身分與故事》 楊照 你問我為什麼老是在課堂上強調和你們之間有代溝。你覺得我似乎沒有那麼老, 而且好像也一直在接觸新的東西,實在不必那麼擔心你們不了解我,或我會不懂 你們在想什麼。 如果和中文系其他老師相比,我是沒有那麼遠離你們的青春經驗,這點我肯定知道。 可是正因為這樣,我會更焦急地想要提醒你們、提醒自己,不要被表面的熟悉欺騙了, 而疏忽了可能造成誤解的種種陷阱。我怕自己太自以為是地解釋你們的行為、解讀 你們交來的凌亂報告;我也怕你們忘記了我說的很多話,是我這個世代特殊的成長經驗下 形成的特殊偏見。 有些地方我和你們相近。例如嗜讀日本漫畫、例如不懂禮貌不會應付「長官」、 例如對權威漫不經心。可是有更多更多的地方,我永遠不可能和你們一樣。 例如我總是看不慣你們對文學的沒有耐心、看不慣你們對知識毫不好奇、看不慣 你們的生活裡沒有快要爆發出來的不滿與義憤 (indignation)。而這些是我成長中 最重要、最珍貴的東西。 你們這個時代趨之若鶩的電腦網路BBS文化,就一直吸引不了我。那麼方便的科技產物, 那麼容易的進進出出、上上下下,可是每次進進出出、上上下下,帶給我的都是些 空洞的失落感。從網上的對話讀來的空洞,因為找不到一些我所重視的溝通、傳播特質 而產生的失落感。 第一個失落的是身分。我到現在弄不懂網路的BBS上為什麼要玩那麼多匿名的遊戲, 為什麼要把發表的意見和發表這些意見的人截然分開?並不是說大家都應該用身分證上 登載的那個名字上網,那個名字也不過就是另一個符號罷了。重點是名字後面的那個人, 他是誰、他有什麼身分、他有什麼故事、他這次的意見和前次的想法和以後會有的看法, 中間可以聯絡、累積出怎樣的人的影子來? 網路變成奇怪的電子板集體Call in,大家都取消了身分,發表片段的意見, 讓意見在螢幕上亂飛亂舞,人跟人卻沒有對上話。我總覺得這樣的對話 沒有信任的基礎,你們要怎樣判斷哪個匿名的意見是由誰站在什麼立場 以什麼用心發出來的?大家彼此匿名來匿名去,講了一大堆,交換了一大堆想法, 卻沒有交上朋友。很多人之所以敢在網路上說真話,並不是因為信任網路上的這些朋友, 而是因為自己躲藏在匿名系統後面,反正別人找不到你。我們一定要靠讓人家找不到, 才有辦法說真話嗎?這不是有點悲哀嗎? 這應該是個強烈的反諷。我們的文化意識、文化研究裡,最近才新加入了對「發言位置」 環繞著語言情境的種種社會條件的重視與思考,可是 Call in、BBS的匿名文化倏忽興起 迅速地摧毀了舊有的「身分/語言」連鎖,語言脫離了講者,變成孤伶伶、 無所聯繫的存在。 網路BBS上因為沒有身分,也就少了故事,失去了敘述、描寫的能力。絕大部分的人上網 只是要對這件事那件事講幾句評論耍耍嘴皮,沒人有耐心在網路上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大概更沒人有耐心去聆聽一個有頭有尾有中腰的敘述。 講故事的習慣、講故事的能力,其實直接牽涉到我們感知故事、組織生活的意識原則。 我所認識的你們這一代的人,愈來越多人只會零零碎碎地對外在的事物講幾句無關痛癢 的風涼話,卻完全沒有能力溝通自己、挖掘自己。網路BBS上滿滿都是些其實沒什麼 創意的結論,因為反正沒有身分,也就不必避諱抄襲別人,不必凸顯自己的創意、 留下自己的風格印記。網路BBS上都沒有細膩的推論過程,更沒有把自己放進去, 細細鋪陳來龍去脈的感情故事。 對這樣的網路文化,我雖然也接觸,卻免不了、忍不住用我那個世代的偏見而對它 感到不滿、憂心和遺憾。 這就是代溝罷。 --摘錄自 Cafe' Monday,聯合文學出版 -------------------------------------------------------------------------- Cheers! Patsy "Gallagher" -- Too busy living a lie, too busy living my life Too busy staying alive --Verve, A NORTHERN SOU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36.225.141
dirk:唉...個人對此文章也小有同感 推 210.69.210.204 06/20
--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8.167.33.107